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6.docx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6.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6
21.皇帝的新装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学生能解释描写语言的精巧多变,通过语言和心理的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能理解课文内容,阐释主题的深刻凝重。
过程和方法目标:
能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练习运用朗读和默读的方法;能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运用调动创新思维的方法,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能领会童话所揭示的人性中虚伪的弱点,养成敢于说真话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能理解课文内容,阐释主题的深刻凝重。
教学难点:
能理解并学习童话想象和夸张的艺术特点。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先自己默读课文一遍,注意标注段落和落实字词。
炫耀称职妥当呈报滑稽陛下精致头衔爵士骇人听闻随声附和,指定学生站起来读,及时纠正错误读音。
2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并写在纸上,指定同学站起来说。
教师预设:
这篇课文讲述了愚蠢的皇帝及所有人被两个骗子利用,上演了一场荒唐的闹剧,最后借小孩之口说出真相的故事,揭露了人性自私虚伪的弱点,告诫人们要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敢于说真话。
二、再读课文,说说感受
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试着找出故事的线索,将课文分为四部分,并归纳段意。
(请同学站起来回答)
板书故事线索:
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展新装
第一部分
(1)皇帝喜欢穿新装(故事发生的缘由)。
第二部分(2-4)骗子借做新装向皇帝行骗(故事的发生)。
第三部分(5-22)大臣和皇帝看新装(故事的发展)。
第四部分(23到最后)皇帝穿“新衣”参加游行大典(故事的高潮)。
找出推动故事发展的关键句:
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三、三读课文,说说精彩
学生自由阅读课文,说出自己比较喜欢的关于人物的描写的句子,要求说出喜欢的理由。
然后就学生说出的一些句子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二、四读课文,赏析精彩
学生齐声朗读指定段落,自己分析人物特点,分析用笔的精妙和童话夸张和想象的特点。
教师要加以诱导,帮助学生理解,并予以明确。
如
(1)他每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
人们提到他,总是说:
“皇上在更衣室里。
”
教师理解:
这一部分用了什么手法?
说明了皇帝的什么特点?
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皇帝爱新装到了痴狂的地步,爱慕虚荣,奢靡无度,这揭示了故事发生的缘由,为下文骗子行骗埋下了有力的伏笔。
(2)课文第5段是对皇帝进行心理刻画,写得十分精彩,值得反复品味。
皇帝很想知道衣料究竟织得怎么样了,但他转念一想,“不过,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布,心里的确感到不大自然。
”联系第一段对他爱好新衣的描写,不难看出,皇帝自己其实很心虚,他很怕自己看不见,是一个不称职的皇帝,而且对自己是否聪明也不敢相信,这是第一次转折。
接着是第二次转折:
“他相信自己是无须害怕的”。
从“不大自然”到“无须害怕”,这其实是自己给自己壮胆,强作镇静。
但是虽然如此,他“仍然觉得先派一个人去看看工作的进展情形比较妥当”。
这些自相矛盾的心理活动,把皇帝自信而又心虚,愚蠢而又狡滑的性格特点准确地表达出来了,不仅使人物形象鲜明,而且深化了中心思想。
(3)写老大臣抓住了他衰朽的特点,写心理多用悲叹的语气,如"愿上帝可怜我吧!
""我的老天爷!
"写眼睛,一再写他睁得怎样大,写语言,对一些词语反复使用,极力描写老大臣对子虚乌有的衣料的赞美,和前面说的"诚实"形成强烈的对照,增强了讽刺意味,把他虚伪的嘴脸刻画得淋漓尽致。
三、五读课文,自主探究
板书问题,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探究,并指定学生回答。
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想法,从多元的角度节解读这篇童话。
教师预设:
1用“一个…….的皇帝”的句式给童话中的皇帝一个准确的定位,并说出理由。
学生回答可能五花八门,骄奢淫逸、昏庸虚荣、自欺欺人等,言之成理即可。
2有人认为课文中的骗子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有人不同意,说说你的看法。
3对于有人说这篇童话的主题仅仅是揭露皇帝和大臣们的丑恶灵魂,你同意吗?
