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兴娥海量阅读教学策略8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277553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1.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韩兴娥海量阅读教学策略8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韩兴娥海量阅读教学策略8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韩兴娥海量阅读教学策略8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韩兴娥海量阅读教学策略8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韩兴娥海量阅读教学策略8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韩兴娥海量阅读教学策略8篇.docx

《韩兴娥海量阅读教学策略8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韩兴娥海量阅读教学策略8篇.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韩兴娥海量阅读教学策略8篇.docx

韩兴娥海量阅读教学策略8篇

各位老师:

这是在《中国教育报》连载的韩兴娥有关海量阅读教学精华文章。

 

1课内海量阅读是语文教学法的主旋律

山东省潍坊市高新区北海学校韩兴娥

二十六的教学生涯中,我寻寻觅觅,终于找到了一条师生共同茁壮生长的大道,那就是“课内海量阅读”:

大量课本之外的优秀读物进入课堂,在课堂40分钟之内全班共读同一本书,读完一本换一本,课本以外的阅读占了课堂教学的主要时间。

我是名副其实的笨老师,口才平平,文章写得满纸大实话,既无文字的美感,也无思想的高度,但笨老师的学生融汇百科、贯通古今,他们的自学能力、民主意识、求知欲望使我体会到强烈的成就感。

老师的水平高低不是关键,只要将优秀作品搬到课堂上,学生就可以通过大师留存的精神文本,去“聆听”大师的教诲,去汲取大师的智慧。

不需要老师讲得如何天花乱坠,而是要让学生在优秀读物中学得乐而忘返。

老师带领一个班的学生共读一本书其乐无穷,50多个小学生一起读一起背的时候,会形成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气场。

在这个场里,没有了艰涩深奥之感,没有了昏昏欲睡的感觉。

有时候,我或者遇到烦心事,或者身体状况不佳,一听学生读书,精神立马振奋起来,孩子们的声音之中,快乐指数之高,简直让人有一种气冲霄汉的感觉。

师生共读同一本书,不但诵读的效果好,而且也是一种审美之旅啊!

在和学生共读的过程中,我“顺便”提升了自己做为语文老师的“专业”水平。

小学语文老师的专业是什么?

在让学生认识了常用汉字,能够自由阅读,能流畅地表达清楚自己的见闻感受之后,也就是达到了“保底”的要求之后,应该引导小学生走进高品质的文化经典。

经典艰涩,如何走进经典?

就要依靠老师“海量自由阅读”的过程中选择、编排最佳的读本。

有了优秀的读本,老师就只要领着孩子们在课堂上“扯着嗓子读”即可。

和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海量阅读不需要充满小聪明的牵引技巧,学生自有一种原生态的主动,投入到读本中去。

更不需要那些处心积虑的旁白导语做暗示,教师备课不需要付出“高成本”,老师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和高超的教学艺术也可以进行,只要识字即可在海量阅读中与学生共同成长。

海量阅读的方式简单得很,就是读、读、读……课堂上充满琅琅读书声,老师的讲解、学生的讨论都是三言两语,是夹杂在诵读中间的“休息”。

这一篇读熟了,问一两个问题,接着读下一篇。

课上最多的招数就是:

“读”!

全班读,听录音读,跟读,分小组的,个人表演读,接力读……读得滚瓜烂熟之后,就找有价值的片段或语句试着背一背。

背诵的方式无非是:

接力背,小组背,个人背……这么单调的形式,学生为什么自始至终葆有盎然的读兴?

