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茶叶资源概况.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279992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81.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夷山茶叶资源概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武夷山茶叶资源概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武夷山茶叶资源概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武夷山茶叶资源概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武夷山茶叶资源概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武夷山茶叶资源概况.docx

《武夷山茶叶资源概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夷山茶叶资源概况.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武夷山茶叶资源概况.docx

武夷山茶叶资源概况

为摸清我市茶产业现有状况,科学制定茶产业发展规划,科学决策茶产业发展大计,做大做强“武夷山大红袍”品牌,推动我市茶产业快速发展,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全市开展茶业资源普查工作。

茶业局从2008年4月开始,牵头组织林业、统计、农业等部门对现有茶山分布、面积、品种、产量等情况以及茶企业(作坊)的名称、地址、法人代表、商标、是否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是否获QS证书、是否办理工商执照、是否办理税务登记、加工能力、年产值等情况进行全面普查。

普查工作于12底结束,历时9个月,共组织市乡村干部及熟悉当地茶山茶农500多人。

现将普查情况报告如下:

   第一章  茶业发展的地理环境概况

   一、基本情况

   武夷山市位于福建省西北部,武夷山脉北段南麓,闽赣交界处,素有“碧水丹山”之誉,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

地跨东经117°37′22″--118°19′44″、北纬27°27′31″--28°04′49″。

东邻浦城县,南接建阳市,西与光泽县毗邻,北与江西省铅山县交界。

全境东西宽70公里,南北长72.5公里,总面积2798平方公里。

前身为崇安县,建置于北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1989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

   武夷山市境内拥有首批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旅游度假区、国家一类航空口岸、全国第4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村古闽越王城遗址,以及省级旅游经济开发区、华侨经济开发区等。

1998年7月,被评为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1999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处,世界23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之一。

2002年被列入中华十大名山,2007年5月,被评为全国首批5A级旅游区。

   1984年,武夷岩茶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2002年3月,武夷岩茶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原产地域产品保护);“武夷山大红袍”获准注册证明商标;2003年2月,武夷山市获文化部授予的“茶文化艺术之乡”称号;2005年11月,武夷山市成为“全国三绿工程茶业示范县”;2006年5月,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10月,母树大红袍茶叶典藏国家博物馆;2008年9月,以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为代表的“中国乌龙茶制作技艺”申报人类非物质遗产名录;2008年9月,“武夷山大红袍”证明商标获省著名商标。

   二、农业基本情况

   武夷山市辖3镇、4乡、3个街道、4个国有农茶场、115个行政村、1492个村民小组、1398个自然村;至2007年底,全市总户数62458户、总人口22.37万人,其中农户41516户、农业人口15.76万人;耕地面积30.92万亩,其中水田面积29.97万亩,旱地面积0.9538万亩;林地面积318.2万亩,其中竹山面积57.8万亩。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工作,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从以粮食生产为主的传统农业,转为以茶、竹、烟、优质稻、食用菌为主导产业,花卉、养殖业加快发展的新趋势,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村社会安定繁荣,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三、地貌、土壤、气候、溪流和林业资源等情况

   全境地貌为山地丘陵区,东、西、北区域是千山万壑,地势险峻,群山环抱,峰谷连绵,溪流迂回;中部、南部地势平坦,河谷山涧盆地众多,构成向南开口的马蹄形地形。

海拔千米以上的大山有38座,最高峰黄岗山海拔2158米,最低为兴田镇南岸村,海拔仅165米。

海拔800米以上的中山面积占土地总面积12%,海拔500--800米的低山面积占46%,海拔250--500米的高丘面积占30.6%,海拔250米以下的低丘面积占11.40%。

   全市基岩有酸性岩、中性岩、砂质岩、泥质岩等岩类39种之多,其中酸性岩类13种,中性岩类5种,砂质岩类16种,泥砂岩类10种。

全市土壤有红壤、黄壤、山地草甸土、紫色土等4个土类;黄红壤有9个亚类24个土属。

土壤垂直分布明显,其中红壤主要分布在海拔160--800米,黄红壤分布海拔800--1900米,山地草甸土主要分布在海拔1900--2158米的区域内。

   全市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足。

全年最热月是7月,平均月气温27.5℃,最高气温月平均值为33.3℃,极端最高气温41.2℃;冬季和早春不太冷,气温多数在0℃以上,极端最低气温-8.1℃,年平均气温18℃。

