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治污二十年生态仍在恶化中.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277602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546.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淮河治污二十年生态仍在恶化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淮河治污二十年生态仍在恶化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淮河治污二十年生态仍在恶化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淮河治污二十年生态仍在恶化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淮河治污二十年生态仍在恶化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淮河治污二十年生态仍在恶化中.docx

《淮河治污二十年生态仍在恶化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淮河治污二十年生态仍在恶化中.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淮河治污二十年生态仍在恶化中.docx

淮河治污二十年生态仍在恶化中

  

 

  

淮河治污二十年生态仍在恶化中

 

  

 

 

 

 

 

 

 

   

 

 

 

 

 

引言

2012年5月17日,环境保护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和水利部联合发布《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15年)》,明确要求到2015年,重点流域总体水质由中度污染改善到轻度污染,也提出了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提高工业污染防治水平、系统提升城镇污水处理水平等重点任务。

值此规划发布之际,笔者仅以淮河流域为例,回顾我国流域水污染治理的成绩和效果。

淮河曾经是一条污染事故频发的河流,自1975~2005年至少发生了15次水污染事故,最严重的事故曾造成沿岸城市蚌埠自来水厂停产。

为遏制淮河的恶化趋势,减缓污染给公众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治污措施,要求沿岸城市关停“十五小”,严格执行总量控制制度,并且开展了广为人知的工业达标排放“零点行动”。

目前,距离1994年全国人大环资委召开淮河流域环保执法现场会已经过了18年,淮河治污行动开展了近20年,这20年来我国的环境政策产生了哪些效果?

淮河水环境现状又如何?

笔者曾尝试对1995~2005年的淮河水质作出评估,发现可获得的监测数据有限,并且水利部门、环保部门、供水部门的数据差异很大,很难得出准确的结论。

[1]为此,笔者以问卷调查作为测度工具,利用受访者的感受反映河流的客观变化。

为了系统评估政策效果,参照环境政策评估的一般模式[2],问卷调查了水质、水生态、排放状况和水污染影响等相关问题。

[3]

调查区域包括淮河干流中游(王家坝至洪泽湖段),沙河(中汤至汇入颍河)及颍河中下游(周口至汇入淮干)。

调查对象为以上区域沿河居住的渔民、农民和城市居民。

问卷分成水质问卷和排污问卷两种,前者针对居住地紧邻河流的居民,后者针对排污口附近的居民。

调查的行政区范围为平顶山市、漯河市、周口市、蚌埠市、阜阳市、滁州市、宿州市、宿迁市和淮安市9个地级市。

共发放水质问卷665份,回收有效问卷645份。

发放问卷230份,最终回收有效问卷220份。

调查时间为2011年1月,采用调查员与受访者面对面的形式。

一淮河水可灌溉、难戏水——近四成公众不满意[4]

作为依水而生的沿岸居民,淮河是他们的饮用水源、灌溉水源和养殖水域,他们最关心的是淮河水的用途。

调查结果显示,近94%的受访者认为淮河水能够用于农田灌溉(见表1),意味着绝大多数河段具有灌溉功能。

仅有31%的受访者认为河水干净到可以下河游泳,可见多数的河段不能满足直接接触的戏水活动。

表1水体用途累计百分比

满意度可以衡量出公众对河水气味、颜色、功能等特征的总体态度,也意味着对淮河治理水平的认可程度。

据调查,近42%的受访者表示对淮河水质不满意,其中7%非常不满意(见图1),这意味着还有相当一部分公众认为淮河治理还没有达到他们心中的要求。

图1水质满意程度

分断面的水质功能进一步揭示了淮河治污的效果——地区差异较大。

首先从水质功能现状看,沙河上游和淮河中游下段水质较好,具有水产养殖或游泳的功能,沙河白龟山水库的水质甚至被认为可以直接饮用。

但颍河下游、淮河中游上段水质较差,颍河从周口到颍上的5个断面都仅具有灌溉功能,淮河中游的王家坝、润河集、鲁台子断面也仅能用于灌溉(见图2)。

从以上结果可知,在历次淮河污染事故中备受关注的蚌埠市至洪泽湖一线的水质已有较大的改善,达到了与功能区相符的游泳和水产养殖用途。

图2断面水质功能

二水生动物、植物不断减少——半数公众

见证了淮河生态的衰落水环境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水生态,其直观特征就是鱼、虾、蟹等水生生物的数量。

