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备考优生百日闯关系列+地理+专题8+城市和交通.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278458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786.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备考优生百日闯关系列+地理+专题8+城市和交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高考备考优生百日闯关系列+地理+专题8+城市和交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高考备考优生百日闯关系列+地理+专题8+城市和交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高考备考优生百日闯关系列+地理+专题8+城市和交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高考备考优生百日闯关系列+地理+专题8+城市和交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备考优生百日闯关系列+地理+专题8+城市和交通.docx

《高考备考优生百日闯关系列+地理+专题8+城市和交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备考优生百日闯关系列+地理+专题8+城市和交通.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备考优生百日闯关系列+地理+专题8+城市和交通.docx

高考备考优生百日闯关系列+地理+专题8+城市和交通

高考备考优生-百日闯关系列

专题8城市和交通

【课标解读】——细化课标预测高考

1.以区域图为背景,结合自然、经济、社会因素分析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考查城市化进程及特点、城市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及城市与工业布局等问题

2.结合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长三角、珠三角、中三角(长株潭、武汉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城市群等热点地区发展情况和我国“十三五”城市发展规划,考查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3.以重点交通工程建设为背景材料,或以区域图、数据统计图、坐标图等为切入点,考查影响交通运输的主要区位因素,考查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及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结合城市区域图考查城市功能分区及其原因,重点考查城市的总体方案设计、城市合理规划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名师综述】——掌握规律融会贯通

一.城市区位条件分析常考命题视角

(1)某“点状”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区位分析(宏观分析)。

(2)某“点状”城市带(圈)形成区位分析(宏观分析)。

(3)某城市内部功能区的区位分析(微观分析)。

(4)某城市新区的发展区位分析

从城市的整体发展需求分析比较城市各个方向发展的优势,选择发展的重点方向。

二、城市空间结构及其功能区的布局

1.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

三大功能区的形态、特征及位置具体分析如下表所示:

功能区

商业区

工业区

住宅区

形成

形态

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

集聚成片

占地面积大,是城市的最基本职能,工业化后出现分化

特征

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的分区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建筑质量上高级与低级住宅区分化;位置上高级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布局原则或趋向

市场最优原则(城市中心)、交通最优原则(城市干道和环路的交会处)

沿交通干线分布(对运输的要求较高)、向城市外缘迁移(降低成本、保护环境)

高级住宅区

低级住宅区

城市外缘,与高坡、文化区相联系,位于交通方便、环境优美的地方

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与高级住宅区常相背发展

2.城市功能区布局的判断方法

城市功能区的判断可根据面积的大小、距市中心远近、形态特征等来分析,具体如下表所示:

判断方法

具体说明

看面积大小

住宅区面积最大,其次是工业区,商业区面积最小

读距市

中心远近

一般情况下,距离市中心由近及远依次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观形态特征

商业区一般呈点状、线状,住宅区和工业区一般成片状

看人口变化

商业区昼夜人口差别最大,白天人口多,晚上人口少;住宅区与商业区变化相反;工业区人口昼夜差别最小

看建筑

物密度

商业区建筑物高大稠密,住宅区次之,工业区建筑物密度最小

观分布趋势

住宅区、工业区不断向郊外移动,市中心比例逐渐下降;商业区虽也有向郊区交通便捷处移动趋势,但幅度较小,在市中心上升幅度较大

3.分析城市功能区布局的一般思路

在合理布置功能区时要考虑很多因素,在合理协调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之间的关系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如图):

三、城市各功能区的合理布局原则

一个城市能否有效地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各功能区的关系是否得到妥善、合理的处理,特别是居住区与工业区之间的合理组织。

城市规划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城市各功能区之间要有便利的交通。

工业区内部要有便利的交通,工业生产本身需要多种设备与原材料,这些物质的运输费用在生产成本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此,工业用地多沿公路、铁路、通航河流等交通便捷的区位布局,以降低成本。

居住区内部要有便利的交通,以方便居民生活。

工业区与生活居住区之间也要有方便的联系。

(2)在城市建设中,要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置。

从工业区与城市的位置考虑:

①出于经济、安全和环境等方面的考虑,通常把一些不宜靠近居民区的工业企业布局在城市的远郊;②对城市有一定污染、占地多、货运量大、需要采用铁路运输的工业企业应布局在城市边缘;③在城区及居住区内,可安排一些污染小、用地少、无需铁路运输或运输量不太大的工业。

从工业区与河流、风向的位置关系考虑:

严重污染大气的企业一般布局在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季风的垂直风向的郊外和最小风频的上风向;严重污染水体的企业一般布局在城市河流的下游。

