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优质课《草船借箭》语文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280470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园优质课《草船借箭》语文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幼儿园优质课《草船借箭》语文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幼儿园优质课《草船借箭》语文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幼儿园优质课《草船借箭》语文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幼儿园优质课《草船借箭》语文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幼儿园优质课《草船借箭》语文教案.docx

《幼儿园优质课《草船借箭》语文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园优质课《草船借箭》语文教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幼儿园优质课《草船借箭》语文教案.docx

幼儿园优质课《草船借箭》语文教案

《草船借箭》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下面是精心整理的《草船借箭》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草船借箭》语文教案1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五课《草船借箭》。

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长叹说:

“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

  起因和结果截然不同,是诸葛亮的什么(板书:

神机妙算)使周瑜改变的。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呢?

请同学们听课文第三段录音,听时老师建议大家用线划出写诸葛亮究竞“算”到了什么的句子。

听明白了吗?

  二、导之以思

  1、诸葛亮神机妙算,他首先算到了什么?

  出示:

这时候大雾……

  (1)齐读。

诸葛亮能预测到三天之后肯定是大雾漫天(板书:

大雾漫天)可见诸葛亮懂得什么?

(板书:

懂天文)

  2、诸葛亮神机妙算,他又“算”到了什么?

  出示:

诸葛亮笑着说: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

  齐读。

  比较句子:

诸葛亮笑着说:

“雾这样大,曹操不敢……”

  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课文里加上“一定”说明了什么?

  读出自信的语气(朗读指导)

  哪些句子证明,正如诸葛亮所料,曹操果然不敢出兵呢?

  曹操确实不敢出兵,诸葛亮敢断定曹操不敢出兵(板书:

不敢出兵),是因为他早就知道曹操这个人的——特点。

(板书:

知人心)

  3、诸葛亮神机妙算,他还“算”到了什么

  (1)出示:

曹操知道上了当……

  诸葛亮算到那天正好是顺风顺水(板书:

顺风顺水),可见诸葛亮还懂什么?

(板书:

晓地理)

  4、学到这里,你们佩服诸葛的神机妙算吗?

好,现在你们能围绕“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啊!

”把上面几方面内容连起来说说吗?

  5、学生试说,指名说,评价。

  6、小结:

由于诸葛亮神机妙算,知天知地知人,所以能顺利地向曹操借到了十万枝箭。

  三、导之以练

  1、那么诸葛这是怎样向曹操借箭的呢?

  (1)请同学们快速读第三段,用线划出写诸葛亮指挥船上军士的句子。

  (2)学生汇报,教师出示有关的图片。

  师:

船头第一次朝西,第二次朝东,不掉过来可以吗?

为什么?

(用手当船操作,体会这样安排的巧妙)

  出示:

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

“谢谢……”

  齐读,这句中的“谢谢”是什么意思?

(感谢、嘲笑)

  朗读指导

  (3)老师已把同学们刚才找出的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写出来了。

(出示)

  吩咐朝北岸开去

  下令一字儿排开

  又叫擂鼓呐喊

  又下令掉转船头

  吩咐齐声呐喊

  就叫驶向南岸

  (4)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假如你是鲁肃,该怎样告诉周瑜借箭的经过?

  (说话练习)

  四、总结。

《草船借箭》语文教案2

  [教材说明]

  这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十册第五组的第二课。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节选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它讲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以造箭为名陷害他,诸葛亮识破诡计,运用计谋,从敌人那里借来十万支箭,周瑜自叹不如。

作者通过这个故事,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阅读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在多年的语文学习中,养成了较好的预习习惯,第一课时中已对文章热熔和人物特点有了具体的了解,已完成课后练习题,因此熟读课文后,抓住人物特点进行习作训练将作为本课重点。

  [设计理念]

  注重教授抓住人物特点,分析人物性格的读后感写作方法,尊重学生感受和个性选择,培养学生的短时习作能力和阅读分析能力,学会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允许学生有自己独到的合理见解。

  [教学目标]

  1.能抓住细节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2.提高学生的课堂习作能力。

  3.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全文,体会人物。

  1.三分天下,烽火硝烟,多少豪杰令后人赞叹;一部演义,嬉笑怒骂,无数英雄随你我评说。

同学们,看到这几幅图画,你知道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三国演义》中的哪段故事吗?

出示课题《草船借箭》。

  2.默读课文,回顾文章主要内容。

  看来同学们对本课印象深刻,那就让我们回到文中,回顾文章主要讲了件什么事?