年平均相对湿度78%,年平均降水量1916.4毫米。

年平均无霜期255天,初霜日期平均在11月28日,终霜日期平均在2月22日。

   全市内水系密布,长短不一的溪河纵横贯穿,水力资源丰富。

主要八条河流分别是东溪、西溪、黄柏溪、九曲溪、汀浒溪、潭溪、崇阳溪和梅溪,其总长度为374.55公里,流域总面积达2931.02平方公里,汇水面积2124.33平方公里。

   全市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闽浙赣山地常绿种类,半常绿栎类阔叶林区,森林覆盖率达95.3%。

保存了世界同纬度带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武夷山成为地理演变过程中许多动植物的“天然避难所”,物种资源极其丰富,已知植物种类3728种。

   四、茶叶生长环境情况

   武夷岩茶主产区分布于境内以风景区为核心的周边乡镇;武夷正山小种红茶产区则位于千峰崔嵬,万木葱茏的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

因向南开口的马蹄形地形,武夷山西北面高拔的地势,群峰阻挡北部寒流,岩茶主产区内的气候特点是温暖、寒暑界限不分明。

崇阳、九曲、黄柏等溪流环绕罗织于峰岩、丘陵间,形成独特的微域气候,山间常年云遮雾绕,空气湿润。

茶园主要分布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低山与谷底岩壑之中,构筑“盆栽式茶园”,长年雨水冲积,使得沟谷土地富含有机质,茶园周边以山为屏,日照较短,多雾而形成大量散射光,既无冻害,又无风害,少虫害,是喜温湿的茶树生长的最佳环境,是武夷山茶品质优良的有力保证,更是武夷岩茶独有的“岩韵”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茶业发展的历史沿革

   武夷山是中国乌龙茶发源地,也是中国红茶发源地。

武夷山产茶的历史传说于汉,见载于唐,兴盛于宋,元代正式成为贡品。

到了元朝大德六年(即1302年),朝廷在武夷山九曲溪的第四曲溪畔创设了皇家焙茶局,俗称“御茶园”,从此武夷茶正式成为贡品。

到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废贡茶制度,御茶园经历了255年。

明朝中期武夷茶逐步从蒸青团饼茶改为散茶制法,后改进为炒青绿茶;明朝后期,武夷山桐木、星村一带制作出了红茶。

到清朝初期(1717年),武夷山茶农又创新了一种新型制茶工艺——乌龙茶制作工艺(清时布衣文士王草堂在其《茶说》作了详细记载)。

   民国时期,赤石、星村是武夷茶的主要集散地,仅赤石就有茶庄、茶行30多家。

民国前期,武夷茶有所发展,茶叶产量约5000多担,红茶出口量约3000多担。

民国后期,由于当时的历史原因,交通受阻,武夷茶产量减少,外销受阻。

茶叶产量仅130多担,红茶产量更少。

从总体上说,民国时期茶叶生产、销售虽然不景气,但是在科研上却得以机遇。

原先设在沿海福安的福建省茶叶改良场,由于躲避沿海南下日寇的侵扰,于1938年10月,迁往崇安县的赤石,更名为“示范茶厂”,由我国著名的茶叶专家张天福任厂长。

1942年7月崇安示范茶厂被国民政府财政部贸易委员会接管,改名为“财政部贸易委员会茶叶研究所”,由当代茶圣吴觉农任所长。

1946年又改由国民政府农林部接管,改名“农林部中央实验所茶叶试验场”,又由张天福任场长,至新中国成立。

此外,蒋芸生、叶作舟、汤成、王泽农、庄任、陈舜年、俞庸器、林馥泉等一批专家孜孜不倦地奉献,取得了重要成果。

如建立品种园、无性剪穗扦插、茶叶成份分析、揉茶机试制、桐木村红茶生产合作组织等。

   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土地改革,分茶山到农民,以户进行个体生产。

尔后成立互助组,农户联户生产,扩大了加工规模,茶叶产量达3000担。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农民茶山归集体所有,以生产队为单位核算,进行生产、分配,加上困难时期的影响,至1962年,茶叶总产仅2800多担。