在问卷中,我们询问了沿岸居民鱼、虾、蟹等当地水产品数量的变化,其结果是,在调查设定的期限内(2005~2010年),水生生物呈减少趋势。

如图3所示,约57%的受访者认为水生动物呈减少趋势,并且水质恶化是首要原因。

对于水草等水生植物,约55%的受访者认为其呈减少趋势(见图4),水质恶化也被指认为首要原因。

在淮河的传统渔场——洪泽湖,更是有66%的受访者认为水生动物减少,67%的受访者认为水生植物减少。

图3水生动物变化趋势

图4水生植物变化趋势

可见,在调查期内,半数以上的受访者认为淮河水生动植物不断减少,这表明水质恶化仍然严重地影响着水体生态不断衰落。

三渔业受损,捕捞没落——洪泽湖渔民难掩忧虑

洪泽湖位于淮河中游最下段,是我国的传统渔场,出湖河流以下为淮河下游。

洪泽湖是淮河中游污染最终汇集和稀释的水域,历史上每次出现淮河大规模污染事故,洪泽湖往往出现死鱼事件,渔业遭受损失。

洪泽湖渔业安全可以说是淮河污染治理的风向标,标志着污染治理的成效。

本次调查重点访问了洪泽湖周边淮安、宿迁等市以渔业为主要生计的农村居民,着重分析近些年渔业受污染影响的情况。

2010年洪泽湖水质总体可用于水产养殖,约67%的受访者反映水质可用于养殖或更高的功能(见图5)。

但水质有明显的恶化趋势,2005~2010年,可游泳及直接饮用的水体比例下降了14%,可用于农田灌溉的水体比例上升了9%。

这表明,虽然水质目前能够满足水产养殖的需求,但是如果水质进一步恶化,养殖业仍然可能面临危险。

图5洪泽湖2005年水质用途和2010年水质用途

从历史污染事件中可知,除了长期的水质恶化外,对洪泽湖渔业影响更大的是突发性污染。

调查中,渔民反映1991年、2000年、2003年、2007年都发生过严重的污染事故,为每户渔民带来4万~10万元的经济损失。

很多渔民对2007年的污染仍记忆犹新,随洪水而来的污水迅速进入库区,在来不及采取措施的情况下漫过塘坝进入鱼塘,导致塘鱼“全军覆灭”。

谈到当前面临的污染风险,85%的渔民认为水污染依然对渔业存在影响,其中近41%认为影响很大(见图6)。

这表明淮河的污染治理仍然未能消除污染对渔业的影响,洪泽湖渔民对未来的风险表示忧虑。

图6水污染对洪泽湖渔业的影响

四排放达标状况普遍较差——八成排污口排放不稳定

图7排污口排放稳定性

问卷对入河排污口附近居住或生产的居民进行了调查,调查反映,入河排污口的废水排放情况较差。

问卷首先对排放稳定性进行调查,认为排污出水不好的受访者占34.06%,认为出水时好时坏的占53.19%,这两者几乎囊括了全部的受访者,而认为出水始终较好的只占12.29%(见图7)。

问卷接着让受访者回答废水的颜色和气味,多数受访者认为废水呈现黑色、黄色、绿色等异常颜色,仅有15.07%的受访者认为废水颜色正常(见图8)。

从废水气味看,48.2%的受访者认为废水有刺鼻气味,37.3%的受访者认为废水有强烈刺激性气味,废水气味异常的情况比较普遍(见图9)。

废水的颜色和气味也均证明,排污口出水水质较好的比例仅占不到两成,多数排污口的排放状况不佳。

图8排污口废水颜色

图9排污口废水气味

五相比污水处理厂,工业源排污口排放情况恶劣

笔者将工业源和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排污口的问卷分开处理,发现工业排放状况劣于污水处理厂。

无受访者认为工业排污口出水较好,80.4%的受访者认为出水始终不好,有黑臭现象,其余认为出水时好时坏或不了解情况(见图10)。

而受访者对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印象显然好于工业源,43.8%的受访者认为其出水较好,其余认为出水时好时坏(见图11)。

图10工业排污口排放稳定性

图11城市污水处理厂排污口排放稳定性

结合水污染控制政策,我们认为工业废水控制效果有待提高。

尽管国家和省市政府在淮河流域实行了严格的工业水污染控制政策,不断提高排放标准,但是废水黑臭的情况仍然相当普遍,这说明现阶段工业污染治理可能处在一个瓶颈期。

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治理整顿小污染企业取得显著效果后,工业污染排放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其他文献和新闻报道也指出,淮河流域不少被关停的企业再度死灰复燃,引发淮河水质恶化。

[5][6]虽然官方数据反映,我国大多数省份的工业污染源达标率已经高达90%,但限于监测频率和监管技术,这只能说明工业污染源具备了达标能力,至于其是否实现了长期、稳定、连续达标,则无法证明。

