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下册集体备课.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280055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25 大小:104.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语文下册集体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5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集体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5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集体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5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集体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5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集体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语文下册集体备课.docx

《四年级语文下册集体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语文下册集体备课.docx(1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级语文下册集体备课.docx

四年级语文下册集体备课

 

1、古诗词三首

集体备课时间

 2012.02.19

出席教师

缺席情况记录

 无

中心发言人

 ?

教材分析

1诗人通过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孤独的感情。

2诗人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

3这首词是白居易离开杭州,回到洛阳以后怀念杭州时写了三首《忆江南》中的第一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生字。

正确读写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

能力目标

 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词的意思。

情感目标

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2.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感。

教学难点

1.理解诗句句意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补充、总结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祖国的山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真是江山如画。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

2.首先让我们到安徽省宣州市郊去游览“敬亭山”

二学习课文1出示小黑板,、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3、解诗题,知作者4、抓字眼,明诗意6、师小结:

从这两句诗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1)介绍。

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飘泊生活,来到宣城时所写。

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

(2)师小结:

其实,这首试诗不只是表达了李白孤独的感情,同时还表达了他对生活的坚定和乐观。

为什么呢?

当世界上的一切都远离李白的时候,他不是颓废痛苦地生活,而是乐观、坚定地和敬亭山悠闲地“相看”。

7、多诵读,悟诗情①过渡:

学了这首诗歌,让我们进行下一个步骤:

多诵读,悟诗情②复习朗读方式:

表演读、轮读、叠诵、唱诵、小组读、配乐读……③自己带着感情读④四人小组读古诗⑤汇报:

指名读、小组自选方式读

第二课时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敬亭山,感受颇深。

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望洞庭》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敬亭山,感受颇深。

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望洞庭》

二、抓字眼,明诗意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运用比喻,我们还学过什么古诗中也有比喻手法?

)师强调“潭”字笔画

三、吟诵、理解〈望洞庭〉1.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洞庭湖景色,看谁描述得最美。

2、白银盘和青螺分别所指。

3、师——从诗中不但看出洞庭的山美水美,还看出那天夜里的月色很美。

4.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诗人是站在湖边往远处看的?

5、诗人通过恰当的比喻把洞庭秀色写得惟妙惟肖,请找出诗中的比喻。

4.指导背诵《望洞庭》

第三课时

一、导入:

江南处处小桥、流水、人家,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享有”鱼米之乡”、“人间天堂”的美誉。

说说你知道的江南景色

二、吟读、理解《忆江南》

三老师想请教大家对“忆江南”三个字的理解?

1.释题:

忆,在此当回忆讲。

“忆江南”为词牌。

2.根据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补充注释。

3.说说你从这首词中体会到怎样的景色,诗人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样的景色的。

(太阳升起的时候,天空布满火红的朝霞,江边的花朵被映照得比燃烧着的火焰还要红;那一江春水像蓝草一样青绿,像晶莹的翡翠——比较、比喻)4、旧和胜是什么意思。

请联系前面几句诗的意思,把最后的反问句写完整。

江南的景色,让我怎能?

5.指导背诵《忆江南》

四、交流搜集的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1.白居易所作《忆江南》另两首: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

五、作业:

 1.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2.选画一首古诗所表现的画面。

3.背诵《忆江南》

学生齐读课题。

学生,交流资料介绍作者李白。

 

1、全班齐读古诗正音

2、理解课题:

 

学生吟诵《望洞庭》

学生回答交流

 

齐读。

指名读

汇报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学生介绍自己收集的有关江南景色

生读古诗自由读生:

(个别)读

小组背诵

男女生轮流背诵个人背诵

 

教学后记

课后作业:

一、解释带点的词,写出诗句的意思。

1、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尽:

闲:

诗句的意思是:

2、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

青螺:

诗句的意思:

3、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江花:

蓝:

诗句的意思:

二、请你来判断,说得对就打“√”,不对就打“×”。

1、“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诗人与敬亭山的相知之情。

()

2、“能不忆江南?

