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幼学纪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281629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50幼学纪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50幼学纪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50幼学纪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50幼学纪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50幼学纪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50幼学纪事.docx

《50幼学纪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0幼学纪事.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50幼学纪事.docx

50幼学纪事

襄城职高备课教案

课题

50幼学纪事

作者

于是之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紧扣“求学”合理剪裁,条理清楚,突出重点表达中心,以体现散文特点。

2、仔细品味本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及其在表情达意上的特殊效果。

3、领会课文所叙述的旧社会劳动人民经历的苦难和他们执着的追求,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浸透对良师益友的感激、敬仰与怀念的思想感情。

以及对今天年轻一代的启迪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注意文章的记叙顺序,记事写人材料的选择,理解文章的叙事特色及对比手法的运用。

2、亲切、生动、豁达、幽默的语言中包含的辛酸的感情。

教具

授课班级

084班

授课时间

2010年4月9日

授课时数

3课时

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内容包括:

掌握生字词、熟读课文、标出段落、划分层次),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认知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的童年是金色的,因为有烛光晚餐、安徒生童话、还有外婆的彭湖湾,还有神奇无限的因特网,让你们遨游世界。

但是如果童年充满了贫穷与艰辛,你又会怎样呢?

是抱怨生活对你不公平?

还是乐观豁达地正视生活?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于是之的《幼学纪事》,将让你们体会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心态,感受别样的人生。

(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于是之,原籍天津,1927年出生于唐山,百日丧父,后随母迁至北京,曾在北平孔德小学读书,毕业于北师附小。

初中就读于北平师大附中,毕业后因家贫辍学。

15岁起曾做仓库佣工,后当抄写员。

1942年参加北平青年组织的业余戏剧活动,1945年秋考入北京大学西语系,不久失学加入祖国剧团,参与《蜕变》、《以身作则》等剧的演出。

1947年进入北平艺术馆,参加《上海屋檐下》、《大团圆》等剧的演出。

1949年2月参加华北人民文工

教学过程

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前身),1951年塑造了《龙须沟》中程疯子的艺术形象,奠定了他优秀话剧演员的地位。

此后相继演出了《关汉卿》、《雷雨》、《名优之死》、《茶馆》、《女店员》、《丹心谱》、《请君入瓮》、《洋麻将》等剧,都取得成功。

此外,他还在电影《青春之歌》中扮演余永泽、《秋瑾》中饰贵福,并和曹禺、梅阡合作创作了历史剧《胆剑篇》,与英若诚、童超合作改编了话剧《像他那样生活》。

于是之1985年当选为中国戏剧家协会第四届副主席,1988年当选为北京市戏剧家协会第二届主席。

三、检查预习情况及词语补释:

*憋biē:

抑制或堵住不让出来。

*殁mò:

死。

*忐忑tǎntè:

心神不定

*熏陶渐染:

指人的思想行为长期接触外界事物而受影响。

*不绝如缕:

比喻技艺或其他方面的继承人稀少,还比喻声音细微。

绝:

断,缕lǚ细线。

*令人神往:

叫人一心向往。

神往:

一心向往。

*日久天长:

形容时间积累得很久。

*寥寥可数:

形容非常少。

寥寥:

非常少。

*立竿见影:

比喻立见功效。

*良师益友:

使人得到教益和帮助的好老师、好朋友。

*无可奈何:

没有办法;没有办法可想。

*兀立:

直立。

忐忑:

心神不定。

四、分析课文

(一)划分层次结构,理清文章思路

全文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2):

写作者幼年的生活环境。

(求学)

第1段,交代作者贫寒的家境,祖母、母亲寡居困穷,没有文化。

第2段,交代作者家的环境——大杂院,同样没有文化,“出个小学生,就算得上个知识分子”。

这一段,插叙了“我”帮老郝叔起草“请会通知”的事,与文章主线看似没有直接联系,而旨在:

一、明确“我”的处境地位——与“拉洋车的”同处社会的最低层;二、说明劳动人民没有文化的痛苦。

第二部分:

写作者幼年上学,遇到的两位良师。

(上学)

第1段,从全文的结构上看,是个过渡段,概述在艰苦而无文化的环境中求学的困难情形,引出下文对良师益友的深情忆念。

第2段,又是一句过渡,引出对小学时代的两位良师的忆念。

第3段,回忆孔德小学一位忘了姓名的老师。

这位老师给作者等几个同学诵读《罪恶的黑手》,引导作者接近文艺,并给予阶级解放、民主革命等思想启蒙。

第4段至这部分完,回忆卫天霖先生教作者他们学画的事。

文章还记叙了经过“十年动乱”,才真正认识卫天霖先生的价值,并

教学过程

给予阶级解放、民主革命等思想启蒙。

第4段至这部分完,回忆卫天霖先生教作者他们学画的事。

文章还记叙了经过“十年动乱”,才真正认识卫天霖先生的价值,并借议论先生的自画像,抒发了对卫天霖先生深挚的敬意。

他是“那样的平凡”,“他曾是一位默默的播种者,他曾在孩子们的心里播下了美的种子”——用他的艺术,更用他的人品。

第三部分:

少年辍学,陷入更加困顿的境地。

(辍学)

 这一部分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交代作者上学的经济来源和中途辍学的原因、经过,“上学是由本家供给的”,辍学则是因为穷本家们停止资助,要他自己去“找点事做”。

第二层,写在茫然待业的时间里,作者母子俩过着“一当二押三卖”的凄苦生活的情景。

这一部分不是文章记叙的中心,但少年辍学,是作者求学历程中的一个转折点,必须有个交代;记叙待业期间的凄苦生活,则是为下文记叙作者在这种境遇中苦心求学作了铺垫。

第四部分:

写作者辍学后苦心求学的经过。

(业余求学)

 这一部分有三层意思:

第一层,写在待业期间,侥幸进辅仁大学中文系旁听的经过。

尽管过的是“一当二押三卖”的日子,尽管“混进”“高等学府”去旁听就像“做贼”似的,然而作者对听课仍是那样的“神往”。

当他从教授们的精湛讲解里,领略到秦少游、辛弃疾等大词人的妙处时,竟情不自禁地赞叹道,“多么美呀,多少精巧啊,我们祖国的语言!

每一个字,每一个音节,都像是一个可爱的小精灵”,表现了作者对祖国语言,对艺术的酷爱。

第二层,写找到职业后边做事边上夜校学法语的经过。

作者称“这个夜校简直是一座法兰西文学的殿堂”,表现了对法兰西文学的仰慕,对文学艺术的热爱。

文章详细记叙了上夜校时在厕所里烤窝头吃干粮的情景,表现作者刻苦求学的心志。

最后一段是全文的总结,议论点题,表达了作者对那时恶劣的政治制度的深恶痛绝和对良师益友的感激、敬仰和怀念。

(二)讨论分析课文

1、本文写了哪些材料?

分别说明这些材料对表现中心的作用,最后归纳材料与中心的关系。

材料:

①贫寒的家境②周围环境大杂院③两位良师④中途辍学⑤辅仁大学旁听⑥上夜校。

与中心的关系:

文章以“幼学纪事”为题,明确了记叙中心,记幼年求学的事。

在什么情况下求学?

环境条件如何?

这就需要交待家境的贫寒和环境的困难,所以文章首先写家庭贫寒,突出没有文化;写大杂院,也突出没有文化。

这样就写出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我”求学的艰难。

为什么在如此艰难中,“我”喜欢读书,并学

教学过程

有所成呢?

是因为“幸运地遇到了校内外的许多良师益友”,尤其是两位启蒙教师。

于是写两位教师的材料成了回忆的中心内容。

中途辍学是求学生活的转折点,而且这段生活经历最艰难,也最能反映“我”苦学的精神,所以文章对旁听和业校学习生活做了细致地描述。

纵观全部材料可以看到都是根据中心的需要安排的。

(作者为什么要写求学之外的事呢?

比如家境的贫寒,“一当二押三卖”的凄苦。

  ——正是因为生活在一个贫穷没有文化的大杂院,才显出作者坚持读书的难能可贵,而能够“没有胡乱地生长”的原因是遇到了两位良师。

可见恶劣的环境,困苦的条件的交代是叙写两位老师的背景。

——作者上学的经济来源是由本家提供的,而本家们停止资助,作者只有辍学,这是作者求学历程中的一个转折点,必须有个交代;记叙待业期间的凄苦生活,则是为下文记叙作者在这种境遇中苦心求学作了铺垫。

2、哪位同学能总结一下本文围绕中心,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选择材料?

本文紧紧围绕幼年求学这一中心选择材料,整个求学过程大体分为两个阶段:

正规上学、业余求学。

文章以时间为顺序来记叙这一过程,第二、第四部分是记叙的中心,进行了详写。

第一、第三部分则分别交代了两个阶段的背景,用略写。

与求学无关的往事,一律不写。

这样重点突出,条理分明。

3、本文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

以事情的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为线索。

叙述总是按一定的顺序进行的,常用的叙述方法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等。

简单的记叙文常常只使用其中的一种或两种,复杂的记叙文往往是综合运用。

4、本文叙述的顺序是什么?

以顺叙为主,兼有插叙。

作者按着事件发展的先后次序叙述了贫寒的家境、上学、辍学和业余求学的经过。

但在第一部分里插叙了帮老郝叔叔起草“请会通知”的事。

5、这段插叙的作用是什么?

