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集万岁母校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275100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57.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集万岁母校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集万岁母校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集万岁母校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集万岁母校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集万岁母校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集万岁母校教案.docx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集万岁母校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集万岁母校教案.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集万岁母校教案.docx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集万岁母校教案

第八单元告别童年

万岁,母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2.结合自己经历体会莘莘学子对母校的深情。

3.反复诵读,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学习目标:

1.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2.我能结合自己经历体会莘莘学子对母校的深情。

3.我能反复诵读,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

结合自己经历体会莘莘学子对母校的深情。

教学难点

我能结合自己经历体会莘莘学子对母校的深情

教法

讲、读、思、议

学法

读思议结合

教学具准备

小黑板工具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检查预习情况:

字词、内容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2.我能结合自己经历体会莘莘学子对母校的深情。

3.我能反复诵读,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学习新知:

1.生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2.找生说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万岁,母校》是一首现代叙事诗,这首诗通过叙述母校校庆时学生纷纷回母校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校的赞美之情。

3.分层次,概括内容。

(1)第一、二小节,点出建校五十年许多学生重新回到母校的感受。

(2)第三至七节,介绍了不同职业的学生。

再现了当年母校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

(3)第八至十一节,描述了师生共聚的感人场景。

(4)理解最后一小节。

指出从母校毕业的学生,奔赴祖国四面八方,在不同岗位贡献自己的力量。

也体现母校的作用,培养我们成为祖国明天的栋梁。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5.找学生朗读。

6.分组比赛。

四、生谈感受。

五、作业:

1.写一篇作文《20年后再相会》。

2.描绘20年后的校园景象。

板书设计

万岁母校

对母校的赞美

教后反思:

18秋天的怀念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是透过生活中的小事表达自己以母亲的怀念,从而培养学生关心长辈、尊敬长辈的思想。

2.自学课文中的生字词,感受一件件不起眼的小事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概括母亲关心“我”的具体事例。

教学难点:

从一件件小小的事情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投影片,挂图。

教学流程:

共性教案

个性教案

一.谈话导入:

母亲重病缠身,还想要推着下肢瘫痪的“我”去北海公园看花,结果怎样呢?

作者又是

怎样怀念母亲的呢?

二.通读课文,检查至课文内容的理解。

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预设:

生:

母亲重病缠身,还要推着下肢瘫痪的“我”去北海公园看花,结果花还没看,母亲却离“我”而去了。

2.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预设生1:

作者对母亲的爱。

2:

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问:

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预设:

生3:

我是从课题“秋天的怀念”体会到的。

理解课题。

母亲是在秋天(北海的菊花开了)去世的,作者怀念秋天,就是怀念母亲。

三、细读课文,说说母亲怎样关心我的,即从哪些事上可以看出母亲对我的关心。

1、读课文,用“用——“画出与问题有关的语句。

2、反馈:

预设:

生1:

当我摔砸东西时,母亲便躲在我看不见的地方注意我的动静;

生2: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养的花都死了;

生3:

母亲肝病严重,还要推我去北海公园看花,还要带我去吃我最喜欢吃的豌豆黄儿;

生4、我双腿瘫痪后,母亲对“跑”“跳”之类的字眼不敢提;

生5:

诀别的最后一句话念着我。

四、反复朗读课文,通过事例,从中受到教育。

1、联系生活想一想,作者所写的这些事情都是一件件怎样的事情(小小的事情)

2、一件件小小的事情能不断地在作者的笔下涌现,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是怎么体会到的?

预设:

生1:

体会到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生2:

我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来体会。

3、母亲在世的时候,作者想过母亲的感情,关心过母亲的身体了吗?

为什么?

(这个环节通过讨论,懂得应该怎样尊敬长辈,关心长辈,关注生命的价值,热爱生活。

四、加强有感情的朗读训练。

五、课外拓展以《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给妈妈写一封信。

 

板书设计:

我摔东西时,躲

精心照料,花都死了

秋菊绽放怀念母亲病重还摧我,去看菊花爱“我”

不提“跑”“跳”等

第八单元告别童年

童年的朋友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生动传神的人物描写方法。

2、感受外祖母独特的人格魅力以及对高尔基的深远影响。

3、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作品的内涵。

学习目标

1、我能学习本文生动传神的人物描写方法。

2、我能感受外祖母独特的人格魅力以及对高尔基的深远影响。

3、我能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作品的内涵。

教学重点

抓住外貌描写,分析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

感受外祖母独特的人格魅力以及对高尔基的深远影响。

教法

讲、思、议

学法

合作讨论

教学具准备

小黑板工具书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刚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寒假,请大家说说,你在假期里见到了童年的朋友了吗?