(点拨:
文中也有对普通民众的描写,区别在于嘲讽程度不一样,对前者是尖刻的,对后者更多的是同情。
特别是借由成人对立面的无知无畏的小孩之口说出真相,恰恰揭示的是一种成人虚伪、自私自利的人性弱点)
四、六读课文,结束课堂
最后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结束课堂。
教师结束语:
童话是什么?
童话是一代一代孩子延续做下去的梦,孩子们会慢慢长大,知道这个梦叫做童话,于是不会再相信。
但其实成人世界一样需要童话,多保留一点童真,从童话中找寻快乐,净化心灵,这是老师对你们以后人生选择的一点建议。
五、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22.诗二首
天上的街市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了解这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3.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4.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
2.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课前准备
学生了解有关牛郎织女的故事传说,并查阅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晴朗的夜空,往往群星璀璨。
当我们仰望星空时,常常会有许多遐思幽想,我们常常把心里话告诉星星,和星星一起分享我们的快乐、忧愁……那里,发生过多少美丽的故事,产生过多少神奇的传说,令人禁不住心驰神往。
同学们,面对星空,你想到了哪些美丽的传说呢?
(屏显夜晚星空的美丽图片。
)(生答:
牛郎织女的故事。
)牛郎织女的故事家喻户晓,世人皆知,谁能告诉老师,这是一个悲剧还是一个喜剧。
(悲剧)悲在哪里呢?
(悲在牛郎织女天各一方,每年在七月七日才能相会一次。
)不错!
牛郎织女的故事多少让人觉得很凄美,因为他们天各一方,每年只能在鹊桥相会一次。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关于他们的美好愿望,你们说说,是什么愿望呢?
(希望他们能长相厮守,永不分离。
)好的。
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美好的愿望,走进郭沫若先生的一首小诗——《天上的街市》,看看我们的愿望能否在诗中实现。
(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了解作者
郭沫若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学者,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作为诗人的郭沫若,有怎样的特点。
(屏显郭沫若的图片和相关资料。
)同学们,请看图片,这位文质彬彬,非常儒雅的先生就是郭沫若,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读他的介绍。
(生1读郭沫若的资料。
)注意郭沫若的代表作《女神》、《星空》,请大家掌握。
诗歌《天上的街市》就选自诗集《星空》。
三、初读诗歌
1.朗读诗歌,除了要注意读准字音,还要读准节奏,读准重音。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同学们,诗歌中哪个词语不好读?
(生齐答:
“缥缈”)(板书:
缥缈piāomiǎo)齐读。
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读这首诗,展示一下。
2.老师给大家提供一个范例,请看大屏幕。
找一位同学来读。
(屏显一二节的节奏和重音)我们看着大屏幕一起来读。
生齐读一二节。
3.我们初步读准了节奏和重音,接着找一位同学来读三四节。
(屏显三四节的节奏和重音)我们看着大屏幕一起来读,注意读准节奏和重音。
生齐读三四节。
4.老师给大家播放一段伴奏,请同学们把诗歌读得舒缓一点,轻松一点。
生齐读全诗。
四、再读诗歌
1.诗中,浪漫主义诗人郭沫若先生给我们描绘了一个仙境——天上的街市,我们一起来看看天上的街市有些什么?
(屏显:
天上的街市有些什么?
)(板书:
天上的街市)
(明确:
珍奇的物品、牛郎织女)
(板书:
牛郎织女)
诗人是不是直接写天上的街市?
那么诗人先写了什么?
(街灯、明星。
)
诗人在这里有街灯联想到明星,由明星联想到街灯。
由此展开想象,想到了天上的街市。
(板书:
联想:
街灯→明星)(板书:
想象:
)
2.那我们就从第一节中找出你喜欢的诗句,反复吟咏,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例如:
(1)“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明星和街灯之间有何相似之处?
(都是亮的。
“无数”,数量多。
)
(2)“天上的明星现了”中的“现”怎样理解?
能否换成“亮了”?
(它准确地描摹了星星在天空闪现的过程。
)
试自由背诵第一节。
3.我们一起来看看诗歌的第二、三、四节,有没有你喜欢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体会,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呀?
(生自由朗读体会)
例如:
(1)我喜欢: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因为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流星比作灯笼;打破了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不能相见的局面。
(2)“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说明牛郎织女相隔很近。
生活得自由、幸福。
“浅浅的天河”,运用叠词,不但更好地表现天河的浅,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
(生齐读诗歌)
五、三读诗歌
刚才,我们理解了诗歌的内容,品味了诗歌的语言,我们接着看看:
诗歌题目是《天上的街市》,那么,天上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呢?