”是一个反问句,意思是不能让人回忆江南。

()

3、本文三首诗词都是唐朝的作品。

()

4、《独坐敬亭山》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内心孤独寂寞的感情。

()

2、桂林山水

集体备课时间

 2012.02.19

出席教师

缺席情况记录

 无

中心发言人

 杨宝青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知道桂林山水的特点,初步了解桂林山水形成的原因。

能力目标

初步感受桂林山水在世界上的地位及对推动当地社会发展的作用。

情感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课前调查,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课堂展示,教师帮助学生归纳、提炼,提升学生的桂林山水的认识,激发学生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探索大自然的浓厚兴趣。

教学难点

 了解桂林山水的成因。

教学准备

  1、学生根据教师要求收集有关桂林山水特点的图片、文字资料。

2、制作反映桂林山水成因的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补充、总结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幅员辽阔的祖国大地上,有着数不清的美景胜境。

先看看山吧。

著名的五岳是各具特点,还有天下第一山——黄山、难识真面目的庐山等座座都令人流连忘返;再看看水,浩浩荡荡、滚滚东流的第一大河长江,中华民族的摇蓝黄河振撼人心,秀美的西湖,明镜般的天池又让人心旷神怡。

正是这样的山山水水将祖国大地装典得格外美丽。

(课件展示1)在祖国众多美景中有一处非常特别,她的山水极为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她以雄奇秀逸的丰采,使每一位到这游览的人的心灵受到触动,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最美好的语赞美她,讴歌她。

老师这儿就有一首诗,我给大家读读:

诸峰如笋拔垢起,碧玉含翠竖云端。

群峰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

在老师的描述中你们知道这是我国哪个著名的风景区了吗?

(板书:

桂林山水)二、新授

第一部分:

了解桂林的地理位置、历史、名称由来。

 既然我们要去桂林游玩,首先就要了解一些桂林的基本情况。

  

(1)读一读这段文字

  

(2)指一指:

地图中桂林的位置

  (3)算一算:

桂林距今多少年历史。

2001+214-1=221年

  (4)说一说:

桂林名称的由来

  2、学生回答,老师相应补充:

  

(1)请学生来指图。

(评价)能不能再给大家说说桂林在哪个自治区,在什么方位?

  

(2)桂林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她不仅是驰名中外的风景旅游城市,从古至今还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云集在此,所以又有“文化城”的美称。

早在1982年就成为了国家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

  (3)大家想象一下,金秋时节,在郁郁葱葱的桂树掩映下的桂林,不时飘来阵阵桂花的香气,真是令人心醉呀!

  3、过渡:

同学们桂林的名字美,她的风景更美!

所以古往今来,人们都称赞“桂林山水甲天下”。

谁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评价)那么究竟是什么让桂林山水可以称得上是天下第一呢?

  第二部分:

感觉桂林秀山、清水、奇洞的景色(教学重点)

  1、请同学们打开书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这个问题。

  正是独具特色的秀山、清水、奇洞构成的锦绣画卷使的桂林山水甲天下。

  2、那么,桂林的山究竟是如何秀美?

水是怎么清澈?

洞又有多奇特呢?

同学们想不想去看一看?

按照老师给出的自学提纲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进行了学习。

  

(1)我们就按照顺序,首先请第一组来介绍山。

(2)接着请第二组同学给我们介绍水。

  师总结:

不知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刚才他们在介绍漓江的水时仍离不开讲桂林的山,是吗?

其实这正是桂林山水的独特之处,秀山围绕着清水,清水倒映着秀山,山水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所以才会形成“百里漓江,百里画廊”的奇观!

  (3)最后再请第三组来介绍洞。

    3、。

通过你们的介绍已经让我们感受到了山的秀美、水的清澈和洞的神奇,领略了“三绝”的绝妙之处。

大家想想,单独着桂林的山、水、洞都已如此美,如果三者浑然一体,那将是多么妩媚多妖,仙境般地桂林风景啊!

  第三部分:

探索桂林仙境的奥秘(教学难点)

   

(1)请大家看书桂林仙境的奥秘这一部分的2、3自然段,先自己读读,再讨论讨论:

桂林山水形成的二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是什么?

  *石灰岩:

它是形成桂林山水的基础,可以说没有石灰岩就没有今天的桂林山水。

    

(2)关于这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有没有问题要提?

  1、什么是石灰岩?

石灰岩是怎么形成的?