(3)给城市留有发展余地。

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的,城市的建设也总是在不断变化的。

虽然城市规模具有一定的超前性,但城市的建设发展总会有一些现实条件下预见不到的变化,这就要求今天的城市规划在城市功能区的组织上要为未来的城市发展留有一定的余地,这样从短时间来看好像是浪费了城市利用空间,但却避免了后续发展中因某些功能区布局不合理而造成的搬迁改造困难,因而符合城市发展的长远利益,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四、城市化进程

从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如下图所示:

城市化进程示意图

发展阶段

特征

出现的问题

发展新趋势

出现的国家和地区

后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中心区表现出衰落的迹象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达国家

加速阶段

人口和产业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很快

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

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现象

发展中国家 

初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

问题较少,处于城市化低水平时期

五、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市是人类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地区,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表现在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方面,还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具体分析如下表:

影响

成因

措施

资源短缺

耕地面积减少

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占用大量耕地

城市、工交建设节约用地,尽量少占耕地

水资源短缺

产业和人口的大量集中,用水量增大

节约用水,提高利用率,治理水污染

生态破坏

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入侵、水质恶化

减少地下水开采;雨季回灌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

家庭炉灶、工矿企业、交通工具等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大量烟尘、废气

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实行集体供暖;建立绿化隔离带

水污染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城市地面径流

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达标排放

固体垃圾污染

建设规模扩大、工业生产发展、居民消费水平提高

实行分类回收、利用,采用填埋、燃烧、堆肥处理方法

噪声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

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区布局,建立绿化隔离带

社会问题

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城市人口急剧膨胀,汽车数量不断增加

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合理布局城市道路;公交优先;加快住房建设

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

乡村人口无序迁入,城市人口急剧增长

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六、交通运输发展条件的评价思路

评价某地交通运输发展条件一般应从区位条件、自然条件、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科学技术条件等方面进行评价分析。

1.区位条件

某事物的区位有两层含义:

该事物的空间位置和与其他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

某地交通建设的区位条件包括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地理区位和战略区位等方面。

2.自然条件

某地交通建设的自然条件可从地质条件、地形条件、气候条件等方面来分析。

(1)地质条件:

地壳构造运动活跃地区,多断层、地震、滑坡、泥石流频繁发生,交通建设难度大,安全性差,应尽量避开。

从工程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地下水的运动等方面来考虑,在背斜和向斜两种地质构造中应选择背斜、避开向斜。

(2)地形条件:

平原地形对交通线路的限制较小,工程造价较低,选线时要注意少占好地、处理好交通建设和农田水

3.资源条件

丰富的资源对交通运输具有很大的潜在需求。

资源的开发需要便利的交通作保证。

4.社会经济条件

交通运输是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基础,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必须先行一步,以适应其他经济部门的发展对交通运输的需求。

5.科学技术因素

科技水平比较低的时代或地区,自然因素的影响往往是最主要的;科技水平比较高的时代或地区,自然因素的影响程度逐渐下降,社会经济因素成为最主要的因素。

七、交通运输线(铁路、公路)建设的区位因素及发展变化

区位因素

主要影响

自然因素

地形

平原

对线路的限制较小,选线时要尽量少占好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建设、城镇发展的关系

山地

线路尽量沿等高线修筑,尽量避开地形复杂地区,在陡坡上修成“之”字形弯曲或开凿隧道

水文

线路应避开沼泽地,尽量避免跨越河流,以减少桥涵总长度

地质

注意避开断层地带和滑坡、泥石流多发区,特别是开凿隧道时应尽量避开断层带,从背斜部位穿越

气候

工程设计应特别注意沿线的暴雨、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以及冻土、积雪的深度等,桥涵孔径大小、路基高低都需要根据当地暴雨强度来设计

经济因素

合理布局交通运输线路,促进沿线经济发展。

铁路线和公路国道线基本方向以直达为主,并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通过城市时应从城市边缘经过;省道等地方性公路,则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需要为主,可以通过当地的居民点、车站、码头等

社会因素

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等

技术因素

使运输网伸展到更广阔的范围,克服自然条件对线路建设的障碍,并减少其对车辆运行安全的威胁

发展变化:

上述因素均是重要因素,但自然因素的影响已减弱,社会、经济因素成为决定性因素,技术因素始终是保障因素。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必面面俱到,根据题目材料信息和题目题干的提示来确定。

