运动员损伤现场急救的主要内容和方法1_精品文档.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28169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运动员损伤现场急救的主要内容和方法1_精品文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运动员损伤现场急救的主要内容和方法1_精品文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运动员损伤现场急救的主要内容和方法1_精品文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运动员损伤现场急救的主要内容和方法1_精品文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运动员损伤现场急救的主要内容和方法1_精品文档.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运动员损伤现场急救的主要内容和方法1_精品文档.doc

《运动员损伤现场急救的主要内容和方法1_精品文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动员损伤现场急救的主要内容和方法1_精品文档.doc(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运动员损伤现场急救的主要内容和方法1_精品文档.doc

简述运动损伤的现场急救原则

一、急救的意义、原则和注意事项

急救(Emergencytreatment)是对意外或突然发生的伤病事故,进行紧急的临时性处理。

其目的是保护伤病员的生命安全、避免再度伤害、减轻伤病员痛苦、预防并发症,并为伤病员的转运和进一步治疗创造条件。

因此,无论何种急性损伤,做好现场急救都是十分重要的。

急救时必须抓住主要矛盾,救命在先,做好休克的防治。

骨折、关节脱位、严重软组织损伤或合并其他器官损伤时,伤员常因出血、疼痛而发生休克。

在现场急救时,要注意预防休克,若发生休克,必须优先抢救休克。

其次,急救必须分秒必争,力求迅速、准确、有效,做到快救、快送医院处理。

救护人员的态度要和蔼可亲,语言亲切、婉转;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要保持镇静,切不可惊慌失措或顾此失彼,即使出现危急情况也应镇静地进行有条不紊的抢救工作;急救技术要力求熟练敏捷。

经急救处理后,应陪伴伤员到医院,并向医生介绍发病情况和急救经过。

二、运动损伤的急救方法

(一)急救包扎法

包扎有固定夹板或敷料,限制伤肢活动,避免加重伤情;保护创口,预防或减少感染;支持伤肢,使之保持舒适的位置,减轻疼痛和压迫止血,防止或减轻肿胀等多种作用。

包扎时,动作要柔和、熟练、包扎的松紧度应适中,过紧会妨碍血液循环,过松则起不到包扎的作用;绷带包扎要从伤部远端开始,包扎结束时,绷带末端要用胶布粘合固定或将绷带末端留下了段,纵形剪开缚结固定,但缚结不要在伤口处。

1.绷带包扎法要根据包扎部位的形态特点,采用不同的包扎方法。

(1)环形包扎法:

用于包扎肢体粗细均匀的部位,如手腕、小腿下部和额部等,也是其他包扎法的开始或结束时使用的包扎法。

包扎时,先张开绷卷带,把带头斜放在伤肢上并用拇指压住,将卷带绕肢体一圈后,再将带头的一个小角反折,然后继续绕圈包扎,每圈都盖住第一圈,包扎3~4圈即可。

(2)螺旋形包扎法:

用于包扎肢体粗细相差不大的部位,如上臂、大腿下部等。

包扎时先作2~3圈环形包扎,然后将绷带向上斜形缠绕,每圈都盖住前一圈的1/2~1/3。

(3)反折螺旋形包扎法:

用于包扎肢体粗细相差较大的部位,如前臂、小腿、大腿等。

包扎时,先做2~3圈环形包扎后,用左拇指压住绷带上缘,将绷带向下反折,向后绕并拉紧绷带,每圈反折一次,后一圈压住前一圈的1/2~1/3,反折处不要在创口或骨突上。

(4)“8”字形包扎法:

多用于包扎肘、膝、踝等关节处。

方法有二:

一是先在关节处作几圈环形包扎后,将绷带斜形环绕,一圈在关节上方缠绕,一圈在关节下方缠绕,两圈在关节凹面相交,反复进行,逐渐离开关节,每圈压住前一圈的1/2~1/3,最后在关节上方或下方作环形包扎结束。

二是先在关节下方作几圈环形包扎后,将绷带由下而上,再由上而下地来回作“8”字形缠绕,使相交处逐渐靠拢关节,最后作环形包扎结束

2.三角巾包扎法:

三角巾应用方便,适用于全身各部位的包扎,这里只介绍手、足和头部包扎法。

(1)手部包扎法:

三角巾平铺,手指对向顶角,将手平放在三角巾的中央,底边横放于腕部。

先将三角巾顶角向下反折,再将三角巾两底角向手腕背部交叉围绕一圈,在腕背打结。

(2)足部包扎法:

与手部包扎法基本相同。

(3)头部包扎法:

三角巾底边置于前额,顶角在后,将底边从前额绕至头后,压住顶角并打结。

若底边较长,可在枕后交叉后再绕至前额打结。

最后把顶角拉紧并向上翻转固定。

3.前臂悬挂法分大、小悬臂带两种

(1)大悬臂带:

常用于除锁骨和肱骨骨折以外的其他上肢损伤。

将三负巾的顶角置于伤肢的肘后,一底角拉向健侧肩上,伤肢屈肘90度角,前臂放在三角巾的中央,再将三角巾的另一底角向上翻折并包住前臂,两底角在颈后打结。

最后拉直顶角并向前折回,用胶布粘贴固定。

(2)小悬臂带:

常用于肱骨或锁骨骨折。

先将三角巾折叠成约四横指宽的宽带,也可用宽绷带或软布带代替。

将宽带的中间置于前臂的下1/3处,屈肘90度角,宽带的两端在颈后打结。

(二)止血法

据研究,健康成人平均每kg体重约有血液75ml,总血量可达4000~5000ml。

若急性大出血达到全身总血量的20%,即可出现面色苍白、头晕乏力、口渴等急性盆血的症状;若出血量超过全身血量的30%时,将可能危及生命。

因此,对外出血的伤员,尤其是大动脉的出血,必须立即止血;对疑有内脏或颅内出血的伤员,应尽快送医院处理。

这里主要介绍外出血的几种止血方法。

1.绷带加压包扎法用数层无菌敷料复盖创口,再用绷带加压包扎,以压住出血的血管而达到止血效果,同时抬高伤肢。

它适用于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出血的止血。

2.指压法在动脉行走中最容易被压住的部位称为压迫点。

指压法的要领是在出血部位的上方,在相应的压迫点上用拇指或其余四指把该动脉管压迫在邻近的骨面上,以阻断血液的来源而达到止血的效果。

这是动脉出血时的一种临时止血法,所加压力必须持续到可以结扎血管或用止血钳夹住血管为止。

常用的压迫止血法有:

(1)颞浅动脉压迫止血法:

一手扶伤员的头并将其固定,用另一手拇指在耳屏前上方一指宽处摸到搏动后,将该动脉压迫在颞骨上(图7—11)。

它适用于同侧前额部或颞部出血的止血。

(2)额外动脉压迫止血法:

在下颌角前约1.5cm处摸到搏动后,用拇指将该动脉压迫在下颌骨上(图7-12)。

它适用于同侧面部出血的止血。

(3)锁骨下动脉压迫止血法:

在锁骨上窝内1/3处摸到搏动后,用拇指把该血管压迫在第一肋骨上(图7-13)。

它适用于肩部及上臂出血的止血。

(4)肱动脉压迫止血法:

将伤臂稍外展、外旋,在肱二头肌内缘中点处摸到搏动后,用拇指或示、中、环三指将该动脉压迫在肱骨上(图7-14)。

它适用于前臂及手部出血的止血。

(5)指动脉压迫止血法:

手指出血时,用健侧手的拇、食两指压迫患指两侧指根部(图7-15),并抬高患肢。

(6)股动脉压迫止血法;伤员仰卧,患腿稍外展、外旋。

在腹股沟中点稍下方摸到搏动后,用双手拇指重叠(或掌根)把该动脉压迫在耻骨上(图7-16)。

它适用于大腿和小腿出血的止血。

(7)胫前、胫后动脉压迫止血法:

在踝关节背侧,于胫骨远端摸到搏动后,把该动脉压迫在胫骨上;在内踝后方,将胫后动脉压迫在胫骨上(图7-17)。

它适用于足部出血的止血。

(三)骨折固定法

骨或骨小梁的连续性发生断裂,称为骨折(Frature)。

1.锁骨骨折:

先取3条三角巾并折叠成宽带,在双肩腋下填上棉团或软布团,然后用2条宽带分别绕过伤员两肩在背后打结,形成两个肩环,再用第3条宽带在背后穿过两个肩环,拉紧打结,最后将两前臂缚扎固定或将伤肢挂在胸前(图7-18)。

2.肱骨干骨折:

用2块长短、宽窄适宜的有垫夹板,分别放在伤臂的内、外侧,屈肘90度角,用3~4条宽带将骨折处上下部缚好,再用小悬臂带把前臂挂在胸前,最后用宽带或三角巾将伤臂固定于体侧(图7-19)。

3.前臂骨折:

用2块有垫夹板分别放在前臂的掌侧和背侧,前臂处中间位,屈肘90度角,用3~4条宽带缚扎夹板,再用大臂带把前臂挂在胸前(图7-20)。

4.手腕部骨折:

用一块有垫夹板放在前臂和手的掌侧,手握棉团或绷带卷,再用绷带缠绕固定,然后用大悬臂带把患臂挂于胸前(图7-21)。

5.股骨骨折:

用2块长夹板放在伤肢的内、外侧,内侧夹板上至大腿根部,下至足跟;外侧夹板上至腋下,下达足跟。

然后用5~8条宽带固定夹板,在外侧打结(图7-22)。

6.小腿骨折:

用2块有垫夹板放在小腿的内、外侧,2块夹板上至大腿中部,下至足部,用4~5条宽带分别有膝上、膝下及踝部缚扎固定(图7-23)。

7.腰椎骨折:

疑有腰椎骨折时,要-尽量避免骨折处有移动,更不能让伤员坐起或站起,以免引起或加重脊髓损伤,不论伤员是仰卧或俯卧,尽可能不要变动原来的位置。

用硬板担架或门板放在伤员身旁,由数人协力轻轻把伤员搬至木板上,取仰卧位(图7-25),并用数条宽带把伤员缚扎在木板上。

若腰部悬空时,应在腰下垫一小枕或卷起的衣服。

若使用帆布担架时,伤员要俯卧,使脊柱伸直,禁止屈伸(图-26)。

8.颈椎骨折:

若固定与搬动方法不当,有引起脊髓压迫的危险,可立即发生四肢与躯干的高位截瘫,甚至引起死亡。

因此,务必使头部固定于伤后位置,不屈不伸不旋转,数人协力把伤员搬至木板上,头部两侧用沙袋或卷起的衣服固定,用数条宽带把伤员缚扎在木板上,严禁头颈左右旋转与屈伸(图7-27)。

(四)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法

呼吸停止和心跳停止,可以单独或同时发生。

呼吸停止后则全身缺氧,随即可引起心跳停止;心跳停止后,延髓血流即停止,可迅速引起延髓缺氧及中枢性呼吸衰竭而导致呼吸停止。

引起呼吸、心跳骤停的原因较多,较常见的有电击伤,一氧化碳中毒或药物中毒、严重创伤和大出血、溺水和窒息等。

呼吸停止但心跳尚未停止的病人,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并注意心脏工作情况;心跳停止而呼吸尚未停止的伤员,应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挤压并注意维护呼吸道通畅;呼吸和心跳都停止的病人,应同时进行人工呼吸(ArtificalRespiration)和胸外心脏挤压,最好由两人配合进行,一人作人工呼吸,一人作胸外心脏挤压,两者操作频率之比2:

30。

呼吸、心跳骤停的抢救,必须做到行动迅速,争分夺秒,才可能挽救病人生命。

虽然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法在运动实践中应用较少,但在群众性游泳中发生溺水却非少见。

因此,体育教师和教练员掌握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法是非常必要的。

1.人工呼吸肺位于富有一定弹性的胸廓内,当胸廓扩大时,肺也随着扩张,于是肺的容积增大,外界空气进入肺内,即为吸气;当胸廓缩小时,肺也随之回缩,肺内气体排出体外,即为呼气。

对呼吸停止的人,可根据以上原理用人工被动扩张与缩小胸廓的方法,使空气重新进出肺脏,以实现气体交换,称为人工呼吸法。

人工呼吸方法较多,最有效的是口对口吹气法。

(1)口对口吹气法:

伤员仰卧,头部置于极度后仰位,打开口腔并盖上一层纱布。

救护者一手托起患者下颌,掌根部轻压环状软骨,使其间接压迫食道,以防吹入的空气进入胃内;另一手捏住患者鼻孔,深吸一口气后,对准患者口部吹入。

吹气完后,立即松开捏住鼻孔的手。

如此反复进行,每分钟吹气16~18次。

(2)注意事项;施行人工呼吸前,应迅速消除患者口腔、鼻腔内的假牙、分泼物或呕吐物,松开衣领、裤带和胸腹部衣服。

开始时,吹气的气量和压力宜稍大些,吹气10~20次后应逐渐减少,以维持上胸部轻度升起为度。

牙关紧闭者,可采用口对鼻吹气法,救护者一手闭住患者口部,以口对鼻进行吹气,其他操作与口对口吹气法相同。

2.胸外心脏挤压法心脏位于胸腔纵隔的前下部,前邻胸骨下半段,后为脊柱,其左右移动受到限制。

胸廓具有一定的弹性,挤压胸骨体下半段,可间接压迫心脏,使心脏内的血液排出;放松挤压时,胸廓恢复原状,胸内压下降,静脉血则回流至心脏。

因此,反复挤压和放松胸骨,即可恢复血液循环。

(1)操作方法:

病人仰卧在木板或平地上。

救护者双手手掌重叠,以掌根部放在病人胸骨体的下半段,肘关节伸直,借助于自身体重和肩臂肌的力量,适度用力下压,使胸骨体下半段和相连的助软骨下陷3~4cm,随后立即将手放松(掌根不离开病人皮肤),如此反复进行。

成人每分钟挤压60~80次;小儿用单手掌根挤压,每分钟挤压100次左右(图7-30)。

(2)注意事项:

救护者只能用掌根压迫病人胸骨体下半段,不可将手平放,手指要向上稍翘起与肋骨离开一定距离;挤压方向应垂直对准脊柱;挤压时应带有一定的冲击力;用力不可太轻或太大,太轻不能起到间接压迫心脏的作用,太猛会引起肋骨骨折。

在就地进行抢救的同时,要迅速请医生来处理。

(3)挤压有效的表现:

摸到颈动脉或股动脉搏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