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河南省中原名校即豫南九校高三第二次质量考评试题地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274936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501.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河南省中原名校即豫南九校高三第二次质量考评试题地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届河南省中原名校即豫南九校高三第二次质量考评试题地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届河南省中原名校即豫南九校高三第二次质量考评试题地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届河南省中原名校即豫南九校高三第二次质量考评试题地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届河南省中原名校即豫南九校高三第二次质量考评试题地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河南省中原名校即豫南九校高三第二次质量考评试题地理.docx

《届河南省中原名校即豫南九校高三第二次质量考评试题地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河南省中原名校即豫南九校高三第二次质量考评试题地理.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河南省中原名校即豫南九校高三第二次质量考评试题地理.docx

届河南省中原名校即豫南九校高三第二次质量考评试题地理

河南省中原名校(即豫南九校)2017-2018学年高三第二次质量考评试题

地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的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本卷共25小题。

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厚度线图,回答下面小题。

1.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变化趋势大体为

A.由东向西逐渐增大B.由北向南逐渐增大

C.由西向东逐渐增大D.由南向北逐渐增大

2.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其0千米为

A.海平面B.岩石圈底部C.莫霍界面D.软流层中部

3.下列剖面图中,能正确表示a——b沿线地壳厚度变化趋势的是

A.

B.

C.

D.

【答案】1.A2.C3.A

【解析】

1.从图中的等值线的分布特点,可以得出图示区域内的地壳厚度有由东向西逐渐增大的趋势,所以C正确。

2.地壳内部三大圈层的划分是以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来进行的,分为了地壳、地幔、地核。

莫霍界面以上的部分被称作地壳,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应以莫霍界面为O千米起点,海平面是海拔高度O千米的起点,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部分是岩石圈,故A.B.D错,C正确。

故选C。

3.本题主要考查剖面线的判读。

根据处在两条等值线之间的闭合曲线遵循“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原则,可以肯定图中40<a<42,38<b<40,由此就可以直接排除选项BCD。

选A。

读某地区局部等高线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4.若n=5、m=3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地区适宜柑橘生长B.该地区夏季河流水量丰富

C.该地区为丘陵地形D.该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

5.若n=126、m=4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河流有凌汛现象

B.A坡降水量大于B坡

C.该省区有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

D.水土流失是制约该地区农业发展的最大因素

【答案】4.A5.C

【解析】

4.若n=5、m=38,则由经纬度可以判断,该地位于地中海沿岸地区,为地中海气候,适于柑橘生长。

故答案选A。

5.若n=126、m=46,由经纬度可知该地区位于我国东北平原,东北地区,平原广布,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地广人稀,有我国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基地,因此C正确;图中河流由高纬度流向低纬度,河流不会出现凌汛现象,A错误;该地受夏季风的影响,夏季受东南风的影响,B为迎风坡,降水多;A为背风坡,降水少,B错误;该地纬度高,气温低,热量不足,是制约该地区农业发展的最大因素,D错误。

故答案选C项。

读下面的等高线图,图中甲地河流水位一般在312—318米之间,据图回答下面小题。

6.甲以上河段的落差可能是

A.300米B.418米C.500米D.382米

7.图示各点中,最适合建野外宿营地的是

A.④B.③C.②D.①

【答案】6.B7.C

【解析】

6.读图分析,河流源头的海拔为大于700米、小于800米,甲处海拔在312-318米之间,所以,甲以上河段的落差在382-488米之间,总落差可能是418米。

B选项符合题意。

7.读图,各点中①处位于陡崖下,易有落石,不安全,A错。

②处等高线稀疏,地形平坦开阔,适宜野营,C对。

③处位于河谷,易发生洪水灾害,B错。

④处等高线密集,坡度太陡,D错。

故答案选C项。

山地的坡向和坡度决定了获得的太阳直接辐射量的多少。

下图中的①②和③④分别是甲、乙两山地在冬至日南、北坡不同坡度所接受到的太阳直接辐射量随时间的变化图(图中实线代表等太阳辐射量线)。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8.图中的序号代表的坡向正确的是