什么是石钟乳、石笋?

  2、为什么要含有CO2的水?

桂林的雨水中为什么含有CO2?

含有CO2的水是怎样使石灰岩形成桂林的山、水、洞、石?

接下来我们来解决这几个问题。

3、什么是石钟乳、石笋、石柱?

(3)小结:

同学们,你们看,含有CO2的雨水,既像一位雕塑家,又像一位美容师。

经过几百万上,把石灰岩塑造、打扮成了繁花似锦、千姿百态的山、峰、洞、石,形成了桂林的仙境。

   3、其实在我国云南石林、广东肇庆也有一些由石灰岩形成的峰林;华北地区也有大面积的石灰岩,可为什么它们没有形成象桂林这样秀美的山水,为什么人们唯独称赞“桂林山水甲天下”呢?

  

(1)自由读,想想原因(说说桂林山水能甲天下的原因)

  ①桂林一带的石灰岩分布广、厚度大、质地纯净。

  教师小结:

对!

尽管石林、庆肇的石灰岩厚度大、质地纯净,但由于面积小,分布不广,所以不能形成“桂林山水”那样雄伟壮观的气派。

  ②高温多雨的气候又给桂林带来了丰沛的降水。

  教师小结:

华北地区虽然有大面积的石灰岩,但气候干少雨,比较寒冷,因此难以形成桂林婀娜多姿。

  (3)小结:

正是因为这些优越的条件,使桂林的风景,不论从规模上,还是从发育的完美上,都是独树一帜,天下第一。

  第四部分:

桂林山水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桂林山水,引来无数旅游观光的中外游人,令他们留连忘返。

那么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对我国的社会发展有哪些影响呢?

自由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讨论。

  

(1)第一个影响是什么?

(她让世界了解了我国的锦绣河山和灿烂文化,增进了我国与世界的社会交往)

  ①让我们来读读一些国际友人游览过桂林后的感想。

  ②这些话语是国际友人对桂林极高的评价,从他们的评价中我们不难发现:

桂林已经成了一扇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已经让无数的外国人领略到了我们国家山水的神奇和文化的灿烂。

  

(2)第二个影响是什么?

(她使中国人面对这举世无双的国宝,感到无比骄傲。

  ①我们班上有几位同学是去这桂林,亲身感受到了桂林的美,而大部分同学是通过这节课了解了桂林,那么你们面对这举世无双的车宝是怎样的心情呢?

  ②你看连江总书记游览过桂林后都激动地讲了这番话。

人们一起读读。

  ③我想这句话是最能代表每一位看到桂林山水的中国人内心骄傲、自豪的感情了。

  (3)还有什么影响?

(她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增加了社会财富,从而推动了社会前进),  2、总结:

从这几个数据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桂林的旅游业的确不仅沟通了中国与世界的社会交往还增加了国家和地方的社会财富,促进了桂林经济、文化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

了解桂林的地理位置、历史、名称由来。

请同学们打开课前老师发的阅读材料。

阅读材料上的这段话就是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指一指:

地图中桂林的位置

 

算一算:

桂林距今有多少年的历史。

 

说一说:

桂林名称的由来

 

请学生来指图。

(评价)能不能再给大家说说桂林在哪个自治区,在什么方位?

 

(评价)那么究竟是什么让桂林山水可以称得上是天下第一呢?

 

先自己读读,再讨论讨论:

桂林山水形成的二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是什么?

 

指名说。

 

桂林山水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讨论:

在我国云南石林、广东肇庆也有一些由石灰岩形成的峰林;华北地区也有大面积的石灰岩,可为什么它们没有形成象桂林这样秀美的山水,为什么人们唯独称赞“桂林山水甲天下”呢?

 

教学后记

 

课后作业:

照样子,写句子

例: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河底的沙石。

公园的花真香啊,香得______________。

2、按要求积累词语

描写山石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背诵《桂林山水》

3、记金华的双龙洞

集体备课时间

 2012.02.19

出席教师

缺席情况记录

 无

中心发言人

 杨宝青

备课内容

3、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材分析

文章开门见山,直接点明游览的时间和地点。

又以简洁的语言写了途中所见的景物,用“眼前一片明艳”概括了山区生机盎然的春色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习本课生字词,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能力目标

教育学生要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

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教学难点

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补充、总结

 第一课时一、谈话引入,导入课题,板书题目。

 齐读题目,指导理解“记”的意思。

二、通读课文,说说课文大概写了什么。

三、检查预习情况,指导读准生字词。

四、理清条理,给课文分段。

1、问:

按游览的顺序,课文可以分几段?