此后的十多年,茶叶产量缓慢增加,至1978年底,全市茶山面积只有24600亩,总产量6400担。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茶叶生产得到重视。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茶业已成为武夷山市的支柱产业。

   武夷山产茶历史悠久,茶种资源特别丰富。

原产于武夷山的茶树品种称为武夷菜茶,是一个极优良的中小叶茶树代表种群,由于长期的自然杂交和人为选育,使“菜茶”形成了许多形态及品质特征等各异的茶叶名丛(品种)。

据林馥泉1943年的调查结果,武夷山有名丛(品种)千余种,仅当时武夷慧苑岩茶厂就记录了茶树花名280种。

新中国成立后,经我市几代茶叶科技工作的辛勤工作,现在还较好地保存了70多个名丛(品种)。

在现代茶叶品种科研上,科技工作者多年反复对大红袍进行无性繁育实验,于20世纪80年代初获得成功,1995年经省科委鉴定,确认其保持了母树大红袍的特征,现广为种植,成为了武夷山当家品种。

武夷肉桂也繁育成功,由名丛上升为品种,品质优异,也成为武夷山的当家品种。

我市在保护和发展本地优良名丛(品种)的同时,积极引进优良且适宜当地的外来品种,逐步改善品种结构。

   二、茶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把茶产业列为我市的农业主导产业,借助武夷山是世界双遗产地、旅游胜地的优势,将茶产业与旅游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2006年开始,持续组织茶企业在北京、上海、哈尔滨、广州、深圳、香港、福州等地开展“浪漫武夷,风雅茶韵”系列茶旅促销活动,努力打造“武夷山大红袍”品牌,推动了茶产业良性发展。

至2007年底,全市茶山面积115473亩,各乡(镇)、街道、场都有种植、加工茶叶,种茶的行政村有86个,占行政村数的74.78%;有种茶农户4398户,占农户数的10.59%;种茶农户比例数为2位数的乡镇有星村、武夷和洋庄(详见武夷山市种茶村、农户情况统计汇总表)。

有茶企业305家(在工商部门注册255家),茶叶加工作坊769家,其中星愿(中国)茶业有限公司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正山茶业有限公司为省级龙头企业、永生茶业有限公司为南平市级龙头企业;在税务部门办理税务登记的有145家;通过QS认证的有127家;注册茶业商标352个,其中省著名商标6个,闽北知名商标26个(详见武夷山市茶叶加工企业(含家庭作坊)基本情况汇总表)。

年总产量5161吨,出口1580多吨,全市涉茶产业总产值7.15亿元,其中茶叶生产加工产值4.15亿元;在全国各地大中城市建立武夷山大红袍推广中心4个及会员店36家,有大红袍茶叶销售网点3600多个。

 

第四章 茶业资源普查成果

第一节 全市茶业资源总体情况

 

   通过普查统计,至2007年底,全市共有茶山115473亩,其中大红袍32636亩,占总面积的28%;肉桂24210亩,占总面积的21%;水仙48805亩,占总面积的42%;奇种9822亩,占总面积的9%。

   一、从面积分布看

   从品种面积分布看:

大红袍、肉桂和水仙三大品种主要分布于星村镇、武夷街道和兴田镇三个产茶大乡镇,即星村镇47591亩(占全市总面积的41%)、武夷街道31433亩(占全市总面积的27%)、兴田镇18616亩(占全市总面积的16%);奇种主要分布于自然保护区和全市其它乡镇的老茶园内,仅桐木村就有3626亩,占全市奇种面积的37%(详见武夷山市茶叶品种面积汇总表和星村镇茶叶品种面积汇总表)。

   从茶类面积分布看:

全市乌龙茶(青茶)106658亩,占全市总面积的92.4%,分布全市各乡镇;红茶6806亩,占全市总面积的5.9%,主要分布于自然保护区内(星村镇桐木村和保护区开发种植的茶山);绿茶2009亩,占全市总面积的1.7%,主要分布于兴田镇行政区域内(武夷山监狱开发种植的茶山)。

   二、从种植年限看

   全市茶山115473亩,1至5年的幼龄茶18129亩,占全市茶叶面积的15.7%;6至20年的壮龄茶75866亩,占全市茶叶面积的65.7%;20年以上的老龄茶21478亩,占全市茶叶面积的18.6%。