八、交通运输站点的区位因素和选址原则

港口

汽车站

航空港

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

入港航道要有足够的深度和宽度;平原地形对港口平面布置有利,但航道往往容易淤积

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小,但要求地面开阔平坦、位置适宜

受地形、气候、地质、水文等影响较大

社会经济技术因素

腹地条件和城市依托影响较大,腹地范围越广、经济越发达,对港口建设越发达,对港口建设越有利,另外还需要有完善的配套设施和高效率的动作机制

数量、密度、规模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人流、物流频繁地区最为有利

选址要求

(1)航行条件:

能允许一定规格的船舶,可不分季节、昼夜,安全、迅速地进出港口。

入港航道要求短、直、宽、深,且少淤积。

还要注意潮差、冰冻、雾日能见度、波浪冲击等因素影响。

(2)停泊条件:

要求有供船舶安全抛锚、停泊、装卸、倒驳的足够隐蔽水面,要有广阔水域和深水岸线。

(3)筑港条件:

要有对港口的设备、建筑以及港口城市规划进行合理平面布置的可能性;陆域必须有良好的地形条件和工程地质条件,地面与水底土质也很重要。

(4)腹地条件:

即经济吸引范围。

通航河口的海港,江河下游或水网地区的河港,腹地条件最好。

城市交通干线两侧,与市内干道系统和其他对外交通有方便直接联系的地点

占地广,要求地形平坦开阔,利于跑道建设,以及飞机起飞有净空保证;坡度适当的地形,以利于排水;良好的地质条件,保证地基稳定;机场建在与城市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跑道沿盛行风的方向修建,利于飞机逆风起降;为了保证飞机起降,不应布局在雾日和低云较多的盆地和低地;航空港噪音较大,与城市应有一定的距离,并与快速交通干线连接。

 

【百强校模拟】——仿真训练突破高考

[2018届高三模拟题]

(【全国市级联考】湖南省长沙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试卷文综地理试题)下图为2014年我国住宅价格等级分布金字塔图。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平均每个行政区承载人口最多的是

A.极高房价区ⅠB.极高房价区Ⅱ

C.低房价区D.中低房价区

2.关于现阶段我国城市人口迁移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极高房价区Ⅰ人口外迁B.极高房价区Ⅱ人口外迁

C.低房价区人口大量迁人D.中低房价区人口迁往高房价区

3.下列产业受极高房价影响最大的是

A.金融业B.种植业C.高新技术产业D.制造业

【答案】

1.B

2.D

3.D

【解析】

1.平均每个行政区承载人口应该用承载的人口规模除以行政区个数,故B正确。

2.房价的高低主要受经济发达程度影响,经济发达地区一般房价较高,因此人口一般从低房价区迁往高房价区。

故D正确。

3.制造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大,极高房价会造成劳动力数量减少,故D正确。

金融业与高新技术产业从业者工资报酬高,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少,因此受极高房价影响不大;种植业主要分布于乡村。

故A、B、C、错误。

(【全国市级联考】四川省德阳市2018届高三一诊地理试题)下图为某城市不同城市要素密度相对值曲线。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该城市的各城市要素集聚度最高的是

A.商业B.人口C.道路D.不透水表面

5.大面积的高密度不透水表面会导致、

A.地下水位升高B.地表蒸发加剧C.径流流速减慢D.城市内涝减轻

6.从图示信息推测,距市中心10-15km范圈内可能是

A.居住区B.工业区C.商业区D.文教区

【答案】

4.D

5.B

6.B

【解析】

4.读图可知,各城市要素集聚度最高的是不透水路面,故D正确。

5.大面积的高密度不透水表面会导致地表径流难以下渗,因此地表蒸发加剧。

故B正确。

水难以下渗,因此地下水水位升高,径流流速减慢说法不正确;城市内涝主要是由于城市排水系统不完善造成。

故A、B、D错误。

6.距市中心10-15km范圈内人口密度要素与商业密度要素低,距离是中心较远,应为工业区。

故B正确。

(【全国市级联考】黑龙江省大庆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文综地理试卷)2017年4月1日设立的国家级新区——雄安新区,以建设绿色智慧新城、打造优美生态环境和绿色交通体系等为发展方向。

新区内主要建设快速轨道交通,住宅区以公租房为主,不建设商品住宅。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7.雄安新区摒弃传统公交,以轨道交通为主,主要目的是

A.扩大出行范围B.提高客货运量

C.完善出行方式D.减少污染物排放

8.雄安新区内部不建设商品住宅,主要是因为商品住宅

A.不符合新区发展规划B.建设成本过高

C.容纳的人口有限D.占用土地面积过大

【答案】

7.D

8.A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城市化。

7.题目材料说明雄安新区要打造绿色智慧新城、打造优美生态环境和绿色交通体系,因此新区内主要建设快速轨道交通,摒弃传统公交。

所以雄安新区摒弃传统公交,以轨道交通为主,主要目的是为了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城市生态环境。