[7][8]工业企业上报的排污数据与真实排放情况也有一定差距。

[9]而本调查结论证明,工业源排放稳定性还处于较差的水平,对工业污染控制应当采取更为严格的措施,否则排放不能得到根本的改变。

虽然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排放状况优于工业源,但是仍有相当比例(56.3%)不能稳定达标排放。

这一问题在文献中也有所反映,例如一项蚌埠市的调查反映,该市污水处理费不能保证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少数污水处理厂运行不稳定,有超标现象。

[10]笔者通过对案例省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调研也发现对污水处理厂缺乏监测评估,污水处理厂的排放达标情况很难证明。

[11]从各方面来看,有必要加强对城市污水处理厂排放的监管,施加达标排放压力。

五水环境信息公开有待提高——四成公众希望获得水污染信息

作为依水而居、取用河水的干系人,居民有权利也有必要知晓水环境信息。

公开水质、排污、治理行动等水环境信息也是促进公众参与、发挥公众监督作用的前提。

淮河流域各省市的电视、报刊等媒体也报道过水环境问题,但是这些信息能不能够有效地传递到居民,仍然有待考察。

为此,问卷设计了专门的栏目调查水环境信息公开与反馈的情况。

据调查,如图12所示,有50%左右的受访者表示不了解任何水环境信息,43.1%的受访者表示了解水污染信息,36.7%的受访者表示了解水质现状信息,19.8%的受访者表示了解水污染安全隐患信息,20.9%的受访者表示了解水污染防治行动信息。

这说明环境信息公开起到了一定作用,约四成受访者至少了解一定的水环境信息。

但同时也说明,信息公开的渠道仍不足,尚有一半受访者不了解水环境信息。

另外,目前的信息公开集中在水质和水污染等初级的层面,对于政府管理、企业治理行动仍然报道得不多,对于与居民息息相关的安全隐患也报道较少。

图12目前了解的水环境信息

接着,笔者让居民选择他们关心和希望获得的水环境信息。

水污染信息居首位,水质现状信息居其次,水污染防治行动信息居第三位,水污染安全隐患信息居第四位(见图13)。

这说明监管水污染和水质是公开最多的水环境信息,但仍然没有满足公众的需求。

图13希望了解的水环境信息

结合信息公开的有关政策,以上结论将更有启示意义。

我国已经实施《环境信息公开管理办法》,规定了政府和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内容,政府部门也会通过官网、年报等途径发表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放等信息。

但是从淮河水环境信息来看,很多公众仍然没有了解到环境信息。

这可能与政府公开的途径有关,政府部门往往在官网上公开环境信息,而受访者中很多农村居民并没有接触网络的途径,因此,环保部门应当组织更多的公开途径,采用电视、报纸、广播等更为大众化的媒介。

而且污染指标、水质类别等术语对于公众来说也过于抽象,如果以容易理解的贴近生活的方式公布,公众的接受度会更高。

六结语

淮河的污染治理,确实令淮河从20世纪末21世纪初“水质恶臭、生物灭绝”的境况中解脱出来,水体恢复了使用功能。

调查中不少阜阳市、蚌埠市的居民均认为水质最恶劣的时期是2000年前后,蚌埠市市民甚至要在饮用水中放些糖、盐方能下咽。

相比那时,今天淮河的水质显然好了很多。

尽管水质有所好转,但相当一部分公众对于目前的水质仍然不满意。

调研中发现,一些地区的村庄、社区对上游企业的意见很大,甚至发生纠纷,这种情况尤以县城、农村为甚。

作为淮河流域最大的渔业养殖基地,洪泽湖的渔民仍然对水污染心有余悸,寄希望于更清洁和稳定的水质状况。

从污染源排放情况看,受访者反映的排放情况仍然比较恶劣,多数的排污口废水颜色、气味有程度不同的异常,工业污染源尤其严重。

尽管沿淮四省在排放控制上下了大力气,开展达标排放、总量控制、淘汰落后等一系列工业污染源控制政策,也产生了一定效果,但从结果来看,政策的力度仍然不足,必须对工业源实施更严格、更有效的管理政策。

从调查的结果看,政策确实控制住了20世纪末21世纪初水质迅速恶化的局面,减少了极端严重的污染事件。

但是仅仅做到避免重度污染是不够的,水污染对水生生物的危害还持续存在,对居民生产生活的负面影响也没有彻底消除。

政策最终要达到的是公众满意、生态安全。

按照这个目标,淮河治污还没有完成历史任务。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