老龄茶占的比例比幼龄茶大,因此,在我市还有可开发茶园资源的情况下,近年来茶农扩种茶叶,符合我市茶产业发展规律(根据武夷山市茶叶品种年限面积情况汇总表[农户自报]分析)。

各品种具体表现为:

   

(一)大红袍品种大多处幼、壮龄期,由于近年来茶农注重品种结构优化(即茶树品种搭配),茶园新种和改良大多选植大红袍品种。

即1至5年的幼龄大红袍10444亩,占全市大红袍面积的32%;6至20年的壮龄大红袍18929亩,占全市大红袍面积的58%;20年以上的老龄大红袍3263亩,占全市大红袍面积的10%。

   

(二)肉桂、水仙两个品种大多处于壮龄期,近年来有少量新种。

即肉桂品种方面:

1至5年的幼龄肉桂1452亩,占全市肉桂面积的6%;6至20年的壮龄肉桂20821亩,占全市肉桂面积的86%;20年以上的老龄肉桂1937亩,占全市肉桂面积的8%。

水仙品种方面:

1至5年的幼龄水仙5857亩,占全市水仙面积的12%;6至20年的壮龄水仙34163亩,占全市水仙面积的70%;20年以上的老龄水仙8785亩,占全市水仙面积的18%。

   (三)奇种品种大多处于老化衰退期,近些年几乎没有新种发展。

即1至5年的幼龄奇种786亩,占全市奇种面积的8%;6至20年的壮龄奇种3241亩,占全市奇种面积的33%;20年以上的老龄奇种5795亩,占全市奇种面积的59%。

   三、从品种的特性看

   从品种的发芽时间看:

我市的肉桂、水仙、奇种都为迟芽品种,占全市茶山面积的70%以上(即肉桂22.25%、水仙37.36%、奇种12.14%),加上大红袍品种中还有一定的比例的迟芽品种,所以说全市茶叶品种迟芽种偏多,早、中芽品种偏少,优化品种结构势在必行。

   从品种的单产情况看:

全市大红袍平均亩产茶青700斤,肉桂平均亩产茶青913斤,水仙平均亩产茶青1027斤,奇种平均亩产茶青400斤,大红袍、肉桂、水仙、奇种平均亩产最高的都在兴田镇等茶区,分别为900斤、1100斤、1200斤、600斤;大红袍、肉桂、水仙平均亩产最低的都在景区内,平均亩产只有300斤左右,奇种平均亩产最低的在岚谷岭乡阳村,平均亩产只有47斤。

   四、从产量和加工能力看

   全市年茶青总产量45887吨,茶青产量主要集中于星村镇、武夷街道和兴田镇三个产茶大乡镇,即星村镇年茶青产量16713吨(占全市茶青总产量的36.4%)、武夷街道13212吨(占全市茶青总产量的29%)、兴田镇9830吨(占全市茶青总产量的21.4%)。

全市茶青平均亩产795斤,平均亩产最高的是华侨农场(平均亩产1226斤),其次是兴田镇(平均亩产1200斤);最低的是岚谷乡(平均亩产241斤)。

   加工能力方面,全市年加工干毛茶10294.1吨,其中星村镇加工量最大,武夷街道其次,这两个乡镇除加工本乡镇的茶叶外,还加工其它乡镇的茶叶,兴田镇虽然有一定的加工能力,但不能加工完本乡镇的全部茶叶,有些茶青流到武夷街道和星村镇等地加工。

具体表现为:

   星村镇:

有茶叶加工企业101家,占全市茶企业数的33%;茶叶加工作坊287家,占全市茶叶加工作坊数的37%;年加工干毛茶4617.55吨,占全市毛茶加工量的44.9%;年加工产值16630万元,占全市年加工产值的40%。

   武夷街道:

茶叶加工企业136家,占全市茶企业数的45%;茶叶加工作坊371家,占全市茶叶加工作坊数的48%;年加工干毛茶2561.05吨,占全市毛茶加工量的24.9%;年加工产值15919万元,占全市年加工产值的38.4%。

   兴田镇:

茶叶加工企业32家,占全市茶企业数的10%;茶叶加工作坊12家,占全市茶叶加工作坊数的2%;年加工干毛茶1231.2吨,占全市毛茶加工量的12%;年加工产值3655万元,占全市年加工产值的8.8%。

