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203套.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276308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70.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203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203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203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203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203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203套.docx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203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203套.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203套.docx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新人教版第203套

辽宁省沈阳市实验中学北校2013-2014学年高一语文12月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文人具有深厚的精神担当的品格,这种品格突出表现为一种忧国忧民、济世救国的政治情怀。

从孔夫子的“大道天下”,到屈原的“众人皆醉我独醒”,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切编织成一个绵延的思想传统。

这一思想传统移植到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身上,蝶化成“五四”启蒙精神。

因此从精神谱系上说,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和中国传统文人是一脉相承的。

这就决定了中国现代文学强烈的现实品格和浓郁的政治情怀。

中国现代文学正是以其浓郁的政治情怀,才成为思想启蒙的重要营垒,才密切融入中国现代化运动中,也才有效地承载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担当。

知识分子的政治情怀不会始终与政治现实尤其是政治权力协调一致,二者之间的矛盾对立往往导致文学屈从于政治现实、知识分子逐渐丧失独立品格。

改革开放为知识分子独立意识的觉醒创造了条件,但当时不少知识分子把独立品格与政治情怀对立起来,甚至质疑忧国忧民传统的正确性,从而放弃了对于社会的精神担当。

因为对社会职责的放弃,知识分子独立意识的觉醒反而导致了知识分子的自我放逐。

这一点在文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上世纪80年代的文学一度引领着思想解放的潮流,但到了80年代末期,伴随着“向内转”,文学逐渐从政治、思想、社会批判等阵地大幅度的后撤。

所幸的是,淡薄政治情怀并没有成为文学的主潮,更多作家则是在尝试着以新的文学叙事来表达政治情怀,日常生活叙事逐渐兴起并蔚为大观,从根本上改变了宏大叙事的一统天下,但是日常生活叙事并没有取代宏大叙事,相反激发宏大叙事突破过去的僵化模式,构成了当代文学中宏大叙事和日常生活叙事交相辉映的状况。

两种文学叙事表达了解放政治和生活政治两种不同的政治情怀。

新时期以后的拨乱反正,也就是中国本土在20世纪末期重新启动现代化的“解放政治”。

但发生在中国本土的现代化又是一种后发式的现代化,它使前现代、现代、后现代处在同一时空之中,具有鲜明的“时空压缩”的文化特征,因此生活政治在社会领域中占据着越来越多的空间,它们需要通过文学叙事获得认同。

解放政治的情怀和生活政治的情怀在中国当下的现代化处境中互相依存,互相补充,形成纠缠在一起的难舍难分的关系。

这对于新世纪以来的文学叙事来说,便提供了更为广泛的选择,因而决定了文学叙事的多样性和变异性。

中国的改革开放向着纵深发展,在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绩的同时,现代性所带来的问题也凸显出来,如欲望扩张、精神匮乏、贫富悬殊、城乡差距、生态恶化等等,这些问题关乎民族的命运和未来,也关乎每一个人的个体精神的健康健全的成长发展。

因此,一个真正有着精神担当的作家应该既有生活政治的政治情怀,又有解放政治的政治情怀。

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解决当今社会的问题。

事实上,当代文学进入到新世纪以来,这两种叙事的融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它让作家们的精神担当越来越落到实处。

1.从原文看,下列关于“精神担当”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忧国忧民、济世救国的政治情怀是中国文人精神担当的突出品格。

B、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担当有着悠久绵延的思想传统。

C、中国现代文学只有有效承载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担当,才能表现其浓郁的政治情怀。

D、“五四”启蒙精神体现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深厚的精神担当的品格。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政治情怀与政治现实之间的矛盾,必然导致知识分子丧失独立品格。

B、因为改革开放为知识分子独立意识的觉醒创造了条件,所以不少知识分子品格独立,放弃了对社会的精神担当。

C、上个世纪80年代末,文学从政治、思想、社会批判等阵地大幅度后撤,意味着部分作家对社会职责的放弃,是一种不可取的做法。

D、上世纪80年代,淡薄政治情怀并没有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学始终引领着思想解放的潮流。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学家放弃精神担当,就意味着他们政治情怀的淡薄,对社会职责的放弃。

B、鲁迅先生写小说声援“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体现了鲁迅先生具有浓郁的政治情怀。