是明确“我”当时的处境和地位——与“拉洋车的”同处社会的最低层。

二是说明劳动人民没有文化的痛苦。

这样的插叙丰富了文章的内容,通过“我”作为没有文化的大杂院的“知识分子”写请会通知这件事真实地反映了“我”没有良好的家庭和环境的熏陶,反衬出下文影响作者一生的老师的重要。

突出了中心。

五、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1、归纳本文中心思想。

作者回忆幼年求学的艰辛经历,表达对黑暗的政治制度的深恶痛绝,对良师益友的深挚

2、分析本文幽默讽趣的语言特色

幽默是指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的语言风格。

它的表现形式有两种:

本来很严肃的事情,用貌似轻松的笑话来表达;轻松的笑谈却故意说得十分严肃。

本文第一段交待作者出生于一个“完全没有文化的家庭”,家里没有书,作者却说“家里的藏书每年一换”,接着一个转折“但只有一册”再接着解释“就是被俗称为‘皇历’的那本书”。

这笑话说得多么严肃,本是凄凉辛酸的往事,作者却说得俏皮轻松,叫你听得忍俊不禁,正当你想笑时,分明感到作者说得那么严肃,几乎催人泪下。

再如文章第三部份写作者辍学后找事做的艰难。

“母子两个茫茫然地等着,等着一个谁也不愿多想的茫茫然的未来”。

文章在叙述这沉痛的往事后不再去写令读者“哭”的话,而接下来的却是一句轻松的俏皮话:

“茫然中还是有事可做的。

子承母业,去当当”。

这俏皮话,貌似轻松,却比涟涟的泪水更令人沉痛。

这样幽默的语言就更深刻地表现中心思想。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最后一句“一当二押三卖,手续虽不繁难,我和母亲的一间小屋可就渐渐地显露出空旷来,与老郝叔的家日益接近。

”这句话用貌似豁达幽默的语言,揭露了旧社会对穷人的残酷剥削,生动地写出“我”家日益贫困的过程。

再如第一部分第二段中的这句“我替老郝叔起草的这篇‘通知’,无疑是一篇为人生的文学了,何况还分出去,也算是发表了的呢!

”这两句都是写大杂院里的人们家境的贫困、生活的艰辛和无文化的困苦,而作者却是以嘻笑的笔触向我们展示这些。

课文第四部分第七段还有一句:

“为了使上下水道不至于受冻,那里面安着一个火炉。

于是这厕所便成了我的餐厅。

把窝头掰为几块,烤后吃下,热乎乎的,使我感到了棒子面原有的香甜。

”读后更是让人忍俊不禁,但笑声未落,却让人心中不免生出阵阵辛酸和敬佩之情,面对生活的穷愁,我们的人民不是潦倒而是执着,能够苦中作乐。

从以上这些事例我们可以看到,文章所叙述的事情,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写来如数家珍,如同与我们诉家常,读来倍感亲切。

这不仅是因为文章运用第一人称的手法和口语,而更主要地是源自于文章幽默的语言特色。

作者以幽默的语言、豁达的气度,来描写那些幼年所经历的辛酸往事,使人读来感到有趣、好笑,而正待你想笑时,又分明感到阵阵辛酸、凄凉,几乎催人泪下。

所以本文幽

教学过程

默的特点应做为学生学习的重难点。

除了以上两句还有另外六句,同样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分析其内涵,理解并感受文章文约意深和语言的精妙。

当然,只靠分析是不行的,分析与朗读紧密结合,才会感悟深刻,读出感情。

3、分析本文对比的表现手法

鲜明强烈的对比是本文表现方法上的另一个特点。

作者把“那么多好的教师和好的朋友”与恶劣的社会环境相对比,“完全没有文化的家庭”和渴求知识的“我”形成强烈反差,花了钱而经常不听课的“学子”和“我”这个“偷窃知识的人”;“法兰西文学的殿堂”和“厕所餐厅”;“雅人”与“俗人”等鲜明而强烈的对比,作者虽未加任何议论,自会引起读者的认真思索,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六、作业

1、完成《学之韵》的训练题;

2、课外预习《人生的境界》,弄清文章的思路;

 

课文分四部分,各写什么?

它们有什么联系?

如果从记叙的时间、事件来概括,可以写成:

一、贫寒家境,二、短暂上学,三、不幸辍学,四、业余求知。

如果从表达的内容、主旨来概括,可以写:

一、知识作用幼已明,二、读书习惯师育成,三、艰难辍学志不失,四、苦心求知得真趣。

这四部分首先在时间上是先后联系的,其次在内容上由表入里,先写自己虽生长在没文化的家庭却怎么会重视文化知识的,这里既有环境的促使,更有老师的诱导,所以后来辍学求职了,还是不忘找机会学习,这在内容上是循序发展,有着因果联系的。

有人说贫苦一部血泪史,它留给人的是无尽的沧桑;有人说贫苦是一笔财富,它教给人的是难得的经验;有人说贫苦是一面横于绝路的墙,它会挡住人前进的路;有人说贫苦是一台助跑器,它能助人增加意想不到的能力。

究竟贫苦给人的是阻力呢,还是助力?