   五、从加工企业(作坊)具体情况看

   

(一)企业、作坊多规模小

   至2007年底,全市有茶企业305家,茶叶作坊769家(在工商部门注册的茶企业255家、个体茶叶工商户370家),国家、省、市级龙头企业只有三家,即国家级龙头企业星愿(中国)茶业有限公司、省级龙头企业正山茶业有限公司、南平市级龙头企业永生茶业有限公司;在税务部门办理税务登记的有145家,一般纳税人企业只有16家;已办理QS认证127家。

   

(二)品牌少

   至2007年底,全市茶企业和茶叶加工作坊加起来有1000多家,还有茶叶商店(本市内)近400家,只注册茶业商标352个,其中省著名商标只有6个,闽北知名商标也只有26个,目前还没有全国驰名商标。

   (三)纳税额总量小

   至2007年底,全市茶企业、茶叶加工作坊以及茶业商店,在税务部门办理税务登记的只有145家,缴纳税款431.56万元,只占当年增值税收入的5.75%。

(点击下面表格可放大看)

第四章 茶业资源普查成果

第二节 各乡(镇)、街道、场茶业资源情况

一、崇安街道茶业资源情况

(一)全街道茶业资源情况

至2007年底,全街道茶山面积1378亩,占全市茶叶总面积的1.2%。

其中大红袍906亩,占全街道茶叶面积的66%;肉桂202亩,占全街道茶叶面积的15%;水仙270亩,占全街道茶叶面积的19%。

全街道有种茶的村4个,占行政村数的57.14%;有种茶农户44户,占总农户数的1.9%;茶叶主要种植于城南村,全村1121亩,占全街道面积的81%以上;品种主要是大红袍,占其它品种的65.74%;年茶青产量649吨,占全市茶青产量的1.4%。

茶叶加工企业1家,年加工干毛茶11.6吨,占全市茶叶加工量的0.1%;年加工产值31万元,占全市年加工产值的0.1%。

(二)各行政村茶业资源情况

城南村

至2007年底,全村茶山面积1121亩,占全街道茶叶面积的81.4%,其中大红袍822亩、肉桂69亩、水仙230亩。

有种茶农户36户,茶叶主要种植于小武夷岩后垄山场。

城西村

至2007年底,全村茶山面积34亩,占全街道茶叶面积的2.5%,其中大红袍22亩、水仙12亩。

种茶农户1户,有茶叶加工企业1家,年加工干毛茶11.6吨,年加工产值31万元。

崩埂村

至2007年底,全村茶山面积137亩,占全街道茶叶面积的9.9%,其中大红袍4亩、肉桂133亩。

有种茶农户5户,茶叶主要种植于姐妹桥和造纸厂山场。

松凹村

全村茶山面积86亩,占全街道茶叶面积的6.2%,其中大红袍58亩、水仙28亩,有种茶农户2户。

二、武夷街道茶业资源情况

(一)全街道茶业资源情况

至2007年底,全街道茶山面积31433亩,占全市茶叶总面积的27.2%。

其中大红袍9041亩,占全街道茶叶面积的29%;肉桂6375亩,占全街道茶叶面积的20%;水仙15954亩,占全街道茶叶面积的51%;奇种63亩。

全街道的行政村都有种茶,有种茶农户1216户,占农户数的23.88%;茶叶主要种植于黄柏、天心、柘洋、樟树、公馆和赤石等村,即黄柏9419亩、天心7179亩、柘洋4393亩、樟树3947亩、公馆2087亩、赤石1448亩;品种主要为大红袍、肉桂和水仙三大品种,以水仙面积最大,占其它品种面积的50%以上;年茶青产量13212吨,占全市茶青产量的29%。