因为大量不同的文章令学生有新奇感,童心天然的好奇得以满足;而教师屏避了繁杂的解说,把时间让给学生自己读,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有活干”。

这种看起来简单而没有技法的读书模式,其实暗合了最重要的课堂理念:

让学生自己享受课堂,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给学生足够的文字营养,为这个浮躁的社会培养“沉思静读、自求博取”的读者。

多年来,就凭这简单的抱一而为天下式的做法,我和学生通读了大量的书籍。

一本教材两周上完,让大量的课外书成为课内读物不再是奢望,我们师生把《论语》《老子》《诗经》等经典读得兴致盎然。

进行海量阅读,受益的不只是优秀学生,那些学困生更受益。

我的两届学生面对一篇生疏的白话文、文言文,个个都能流畅朗读,都能对“老古董”发表“高见”,只是理解的深度、背诵的速度有不同而已。

海量阅读说起来好像很神奇,其实起步工作就是打好一年级识字的基础。

识字的速度太慢是造就差生的源头。

识字量不够,直接导致阅读滞后。

而阅读滞后的负面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其中很有可能会错过了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关键期,尤其是会错过培养孩子母语情怀的黄金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表明,儿童阅读能力培养的关键期应在一二年级,中年级之后就会相对困难。

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使孩子在8岁左右进入自由阅读状态。

就中文阅读而言,必须要认识25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才能为自主阅读提供基础。

然而,按我们沿用了数十年的语文教学的进度,小学生认完2500个左右的汉字需要五六年时间,这就意味着他们的自由阅读期被延迟到了10岁以后。

如果在一年级用一年的时间,让学生或扎实或模糊地认识2000常用字,那么每个学生都会感受到文字的神奇魅力,欢呼雀跃着走进自由阅读的天地,为书香人生奠定基础。

这种“或扎实或模糊”识字过程也是海量阅读的过程。

一个班几十个程度不一的学生在课堂上共读一本书,分层评价的标准不是根据文章的难易程度规定必读篇目、选读篇目,而是全班统一阅读所有共读篇目,根据掌握程度进行星级评价。

一方面可以“将落实进行到底”,达到“保底”的目的,保障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得,一方面让所有学生在海量阅读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星级评价的标准在各个年级不同,阅读的书目不同评价标准也会不同。

总的原则是重视诵读积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年级越低,越淡化。

如低年级的星级标价标准如下:

★:

熟读

★★:

背诵。

★★★:

认读打印的生字新词。

★★★★:

理解大意

只要能达到一星标准,老师就在学生书上贴星,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在家长的鼓励下争取得更多的星。

这样,能飞的飞起来,能跑的跑起来,能走的走起来,实在慢的,挪动几下脚步也会受到鼓励,全班学生一起“海量”读起来。

对那些慢孩子、懒孩子,只是降低要求,而不是让他们少读,这样才能全班步调一致,那些学困生也在海量阅读的浸润中不知不觉地成长。

实验的关键是阅读,随着阅读量的成倍增加,识字问题、作文问题、理解问题等都迎刃而解,无需另外花费气力。

在“课内海量阅读”实验中,“阅读”好比一条船,将听、说、写载于其中,一齐驶向彼岸。

海量阅读的理念是不求甚解、逐步反刍、慢慢浸润。

不是通过“举一反三”掌握一个点,而是通过开始的“举三不能反一,举十不能反一、举百不能反一”,读到一定程度后突然达到“举千反万”地一下子掌握一大片,学生在海量阅读之后对语言有了充分的感悟。

识字、阅读白话文和文言文都遵循这样的理念,开始看似模模糊糊一大片,好像什么也没有学会,一点儿效率也没有,但读完一定数量的文章,突然学生什么都会了,效率高得不得了。

海量阅读”的教学目标不是以一节课、一篇文章设定,而是以一本书、一个年龄段为单位设定目标。

我把小学六年分为三个阶段:

1.一年级在“海量阅读”中识字;2.二、三年级主要在“海量阅读白话文”中诵读、积累语言;3.四、五、六年级则“海量诵读经典”。

海量阅读的起步便是多轨运行:

阅读、识字、拼音教学同时起步。

2一年级:

在“海量阅读儿歌”中拼读、识字

山东省潍坊市高新区北海学校韩兴娥

一.三个星期教完拼音

课内海量阅读实验适合在任何一个年级进行,但从一年级开始效果最好。

因为老师有六年的时间让孩子慢慢地“举三反一”、“举十反一”、“举百反一”……早晚让学生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而不是企图在某一个时间段把某一个知识点学得扎扎实实。

拼音教学就是这样,按教参用六个星期教学拼音的结果并不理想:

该会的学生早已会了,不该会的教十个星期也学不会。

因为学拼音的难度很大,音节的拼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有的孩子坐不住,无法集中精力,很难学会;教学拼音的时间如果长了,那些会了的孩子也失去了学习兴趣,教室里就闹成一锅粥了。

所以我一向是用三个星期教完拼音,学生学得肯定不扎实,但后期,拼音教学结束后马上跟上海量阅读儿歌,阅读、识字过程是在“实战”中熟悉音节的过程,在实际拼读的过程中会使拼音得到有效复习。

无独有偶,我的好友陈琴用中国教育学会的“韵律拼音”教材两个星期就教完拼音了。

我俩的弟子当时学得不扎实,但过后都拼读熟练,没有一个学困生。

教学拼音的时间虽短,但必须达到一个目标,就是让每个学生都能按顺序背熟声母表、韵母表、整体认读音节表,为以后的拼读练习立下一个“支撑点”。

为达到这个目标就要采用“整体输入、定位认读”的方法。

教材中的两组字母,比如“a、o、e、i、u、ü”,在语文教材中是两课,教学时当做一组“整体输入”,保证学生把这组“字母串”能背熟即可,至于学生是不是能认熟单个字母,可以忽略。

教室墙上悬挂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表,经常按顺序从头到尾念,在新授“ai、ei、ui、ao、ou、iu”时,后面的韵母还没有新授时,也要天天重复所有的韵母:

“a、o、e、i、u、ü、ai、ei、ui、ao、ou、iu、ie、ue、er、an、en、in、un、ün、ang、eng、ing、ong”让这个“大整体”在学生的脑中扎根。

老师还要给学生印发两张带有声母、韵母表的小卡片,让孩子放铅笔盒中、贴书桌上,经常随时随地念。

学完以后,当学生读错或忘记某个字母时,就让学生按顺序从头念,自己找出这个字母,这叫“定位认读”。

“定位认读”不但使学生印象深刻,而且使学生掌握了自学方法。

“定位学习”是小学六年一以贯之的学法。

学完声母、韵母后要安排两天的复习时间,逐个学生过关,人人能按顺序读字母。

逐个检查要在所有的声母或韵母没学完时就开始,有的孩子不等教完就早会了,那就早找老师检查,这样就避免在同一时间内很多学生围着老师检查不完。

这种“提早检查”和“复习检查”相结合也是我在所有年级都采用的惯用手段。

其他,比如字母的书写、拼读音节的教学等都和常规教学大同小异。

这时候能够提速仅仅是因为降低了要求,并不是老师有什么技巧。

拼音说到底是帮助识字的工具,而不是另一套文字,拼读能力是在阅读过程中逐步提高的,拼音仅仅是帮助识字的工具而已。

这个概念很重要,因为到目前为止,许多的教师对拼音教学没有清晰的认识,费了很多心力和时间,把它当做了另一套文字来教,有的甚至要求学生用拼音写话写文章,无形中弱化了蒙学童子对汉字的热情。

二.诵读千首童谣

1.新生入学第一天就自己读书。

整个暑假,我都在酝酿一个“梦”——让一年级新生入学第一天就自己读书!

为此,我给不会拼音的一年级新生编一本他们能够“自学”的小册子——《读儿歌识汉字》。

这是我偶然读到《小白兔》《静夜思》等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儿歌和诗词时萌生的想法。

这本小册子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生最熟悉的儿歌。

如《上学校》: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

小鸟说:

早!

早!

早!