A.②④表示南坡B.①③表示南坡

C.②③表示北坡D.①④表示北坡

9.由图判断甲乙两地冬至日昼夜长短正确的是

A.乙地昼长约8小时B.甲地夜长约8小时

C.甲地昼长比乙地短约1小时D.甲地昼长比乙地短约3小时

【答案】8.A9.D

【解析】

8.甲乙两山地同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南坡向阳,总体接受太阳辐射多于北坡。

因而甲山②坡为南坡,乙山④坡为南坡。

①③为北坡。

故选A。

9.根据北坡坡度为0时的日照时数,判断甲地昼长为8小时,乙地昼长约为11小时;所以甲地昼长比乙地短约3小时。

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点睛:

影响日照时数的因素:

1、昼夜长短,白昼越长,日照时数越长。

2、天气阴晴(降水特征),降水越多,晴天越少,日照时数越少。

3、海拔高低,海拔越高,白昼越长,日照时数越长。

至于最主要的因素,则要因地制宜考虑,不同地区其主要影响因素不同,相对而言,对于不同纬度的地区昼夜长短的影响更广泛一些,对于同一纬度地区则降水变化、海拔高低影响更广泛一些。

下图是某区域等温线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0.该地所在的半球位置及当前的季节为

A.北半球冬季B.南半球冬季

C.北半球夏季D.南半球夏季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P处为一座山,山上有冰川分布

B.P处为一座山,山顶海拔可能超过1000米

C.P处地势低洼,沙漠广布

D.P处气温在10℃以上

【答案】10.D11.B

【解析】

10.根据图中等温线越往北气温越高,可知该区域位于南半球。

根据图中陆地上等温线向高纬度凸出,海洋向等温线向低纬度地区凸出,可知此时为南半球的夏季,即1月份。

故答案选D项。

11.图中等温线的温差为10℃,根据等温线数值“大于大的,小于小的”规律,P处的等温线大于0℃,小于10℃,D错误;此处应该为一座山,C错误;根据气温垂直递减率可知,山顶海拔可能超过1000米。

B正确;山上温度大于0摄氏度,不会有冰川存在,A错误,故答案选B项。

下图是“以极地为中心的某半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箭头表示风向),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2.当①气压带在此半球分布面积最小时,可能发生的地理现象是

A.恒河流域正值丰水期B.巴西高原上草木茂盛

C.昼长上海大于广州D.地球公转速度较慢

13.下列气候类型的形成,与气压带、风带分布无关的是

A.热带雨林气候B.地中海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D.热带季风气候

【答案】12.B13.C

【解析】

12.由图中风带的偏转方向可以判断,此半球为北半球;①气压带为赤道低气压,当①气压带在此半球分布面积最小,即气压带风带南移时,为北半球的冬季,地球公转接近近日点,公转速度较快,D错误;太阳直射南半球,则北半球昼短夜长,越往北昼越短,上海昼长小于广州,C错误;巴西高原此时为夏季,热带草原气候,夏季高温多雨,草木茂盛。

B正确。

恒河流域,夏季降水多,此时正值枯水期,A错误。

故答案选B项。

13.热带雨林气候是常年受赤道低压控制形成的;地中海气候是盛行西风和副热带高压交替控制形成的,热带季风的夏季风是由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形成的,因此ABD斗鱼气压带的分布有关,而温带季风气候的成因为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与气压带风带无关,故答案选C项。

读下图,a,b,c为等压线,箭头表示P地风向。

d、e线为等温线,g、f线为等高线。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4.若图中天气系统向北移动,M地将经历天气变化可能为

A.转晴,气温升高B.转阴雨,气温升高

C.转晴,气温转低D.转阴雨,气温降低

15.图示时刻,关于M、P两地气温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A.气温M地高于P地,气温日较差M地低于P地