(1.天上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
(美丽的、富足的。
幸福的、舒适的。
自由自在的。
)
如此美好,那传说中牛郎织女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与诗中有哪些不同?
学生简要回答。
那诗人为什么这样改编呢?
请看当时的写作背景:
(3.诗人为什么这样改编?
)
(屏显:
写作背景《天上的街市》写于1921年。
当时,“五四”运动高潮已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依旧被帝国主义列强欺压,处于北洋军阀混战时期,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
诗人郭沫若在《女神》中这样描绘当时的上海:
(满目都是骷髅(kūlóu),
满街都是灵柩(jiù),
乱闯,
乱走。
我的眼儿泪流,
我的心儿作呕。
——《女神·上海印象》)
当时的社会现实是这样黑暗,为什么诗人却将牛郎织女的生活写的这样美好呢?
历史上不乏这样的例子,东晋时期,社会黑暗,战乱频繁。
民不聊生,陶渊明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在那里没有战乱、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们过着无忧无虑、平等自由幸福的生活。
现在,学生作业负担沉重,却有《快乐星球》的好剧连播。
想想这是为什么?
(因为当时的现实生活太黑暗了。
缺少天上的自由、美好、幸福。
可以看出诗人对现实的——痛恨、批判。
所以这是作者向往的美好、自由、幸福、快乐的理想境界。
所以,这首小诗表现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痛恨,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从而激发人们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
)(板书:
向往追求理想境界)
现在我们自己试着背诵这首小诗。
(熟读成诵比一比,看谁背得快!
)
一起试背一下这首小诗。
(生:
配乐背诵全诗。
)
六、探讨写法、学会运用
1.那么联想和想象分别有什么特点呢?
联想是由甲事物想到乙事物,两者有相似的地方。
两者还必须都是客观存在的事物。
想象是由甲事物创造出乙事物,甲事物是存在的,乙事物是不存在的。
联想和想象的区别:
联想:
甲事物——想到—→乙事物
(相似性客观存在)
想象:
甲事物—创造出—→乙事物
(存在)(不存在)】
2.思维训练。
(屏显思维训练。
)
每出现一个图形,请大家告诉我,你想到了什么事物。
请举手抢答。
(屏显三角形。
屏显月牙形状。
屏显圆形。
)
第二个练习:
(屏显:
发挥联想和想象,补充句子
(1)被放出笼子的那只鹦鹉像……
(2)我一天没吃东西了,好像……)
七、结束语
同学们,有人说诗人是落在凡间的天使,他们将真善美的信念和美好的理想留在了人间,又匆匆离去。
我想郭沫若先生就是这样一个饱含着爱心的天使,当现实中黑暗的环境让他无法忍受的时候,他就将美好的理想投入到了天上,也把美好的信念留给了读者,留给了千千万万的后人。
所以,请大家记住这首诗,也记住这位真善美的“天使”。
布置作业。
太阳船
教学目的:
1.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2.理解课文表达的主旨。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表达的主旨。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
吴望尧,浙江金华人。
40年代在越南经商,抗战胜利后到台湾,继续从事商业。
后旅居洪都拉斯。
5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曾创设台湾现代诗奖。
主要作品有诗集《灵魂之歌》、《玫瑰城》、《地平线》,散文集《自由的悲剧——写给年轻的一代》、《越南沦亡琐记》、《阮氏娥——写给年轻的一代》及《吴望尧自选集》。
其作品曾获台湾文艺基金会特别创作奖。
二、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诗歌写作的对象,用横线标出诗歌的意象,找出作者写作的思路,
批注自己的阅读理解,列出不懂之处。
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结构
学法指导:
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太阳船的?
划分层次,并概括内容:
明确:
作者是按太阳运行的时间顺序来写作的,从早晨写到日落时分。
太阳升高以后,光芒万丈
穿过云层之后,霞光一片
没入云层之后,银星千颗
第二步,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课堂探究,理解文意
1.太阳在运行的过程中,色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
金色(早晨)——白色(升高到日落前)——红色(日落时分)
2.“当它驶过顶空的子午线,便缓缓地扯下了帆。
”这句诗表达了怎样的含义?