(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借造箭为名除掉他,结果被诸葛亮识破,利用自己的神机妙算从敌人曹操那儿借了十万支箭,让周瑜自叹不如。

  3.文章中斗智斗勇的主要人物是谁?

(诸葛亮和周瑜)

  诸葛亮何等人也?

(神机妙算有胆有识)

  周瑜何等人也?

(嫉贤妒能)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他们是这样的人?

(找出文中的依据)

  

(二)习作。

  1.三国人物风貌大家已经了解,接下来让我们记录下你对他们的印象和认识,好吗?

(出示写作要求)

  2.指读要求,其他人跟读。

  3.对于习作的要求,你能否为大家的写作做以解读?

(第一部分要简写;第二部分要抓住一个人的一个特点,点到即止;第三部分要细写,抓住具体字、词、句来分析;第四部分应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来谈。

详略要安排合理,一、二、四部分略写,三部分详写。

时间15分钟,字数在二百字以上。

  4.结合本课,你能将习作题目补充完整吗?

  读《草船借箭》有感

  或《草船借箭》读后感

  5.说说你打算分析本课哪位主人公的哪个特点呢?

  6.动笔习作。

(放音乐,生习作,师巡视指导)

  (三)学生互评习作。

  评价中教师参与指导,学生既可按习作要求评价,也可说说自己的见解。

  (四)拓展。

  1.提出不同评价,完善学生思维。

(出示陈寿的两句评语治戎为长,奇谋为短性度恢廓)

  引发学生思考,得出原因:

历史是生动的,历史人物是鲜活的,我们不能用一两个词来完整全面地评价一个人的一生,所以请大家一定要阅读原著,阅读历史本身,相信大家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2.认识三国人物。

  阅读原著的过程中我们还会遇到形形色色的英雄豪杰,老师这就请出几位来,看看你认识他吗?

(出示鲁肃、曹操、刘备、关羽、张飞的头像和人物特点,请学生辨认。

  (五)总结。

  说到这里,我们仿佛已经展开了历史的画卷,那些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们好像已经跨越历史的长河,正缓缓向我们走来。

有道是: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出示课件,结束)

  [课后反馈]

  重视读写结合的教学,对于语文这样重视形象思维和应用性的学科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教会学生如何习作,如何正确地看待问题,评价问题,是本课的语文教学所希望达到和完成的。

课堂中学生在体味到了课文深刻的思想内涵,古典文学独特的艺术魅力,将自己的收获用正确的方式记录下来。

当然也有评价不够得当,个别学生没有充分理解文章的不足存在。

需要在今后进一步总结实践。

《草船借箭》语文教案3

  2.草船借箭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给课文分段。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新词的意思。

  3.通过读课文,理解诸葛亮的为人。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

给课文分段。

  教具:

录音、投影

  教学过程:

  一、审题激趣:

我们知道中国古典文学中有一部是写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的书,其中“桃园结义”、“过五关斩六将”等故事,你知道这是本什么书?

(《三国演义》)

  二、学生自学课文,自学生字词。

  出示思考题:

  1.课文中谁是主要人物?

围绕“借箭”,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2.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质疑问难,分清因果。

  1.学生提问,教师整理后存疑。

  2.带着问题边读边想。

组织讨论,着重解决:

  

(1)诸葛亮为什么到东吴来?

为什么要借鉴?

(要求学生细读课文第一段,弄懂事情发生的原因。

  

(2)“妒忌”是什么意思?

以“妒忌”为线索,抓住有关句子边读边议:

周瑜怎样步步紧逼,故意为难加害诸葛亮?

诸葛亮又是怎样将计就计,成竹在胸的?

  (3)对话朗读训练,

  (4)讨论:

诸葛亮为什么不揭穿周瑜要陷害自己的阴谋?

  3.首尾两句联系对照,通过朗读,思考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读最后一段,抓住关键词“交箭”—“长叹”分清事情的结果。

  四、小结:

学习叙事的课文,应该分清事情的起因、结果,才能深入理解课文。

  五.填空:

因为周瑜()诸葛亮的才干,想以此来()诸葛亮;诸葛亮()答应()天交箭,并立下军令状。

经过“草船借箭”,又一次证明了诸葛亮是一位()的人。

  作业:

抄写生字新词。

  作业本1、2题

  板书:

接受任务——做好准备——草船借箭——按时交箭

  (1—2)(3—5)(6~9)(10)

  教学后记: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探究课文,理解诸葛亮草船借箭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

  2.深入认识诸葛亮这一人物,简要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学习探究课文,深入了解诸葛亮。

  教学难点:

简要复述课文。

  教具:

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细读课文3—5自然段,讨论:

  1.周瑜派鲁肃去探听情况,“探听”可以换成什么词?