茶叶加工企业136家,占全市茶企业数的45%;茶叶加工作坊371家,占全市茶叶加工作坊数的48%;国家级龙头企业星愿(中国)茶业有限公司落户于该街道。

全街道年加工干毛茶2561.05吨,占全市茶叶加工量的24.9%;年加工产值15919万元,占全市茶叶加工产值的38.4%。

(二)各行政村茶业资源情况

黄柏村

至2007年底,全村茶山面积9419亩,占全街道茶叶面积的30%,其中大红袍2208亩、肉桂1958亩、水仙5253亩。

有种茶农户367户,占农户数的66%以上;茶叶加工企业6家,茶叶加工作坊184家。

国家级龙头企业星愿(中国)茶业有限公司的有机茶基地就座落在该村九龙山,是我市最大的产茶村。

年加工干毛茶785.1吨,年加工产值7351万元。

天心村

至2007年底,全村茶山面积7179亩,占全街道茶叶面积的22.8%,其中大红袍1002亩、肉桂2244亩、水仙3870亩、奇种63亩。

有种茶农户246户,占农户数的48%以上;茶叶加工企业43家,茶叶加工作坊107家,是我市著名的岩茶村。

年加工干毛茶692.1吨,年加工产值4782万元。

高苏坂村

至2007年底,全村有种茶农户39户,占农户数的15.42%。

茶叶加工企业13家,茶叶加工作坊5家,年加工干毛茶762.7吨,年加工产值2917万元。

柘洋村

至2007年底,全村茶山面积4393亩,占全街道茶叶面积的14%,其中大红袍875亩、肉桂638亩、水仙2880亩,水仙面积最大,占其它品种面积的65.56%以上。

有种茶农户234户,占农户数的64%以上。

茶叶加工企业4家,茶叶加工作坊56家,年加工干毛茶155.85吨,年加工产值455万元。

角亭村

至2007年底,全村茶山面积713亩,占全街道茶叶面积的2.3%,其中大红袍247亩、肉桂20亩、水仙446亩。

有种茶农户34户,占农户数的7%。

茶叶加工企业1家,茶叶加工作坊1家,年加工干毛茶21.75吨,年加工产值66万元。

公馆村

至2007年底,全村茶山面积2807亩,占全街道茶叶面积的6.6%,其中大红袍327亩、肉桂678亩、水仙1082亩。

有种茶农户64户,占农户数的13%以上。

茶叶加工作坊15家,年加工干毛茶21.15吨,年加工产值56万元。

下梅村

至2007年底,全村茶山面积790亩,占全街道茶叶面积的2.5%,其中大红袍370亩、肉桂138亩、水仙282亩。

有种茶农户26户,占农户数的5%。

茶叶加工企业1家,茶叶加工作坊3家,是“晋商万里茶路”起点的村。

年加工干毛茶22.35吨,年加工产值54万元。

吴齐村

至2007年底,全村有种茶农户8户,茶山面积410亩,占全街道茶叶面积的1.3%,其中大红袍48亩、肉桂121亩、水仙241亩。

茶叶加工企业1家,年加工干毛茶29吨,年加工产值70万元。

溪洲村

至2007年底,全村茶山面积802亩,占全街道茶叶面积的2.5%,其中大红袍453亩、肉桂86亩、水仙263亩。

有种茶农户18户,占农户数的3.7%。

茶叶加工企业4家,年加工干毛茶71.05吨,年加工产值168万元。

樟树村

至2007年底,全村茶山面积3947亩,占全街道茶叶面积的12.6%,其中大红袍2474亩、肉桂286亩、水仙1187亩。

有种茶农户146户,占农户数的26%以上。

年茶青产量约1500吨,大部分放在黄柏、天心等茶叶加工企业(作坊)加工。

赤石村

至2007年底,全村茶山面积1448亩,占全街道茶叶面积的4.6%,其中大红袍937亩、肉桂206亩、水仙305亩。

有种茶农户18户,占农户数的6%以上。

年茶青产量约570吨,大部分放在黄柏、天心等茶叶加工企业(作坊)加工。

大布村

至2007年底,全村茶山面积245亩,占全街道茶叶面积的0.8%,其中大红袍100亩、水仙145亩。

有种茶农户16户,占农户数的5.9%以上。

茶青产量约90吨,大部分放在黄柏、天心等茶叶加工企业(作坊)加工。

三、星村镇茶业资源情况

(一)全镇茶业资源情况

至2007年底,全镇茶山面积47591亩,占全市茶叶总面积的41.2%。

其中大红袍16218亩,占全镇茶叶面积的34%;肉桂10211亩,占全镇茶叶面积的21%;水仙15947亩,占全镇茶叶面积的34%;奇种5215亩,占全镇茶叶面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