怎样分?

2、检查分段情况,

  五、再读全文,说说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

游览的路线是怎样的?

    板书:

金华城—→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六、讲读课文一至三段。

   1、作者出了金华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

默读课文说

     说。

(映山红)(油桐)、(沙土)、(新绿)、(溪流)。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给作者的感受怎样?

(板书:

一片明艳)

   3、观看录相,亲自感受。

你觉得路上的景色如何?

指导感情朗读。

   4、作者还听到了什么?

溪声有什么特点?

为什么会有时而窄,时而宽,时而缓,时而急的变化?

观看录相,然后说说。

   5、作者为什么要写路上看到的景色?

这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

   6、作者先游览了洞口,你觉得洞口有什么特点?

(板书:

突兀森郁)理解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7、外洞又有什么特点?

读读文中的句子,仔细体会,然后说说。

   8、观看录相,亲自感受。

感情朗读写洞口和外洞的语句。

   9、有感情朗读一至三段。

   10、小结:

      这一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的一、二、三段,了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跟作者一起游览了路上和洞口、外洞的景色。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弄清了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了作者先写了路上的景色和洞口、外洞是怎样的等内容。

   2、谁还记得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吗?

外洞、洞口各有什么特点?

(结合板书:

引导学生说,先指名说,再各自练说)

   3、沿途的景色如此迷人,洞中的景物更值得一看,让我们和作者一道去玩赏、领略,好吗?

   4、过渡:

从外洞到内洞要经过一段路,这就是孔隙,那么什么叫孔隙?

  二、教学第四段。

   1、这孔隙有什么特点?

请同学默读第四段,边读边想。

   2、读后问:

   ①作者用什么方法通过孔隙?

(小船)这样小的小船通过孔隙说明了孔隙有什么特点?

(孔隙窄板书:

窄)②人卧在船上后那个样子是怎样的?

用“--”划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仔细体会一下。

人要这样贴着船才能通过孔隙又说明了孔隙有什么特点?

(孔隙矮板书:

矮)③那么,坐小船经过孔隙时的感觉是怎样的?

用“~~”划出有关的句子,出示“眼前昏暗了......挤压过来。

”一句,自由朗读,读后问:

“挤压”是什么意思?

(挤过来,压下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从这又说明了孔隙还有一个什么特点?

(孔隙险板:

险)

   3、小结:

从这一段的理解可以知道孔隙的特点是......(指着板书理解)

   4、设计引读:

孔隙很窄,只有......;孔隙很矮,只要你.......体会孔隙的特点。

(按课文写孔隙特点的内容设计)

   5、下面我们再来欣赏录相,亲自看看孔隙是怎样的和人怎样进出孔隙。

   6、作者就是这样先写出孔隙的窄,再写孔隙的矮,最后写孔隙的险的特点的。

试按这样的条理练习背诵这一段,先自由练背,再指名试背,互相背。

  三、教学第五、六段。

   1、过渡:

经过孔隙就进入了内洞,内洞又有什么特点呢?

   2、默读第五段,思考这一段有几句话?

每句话讲了什么?

   3、指导理解每句话讲了什么,并结合理解“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等词,理解“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一句,概括出内洞的特点。

(板书:

黑、奇、大)

   4、内洞确实很黑、很奇、很大,观看录相,欣赏体会。

   5、下面请同学再仔细朗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内洞的?

   6、读到这里,你知道双龙洞名的来历吗?

哪个句子讲明了?

指名读出有关句子,再相机点题。

  四、作者游完了内洞,又排队出了洞,你能用上第五自然段的有关句子来说说怎样出洞的吗?

出示幻灯,学生先说,再指名说。

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五、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四、五、六段,跟着作者游览了孔隙和内洞,了解了孔隙和内洞的特点,那上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

(时间允许,再自由朗读四、五、六段,欣赏体会。

              第三课时

  一、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指名说说每一段讲了什么?