B.气温M地低于P地,气温日较差M地高于P地

C.气温M地低于P地,气温日较差M地低于P地

D.气温M地高于P地,气温日较差M地高于P地

【答案】14.D15.D

【解析】

14.由于该图表示南半球,故P地附近的低压槽处将形成锋面,由于该锋面位于低压中心的左侧,由此判断该低压槽处的锋面为冷锋,故若图中天气系统向北移动,M地将经历冷锋天气,天气转阴雨,气温降低,故答案选D项。

15.由于该图表示北半球,故M地的气温低于P地;且M地位于冷锋的冷气团一侧,一侧为雨区,多阴雨天气;而P地位于冷锋的暖气团一侧,为天气晴朗,故气温日较差P点大于M点。

故答案选C项。

点睛:

影响气温日较差的因素:

气温日较差亦称气温日振幅,是一天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

其大小与纬度、季节、天气情况及地表性质等有关。

  

1.气温日较差与纬度的关系:

纬度越高,日较差越小。

    原因:

纬度越高,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越小。

  

 2.气温日较差与天气的关系:

阴天比晴天日较差小。

    3.气温日较差与海陆的关系:

沿海比内陆日较差小。

  

 4.气温日较差与海拔的关系:

山顶的气温日较差比山下平原小;大尺度的高原山地地区,则海拔越高,日较差越大。

读“我国某地区的热力环流剖面图及近地面与2600米高空垂直气压分布状况图”,完成下面小题。

1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a地风向可能为西北风②b处盛行上升气流

③①地气压低于②地④③处气压高于④处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17.若图为“该地区城郊热力环流示意图”,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甲处交通拥挤、住房紧张

B.中心商务区可能位于乙处

C.城市绿化带应建在距城市中心16千米外

D.火电厂宜建在离城市16千米以外

【答案】16.D17.B

【解析】

17.若该地为热力环流示意图,城市温度高,空气上升,郊区温度低,空气下沉,由上题分析可知,近地面乙地空气受热上升,甲地空气冷却下沉。

因此甲地应该为郊区,乙地为城区。

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的应该为城市,A错误;中心商务区可能位于城市,B正确;城市与郊区的热力环流在16千米处,城市绿化带应建在城市热岛环流之内,距城市中心16千米之内,C错误;火电厂容易产生大气污染,宜建在距市中心16千米以外,D正确,因此答案选BD项。

我国是世界上受台风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

左图为“北半球易形成台风海区分布示意图”;右图为福建某城市在此次台风天气过程中的风向和风力变化图。

风杆(长线段)上绘有风尾(短线段)的一方指示风向。

每一道风尾表示风力2级,一个风旗表示风力8~12级。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8.影响我国的台风主要形成于左图中的

A.①B.②C.③D.④

19.在右图所示天气过程中,此次台风中心的移动方向是

A.由西北移向东南B.由东南移向西北

C.由东北移向西南D.由西南移向东北

【答案】18.B19.B

【解析】

18.台风主要影响我国的东南沿海,经度位置靠近120°E。

②符合条件,故答案选B项。

19.根据福州在此次台风天气过程中的风向变化,29日6时,风向为西北风,判断福州位于台风的西侧,29日12时,风向为西风,判断福州位于台风的西南方向,29日18时,风向为西南风,判断福州位于台风的南侧,29日24时,风向为南风,判断福州位于台风的东南,故判断台风向西北方向移动。

故答案选B项。

下图中的数值为气压,单位为百帕。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图中所示天气系统是

A.南半球锋面气旋B.北半球反气旋

C.北半球锋面气旋D.南半球反气旋

21.上图中标注的①②③④四个点中,即将出现大风、降温天气的是

A.①B.②C.③D.④

【答案】20.C21.C

【解析】

20.本题主要考查地理图表的判读能力和天气系统的判断。

将图中气压数值相等的点连接起来,就形成一幅等压线图,从等压线图可看出此为低气压(气旋),从风向可知气流是按逆时针方向,由四周向中心辐合,这是北半球的气旋。

故答案选C项。

21.本题考查锋面气旋。

近地面的锋面往往和气旋结合在一起,称为锋面气旋。

气旋的左侧为冷锋系统,右侧为暖锋系统。

图中④地位于冷锋锋后,已经位于雨区,③地位于冷锋的锋前,即将出现大风、降温天气。

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点睛:

锋面气旋的常见问题:

1.冷锋、暖锋的判断:

在锋面气旋中,要判断冷锋和暖锋,需要先判断出是冷气团还是暖气团主动移动。

常规的方法是根据槽线处锋面的移动方向来判断,在途中可先画出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由外向内,由高压指向低压,垂直于等压线),再根据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转规律(以北半球为例,向右偏转)画出气团的运动方向。

这里有一个简单的规律:

锋面气旋(南北半球都是如此)中,左侧的为冷锋,右侧的为暖锋。

2.降水区域的判断:

冷锋降水主要在锋后,而暖锋降水在锋前。

但锋前、锋后的判断是一个难点,这要根据锋面的移动方向来分析,锋面将要经过的区域为锋前,锋面已经经过的区域为锋后。

这里同样有一个规律:

锋面降水都在冷气团一侧,即图中的1和4区域。

3.锋面过境时的天气变化:

冷锋过境时出现雨雪或大风天气,而暖锋过境时出现连续性降水。

甲处为冷锋,过境时,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出现雨雪或大风天气。

4.误以为存在锋面反气旋,有很多同学在学过锋面气旋后,总是想着在高压延伸出来的高压脊处也应该有锋面,会形成锋面反气旋。

其实不然,在低压槽处空气是向槽线处辐合的,冷暖气团交汇,因此可以形成锋面;而在高压脊处,空气是自脊线向外辐散的,冷暖气团不交汇,因此不会产生锋面。

读下图,回答下面小题。

22.图中洋流L1、L2的流向可能是

①L1向东流,L2向东流 ②L1向西流,L2向西流 

③L1向东流,L2向西流 ④L1向西流,L2向东流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23.假若L1、L2流向相同,那么

①地球运行到近日点附近 ②北京昼长夜短 

③夏威夷高压强盛 ④亚欧大陆等温线向低纬弯曲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

【答案】22.B23.C

【解析】

22.根据图示的组纬度分布,L1位于北印度洋,冬夏季节,洋流流向相反,故可能向东流,也可能向西流;L2位于南印度洋,结合纬度位置应表示南赤道暖流,自东向西流,故②③正确,故答案选B项。

23.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当L1、L2流向相同时,为冬季,代表性月份是1月;地球运行到近日点选项①正确;北京昼长夜短时,北半球是夏季,排除选项②:

夏季时,夏威夷高压强盛,海洋上气压高,气温低,陆地上则相反,故排除选项③;冬季,陆地降温快,比同纬度海洋气温低,大陆等温线向低纬凸出,故选项④正确,故①④正确,答案选C项。

利马(秘鲁首都)是世界著名的“旱城”:

街道上没有排水沟渠,房屋也没有雨檐,百货店中也没有雨具出售。

但一年之中,约有半年是大雾弥漫季节。

浓雾移动时,如霏霏细雨,当地人称这种浓雾为毛毛雨。

结合利马及周边区域图,回答下面小题。

24.利马多大雾天气,主要原因是

A.地处低纬地区,又受沿岸寒流影响,下层空气易冷凝

B.地处低纬地区,空气对流强烈,水汽上升冷凝

C.受沿岸暖流影响,空气湿度大

D.位于沙漠地区和盛行西风的迎风坡,空气中尘粒多,水汽易凝结

25.关于图中甲、乙两处气候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气候类型不同,甲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乙为热带雨林气候