前苏联作家高尔基,他的童年的朋友,会是谁呢?

是不是跟大家一样,写的也是他童年的小伙伴?

要知道答案,我们今天就一同走进高尔基的童年生活吧!

二、作家简介

1.你了解到高尔基的哪些情况。

(提问学生,先由学生先说一说)

2.教师补充说不到的情况。

三、课堂互动过程

1.生字词语音检查(加点字注音)

先由教师小黑板出示下列词语,提问学生。

咕哝()噗噗()发绺()颤动()胸脯()兜起来()

马鬃()诅咒()两颊()镶银()嗅烟草()

然后由课代表教学生拼读这些词语,并当场听写“噗噗”“发绺”“兜起来”“马鬃”“诅咒”这几个词语。

2.各学习小组根据课文,各提出一个问题考察其他各组。

3.课堂讨论:

本课中的外祖母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老人家?

4.教师提出以下问题作为课堂练习

(1)本文采用第几人称进行叙述?

(2)本文的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地点?

(3)本文出现的人物有哪几个?

为何要简单的交代母亲?

(4)课文采用外貌描写的方法,请问作者具体写到了外祖母的方面?

(5)课文有几处写眼睛,为何要突出的写她的眼睛呢?

(体会生动传神的人物描写)

(6)课文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请问:

有哪几句是比喻句?

本体、喻体分别是什么?

(7)课文出现两个破折号,作用是什么?

(8)结尾段的“黑暗”指什么?

“光明”又指什么?

(9)为什么说外祖母“成为我终身的朋友,成为最知心的人,成为我最了解、最珍贵的人”?

四、课后练习

1.收集开学第一个星期本班发生的主要事迹,在练习册中写出三四件。

2.对课堂进行的外貌描写进行补充完善。

板书设计

我的梦想

童年的朋友回忆欢乐时光

感悟

教后反思:

20种一片太阳花

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目标: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理解词语的意思。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事物(太阳花)的特点描述;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理解关键语句,反复诵读鉴赏、品评、积累语言;联系生活实际加深体验;在自读自悟中感受感受太阳花坚忍不拔的精神和乐观饱满的热情,以及令人钦佩的生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太阳花的喜爱之情和所寄托的意愿,联想到具有太阳花品格的人。

教学重点:

理解太阳花个体生命的特点——生命如此短促,却又如此顽强。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理解,联想到具有太阳花品格的人。

教学构思:

  课堂教学应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以“阅读思考——讨论——解疑——拓展训练”的方式,通过朗读把课文语言内化于学生的心里,熏陶情感,启迪思想,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于潜移默化中达到德育、美育的目的。

此外,为了让学生能由太阳花联想到具有太阳花品质的人,在3月5日学雷锋日的活动中,可有意识的稍微做了一点渗透,学习了雷锋精神——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教具准备:

教师:

小黑板、录音机、太阳花的图片

学生:

认真预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

平时,你最喜欢那种花?

为什么?

  (注意让学生说出花的主要特点)

  2.过渡:

刚刚我们讲了很多花,他们都各有各的美丽之处,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种太阳花(板书:

太阳花),看到这个花名,你想到了什么?

  过渡:

的确,太阳花是因为特别喜欢阳光而得名。

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作家李天芳笔下的太阳花有什么独特的魅力?

  板书课题:

种一片太阳花(齐读课题)

  3.如果你是这篇文章的作者,你打算安排哪些内容让读者全面地了解太阳花呢?

 (学生可能会说出:

为什么种太阳花?

太阳花的样子?

种太阳花有什么好处?

……教师可板书在黑板上。

  过渡:

同学们设计了这么多的内容,现在让我打开书,看看作者和我们的想法一样吗?