  二、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从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反映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赞美双龙洞的美丽奇特,体现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板书:

可爱河山美丽奇特指导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三、指导给课文列提纲。

(先自由完成,然后小组交流,再汇报讨论)

  四、质疑,完成课后练习,读读写写。

  五、堂上检查,背诵第五自然段。

  六、总结全文:

  同学们,通过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这一课,我们欣赏了双龙洞的美丽奇特,领会到了祖国山河的可爱。

课后大家要认真读读课文,好好欣赏欣赏。

有机会,我们亲自到双龙洞去游一游。

四、质疑,完成课后练习,读读写写。

齐读题目,指导理解“记”的意思。

 

指导读准生字词。

 

再读全文,说说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

游览的路线是怎样的?

 

你觉得路上的景色如何?

指导感情朗读。

 

有感情朗读一至三段。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请同学默读第四段,边读边想。

 

读一读,仔细体会一下。

人要这样贴着船才能通过孔隙又说明了孔隙有什么特点?

 

默读第五段,思考这一段有几句话?

每句话讲了什么?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指名说说每一段讲了什么?

指导给课文列提纲。

(先自由完成,然后小组交流,再汇报讨论

 

教学后记

 

 

 

课后练习:

一、基础知识题:

根据课文内容,先连线,再排序(只填序号)。

1、外洞?

?

?

?

?

?

?

?

?

?

?

?

?

?

?

?

A、十分狭窄

2、途中?

?

?

?

?

?

?

?

?

?

?

?

?

?

?

?

B、很宽敞,像个大会堂

3、内洞?

?

?

?

?

?

?

?

?

?

?

?

?

?

?

?

C、一片明艳

4、洞口?

?

?

?

?

?

?

?

?

?

?

?

?

?

?

?

D、宽宽的,像桥洞一样

5、孔隙?

?

?

?

?

?

?

?

?

?

?

?

?

?

?

?

E、漆黑、神奇、特别大

景物和特点对应的分别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作者的叙述顺序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巩固提高题:

选择关联词语填空。

?

?

?

?

无论……都……?

?

?

?

?

?

?

即使……也……

1、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

?

)不比做什么,(?

?

)很值得观赏。

2、山上开满了映山红,(?

?

)花朵和叶子,(?

?

)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4、七月的天山

集体备课时间

 2012.02.19

出席教师

缺席情况记录

 无

中心发言人

备课内容

4、七月的天山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词句并积累。

情感目标

 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

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准备

画有导游线路的小黑板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补充、总结

一、直接揭题

   指名读课文前面的过度语。

1、学生自学

   带着过度语提示问题,

   整体感知,提问:

文章似乎是个向导,带着你游览,能看出导游线路吗?

   教师指导:

随着导游线路观看图象或网页浏览,初步感知新疆天山的美丽风光。

 2、引导读通

   结合看画面,指导读好课文各个小节,让学生说说作者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同时正音、解词、通读句子。

  3、合作学习

   你觉得 哪些语段、词句写的好?

这段话或这一词语好在哪里?

在四人小组里阅读交流,说出感受,请同学发表看法,不理解的可以请教老师。

  4、班级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在班上汇报讨论情况,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体会不到位的进行点拨,并结合朗读加深体会。

  5、激发兴趣,课外延伸

   在学生交流后,问他们是否喜欢读这样的游记,并让学生在课外自由选择读些这方面的书,也可以浏览互联网上的资料,鼓励学生多和老师、同学交流。

  6、摘抄优美词句

   有条件的设计专门的摘录本子,指导摘录的格式,提醒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也要进行这样的摘录。

指名读课文

 

初读课文,并读准生字,找出新词。

 

让学生说说作者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你觉得 哪些语段、词句写的好?

这段话或这一词语好在哪里?

在四人小组里阅读交流,说出感受,请同学发表看法,不理解的可以请教老师。

 

教学后记

 

 

 

5中彩那天

集体备课时间

 2012.02.19

出席教师

缺席情况记录

 无

中心发言人

 ?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用现有的识字方法,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学会15个生字,理解新词;

能力目标

复述课文主要内容,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讨论和想象,提高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合作解疑,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