  2.鲁肃是怎样对待诸葛亮的?

  二、细读课文6—9自然段,切入重点抓住“借”字,思考:

草船借箭为什么成功?

  默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一个中心词来概括回答,并用上“因为------所以”(神机妙算)

  三、引导学生探究,领悟方法。

  1.理解“神机妙算”

  2.诸葛亮敢于用“草船借箭”,首先“神机妙算”到了什么?

  联系“大雾满天”一句,说说诸葛亮是怎样一个人?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朗读小结:

刚才我们是怎样读懂“神机妙算”的?

(抓住关键句—联系上下文)

  四、导学法,探究讨论。

  1、根据学法,再读课文,讨论诸葛亮还“妙算”到了什么?

怎样安排计策?

划下有关句子

  2、组织讨论,在读读议议中把握重点。

  

(1)读“诸葛亮笑着说”一句,体会他充分“妙算”到的情况。

  

(2)读议“一字儿排开”一句,想想诸葛亮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结果怎样?

(出示挂图)

  “一字儿排开”与“一列纵横”有什么区别?

  再读“飞箭如雨”句,“船头掉向”又说明了什么?

  (3)结合第9自然段,你还读懂了什么?

齐读。

  3.小结:

学习课文,要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

  五、扩展探究,加深认识。

  1.默读课文,哪些地方也表现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学生相互交流)

  2.讨论:

诸葛亮为什么能神机妙算?

(知己知彼,博学多才,善于分析,巧妙运用计策)

  六、简要复述课文。

  抓住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复述。

自由复述—指名复述—同桌复述

  七、填空:

“草船借箭”是一次()的较量。

诸葛亮深知周瑜(),鲁肃(),曹操();还利用()()天气和()条件,巧妙的安排,运用()进行借箭。

借箭的成功,充分说明诸葛亮是一个既()又()的人。

  作业:

作业本3、5、6题

  板书:

知天时:

大雾

  草船借箭识人心:

周瑜鲁肃曹操

  诸葛亮懂地理:

顺风顺水

  资料提供者:

张欢琴

《草船借箭》语文教案4

  【指导思想】

  其一,导读即教师引导指路,学生阅读为主。

教师的谈话、讲授、板书等均应着眼于更好地“导”着学生去“读”,使其尽可能地“自求得之”。

  其二,导读必须定向。

导向何方?

导致学生达到何种程度的听说读写学习能力?

这至关重要。

因此,导读须在教学目标(目的、要求)相当明确具体的情况下进行。

  其三,教者“导”的思路应与学生“学”的思路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导读教学过程既体现学生学为主体,又不失教师主导作用。

  其四,阅读教学中的字词教学,是跨阅读教学和识字教学两个范畴的内容,在导读过程中应遵循阅读理解和识字教学的规律灵活处理。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按大纲和教材要求掌握本课一、二类生字、新字;能结合课文,说明关键性词语的意思;能运用“妒忌”、“必然”、“虚实”、“私自”造句。

  2.学生能简要复述这个故事;能在老师的启发下正确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学生能口头回答课后习题1中三个问题;能分清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培养由表及里的逻辑思维能力。

  4.学生能理解“妒忌”的危害,知道对比自己强的人,只应虚心学习,努力赶超,而不应妒忌;能联系实际,为诸葛亮的杰出才能和宽广胸怀所感动,并产生崇敬、向往的感情。

  二、主要教法

  课题导读;复述导读;问题导读;谈话法。

  课前预习要求:

1.读通课文,说出课文大意。

2.能熟练读出一、二类生字及其在课文中的组词。

3.联系课文结合解释词语:

妒忌、甘受惩罚、推却、呐喊。

  第一课时

  本课时教学目标:

了解故事背景和课文大意。

能简要复述故事的起因和开始部分(借船)。

理解“妒忌”、“推却”、“军令状”、“甘受惩罚”、“自有妙用”等关键性词语。

渗透总目标4和1的内容。

  教学过程要点:

  1.抽查字词预习情况。

着重该课时目标中所列词语和少数重要的'二类生字词的认读。

  2.导入:

引导回忆第九册中《赤壁之战》的时代背景及其中周瑜这个人物;联系讲授本课背景(见小黑板板书设计);引出并板书新课课题。

  3.引导就课题质疑:

见此课题,可能或应该想到些什么问题?