C、新世纪文学叙事具有多样性与变异性,从而决定了解放政治情怀和生活政治情怀的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关系。

D、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真正有着精神担当的作家应该关注现代性带来的欲望扩张、精神匮乏等问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42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褚彦回幼有清誉。

宋元嘉末,魏军逼瓜步,百姓咸负担而立。

时父湛之为丹阳尹,使其子弟并着芒屦,于斋前习行。

或讥之,褚彦回时年十余,甚有惭色。

湛之有一牛,至所爱,无故堕厅事前井,湛之率左右躬自营救之,郡中喧扰,褚彦回下帘不视也。

又有门生盗其衣,褚彦回遇见,谓曰:

“可密藏之,勿使人见。

”此门生惭而去,不敢复还,后贵乃归罪,待之如初。

尚宋文帝女南郡献公主,拜驸马都尉,除著作佐郎,累迁秘书丞。

湛之卒,褚彦回悉推财与弟澄,唯取书数千卷。

宋明帝即位,累迁吏部尚书。

有人求官,密袖中将一饼金,因求请见,出金示之,曰:

“人无知者。

”褚彦回曰:

“卿自应得官,无假此物。

若必见与,不得不相启。

”此人大惧,收金而去。

褚彦回叙其事,而不言其名,时人莫之知也。

褚彦回美仪貌,善容止,俯仰进退,咸有风则。

每朝会,百僚远国使,莫不延首目送之,时人以方何平叔。

尝聚袁粲舍,初秋凉夕,风月甚美。

褚彦回援琴奏《别鹄》之曲,宫商既调,风神谐畅。

王彧、谢庄并在粲坐,抚节而叹曰:

“以无累之神,合有道之器,不可得已。

时伧人常珍奇与薛安都为逆,后又求降,明帝加以重位。

褚彦回谓全其首领,于事已弘,不足大加宠异。

帝不从,珍奇寻又叛。

建安王刘休仁,人才令美,帝与褚彦回谋诛之,彦回以为不可。

帝怒曰:

“卿痴不足与议事。

”褚彦回惧而奉旨。

明帝崩,遗诏以为中书令、护军将军,与尚书令袁粲受顾命,辅幼主,粲等虽同见托,而意在彦回。

褚彦回同心理事,务弘俭约,百姓赖之。

既而王道隆、阮佃夫用事,奸赂公行,褚彦回不能禁也。

性和雅,有器度,不妄举动,然世颇以名节讥之。

(节选自《南史•列传第十八》)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尚宋文帝女南郡献公主尚:

B.莫不延首目送之延:

邀请

C.时人以方何平叔方:

比作

D.建安王刘休仁,人才令美令:

美好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褚彦回“有器度”的一组是(3分)

①可密藏之,勿使人见 ②后贵乃归罪,待之如初

③褚彦回叙其事,而不言其名 ④善容止,俯仰进退,咸有风则

⑤帝与褚彦回谋诛之,彦回以为不可⑥褚彦回同心理事,务弘俭约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⑤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褚彦回的父亲带领随从们解救掉到井里的牛,场面喧闹混乱,褚彦回不喜欢这种场面,所以放下帘子来阻隔外面的混乱和喧闹。

B.褚彦回到袁粲家参加聚会,在风月和美的凉爽秋夜展示了自己高超的琴艺,得到了王彧、谢庄的高度赞扬,这说明褚彦回具有很高的音乐修养。

C.明帝在遗诏中任命褚彦回为中书令、护军将军,让他和袁粲共同接受遗命,辅佐幼主,但明帝更属意于褚彦回,由此可见皇帝对褚彦回的器重。

D.褚彦回和袁粲同心协力处理政事,褚彦回倡导俭约,因此百姓很依赖他,后来王道隆、阮佃夫掌权,褚彦回不能禁止,因此受到别人讥讽。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卿自应得官,无假此物。

若必见与,不得不相启。

(5分)

(2)褚彦回谓全其首领,于事已弘,不足大加宠异。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8-9题.