明确:
当太阳升高以后,太阳没有的任何阻挡,发出了万丈光芒。
3.“当它卸下批闪烁的白银又驶向另一个港湾。
”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表达了怎样的含义?
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
比喻。
作者用“白银”比喻阳光,用“卸下批闪烁的白银”比喻天色已晚,太阳光逐渐变暗,用“驶向另一个港湾”比喻太阳即将落山。
作者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及光线的变化的,给人以美感及想像的空间。
4.“但在它驶进黑暗的时候,船上却焚起了大火”,这两句诗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明确:
太阳下落没入云层,映射出晚霞一片。
第三步、背诵课文,探究中心
学法指导:
理解中心,要找出诗歌的意象以及寄托作者情感或主旨的诗句;指导学生结合上述内容,根据作者的写作背景、意图等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并理解含义;理解这个中心的深刻或新颖之处,并理解这个中心在原文中是如何表达出来的;指导学生理解这个中心对自己的启示。
1.诗言志,作者吴望尧借“太阳船”寄托自己什么情感呢?
说一说你的理解?
明确:
寄托自己对光明与幸福的渴望,对故乡与大陆的思念。
2.本诗的主旨对你有何启示?
明确:
四、质疑问难,个性解读
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等对作品作个性解读。
1.你对本课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
2.你对本课还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理解?
总结固趣:
你学习本课之后有哪些收获?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23.女娲造人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神话及其特点。
2、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文中所表现的喜悦之情。
3、初步培养学生改写故事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文中所表现的喜悦之情。
2、初步培养学生改写故事的能力
教学难点
感受文中所表现的喜悦之情,了解课文改写故事的方法。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朗读法启发式教学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我国古代有许多神话故事,同学们知道我国古代的神话故事吗?
请给同学们讲讲你所知道的神话故事的大意。
老师也准备一则神话故事《精卫填海》(教师讲解故事),今天我们学习一篇神话故事《女娲造人》,板书课题,导入新课《女娲造人》。
2、课件出示学习目标(指名学生朗读学习目标)。
二、知识积累
1、有关神话的知识
神话的定义
神话是古代劳动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不能正确地解释而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故事。
神话特点
2_x0001_是以事实为基础的。
②充满奇妙的想象和幻想,非常有趣。
③人物形象,大多具有超人的力量。
2、我国远古比较著名的神话(多媒体出示):
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夸父逐日
精卫填海鲧禹治水刑天舞干戚共工怒触不周山
3、字词积累(多媒体出示,指导学生学习掌握):
女娲(wā):
传说中造人、补天的神。
澄澈(chénɡchè):
清澈透明。
幽光(yōu)
灵敏:
反应快。
绵延:
延续不断。
莽莽榛榛(mǎnɡzhēn):
草木丛生的样子。
神通:
原是佛教用语,指无所不能的力量,今指特别高明的本领。
三、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然后完成下列任务:
1、复述课文内容,要求表述清晰,语言流畅,内容较完整。
2、请概括女娲的形象特点
如:
神通广大,创造力,聪明,母爱等。
3、请找出变现人类诞生喜悦感的语句,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2、3题小结:
女娲既是一个能力非凡的神,又是一位伟大的充满母爱的人。
她创造了人类,犹如给予我们生命的母亲一般,我们要感谢她,赞颂她。
四、合作探究
这篇课文时根据《风俗通》里德两则短文改编的,请同学们阅读课后练习第一题,思考作者是怎样在原文基础上改编的?
课文有18个自然段,而这两则短文只有几十个字,对比课文找出添加了哪些内容,哪里最见出作者的想象力?
学生朗读,小组讨论后作答。
请同学们思考,作者是怎样在原文基础上改写神话故事的?
指导一:
指导学生原文与课文比较,哪些内容有,哪些内容无?
学生思考后明确,第二段写女娲到神殿祈祷的内容无,其他内容都有。
归纳改写原则之一:
尊重原著(原文),有所取舍(多媒体出示)。
指导二:
作者添加的内容用了哪些方法?
学生讨论后明确:
景物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方法。
指导三:
是否用了这些方法就能改编成一篇好的神话故事呢?
女娲在造人过程中,从揉团造人到用藤条造人的过程是否合乎情理?