8.商品住宅以销售为主,利润较高,因此雄安新区内部不建设商品住宅肯定不是因为建设成本过高的原因,排除B。

城市新区可以容纳更多的人口,排除C。

住宅区本身在城市分区中占比较大,排除D。

雄安新区以绿色生态建设为发展方向,内部不建设商品住宅,主要是因为商品住宅不符合新区发展规划,A选项正确。

(【全国市级联考】广东省广州市2018届高三年级调研测试文综地理试题)近50年来黑龙江省土地利用空间分布发生了显著变化,东部、北部的沼泽分别逐渐被耕地、林地取代。

土地利用的变化导致气温也发生了变化。

研究发现,气温变化与地面反射率有关,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年均地面反射率:

林地<沼泽<水域<草地<耕地<建设用地,同类土地的地面反射率冬季最高。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9.该省东部、北部气温的变化趋势分别是

A.上升、上升B.上升、下降C.下降、上升D.下降、下降

10.造成地面反射率冬季最高的直接因素是

A.地温B.积雪C.植被覆盖率D.日照时数

11.实际观测,该省南部气温却呈上升趋势,其原因最可能是

A.开垦湿地B.毁林开荒C.填湖种草D.城市化

【答案】

9.C

10.B

11.D

【解析】考查黑龙江土地利用的变化及对环境的影响。

9.读材料可知,该省东部、北部的沼泽分别逐渐被耕地、林地取代。

气温变化与地面反射率有关,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年均地面反射率:

林地<沼泽<水域<草地<耕地<建设用地。

故东部、北部的年均地面反射率分别增大、减小。

对应的气温变化趋势与反射率成反相关即分别是下降、上升。

故选C。

10.黑龙江省纬度较高,冬季气温低,积雪多,积雪反射率高,所以造成地面反射率冬季最高的直接因素是积雪。

故选B。

11.实际观测,该省南部气温呈上升趋势,气温发生变化说明土地利用发生了变化,开垦湿地与毁林开荒会使反射率增高,气温变化趋势下降,A、B不合题意;据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年均地面反射率可知,水域与草地反射率相差很小,导致气温变化趋势不明显,故C错误;该省南部自然条件相对优越,城市化会使局地温度升高,所以其原因最可能是城市化所导致。

故选D。

(【全国市级联考】湖北省黄冈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科综合地理试题)下图为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地区某城市局部微规划示意图。

图中砂层和砾石层由上部砂层和下部砂石层两层组成。

该地区一次降水过程中,土层含水量一般未达到饱和。

入渗率是指一次降水过程中从地表渗入土层的水量占本次降水总量的百分比。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2.图示区域实际蒸发量差异显著,实际蒸发量大小的排序正确的是

A.坡地>浅凹绿地>停车场B.停车场>浅凹绿地>坡地

C.浅凹绿地>停车场>坡地D.浅凹绿地>坡地>停车场

13.若其他条件相同,下列关于图中坡地入渗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A.降水强度越大,入渗率越大B.降水时间越长,入渗率越大

C.土壤湿度越大,入渗率越大D.土壤粘度越大,入渗率越大

14.下列关于该城市微规划的叙述正确的是

A.布置浅凹绿地主要是为了绿化城市环境

B.布置浅凹绿地主要是为了减少水土流失

C.砂层和砾石层对下渗雨水净化作用明显

D.土层和砂层对下渗雨水净化作用较明显

【答案】

12.D

13.B

14.D

【解析】

12.图示区域实际蒸发量差异显著,实际蒸发量大小与土壤入渗率有关,绿地的入渗率最高,可蒸发水分充足。

坡地其次,停车场是水泥地,入渗率最低,可蒸发水分最少。

所以实际蒸发量是浅凹绿地>坡地>停车场,D对。

A、B、C错。

13.若其他条件相同,图中坡地入渗率状况是降水强度越大,径流快,入渗率越小,A错。

降水时间越长,入渗率越大,B对。

土壤湿度越大,入渗率越小,C错。

土壤粘度越大,水不易下渗,入渗率越小,D错。

14.该城市微规划布置浅凹绿地主要是为了增加下渗,减少城市内涝,A错。

城市地表硬化,水土流失问题少,B错。

砾石层对下渗雨水净化作用差,C错。

土层和砂层对下渗雨水净化作用较明显,D对。

(【全国百强校】江西省南昌市莲塘一中、抚州市临川二中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地理试题)日本东京都市圈的地域结构变化深受经济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后期,泡沫经济导致地价惊人增长,住宅建设向外蔓延;20世纪90年代初期,泡沫经济崩渍,地价持续下跌,郊区扩张的势头停止,中心区人口增加。