有什么不同?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由于本课生字比较多,所以这一环节不要安排过多的要求。

  2.出示词语:

     焦躁 斑斓多姿 花圃 服侍

     乍开 缤纷 五彩 偃旗息鼓 美人蕉

     慵懒无力 炽热 花蕾 贪婪

     充沛 兴旺发达 繁荣昌盛

  

(1)自己读、开火车读、同位互读

  

(2)将自己在预习中对词语意思的了解与同学交流一下。

      (注意总结一些好的理解词语的方法)

  3.指名读课文,让学生说一说课文内容与刚才猜测的有哪些是一样的,又有哪些不同?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调节板书的内容:

     为什么种太阳花

     太阳花盛开的样子

     单独一朵太阳花的特点

     来年还种太阳花

4.默读课文,根据板书的线索,把课文划分四部分。

三、以读悟情,挖掘太阳花的美

  过渡:

在自然界里有很多美丽的花儿,可为什么我们选择种太阳花呢?

  1.快速度浏览第一部分(1——3自然段),找找其中的原因

  指名说原因

  其一:

大家对色彩和花草的渴望。

  其二:

太阳花比较好“服侍”。

  2.过渡:

可是,太阳花像人们所期盼的那样很快开花了吗?

  关键是在学生的回答中,理解“莫衷一是”一词的意思。

  3.过渡:

太阳花终于开了,你能用一个来形容一下太阳花吗?

(板书:

美)看到这么美的太阳花,人们的心情如何?

  4.请同学们带着高兴的心情大声朗读5——8自然段,拿出笔,从文中找出写太阳花美的句子,看看它有哪些独特的美。

  指名学生读画出的句子,教师相机进行总结并板书:

  

(1)色彩美:

主要是5——7自然段

  

(2)经久不衰(顽强的美):

第八自然段

  过渡:

太阳花顽强,且能经久不衰,可是你们知道一朵太阳花的寿命是多长时间?

(只有一天)

  5.仔细默读9、10自然段,看看它为什么能做到经久不衰、灿烂多姿呢?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喜欢阳光

       抓住机会

       珍惜时间

       主动让位

  过渡:

是啊,正是因为太阳花善于抓住机会,喜爱阳光,又能主动让位,所以,它能经久不衰,它总是灿烂多姿、生机勃勃!

那你面对这样的太阳花,有何感想呢?

它的生命那么短促,却能做到灿烂多姿,这给你什么启示呢?

大家来齐读第十自然段,看看能不能从中学到点什么?

  6.齐读第十自然段

  

(1)小组讨论后,指名说(学生可根据板书,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自己的感受。

如果学生能联想到雷锋,可引用一句他的名言: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并由此揭示课文“借花喻人”的写作手法。

 

(2)小结:

刚才同学讲了很多的启示,是的,太阳花就像那些顽强拼搏的人;像那些珍惜时间的人;像那些为革命而牺牲的烈士……虽然生命是短暂的,但它能经久不衰,流芳百世。

所以,老师希望每个同学都能向太阳花学习,人在整个历史生命长河中是很渺小的,人的一生也是很短暂的,只有好好利用它,我们才能完成生命赋予我们的使命。

  7.过渡:

太阳花很美,所以作者很喜欢太阳花,以致她有了一个什么愿望啊?

(来年春暖时分,还要种一片太阳花。

)对!

正是因为太阳花有它独特的美,作者爱上了太阳花,你们喜欢吗?

  8.请同学们试着把自己的喜爱之情融进这篇课文中,选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

四、作业:

  课下摘抄自己喜欢的段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画一幅《太阳花》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体会感情,个性化朗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师生互评,从评价中体会怎样读书更能表达感情。

  3.再读,体会文章深刻的内涵。

二、学习生字

  1.小黑板示字:

躁斓圃侍乍缤偃蕉慵炽蕾婪沛旺昌

  2.读准字音、理解字义、组词。

  3.学生观察生字,写自己最拿手的生字。

  4.集体交流是怎样写好的。

  5.选学生认为难写的字,集体交流怎样写好,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斓偃蕉慵”的结构;“沛”不要把字形写错。

  6.学生写字。

  7.展示学生作品,评议“小小书法家”,交流经验。

三、积累词语

  1.这篇课文有许多词语用得恰到好处,请你认真找一找。

  2.学生活动、交流:

   斑斓多姿  鲜艳夺目  郁郁葱葱  银粒儿  短促  花蕾

   慵倦无力  缤纷五彩  偃旗息鼓  美人蕉  空暇  贪婪

   莫衷一是  灿烂多姿  生机勃勃  经久不衰 炽热

   兴旺发达  繁荣昌盛  充沛    乍开   服侍

  3.你能选其中几个词语各说一句话吗?

