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通用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20讲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学案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278784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1.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标通用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20讲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课标通用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20讲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课标通用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20讲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课标通用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20讲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课标通用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20讲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标通用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20讲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学案新人教版.docx

《课标通用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20讲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学案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标通用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20讲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学案新人教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标通用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20讲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学案新人教版.docx

课标通用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20讲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学案新人教版

第20讲 人口迁移 地域文化与人口

[考纲解读] 1.掌握世界和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和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考点一 国际人口迁移和我国的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

(1)概念:

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判断人口迁移需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①人口发生移动(需跨越一定的行政区域界线);②居住地变更(要长期定居或迁移户籍);③时间限度(通常至少为1年)。

(2)分类

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分为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

2.国际人口迁移

(1)概念:

国际人口迁移是指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2)不同时期国际人口迁移的比较

时期

19世纪以前

“二战”以后

特点

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

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

迁出

地区

旧大陆(欧洲、非洲、亚洲)

拉丁美洲、亚洲、非洲等

迁入

地区

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陆

西欧、北美、西亚、北非

原因

欧洲殖民主义扩张、新大陆的开发

迁入地区经济发达或资源的开发

意义

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的状况,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

(3)国际人口迁移的新表现

科技移民

劳务输出

国际难民迁移

特点

高素质

人才

外国廉价劳动力

战争难民、政治难民

原因

寻找更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

发达国家和地区劳动力不足,寻找更多的就业机会

战乱、种族冲突、政治迫害

方向

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由人口稠密国家流向人口稀疏国家

流向和平国家、能对难民提供避难需要的国家

影响

发展中国家在人才和经济上蒙受双重损失

缓解发展中国家就业压力,赚取外汇

给迁入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带来许多问题

[提示] ①19世纪以前,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

3.国内人口迁移

(1)概念:

国内人口迁移是指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2)我国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

时期

影响因素

迁移特点

流向

古代

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多

大批迁移(自发性为主)

迁往自然条件好、社会较安定的地区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

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人口的自愿性迁移比较少

迁移的主流是从东部向中部以及从东部、中部向西北、东北、西南方向的迁移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农村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政策上放松了对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的限制

流动人口大量增加,主要是自发流动;流向发生变化

从农村迁往城市,从内陆地区迁往沿海城市和工矿区

(3)我国庞大的民工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谋求发展,特别是涌向沿海各大中城市,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人口流动——民工流。

[提示] 每年春节期间,我国大量的“民工流”不属于人口迁移。

“民工流”虽然在地理空间上发生了位置变动,但绝大多数人的居住地并没有发生“长期性”或永久性改变。

[深挖高考命题点]

1.[填空]下图为某网上商城通过大数据分析绘制的“城市牵挂”示意图。

由于迁出人口比例较高,甲地网购收货量中,从异地下订单的寄达商品所占比例最高,从而成为2014年全国最受异地牵挂的城市。

(2015·北京卷改编)

据图可推断,甲地人口迁出比例北方地区比南方地区________,直辖市比省级行政中心________,珠江三角洲比四川盆地________,内陆城市比沿海城市________。

答案:

低 低 高 低 解析:

由牵挂程度的排名可知,前5名的城市中有3个位于南方地区(上海、深圳等),而北方地区中只有北京,因此北方地区比南方地区低;我国的直辖市的数量少,省级行政中心的数目多,因此直辖市比省级行政中心低;由图可以判断,珠江三角洲(深圳)明显多于四川盆地(成都);从图中可以看出,对甲地牵挂程度最高的城市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以及上海、北京等沿海地区,而内陆城市较少。

2.[填空]下图示意某城市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平均人口年变化率。

当前,该城市总人口约1300万。

(2013·课标卷Ⅰ改编)

(1)20世纪90年代和80年代相比,该城市总人口增长速度________,总人口________,人口自然增长率________,人口净迁入量________。

(2)该城市所在的国家可能是________。

(美国、日本、俄罗斯、德国)

答案:

(1)减慢 增加 增加 减少 

(2)美国 解析:

(1)题,本题以某城市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平均人口年变化率为背景材料,考查图表分析和判读能力。

根据总人口增长柱状图的变化可知,增长速度变慢;总人口增长速度虽变慢,但人口总数还在增加;人口自然增长率呈上升状态;国际净迁移量为正值,前后十年变化不大,而国内净迁移量均为负值,且1991~2000年期间相比1981~1990年增加很多,显示从该城市迁出人口增多,人口净迁入量减少。

(2)题,本题考查美、日、俄、德四国超级大城市的人口变化规律。

该城市从1981~2000年的二十年中,国际净迁移的人口数量与自然增长数量相当,人口国际净迁入量巨大,且当前总人口约1300万,符合美国的城市特征,美国20世纪90年代人口纷纷向西部和南部的阳光地带迁移,导致国内净迁移量变大。

日本城市人口国际净迁入量较小,俄罗斯与德国无1300万人口的超级大城市。

下表反映的是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于2013年年初公布的全球最大的5个移民输入国人口总数及移民总数。