另一方面,自1980年以来,日本人口自然增长率不断下降,由此引发的人口问题加剧了东京都市圈的结构变化。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京都市圈中心区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郊区环境恶化B.中心区交通便捷

C.郊区地价上涨D.中心区房价适中

16.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为追求住宅面积而迁往郊区势头减弱是因为

A.幼龄人口减少B.人口老龄化

C.收入减少D.土地供应紧张

17.近年来“工作生活平衡”思想受到推崇,为最大限度实现职、住平衡,方便居民就近工作,东京都市圈规划宜采用

A.同心圆模式B.扇形模式C.多核心模式D.楔形模式

【答案】

15.D

16.A

17.C

【解析】考查城市地域结构变化及原因。

15.泡沫经济崩溃后东京都市圈中心区地价开始回落,由此引发了城市中心区的住宅建设,带动了诸多价格适中的商品住房供给,这些新增的公共住房和商品住房吸引了不同人群的迁入,故选B。

16.由于日本人口增长率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一直保持较低水平,由此出现的人口少子化现象导致家庭户均人口数持续减少,所以人们为追求住宅面积而迁往郊区的势头也在减弱。

故选D。

17.为推动“工作和家庭生活的平衡”,需减少因远距离通勤而导致的时间损失,确保工作以外的家庭生活、闲暇活动时间,最大限度的实现职住接近。

从城市地域结构模式来看,能实现“工作生活平衡”的是多核心模式。

故选C。

(【全国省级联考】河南省中原名校2018届高三第四次质量考评地理试题)杭州是华东地区第四个有地铁的城市,下图为杭州地铁规划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8.图中甲、乙两地的城市功能区最可能是

A.公共绿地、公共绿地B.商业区、高级住宅区

C.高级住宅区、工业区D.公共绿地、高新工业区

19.与城市公共汽车交通相比较,城市地铁交通

①投资少②客运量大③环境污染轻④节省土地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20.杭州在进行城市地铁规划时,优先考虑的地图有

 ①城市地下排水管道分布图②城市道路分布图③城市商业网点分布图④城市行政区划图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答案】

18.B

19.A

20.C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公共交通方式的特点比较及城市交通规划。

18.读图可知,甲处于多条地铁交汇的地段,应该是城市的中心,其功能区为商业区;乙处附近有风景区,环境优美,可以布局高级住宅区或高新工业区。

故本题正确答案是B。

19.地铁交通速度快、容量大、车次多,客运量大,占地少,对城市几乎无空气污染和噪音污染,是解决大城市交通拥堵、土地紧张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的重要交通方式。

但是地铁工程需要投资多,工期长,适合于在市内客运交通流量大、土地紧张和资金雄厚的大城市发展。

故本题正确答案是A。

20.城市地铁轨道一般位于地下6至11米,而地下排水管道位于地下3米以上,故规划地铁线路不用考虑城市地下排水管道分布;地铁规划与城市行政区划没有关系;城市地铁的修建要考虑和地面道路配合,商业网点是人口集中地,交通压力较大,故规划地铁时要考虑②和③。

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21.(【全国市级联考】北京市西城区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三地理试题)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依次指出京新高速公路沿途典型的植被类型,并说明主要原因。

“白天日光浴、晚上做沙疗,喝水百里取、吃饭半两沙,电话跑着打、用电自己发,要问图个啥、幸福你我他”,这是京新高速公路西段筑路生活的真实写照。

(2)概述该公路西段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需要注意的环境问题。

京新高速公路贯连东北、华北、西北,也称“三北大捷道”。

该公路2017年7月15日全线通车,乌鲁木齐到北京的行车里程缩短了1300多公里。

(3)简述该公路的建设对区域发展的推动作用。

【答案】

(1)类型:

由东向西,从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到温带荒漠。

(或由西向东,从温带荒漠、温带草原到温带落叶阔叶林)。

原因:

由东向西,距海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少。

(或由西向东,距海越来越近,降水越来越多)

(2)困难:

太阳辐射强,风沙大,缺水,缺电等。

(答出三项即可)问题:

生态破坏;环境污染(3)节约运输成本;加快人员和物资的流动;促进沿线地区合作与交流;推动区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