  4.设计摘录卡,积累词语。

四、作业:

  1.查找有关花的词语,摘录在摘录卡上。

  2.在习作中运用所积累的词语。

   

1古诗二首

望庐山瀑布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会文中生字,理解诗句含义,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

感受古诗的意境美、语言美和情节美,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和欣赏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诗歌创作能力。

3、情感目标:

使学生认识祖国的壮丽河山,灿烂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教学对象:

小学二年级生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通过剖析诗句,展开合理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文的意境。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品词赏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对“瀑布”这个事物进行想象和思考,让学生踊跃发言,说出瀑布的特点。

针对大家的发言给予适当的评价,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去思考瀑布,同时展示从各个方位看到的瀑布的图片,加以解说。

2.引导学生回忆、讨论学习古诗的步骤及方法。

同学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了,你准备怎样学习这首诗呢?

⑴学生回忆讨论。

⑵教师帮助梳理归纳,提出“读诗,解诗,赏诗,悟诗”四个步骤。

二:

教学内容呈现

1.读诗(诗歌内容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听配音朗诵,并指出生字词)

把下面的字音读准:

庐lú紫zǐ川chuān

(一)提问:

这首唐诗是谁写的?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

知诗人。

李白通过课件展示李白生平,了解李白诗作的特点:

奇特的想象,比喻;出神入化的夸张。

  

(二)“望庐山瀑布”是什么意思?

“望庐山瀑布”就是远看庐山的瀑布。

“望”与“看”的区别是什么?

2.解诗(逐词逐句理解全诗,指导看图)

(1)日照香炉生紫烟

“日”“香炉”“紫烟”各指什么?

“生”是什么意思?

让学生加以理解。

日:

太阳。

香炉:

香炉峰。

紫烟:

紫色的烟云。

生:

升腾起(变成了)。

(释义)太阳照射在香炉峰,高高的香炉峰上升腾起紫色的烟云。

 

(2)遥看瀑布挂前川

“遥看”一词说明作者站在哪儿观察瀑布?

离瀑布较远。

因为瀑布高大,遥看才能观其全貌。

“挂”“前”“川”各是什么意思?

放在一块儿是什么意思?

挂:

悬挂。

前:

前面。

川:

河流。

挂前川:

指瀑布远看就像悬挂在山峰前面的一条大河流。

  (释义)远远望去,瀑布就像一条悬挂在山峰前面的大河。

  3.飞流直下三千尺

“飞”“直”写出了瀑布的什么特点?

水流快、山势陡。

真有三千尺吗?

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

(夸张手法)

 (释义)长长的水流,飞快地从山上直泻而下。

  4.疑是银河落九天

  “银河”“九天”各指什么?

银河:

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夹杂着许多闪烁的小星;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大河。

九天:

天的最高处。

古人认为天有九重,最高的一重称为九天。

诗里形容极高的天空。

  “疑”是什么意思?

作者疑什么?

疑:

怀疑。

  (释义)真让人怀疑是天上的银河流到了人间。

由瀑布到银河,这是作者的一种奇特的联想;将瀑布的高大、急的特点展示无余。

3赏诗(赏诗歌意境,赏诗歌写作手法)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

“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

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

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

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

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

“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

“挂前川”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

“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

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

“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

“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

“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

  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

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

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

4悟诗即(悟诗情)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三:

小结与拓展

(一)你认为这首诗写得好吗?

好在什么地方?

你最喜欢哪一句?

为什么?

(二)说说诗人是站在什么地方观察瀑布的?

观察的顺序是怎样的?

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三)同学们,学了这首诗,你们一定从《望庐山瀑布》这首诗中体会到了“生、挂、飞、落”等词的妙用,品味到了词句的精美,也受到了诗人大胆夸张、想象手法运用的启发。

用你手中的笔,写出你心中最美好的诗;用你手中的画笔,画出你想象中的壮丽雄伟的庐山瀑布图奉献给大家,同学们的优秀作品将在我们黑板报上展示!