据此回答1~3题。

移民输入国

国土面积

人口总数

移民人口总数

美国

937.3×104km2

3.16×108

4578.5×104

俄罗斯

1707.55×

104km2

1.43×108

1104.8×104

德国

35.7×104km2

8200×104

984.5×104

M

225×104km2

2837×104

906.0×104

阿拉伯联

合酋长国

8.36×104km2

826×104

782.7×104

1.现阶段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动因是寻求(  )

A.更高的社会地位B.更高的收入

C.更多的休闲时间D.更优美的自然环境

2.表中M国最有可能是(  )

A.墨西哥B.澳大利亚

C.沙特阿拉伯D.埃塞俄比亚

3.目前,中国扮演着人口输入国与输出国的双重角色,迁入中国的移民大多从事(  )

A.高技术产业B.高体力产业

C.餐饮业D.农业

答案:

1.B 2.C 3.A 解析:

第1题,经济因素是人口迁移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在大多数情况下,人口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

第2题,墨西哥人口2013年已经超过1亿,与M国人口总数不符,A项错误;澳大利亚地域辽阔,面积约770万平方千米,与M国国土面积不符,B项错误;埃塞俄比亚经济发展水平很低,不足以吸引大量的海外移民,D项错误。

沙特阿拉伯石油资源丰富,因石油开发收入大增,经济发展快,吸引了大量移民迁入。

第3题,我国人口众多,普通劳动力资源丰富。

迁入我国的移民人数少,大多是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主要从事高技术产业。

考点二 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其影响 地域文化与人口

1.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1)自然因素

①气候:

通过影响人类生产、生活而影响人口移动,如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迁移。

②水资源:

其分布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方向、规模,如逐水草而居是早期人口迁移的最基本形式。

③土壤:

通过影响农业发展而影响人口迁移,如农业社会人们为寻找新土地而迁移。

④矿产资源:

随其开发利用而发生人口迁移和流动,如伯明翰、阿伯丁、大庆、攀枝花等城市因矿产资源的开发,吸引大量人口迁入而兴起。

⑤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引起饥荒或生态环境恶化而迫使人们迁移。

(2)经济因素

①经济发展:

多数情况下,人口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宏观经济布局的改变也会造成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②交通、通信:

其发展相对缩小了地区间的距离,促进了人口迁移。

(3)社会因素

①文化教育: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态度、生活期望,也改变了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的态度,促进了人口迁移。

②婚姻家庭:

婚姻是影响年轻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家庭对未成年人、老年人口的迁移起重要作用。

③政治变革:

政治变革、政治中心的改变常引起人口迁移,如历史上我国的都城变换和朝代更替引起的人口迁移。

④政策:

政策尤其是关于人口迁移的政策对人口迁移有重要影响,如20世纪50年代我国组织移民奔赴新疆进行边疆建设、60~70年代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⑤战争:

战争破坏人类正常的生活环境和秩序,并引发人口迁移,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代局部战争和冲突引起的人口迁移。

[提示] 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①经济因素是引起人口迁移最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也是引起自发性人口迁移的最根本原因。

②对于迁入地来说,拉力因素大于推力因素;而迁出地是拉力因素小于推力因素。

③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要求发生变化。

高新技术的发展,促进高端技术人员的迁入,加快普通劳动力技能的提升;伴随着劳动力导向型产业的转移,劳动力迁移方向发生变化。

2.人口迁移的影响

(1)对迁出地和迁入地影响

(2)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①影响人口和人种的分布,影响人口年龄结构,改变环境承载力。

②影响经济、文化发展,世界产业中心地理分布和生产活动的发展,促进文化扩散和新文化区的形成。

③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为城市注入了活力,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

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城市的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区也随之发生布局调整,郊区不断出现住宅小区,促进了郊区城市化的发展。

④人口迁移对就业结构的影响

伴随人口迁移,会不断出现新的职业。

如学龄儿童迁移人口增多,则迁入地应增加或加强中小幼教师的师资力量。

[提示] 人口迁移影响的分析思路

①从辩证角度:

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②从区域角度:

对迁出地的影响和对迁入地的影响。

③从三大要素角度:

对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三方面的影响。

④从具体方面:

人口迁移对人口数量、性别比、职业构成、产业结构、交通、社会治安、城市化等都有重要影响。

3.地域文化与人口[自读]

(1)文化:

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地域文化:

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

(3)中国文化与人口(以中国为例)

婚俗:

影响出生率的内容包括,初婚年龄大小、婚姻稳定程度等。

宗教:

一般不反对人口增殖,易形成较高的出生率。

①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

“早生贵子”“人丁兴旺”“成家立业”。

在人口相对不足的古代农业社会,早婚早育有利于劳动力增殖。

“先立业后成家”“晚婚晚育”;在人口压力十分沉重的当代中国,晚婚晚育逐渐成为一种婚育文化时尚;人们学习时间延长,就业压力增大。

②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

“多子多福”“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家庭获取财富的手段主要依靠扩大人口规模,尤其是增加男性劳动力。