题墨葡萄诗

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注】徐渭,山阴人,字文长,号天池人,晚年号青藤道士。

他性情纵放,少年屡试不第。

他是文学家兼书画家,诗文、戏曲著作颇丰,中年以后开始学画,擅长画花鸟,兼山水、人物,水墨写意,气势纵横奔放,不拘绳墨。

8.第三句“笔底明珠无处卖”中的“明珠”指什么?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分)

9.古人写诗讲究炼字,你认为第四句诗中最精彩的一个字是什么?

请简述理由。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2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2分)

(1)桑之未落,_________________。

(2)兄弟不知,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躬自悼矣。

(3)总角之宴,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哀民生之多艰。

_______________,謇朝谇而夕替。

(5)固时俗之工巧兮,_____________。

背绳墨以追曲兮,_______________。

(6)制芰荷以为衣兮,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苟余情其信芳。

(7)民生各有所乐兮,_____________。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_____________。

乙选考题

请考生将以下三、四两大题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大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狼外婆”

佚名

十岁那年,我还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

父亲是科研所的高级工程师,母亲是大企业的部门经理,我是他们的心肝宝贝。

可是一夜间,我从天堂跌到了地狱——父母因飞机失事双双遇难。

几天后,一个五十岁左右恶鬼般的老太太来到我家,姥姥和姥爷让我叫她“奶奶”。

看到这个老太太,我有些害怕,她简直像极了童话故事中那个狼外婆。

姥姥和姥爷把我交给她,扭头就走,根本不管我的哭喊。

她凶狠地训斥我:

“哭啥?

没骨气,他们是狼!

”她麻利地给我洗脸,又找出干净衣服帮我换上,然后做了饭菜端上来。

看我不动筷子,她恶狠狠地骂:

“不吃就饿死。

几天后,姥姥带着姨妈和舅舅,指挥搬运公司的工人对我家进行大扫荡,只留下了我的衣服。

“狼外婆”一声不吭,搂着我冷冷地站在一边。

可当姥姥凶狠地跟她要房契,舅舅和姨妈用狼一般的眼睛瞪着她时,她冲进厨房,拿着菜刀,凶悍地叫骂起来。

姥姥、姨妈和舅舅们在骂声中走了。

“狼外婆”扔下菜刀,狠狠地吐了口唾沫:

“狼!

辗转跟着她来到农村二叔家,一个小姐姐躲在门后,仔细地打量着我。

后来我知道她是二叔的女儿,叫“丫丫”。

二叔毕恭毕敬地端来一碗凉开水,她一口气喝光,抹抹嘴,朝二叔瞪起眼睛:

“听着,这就是你亲侄女小小,她爹妈死了,咱要拉扯她,听见了吗?

“哼!

羊腿能安到狗身上?

”一个面目凶狠的年轻人小声嘟囔。

丫丫悄声告诉我,这是三叔。

我害怕地看着三叔,真担心他把我赶出去。

我来到她住的偏房。

屋子很简陋,四面墙黑黑的。

房间里只有一张破桌子和一个看不出颜色的柜子,柜子还上了锁。

我把父母和我的合影拿出来,一边擦一边掉泪。

她看到了,突然抢过去,从裤腰上解下钥匙,打开柜子,把照片扔了进去。

我恨透了她,我发誓:

长大了,一定要离开她。

我想父母,经常夜里偷着哭。

看看父母的照片成了我的奢望。

有一次,趁她换下裤子到外面做活,我从她的裤子上解下钥匙,悄悄打开柜子。

她旋风般冲进屋子,推我一掌,狠狠关上了柜子。

二叔发怒了:

“妈,小小还是个孩子,你咋就不能疼疼她?

”面对二叔的怒火,她忧伤地看着我。

周末傍晚,我回家一进门,就听到她凶狠的骂声:

“滚!

我没钱!

”三叔站在院子里,怒气冲冲:

“谁不知你把小小家的财产独吞了?

那房子就值几十万!

你还说没钱?

大哥不是你儿子,她也不是你的亲孙女,我可是你的亲儿子……”“狼外婆”站在偏房中间,手哆嗦着,想卷烟却卷不上。

看到我,她眼睛亮了一下:

“你要像你老子那样有出息!

听见没?