 

山行

 

【教学目标】1、认识“径”“霜”等生字,理解词语“石径、坐、霜叶、红于”等词的意思。

  2、理解诗的意思,认识秋天红叶的静美,体会诗人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力,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4、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力。

训练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力,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谈话释题

 1、同学们,在祖国语言宝库中,老师对古诗特别钟情,因为古诗特别的美。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古诗《山行》。

这首诗是晚唐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杜牧所写。

杜牧的诗歌和散文都写得很好,创作态度非常严谨。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分析、总结,把自己认为不满意的烧掉。

1000多篇诗文流传下来的只有450篇。

这首诗是他写景的代表作。

 2、释“行”,质疑。

(作者在什么季节游览山间?

看到了那些景物?

抒发了什么情感?

二、默读古诗

1、根据课后的解释,以及联系上下文,理解“远上、石径、斜、坐、霜叶、红于”等词的意思。

    

2、结合插图想一想:

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的景物?

这些景物是怎样的?

3、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理解诗句

 1、读第一、二行:

  诗人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

在理解“远上、石径、斜”等词的基础上说出:

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处的深秋的高山上,那白云生长飘动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2、读第三、四行:

 

(1) 说说“坐、霜叶、红于”的意思,指名说说三、四行诗句的意思。

(2)幻灯出示未添色的枫林图,让生说出作者停下车来观赏的原因,然后指名为这枫叶添上颜色,成为美丽的秋色图。

 四、指导朗读

  1、导语激情

  课件展示“满山枫叶”“作者下车”“观看枫叶”的画面。

枫叶如此红艳,真叫人心旷神怡,我还要坐车登山,让帷幕遮住我的视线,真是太扫兴了,还不如快快下车,大饱眼福。

看到满山的枫叶,我的血液往上涌,我的心在颤动,这经霜打过的红叶比二月的鲜花更耀眼。

 2、表情朗读:

(个体读、群体读、配乐读。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五、背诵默写

  1、说说这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从哪儿看出?

  2、说说你看到这些景物的感受。

  3、小结:

这首诗正像大家所说的,尽管是秋天,但作者突出了枫叶的红艳,表现了秋天的无限生机,秋景的清秀迷人。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写得非常形象。

请大家把这生动的诗文结合优美的图画,插上想象的翅膀,写成一篇文章。

  六、读写结合

  1、反复吟诵诗歌。

  2、自己命题。

  3、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住景物的色和形发挥想象,注意文章的开头、结尾和过渡。

  七、布置作业

  1、根据上述要求完成作文一篇。

  2、课外阅读杜牧的其他几首诗:

《过清华宫》《江南春》《赤壁》等。

 

教学内容

14、“黑板”跑了

教材版本

苏教版

教学课时

共2课时第2课时

课型

教学目标

1、围绕“安培搞科学研究非常专心”这个中心学习课文,指导学生朗读。

2、能有条理地讲述这个故事。

3、正确、美观地书写剩下的生字。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通过读课文,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认真、专心的道理。

2、能有条理地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注栏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课文讲了谁的故事?

板书:

安培 

二、讨论理解课文

1、课文用一句话来介绍安培。

请找出来读一读。

课文就举了一件事,来说明安培搞科学研究非常专心。

什么事?

讨论。

对,安培把马车车厢的后壁误认为是黑板。

所以,课题黑板跑了,其实是------------跑了。

所以课题上加了引号。

用来表示不是真的黑板,而是马车车厢的后壁。

可想而知,安培搞科学研究非常专

2、学习二--五段。

分小组讨论,找出句子读一读。

(在课文的第二--五段中)

全班交流讨论,并随机指导朗读。

安培这样专心,用课文中的一个成语来说,叫---------聚精会神

老师还送给大家一个成语:

全神贯注

三、总结课文。

1、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2、学习了课文,你想说些什么?

四、讲述故事。

1、默读课文。

  

2、出示题纲:

介绍安培

讲清安培搞科学研究非常专心,怎样把马车车厢的后壁误认为黑板。

3、同桌互讲。

4、指名讲(评议)。

五、学习生字:

考、衣、备、而。

1、齐读生字,分析字形。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