你为什么背上小书包。

我要上学校,天天不迟到。

爱学习,爱劳动,长大要为人民立功劳。

儿歌的后面,附上要认的字词:

“功劳劳动太阳小鸟为什么长大学校学习迟到书包”,我先带着学生唱一唱、念一念。

几遍之后我就教他们“自学”生字的办法:

念儿歌下面的生字时,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就到儿歌中找,这也是“定位认读”。

小册子的第二部分有《小书包》《国旗》《坐得正》《写字姿势》《爱护眼睛》等儿歌,是结合入学教育选编的内容,教学常规不用老师讲,而是让学生读明白的。

第三部分是汉语拼音情境歌,结合汉语拼音的学习,教学生读熟儿歌,认读儿歌下面生字的任务由学生自己完成。

2.拼读全班同学姓名

三个星期的拼音教学一结束,我就把全班同学的姓名大卡片发给他们,一面是汉字,一面是音节。

在课堂上集体学习时,第一遍是集体拼读,按座次轮流领读自己的姓名,不会读的,自然就会有自告奋勇的“小老师”帮忙。

谁能把全班的名字拼出来,就可以拿着这些卡片做游戏。

有的学生早上、中午一到校,就在教室里练习拼读,一天就拼熟五十多个同学的姓名。

老师让这些学生分组做了一个游戏。

比如李家慧拿着自己的姓名卡片教同学拼读“lǐjiāhuì”后,把卡片翻过来,让汉字面对全体,说:

“我是李家慧。

”学生一起指着她说:

“你是李家慧”。

然后她再拿同学比如李锦川的姓名卡片,拼读后,说:

“我是李锦川。

”全体学生一起喊:

“你是李家慧,他是李锦川!

”学生一边拼读一边认字,有时手舞足蹈、大呼小叫,真是劲头十足。

为方便学生拼读全班学生的姓名,也方便学生发作业本,我在学生课桌上贴姓名小卡片。

国庆节前致家长的信中,附着全班学生的姓名,供孩子们识字。

3.第N本儿歌的教学

拼读完姓名,再读最简短的三字童谣,再过渡到五字、七字童谣,在大量阅读中慢慢提高阅读的难度,孩子的阅读能力在不知不觉中提高。

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儿歌各100首,还有《多音字儿歌200首》等进入我们的课堂。

悬崖勒马

老大老大,

悬崖勒马。

马到悬崖不勒马,

老大也会摔成大地瓜!

鸡给黄鼠狼拜年——自投罗网

咯咯哒,下个蛋,

母鸡拿蛋去拜年。

黄鼠狼,接过蛋,

咬得母鸡直叫唤。

你说母鸡是傻还是贱?

这些儿歌好玩,小孩子喜欢读,不由自主地反复读。

除了能够识字,能提高阅读能力外,还积累了很多活泼的语言。

“脉”这个多音字对低年级孩子来说难度较大,但如果通过背诵儿歌的形式学习,只要“扯着嗓子读”就能学会。

猫咪爱上鼠大哥,

含情脉脉送秋波。

秋波送得有点多,

鼠大哥急忙摸脉搏。

脉搏跳动次数多,

证明心里挺乐和。

心里乐和不用说,

拉起猫咪唱儿歌!

在一年级阅读起步阶段,我尽量找这种搞笑的儿歌,小学生边读边笑,我们的海量阅读就是从这种看起来不够“高雅”的小儿歌开始,一直读到《诗经》《论语》《老子》这种足够“高雅”的经典。

对不同的阅读材料制定不同的星级评价标准。

对儿歌的要求是:

一星标准:

会读带拼音的儿歌;二星标准:

会读不带注音的儿歌,三星标准:

认读生字、生词。

这样虽然认字的扎实程度不一样,但全班所有的学生都能“海量”阅读起来。

以阅读的大环境为训练场,使学生在口诵心惟中获得了识字的神功。

更为重要的是,那每日琅琅的书声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语感,也让每一个孩子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生一年级平均识字量超过2000字,有的孩子认得扎实,有的孩子认得模糊,但所有的孩子都能自由阅读注音读物,越来越多的孩子迷恋于阅读这片广袤的原野,为自己的书香人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中年级:

海量诵读、积累白话文

我把二、三年级归为中年级段。

一年级诵读近千首儿歌,学生已经过了识字关,那些认字模糊的孩子在阅读过程中会把字认得越来越扎实。

二、三年级的重点是海量诵读、积累白话文语言,为口头、书面表达打下基础,使每一个孩子都能流畅地表达见闻感受,达到“保底”的要求。

这个“保底”的要求不高,对没有智力缺陷的孩子来说,这是很容易达到的要求,但如果不把大量读物引入课堂,每个班都有几个孩子不会写“人话”——文不达意,不通顺。

到各个学校调查一下语文老师,就知道我没夸大其辞。

这也是十多年前,我按常规教课本时无论多么努力也无法逾越的“天堑。

所以,二、三年级,我先通过海量诵读、积累白话文,把这一难关“攻克”。

一.流畅朗读

二、三年级练习朗读的首选读物是各种版本的教材,教材都配着录音带或MP3录音。

上课时,学生听着录音,看着课本,精力可集中了,每一篇课文对他们来说都是一个新鲜的故事。

听完录音孩子自己读一遍,难读易错的生字、生词、句子,老师或者打印出来,或者写到黑板上,或映到屏幕上,大家一起读。

带着故事的《三字经》、《弟子规》《唐诗故事》《宋词故事》《成语故事》《中华成语千句文》是适合二、三年级学生阅读的书。

韵文、诗词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反反复复地读,以至熟读成诵,这是文言文启蒙阅读,这个阶段以阅读白话文故事为主,古代诗词占的分量比较少。

韵文、诗词下面带的故事是用来练习朗读的。

课堂上只安排集体读一遍的时间,老师通过一些奖励手段,引导孩子主动提前阅读,引导亲子共读,家长多听孩子念,孩子念错了纠正读音。

老师则在课堂上领读故事中易错的词语,为学生清除阅读的障碍。

二.积累语言

翻阅自己以前的教学笔记,发现有些教学方法只适合彼时彼地,随用随丢,但有些教法一直没变。

比如我要求学生在略读全文的基础上诵读部分句段的做法是从初为人师就开始并一直采用的。

最初,我不留课本上的书面家庭作业,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自由阅读,但要求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可以在书上勾画,可以选择精彩片断写到读书笔记本上,并大体背诵。

老师每天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和积累、背诵的情况,检查的形式也不固定,有的全查,有的查几句,有的让学生帮着查。

根据积累的质量、数量给予学生适当的奖励。

这样的方法简单易行,适合所有的班级。

在进行海量阅读之前的十多年我一直这样做,只不过当时学生没有共读同一本书。

我任教的班级出现了很多出色的学生,经常发表文章;2000年之后,我蹒跚着走上全班共读一本书的海量阅读之路后也是这样做,全班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主要外化为朗读、作文、口语表达)明显高于平行班。

但懒学生专拣最简单的句段背诵,欣赏水平差的学生找不出最好的句段,于是我开始给学生出口头填空题(自学材料)背诵,这样,全班学生都必须诵读文中表现力最强的句段,而且学生背诵填空题的速度比背诵句段要快很多,在背诵过程中孩子还能连蒙加猜地理解所填的词语。

在以小商贩家长为主的青年路小学没有条件大量印刷,在学校的打印室内,同样的口头填空题全班只能印5——10张,学生轮流用。

有的学生竭力赶超全班共同的进度,可以不用等、不用抢就占有最新的口头填空题,形成了争先恐后学习的氛围。

后来我到了以机关干部家长为主的北海学校,把填空题发到公共邮箱中,学生家长自己打印,就更方便了。

填空题的内容分为两大部分,记诵语言是重中之重。

如:

再听那格凸之水来到这里,经过二十多米宽,五十多米长的窄行之后,像一群脱缰的野马,便各奔东西,环石而过,穿岩而行,或跌入深潭,或串入幽谷……

学生读这些段落,他们看不出有什么“好词好句”,但一经背诵,“环石而过”与“穿岩而行”,“跌入深潭”与“串入幽谷”中的两个动词形成对比,学生就能模模糊糊地体会到用词的恰当,并在写作中运用。

还有一部分填空题字数较少,主要来自故事,或童话、寓言、神话故事,或励志故事。

这部分填空题要在原文的基础上略加改动,达到概括主要内容、总结一个道理的目的。

比如根据下面一段话进行改动:

经过这几次打击和折腾,他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已消失殆尽。

这年,他65岁,已身无分文,他拿到了生平第一张救济金支票,金额为105美元。

然而,他并未死心,他手里还保留着极为珍贵的一份专利,就是从前那份赖以生存的炸鸡秘方。

他又一次打起精神,开始他的再次创业。

5年后,出售这种炸鸡的餐馆遍布美国和加拿大。

在他70岁时,这种名叫肯德基的连锁店在全美达5000家,海外达4000家。

而他,就是肯德基炸鸡的创始人。

耐尔·桑德斯

改成下面的填空题:

肯德基炸鸡的创始人_____经过数次打击和折腾,65岁的时候他____,他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已____。

但他靠着从前那份____的炸鸡秘方,70岁的时候创业成功。

科学童话的填空题也是从大段的文字中提炼出来的,答案都在文章中,学生都能找得到,只要读懂了文章,不用“寻找”就自然而然地填得上。

一只小蝙蝠展开那一对黑翅膀,不停地飞呀飞呀——动物界兴起了“寻根”热,它也要去“寻根”呢!

“小蜜蜂,我们都有翅膀,一定同宗同祖,是吗?

”蝙蝠来到一株野花前,碰到了一只贪玩不归的蜜蜂。

“不是啊,我们都有翅膀,但我是昆虫家族,像蚊子、苍蝇才是我们同宗同祖呢!

你的脸蛋很像鼠,去问问它们吧!

”小蜜蜂委婉(wǎn)地告诉了小蝙蝠。

上面的段落提炼成下面的填空题:

一只小蝙蝠要去“寻根”,他和蜜蜂都有__,但蜜蜂和蚊子、苍蝇等属于__家族。

寓言、民间故事等文章要表达的主要意思在文章中一般能找到原文:

这个愚蠢的妻子对旧裤子全盘照搬,结果弄巧成拙。

略加改动就是这个故事要提示的道理。

对事物全盘照搬,结果____,自己害自己。

出填空题耗费了老师的大量时间,但物有所值,学生在诵读过程中理解、背诵、表达能力都得到提高。

对优美的句段,有一定难度的文字,老师改编成大字,在上课时通过屏幕集体背诵、讨论。

大部分老师很难有从一年级教起的机会,从中高年级“半路出家”进行海量阅读的班级,就从最简单易行的背诵优美句段开始,从上级领导倡导的读物开始阅读。

比如我们潍坊高新区进行“阅读周计划”实验,那些材料被我高高兴兴地纳入了我们班的课堂。

海量阅读起点很低,只要肯尝试,“一般老师、一般生源、一般学校”人人可为。

当师生一步一步走向优秀之后,当考试不再成为阻碍,当学生作文水平遥遥领先之后,当学生的语文素养达到一定水平,没有了后顾之忧之后,就可以大量诵读经典了。

4高年级:

文言、白话相辅相成

我把四、五、六三个年级划归为高年级段,因为这段时间,学生已掌握了常用汉字,写作能力也基本过关,语文课上有大量的时间用来持续阅读,一星期读10~20万字的白话文轻而易举,能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海量”阅读。

但这种没有多大难度的阅读意义不大。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记忆力尚好,没有其他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干扰,可以从从容容地学文言,不求甚解地通过海量的文言文慢慢浸润,不必像在中学那样揪住一篇文言文细致分析并要求背诵,以求在短时间内掌握。