高考结束,丫丫考上本省的普通大学,我考取了我家那座城市的重点大学。

二叔跑了好多家亲戚才凑齐丫丫的学费,可我的学费却没着落。

报到的日期临近了。

那天傍晚,村里停电,“狼外婆”坐在炕上抽烟,我坐在桌前,看着录取通知书,眼泪悄悄地落下。

我慢慢把录取通知书凑到蜡烛前,“狼外婆”见状光着脚疯了般猛然跳下炕,抢过录取通知书,打开柜子,把录取通知书丢到柜子里,锁上。

第二天早晨,二叔和三叔送丫丫上大学。

他们一走,“狼外婆”就掀开我的被子,语调紧张:

“小小,快起来!

快!

”我晕头转向地被她拉扯着上了汽车。

“狼外婆”带我回到了以前的家。

打开房门,我愣住了:

屋里的家具全是新的。

我不明白地看着她。

她拿出一个存折:

“你爷爷死了,留下话,让我供你爸上大学。

你爸有良心,上班后每年都给我寄钱。

我把钱都留下来。

那年你爸妈死后,我拼命留下这房子。

每年你二叔都来一趟,就是为你收房租。

她把存折交到我的手里,从包里拿出我们一家三口的照片,细心地摆放到原来的位置。

“奶奶!

”我扑进她的怀里,缓缓地跪下,泪流满面……

(节选自《哲思》,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我”眼中的奶奶曾是“狼外婆”,而“狼外婆”将“我”姥姥等人称为“狼”,作者运用比喻表现“狼外婆”和姥姥等人人性的泯灭。

B.“狼外婆”被三叔要钱的无情言行气得手直哆嗦,当她看到“我”时眼睛却亮了一下,她把对三叔的气愤化为对“我”的期待。

C.“我”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狼外婆”却不告诉“我”可以去报到上学,而是装出没有钱的样子,这显示了她的内心矛盾。

D.“狼外婆”将“我”与父母一家三口的合影细心地摆在了原来的位置上,显示她对以前阻止“我”看此合影的行为有所悔悟。

E.作品以“我”的视角,展示“狼外婆”难以令人理解的言行,表达了“我”对“狼外婆”的惧怕、憎恨乃至最终领悟其爱的感激。

(2)文中的“狼外婆”有哪些奇特的行为?

请简要概括。

(6分)

(3)文中为什么在后半部分的记叙中才交代“狼外婆”不是“我”爸爸的亲生母亲?

请简要分析。

(6分)

(4)本文由父母遇难后“狼外婆”来接“我”(1-3段)、“我”随“狼外婆”回乡下生活(4-8段)以及“我”考上大学后“狼外婆”的举动(9-15段)三部分构成,你认为哪部分更精彩?

请谈谈你的观点,并从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两方面陈述理由。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25分)

晚清名臣沈葆桢

  沈葆桢的故居在福州城区宫巷11号。

这是一幢建于明天启年间的大宅,面积达1500平方米。

当年的沈宅布局严谨,装饰富丽。

1936年,客居福州的郁达夫,曾对这条巷子有这样一番描写:

走过宫巷,见毗连的大宅,都是钟鸣鼎食之家……两旁进士匾额,多如市上招牌。

  沈葆桢有三个身份:

林则徐的外甥兼女婿、大清船政大臣兼通商大臣、两江总督兼管台湾。

这三个响当当的身份,也勾勒出他非凡的一生。

  沈葆桢的母亲林蕙芳是林则徐的六妹。

沈林两家既是近邻又是近亲。

沈葆桢长相一般,个子不高,少时多病。

他从小就受到经世致用思想的熏陶,聪慧好学,林则徐早早看好了这个外甥,将自己最疼爱的二女儿林普晴嫁给他。

姨表亲通婚,在当时是亲上加亲的大喜事。

沈葆桢与妻子感情非常好,两人还曾相伴赴京赶考。

  沈家并不怎么有钱,因为沈葆桢是个著名的清官。

他先是中进士,入翰林院,后又外放九江知府,仕途更迭,唯一不变的是贫穷的生活。

当时,将要到省城赴任的沈葆桢身无分文,还曾向人“挪川费百金”作为盘缠。

到了省城,他租了二进三间排的房子,“每月租足纹十一两五钱”,为此他还发出了“屋价之贵,可谓极矣”的感叹。

1855年,35岁的沈葆桢刚刚被破格提升为九江知府,举债购买了这个宅院。

沈葆桢装修好房子,安顿好父母妻儿,自己就安心到江西任职去了。

第二年,江西闹起了太平天国运动,沈葆桢采取攻其不备、袭扰辎重的战术,七战七捷,扬名官场。

此后,平叛太平天国运动,成为沈葆桢的主要工作。

  1865年,沈葆桢的母亲过世,朝廷终于给了他27个月的假,沈葆桢回到这里过了几天清静日子。

在他留下的大量家书中,几乎每封信都要嘱咐子女读书,并告诉他们,读书主要为了立品做人,做官倒是其次。

可惜那时中国正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困境,无法让人有一丝的安宁。

1866年,沈葆桢接到熟人左宗棠的邀请,出任福建船政大臣,这时他还重孝在身。

左宗棠请沈葆桢出山并非一帆风顺,也曾三顾茅庐,二人在这个古香古色的小院里畅谈了很久,左宗棠准备打造中国自己的海军,而沈葆桢是他心中的不二人选。

左宗棠第一次来到沈宅,恳请沈葆桢出山继承船政事业,沈葆桢婉言拒绝。

左宗棠保证在接管之初,由他和沈葆桢联名署签奏折,并给他推荐著名商人胡雪岩相助,所有人马,归其调遣。

沈葆桢还是犹豫不决,左宗棠干脆上疏,推荐沈葆桢主持船政。

清廷降旨,署沈葆桢“先行接办”,“不准固辞”。

本无心官场的沈葆桢,还是接受了这个艰巨的任务。

出任福建船政大臣的沈葆桢,将办公的地点设在了自己的宅子里。

宫巷11号这个普通的民宅成了中国近代船政工业的思想发源地。

沈葆桢建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船厂,8年时间,造出了5艘商船和11艘兵舰,而就是这些轮船,后来装备起中国第一代海军舰队。

沈葆桢还创办了“近代中国船舶工业与海军人才的摇篮”——福建船政学堂,培养出一大批叱咤风云的人物:

甲午海战中牺牲的刘步蟾和林永升、清海军总长刘冠雄、中国海军元老萨镇冰……

沈葆桢虽多受林则徐儒雅之风的熏陶,但是做起事来,雷厉风行。

他果断宣称“铁甲舰不可不造,日本不可不防”!

于小事方面,有部下偷了外国人的汗衫,他认为此事有辱国格,将此人斩首示众。

  1874年,日本进犯台湾后,沈葆桢被派往台湾加强防务。

此后,他兴建台南的亿载金城和台湾最南端的恒春城,建设苏花公路前身、新中横公路前身等,废除渡台禁令,鼓励民众到台湾开垦,促成了台湾政经中心由南部转移到北部。

2009年,台北市府为了纪念沈葆桢,将市府大厅命名为“沈葆桢厅”。

1879年7月,久受病痛折磨的沈葆桢在南京与世长辞。

他告诉儿孙“究竟笔墨是稳善生涯,勿嫌其淡”。

           (删节自《文史参考》2011年总第44期)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沈葆桢的三个响当当的身份,从家庭成员和朝廷官员两方面,表现出了他的不平凡,

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林则徐不以貌取人,而是早早看好了从小就遵奉经世致用思想又聪慧好学的沈葆桢,

后将自己的二女儿嫁给了他。

(2)本文第一段引用郁达夫的话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概括。

(6分)

(3)作为“晚清名臣”,沈葆桢有哪些主要功绩?

请简要分析。

(6分)

(4)成就沈葆桢“名臣”声誉的原因有很多,请就你对“出身”、“读书”、“无私”三

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14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齐白石画册的一幅画上,一根枯枝横出,站立一只鸟,别无长物,但用笔的神妙,令人感到环绕这鸟的是一个无垠的空间,真是一片“神境”。

B.大家都很喜欢和老周交往,因为这人人品甚高,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

C.看双方的神态,全然没有剑拔弩张、严阵以待的气势,倒有几分闲庭信步、瓜田李下话桑麻的味道。

D.近年来,中东的局部战争接连不断,造成大量难民毁家纾难,流离失所,这一现象已引起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装扮一新的“南海神”号仿古船引领着四十五艘彩船,从白鹅潭出发,驶向亚运开