学生思考讨论后明确:
是合乎情理的,因为一个个的揉团造人,时间长了,肯定是枯燥乏味的,所以才用了更省力的方法造人,所以,仅仅用了这些描写方法是不够的,还需要在改写的过程中,注意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使其思想感情和行为合乎情理。
归纳改写原则之二:
改写中的想象联想要合乎情理(多媒体出示)。
总结:
原文与改编后的课文相比,改编后的课文更有可读性,改编文章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对原文进行了大量的取舍,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加入合乎情理的想象,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引起了读者的兴趣。
五、小结
生命的诞生是一个奇迹,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奇迹,对于生命,我们要珍惜,要好好把握好自己的生命,创造属于自己的生命的辉煌。
(另外的设计:
女娲是一位伟大的创造者,是神也是人,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要赞颂、感谢这位伟大的具有母爱的女神。
)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24.寓言四则
教学目标:
1.了解寓言的文体特点及《伊索寓言》
2.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3.揣摩、理解寓言故事巧妙、合理的想像,通过续编或自编进行想像思维训练。
4.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寓意,培养健全人格。
教学重点
诵读;教给学生“通过品味关键词语理解寓言含义”的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经验,选定角度灵活理解寓意。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自读与点拨相结合。
3.探究拓展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还记得曾经学过的寓言故事吗?
如农夫和蛇、狼和小羊、贪婪的狗、愚蠢的乌鸦等)这些饶有趣味的寓言故事的出处大家知道吗?
(《伊索寓言》)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伊索寓言》中的两则: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和《蚊子和狮子》。
二、资料助读
1.寓言
“寓”是“寄托”的意思。
寓言,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寓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惯于运用拟人的手法,语言简洁锋利。
2.伊索和《伊索寓言》
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
公元前5世纪末,希腊寓言开始归于他的名下。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寓言的汇编。
其中大多是动物故事,反映了平民或奴隶的思想感情。
耶稣会传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传入中国。
3.简介宙斯、赫拉、赫尔墨斯
三、师生共同研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1.学生自由诵读,
(1.)生字、生词
(2)梳理、归结故事的情节脉络。
圈点勾画出寓言的关键词语,(一“笑”、两“想”、三“问”。
)
3.组织讨论:
(1)赫耳墨斯来到人间的动机和目的是什么?
(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
)
(2).他为什么挑了宙斯和赫拉的雕像来问价,请说出他此刻的心理?
(想与地位最高的神一比高低,非常的自负。
)
(3).赫耳墨斯在打听雕像的价钱时,最希望听到怎样的答案?
(比别的神更贵。
)
(4).“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饶头,白送。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人们并没有把他放在眼里。
)
(5).听了雕像者的上述语言后,赫耳墨斯的神情会怎样?
(难堪,窘迫。
)
(6)寓言中刻画的赫耳墨斯是一个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形象。
4.分角色朗读。
5.这则寓言通过天神赫耳墨斯自命不凡、主观臆断而在事实面前碰壁的故事,以神喻人,讽刺和批评了那些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人。
请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谈谈对寓意的理解。
四、指导学生自读《蚊子和狮子》
问题讨论:
1.这则寓言的故事部分主要写了哪些情节?
(蚊子战胜了狮子,最后却被蜘蛛网粘住。
)
2.哪些词语最能体现蚊子战胜狮子的原因?
(蚊子:
冲、咬,狮子:
抓。
)
3.哪些词语最能体现蚊子被蜘蛛网粘住的原因?
(蚊子:
吹、唱,蜘蛛网:
粘。
)
4.蚊子敢于向狮子挑战,而且能够取胜,这说明了什么?
(扬长避短)
5.蚊子最终以失败而告终,说明了什么?
(骄兵必败)
五、拓展延伸
展开想像、续编情节。
1.赫耳墨斯听说自己的雕像当饶头只作“白送”之用后,他的心情、神态会怎样?
会说些什么掩饰这难堪、尴尬呢?
2.想像一个蚊子不被吃掉的奇迹情节,给寓言安排一个与课文不同的结局。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自编寓言。
题目
(1)嘴和眼的对话;
(2)树和斧子。
要求:
任选一题完成。
运用夸张和拟人手法。
想像合理;300字左右即可。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