下面我们学习一篇于是之先生的文章《幼学纪事》,看于先生是怎样面对贫苦的。

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于是之,原籍天津,1927年出生于唐山,百日丧父,后随母迁至北京,曾在北平孔德小学读书,毕业于北师附小。

初中就读于北平师大附中,毕业后因家贫辍学。

15岁起曾做仓库佣工,后当抄写员。

1942年参加北平青年组织的业余戏剧活动,1945年秋考入北京大学西语系,不久失学加入祖国剧团,参与《蜕变》、《以身作则》等剧的演出。

1947年进入北平艺术馆,参加《上海屋檐下》、《大团圆》等剧的演出。

1949年2月参加华北人民文工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前身),1951年塑造了《龙须沟》中程疯子的艺术形象,奠定了他优秀话剧演员的地位。

此后,他相继塑造了话剧《关汉卿》中的王和卿和关汉卿,《雷雨》中的周萍,《名优之死》中的左宝奎,《以革命的名义》中的捷尔任斯基,以及《骆驼祥子》中的洋车夫老马等舞台形象。

1958年《茶馆》首次上演,引起轰动,于是之创造的老板王利发的舞台形象,标志着他独特艺术风格的形成。

著名画家叶浅予曾兴致极高,特地为剧中角色做了人物速写,并配上老舍先生的打油诗,对于是之扮演的王掌柜是这样描绘的:

真真假假,千变万化。

只求饱暖,太平天下。

随着时代,大改其良。

任他开炮,我须开张。

为作顺民,心机用尽。

顺民不行,悬梁自尽。

在20世纪80年代他仍活跃在话剧舞台上,并有出色的表现,如话剧《丹心谱》《洋麻将》等。

并且在赴日本和西德等国的演出中,受到了热烈欢迎。

在电影《秋瑾》中,因出色地饰演了贵福这一艺术形象,荣获第四届电影“金鸡奖”最佳男配角奖。

此外,他还在电影《青春之歌》中扮演余永泽、《秋瑾》中饰贵福,并和曹禺、梅阡合作创作了历史剧《胆剑篇》,与英若诚、童超合作改编了话剧《像他那样生活》。

于是之1984年起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1985年当选为中国戏剧家协会第四届副主席,1988年当选为北京市戏剧家协会第二届主席。

作为一代话剧表演大师,于是之所演的众家人物们出神入化,倾倒一大批“痴情”者,仅提《茶馆》,都知戏中有个做了一辈子顺民的王掌柜;都会说上句最能传神的:

演绝了!

在下有位做拍卖师的朋友,堪称为于是之的顶礼膜拜者,看《茶馆》已不下十几遍,其迷恋程度竟达这般:

晚上乘十一时的火车欲出差,他事前算计好了时间,先去首都剧场看场《茶馆》,待“晕”够了,戏散罢则直奔火车站。

而剧中凡王掌柜的台词,这位朋友不仅能脱口而出,其熟练利索如珠落玉盘,而且对于先生的声调语气、抑扬顿挫,皆尽模仿之能事,惟妙惟肖。

这也是一种爱屋及乌。

于是之平生最为钦佩两位恩师:

曹禺和焦菊隐先生。

他认为这是两位学贯中西,颇具学者风范的戏剧大师,因而他首先提出了要“建立学者化剧院”的思想。

读书、求知、解惑与思索,已构成他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事情。

每次去他家,总是见他独坐书房。

一间不大的书房与四下里堆着的书,构成了他独特的精神世界。

退休后,他撰写了《论民族化(提纲)诠释》的长篇论文,主编了论文集《论北京人艺演剧学派》,这些不仅使他埋首书堆中苦读苦写,而且凝结着他对北京人艺舞台导演理论与实践以及北京人艺风格的精辟总结若以“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形容于是之先生的晚年当最为恰当贴切。

辉煌的演剧生涯夹杂着无尽的辛酸与苦涩、寂寞与兴奋伴着他走过了漫漫人生。

于是之已不能每日居守书室,读书习字著文章;更难以起步去公园晨练或望望西山的落日,晚霞的余辉……在岁月的年轮里,他甚至差不多已忘记了他所熟悉的昨天,不记得那舞台上的王掌柜……一代话剧大师衰老了,看上去已然衰老得不太成样子……荣枯事过,喜忧心忘。

一切都抛入了历史。

绚烂归于平淡,宁静达以致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