幕式主会场,沿途吸引了众多市民停下来驻足观赏。

B.自高中课改以来,每年都有关于语文课文删改的争论。

今年,亦有专家提出应删除《背影》,理由竟是文章里的父亲违反交通,横穿轨道。

C.当代中国的“富二代”现象传递出种种令人担忧的信息,如果任其发展,必然影响青少年的身心成长,甚至加剧社会的分化。

D.国家有关部门明确规定,某些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必须建立供应商档案和原料采购登记,以确保产品源头可以追溯。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中国古典美学讲究和谐。

________,可高度概括为阴阳统一,刚柔统一。

________,而强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感统一。

________,所以又称之为“中和”,________。

________,孔子观东流之水,喟然长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①这种和谐由于做到恰到好处

②“中”,恰当之谓也

③和谐不是同一重复,而是众多因素对立的统一

④中华民族十分重视天人合一之美

⑤这种统一不强调部分与部分或部分与整体之间的统一

A.③④⑤②①B.④①②③⑤C.④⑤③②①D.③⑤①②④

16、仔细观察下面这幅画,按要求回答问题。

(5分)

(1)给这幅漫画拟一个标题。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就这幅漫画写出你的观感。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写作(6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辽阔的坦桑尼亚草原,一只饥饿的鬣狗在四处觅食。

它沿着灌木间的小路奔跑,来到一个岔路口。

在两条岔路的远方,各有一头山羊绊倒在灌木丛中挣扎不出。

鬣狗的口水淌得老长,它想先走其中一条路,却又担心另一条路上的山羊被别的动物抢走。

最后它决定,左脚沿着左边的路走,右脚沿着右边的路走。

但是两条路越分越开,相隔越来越远,最终鬣狗把自己的身体劈成了两半。

由此一条古老的谚语在非洲广泛流传:

“鬣狗难过岔路口。

要求:

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月考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C(在文章的第一段里,中国现代文学正是凭借浓郁的政治情怀,才有效地承载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担当。

题中把条件关系弄反了。

2、C(A选文第二段中说:

“二者之间的矛盾对立往往导致……知识分子逐渐丧失独立品格”是或然关系,并非必然。

B第二段中说:

“当时不少知识分子把独立品格与政治情怀对立起来,甚至质疑忧国忧民的传统的正确性,从而放弃了对于社会的精神担当”,“放弃了对于社会的精神担当”并不是因为“改革开放为知识分子独立意识的觉醒创造了条件”,应注意到文中的“但”。

D第二段中说:

“上世纪80年代的文学一度引领着思想解放的潮流”,并非“始终”。

8.诗中的“明珠”表面上是比喻所画的“墨葡萄”,(1分)实际上喻指诗人自己肚里的才识。

(2分)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深沉感喟。

(2分)

9.“闲”字。

(1分)诗人运用反复手法,突出这个“闲”字,旨在表现诗人一生飘零、寂寞孤苦的境遇,表达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怅惘与不平。

本该一展抱负,却遭“闲抛闲掷”,个中遗憾与愤懑,均借这一“闲”字言出。

10、略

11、

(1)BE(表现的是姥姥等人人性的泯灭,并非“狼外婆”。

C“内心矛盾”错,是防止三叔捣乱而为之,显示她的机智和细心。

D“有所悔悟”错,以前是阻止“我”悲伤,现在“我”已经成长起来,使“我”不忘父母。

(2)“我”的姥姥等凶狠地要房契时,“狼外婆”凶悍地拿起菜刀叫骂着将他们吓跑。

她两次将父母和“我”的合影抢过去并锁进柜子。

她暗中为“我”布置好父母留下的房屋并将多年积攒的钱交给“我”。

(3)制造悬念,使读者牵挂“我”以后的命运。

欲褒故贬,前文中她对“我”的粗暴与后文中对“我”的关爱形成对比。

(意思答对即可。

(4)观点一:

第一部分最精彩。

面对“我”姥姥家的人来洗劫财物,“狼外婆”一声不吭;但被逼要房契时,却冲进厨房拿起菜刀,形象地展现了她的忍忍和凶悍。

“狼外婆”麻利地伺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