这段时间虽然逐渐增加文言文的比例,但文言文、白话文是同时学习,是相辅相成的,从字数上讲,有的书白话文占的分量重,有的书文言文占的分量重。

比如,读唐诗、宋词,在三年级时读带故事的读本,到四、五年级就选择古诗带注音、译文不带注音的版本。

从最初的一本书有40多首诗词,到一本书有近200首诗词,与之相伴的白话文篇幅就渐渐变少了。

1.海量阅读古典诗词

我的第二个海量阅读实验班的学生学习唐诗、宋词各大约200首。

从最初每节课学两、三首,到大约每节课学10首,最快的一次连复习带新授,一节课学了15首。

这样快的学习速度,老师不可能逐句解释译文,也不会逐字逐句引导学生直译,而是先通过领读、齐读、开火车读等形式把把诗词的字音读准了,再让学生谈谈对诗词的理解就行了,理解得是不是深刻都不重要,随着诵读量的增多,学生的理解会越来越深刻。

我对诗词学习设置了一个常规检查标准:

一星标准是看“打乱顺序的译文”找出“不带拼音的原文”并念准,达到一星标准的学生虽然没有背过诗词,但能理解大意;二星标准是看着“调序译文”背诵原文的正确率不低于60%;最高的三星标准就是看“调序译文”能熟练背诵原文。

这“调序译文”和“不带拼音的原文”是我备课时为学生印发的自学材料。

在学习诗词时,我们班也掀起了阅读诗人、词人传记的高潮,加深了对诗词的理解,又提高了阅读白话文的水平,做到了文言、白话的学习相辅相成。

2.用历史故事为经典阅读铺路。

我的两届学生都读过的一套《中华上下五千年》现在市面上一本也买不到,我多方联系也没有找到作者。

这套书的优点是每个故事前面附有一段文言引文。

第一届学生学习时,我和学生阅读这些文言文都感到困难,于是师生一道,见到“拦路虎”,略微一“过招”,一看难以“取胜”,立即绕道而过。

先重点读白话文故事,回过头来再读文言引文,之前搞不懂的地方竟“无师自通”了。

我因此悟出了一个道理,学习语文不打“攻坚战”。

有些问题即使我知道答案,也不急着告诉学生,让他们自己去读、去找,随着阅读和思考的深入,总有豁然开朗的那一天。

这才是学习———离开了老师也能进行的学习。

有道是文史不分家,在阅读历史故事的过程中语言的学习自然渗透其中。

我找了许多与历史故事相关的成语印发给学生,后来,我和同事们编排了《读历史学成语》,书稿交给出版社前,首先我们全班共读,共读时,我和学生经常翻阅五千年故事。

再后来学习《世界五千年》这本纯白话文书籍时,不断横向联系以前学过的《中华上下五千年》和《读历史学成语》。

海量阅读的过程是融会贯通的过程,这种以“新”促“旧”的学习和复习方式,顺应了人“喜新厌旧”的天性。

3.在经典阅读中获得启发

上届学生在六年级通读了《论语》《道德经》,这届学生学的选读本,难度小了很多,但增加了《诗经》《三十六计》《孙子兵法》。

通读《论语》难度很大。

我还是采取惯用的方法,第一遍粗略地、不求甚解地读,搞不懂的放过去。

学习的过程很简单:

上课开始轮流读一遍,师生共同纠正错误读音,教师告诉学生哪几章是要求背诵的,哪几章是要求熟读的。

然后,学生自己熟读、看译文背诵。

学完5篇后进行复习。

复习方法和诗词教学一样,用“调序译文”和“不带拼音的原文”自查,老师抽查。

第二遍学习《论语》,重点是前后联系。

按照顺序逐篇逐章让学生谈谈认识,学生前后联系,边交流边翻书。

比如,学习“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时联系“子曰:

不患无位,患所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