(见板书设计)

  4.带着上述问题听读(或自读)课文。

着重考虑“为什么借箭”这个问题;经过和结果如答不理想,作存疑处理。

  5.反馈课文大意后,着重以问题导读,弄清“为什么借箭”的问题。

  教师引导看课后习题1

(1)

(2),联系课文开头一段,默读、思考、圈划,然后展开讨论。

在反馈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由表及里地认识借箭的真正原因,注意抓住关键性词语理解。

这一教学过程,教师要给学生较充分的时间读书、思考和讨论。

  6.引导运用板书提示,默读课文,每人自练复述故事起因,教师巡视,辅导后进生。

反馈。

  7.请学生找出“诸葛亮为借箭所做准备工作”这一内容所涉及的课文段落,并用一个词语概括主要意思(借船)。

再引导学生读书,弄清借船方式(秘密)、数量、其它要求。

  8.复述“借船”这一部分内容。

练习方式:

个别学生示范与群体操练相结合。

  9.小结:

以承上启下式终结该课时。

课外作业:

练习复述故事;给课文试分段。

  板书设计:

  △小黑板板书设计:

  东汉末年三国状况:

  第二课时

  本课时目标:

学生能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能复述故事中“借箭”和“结果”的主要内容。

在教师启发下,学生能正确地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更清楚地把握全文。

渗透总目标4和1的内容。

  教学过程要点:

  1.引导学生说一说一类生字字形记忆及书写时须注意之点,如“忌”(上声下形),“督”(字形上宽下窄)等。

当堂练习难写易错的几个字3~4遍,组词写一遍。

  2.以上课时“就课题质疑”中已解决的问题“起因”与“借船”导入新课。

  3.以复述为手段,重点引导读懂“借箭”这部分课文。

  

(1)找出这部分课文的起讫处(6~9自然段)。

提出读的要求:

看谁能以概括各自然段主要内容的方式,复述这部分内容。

引导督促每个学生认真看懂课文后再练习复述。

组织交流。

教师巡视辅导。

  

(2)教师根据复述反馈情况,引导学生更准确地掌握各自然段要点(用谈话法)。

注意理解关键性词语“虚实”、“顺风顺水”等。

引导看课文插图,在课文中用~画出与图意相应的语句;讨论:

这幅图着重表现了什么意思?

  (3)根据板书,再次自读课文,练习复述,(巩固性练习)中、优两位学生反馈复述,组织评议。

  4.默读课文最后一节,讨论“草船借箭的结果”。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理解:

课文结尾与开头有无联系?

怎样联系起来的?

  5.引导学生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启发性问题:

(1)课文写了几件事?

我们该按怎样的思路(顺序)给课文分段?

(2)我们以前学过的分段技中,比较适合这课分段的是什么?

(先找出事情的经过部分,再看事情经过可分几段)。

学生分段,写段意,交流。

反馈。

  6.结合分段及段意概括,练习简要复述整个故事。

创设情境,鼓励学生上讲台复述。

  7.引导学生小结,简要复述课文故事的方法,预告下节课内容:

评论周瑜和诸葛亮这两个人。

请学生给这两个人分别写一段评语,就如老师给学生下评语(课外作业)。

  第三课时

  本课时目标:

做口头笔头练习,着重完成书面造句。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正确评价周瑜、诸葛亮这两个人物,以完成总目标4的内容。

  教学过程要点:

  1.出示书面造句词语,先进一步引导准确理解词义、运用范围,后完成书面造句。

教师巡回,搜集“妒忌”一词的好造句备用。

  2.以这些问题引出对诸葛亮的评价:

  

(1)诸葛亮约鲁肃上船取箭,为什么只管饮酒取乐?

(杰出才干:

准确预计天气和曹军反应)

(2)诸葛亮会不会不知道周瑜是故意刁难或陷害他?

既然知道,诸葛亮为什么不气愤、不与周瑜论争?

(胸怀宽广,以大局为重)请学生修改给诸葛亮下的评语。

  3.请学生说说对周瑜的评价。

教师相机引起讨论:

妒忌的害处?

  

(1)从东汉末年的三国形势来看,瑜妒忌亮的才干有何危害?

(削弱蜀、吴联合抗曹的力量,与己有害)。

(2)推论一般:

如我们对学习等方面比自己强的人采取妒忌的态度会怎样?

因此我们应当怎样做才对?

最后拿学生有关“妒忌”的造句,联系实际进行教育。

  4.布置本周内完成的小作文练习,略加指导:

(1)我曾经妒忌他(她)……(记叙文);

(2)妒忌——无能的表现(读《草船借箭》的感想)。

任选一题。

  5.启发、教育、鼓励性结尾,终结该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