“只生一个好”“男女都一样”;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完善。

③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

“士”“农”“工”“商”是传统农业社会人们所推崇的职业选择顺序。

工业化、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从事工商业的人口越来越多,形成了“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观念。

④人口流动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

“父母在,不远游”的儒家孝道思想。

定居是进行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婚姻和工作的地域范围空前广阔;现代交通和通信事业的发展。

[深挖高考命题点]

1.[填空、判断]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一直维持在2亿人以上,且持续增长,城乡间人口流动是主要的流动形式。

(2016·浙江卷改编)

(1)城乡间人口流动与城市经济发展、农村经济水平提高联系密切,下面三者关系排序应是________。

(①城乡间人口流动,②农业专业化发展,③城市工业、服务业发展)

(2)人口流动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  )

(3)生态环境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

(  )

(4)区域协调发展会减缓流动人口增长。

(  )

(5)小城镇人口向大城市流动可提高城市化水平。

(  )

答案:

(1)③→①→② 

(2)× (3)× (4)√ (5)× 解析:

目前我国人口主要从农村流向城市。

城市工业、服务业发展,吸引农村人口迁入,促进城乡间人口流动。

而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造成农村劳动力不足,促进农业专业化发展。

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是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因此区域协调发展会减缓流动人口增长。

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增加了农村人口的经济收入,使城乡收入差距缩小。

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并非生态环境。

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小城镇人口向大城市流动可以提高大城市的城市人口比重,使大城市的城市化水平提高,但小城镇城市化水平反而可能降低。

2.[判断]近年来,我国有些农村出现了“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的空心化现象。

(2015·山东卷改编)

(1)这种空心化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城乡收入差距大。

(  )

(2)“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带来土地资源浪费。

(  )

答案:

(1)√ 

(2)√ 解析:

(1)题,由题干材料可知,有些农村出现了“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的空房和荒地现象,该现象是由农村人口迁往城市造成的,而农村人口迁往城市主要是由城市经济水平高,就业机会多,收入高于农村造成的。

城市受人类活动影响大,自然环境不如乡村好;农村面积大,人均居住面积一般较城市大;目前我国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较城市高一些。

(2)题,由上题解析可知农村空心化是由农村人口迁往城市造成的。

农村迁往城市的人口多为青壮年劳动力,会造成农村老龄化程度提高和农业发展水平下降;“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会造成农村住宅用地和耕地等土地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城乡协调发展。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面积约166万平方千米。

下表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口统计数据。

读表,回答1~2题。

年份

常住人口

(104人)

出生率(‰)

死亡率(‰)

城市人

口比重

2000年

1846

17.57

5.40

33.8%

2016年

2181

15.99

5.43

39.9%

1.新疆(  )

A.2016年人口增长已接近“三低”模式

B.人口密度增大,已经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C.城市人口比重提高与本地城镇化无关

D.农业人口2010年比2000年大为减少

2.新疆在这十年间常住人口(指实际居住在当地半年以上的人口)数量增多,其原因是(  )

A.环境改善,人口合理容量增大,自然增长率上升

B.矿产资源开发、商贸活跃,劳务输入人口数量增多

C.政策扶持、文化教育发展,0~14岁人口比重上升

D.少数民族地区医疗保健水平提高,死亡率大幅下降

答案:

1.A 2.B 解析:

第1题,2016年,新疆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5.99‰-5.43‰=10.56‰。

根据新疆2010年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数据,判断人口增长已接近“三低”模式。

新疆的人口密度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城市人口比重提高与城镇化(农牧民迁往城市)有关。

2000年新疆农业人口为1846×(1-33.8%)≈1222(万),2016年为2181×(1-39.9%)≈1311(万)。

第2题,2000~2016年,新疆人口自然增长数量不多,A项错误;出生率及0~14岁人口上升不多,C项错误;根据表格中数据可知,十年间新疆人口死亡率略有上升,D项错误;新疆常住人口增多,主要是矿产资源开发、商贸活跃,劳务输入人口数量增多的结果。

下图是美国本土、新西兰、新加坡和科威特的轮廓图(比例尺不同)。

据此回答3~5题。

3.上图四国中,与其他三国相比人口地域文化差异最大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4.上图四国中,早婚之风盛行,人口增长较快的可能是(  )

A.①B.②C.③D.④

5.其中不是由近代移民建立起来的国家是(  )

A.①B.②C.③D.④

答案:

3.D 4.D 5.D 解析:

科威特属阿拉伯国家,其地域文化、生育婚姻观念与其他三国具有明显区别;科威特历史悠久,是重要人类文明发祥地,不是移民国家。

[方法突破] 分析影响人口迁移因素的方法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具有具体性和复杂性,因此在分析具体案例时,要注意以下原则:

(1)抓主要:

影响某地人口迁移的因素不止一个,要抓住主要因素作重点分析。

一般情况下,在现代社会中,经济因素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2)重具体:

对人口迁移因素的分析没有固定模式来套用,看似相同的人口迁移现象,它们的原因和动力可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比如,同样是老年人的迁移,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迁移,主要是气候因素的吸引作用。

中国老年人则多出于家庭因素考虑而向成年儿女居住地迁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