B.气候类型相同,都是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而形成的热带雨林气候

C.乙处气候是因其热带低地,且受东南、东北信风带来的水汽影响而形成的

D.甲处气候是在地形、东南信风与暖流的共同影响下形成的

【答案】24.A25.D

【解析】

24.本题主要考查多雾的成因,主要从时期和凝结条件。

读图,利马位于南美洲西部,多大雾天气,主要原因是地处低纬地区,又受沿岸寒流的影响,下层空气易冷凝,形成大雾天气,A对。

B、C错。

从纬度判断,该地不受西风带影响,D错。

故答案选A。

25.甲地位于巴西东南部沿海,乙地是亚马孙平原,两地都是热带雨林气候,A错。

甲地不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B错。

乙地气候是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形成的,C错。

甲地气候是在地形、东南信风与暖流的共同影响下形成的,D正确。

点睛:

海雾形成的原因,分三种情况:

一般来说:

气温下降或空气水汽含量升高,达到饱和,就会凝结,形成雾。

一种情况:

中低纬度的洋面,由于太阳辐射较强,海水蒸发较为旺盛,天气具有暖湿的特点。

寒流流经的时候,会导致近洋面的气温下降,随着气温下降,空气中水汽就会凝结,形成海雾。

二种情况:

中高纬度地区,太阳辐射较弱,气温较低。

暖流流经的时候,由于暖流温度较高,海水蒸发较强,进入冷空气中的水汽多,受冷空气降温的影响,空气中的水汽也就会凝结,形成海雾。

三种情况:

寒暖流交汇处。

气温下降,空气中水汽就会凝结,形成海雾。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26.读我国部分地区年太阳辐射量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昆明、重庆两地区年太阳辐射量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2)简述台湾岛年太阳辐射的分布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3)简要分析利用太阳能进行发电的优缺点。

【答案】

(1)昆明年太阳辐射量丰富,重庆年太阳辐射量贫乏。

原因:

重庆属盆地地形,雨雾天较多,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且日照时间短,故年太阳辐射弱;昆明地势高,大气稀薄,晴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日照时间长,故年太阳辐射强。

(2)台湾岛东侧的年太阳辐射总量比西侧小。

原因:

东部是迎风坡,雨天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强。

(故越往东北太阳辐射越弱)。

(3)优点:

能量巨大;清洁无污染。

缺点:

能量密度低(占地面积大,成本高);不稳定(受纬度、天气、季节、昼夜等因素影响较大)。

【解析】试题分析:

(1)从图中太阳辐射量的数值可以看出昆明140,重庆90,昆明年太阳辐射量丰富,重庆年太阳辐射量贫乏。

原因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方面进行分析。

重庆属盆地地形,雨雾天气较多,大气对太阳辐射消弱作用强,且日照时间短,故年太阳辐射弱,昆明地势高,大气稀薄,晴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消弱作用小,日照时间长,故年太阳辐射强。

(2)从图中的数值可以看出同纬度的地区台湾岛东侧的年太阳辐射总量比西侧小,原因主要是地形对降水的影响,东部是迎风坡,雨天多,对太阳的削弱作用强。

(3)评价利用太阳能进行发电优缺点主要是从能源总量、能量密度、污染情况、稳定性方面去分析。

优点:

能量巨大;分布广泛;清洁无污染。

缺点:

能量密度低(占地面积大,成本高);不稳定(受纬度、天气、季节、昼夜等因素影响较大)。

【考点定位】太阳辐射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太阳能的开发利用。

【名师点睛】

任意一地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多少取决于该地的太阳辐射强度大小和日照时间的长短,这是由该地的纬度高低、地形地势、气候气象等方面条件共同造成的。

1、纬度位置:

纬度低则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的路程短,被大气削弱得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强;反之,则弱。

2、天气状况:

晴朗的天气,由于云层少且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强;阴雨的天气,由于云层厚且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弱。

如赤道地区赤道低压控制多阴雨天气,而副热带地区副高控制多晴朗天气,所以赤道的太阳辐射弱于副热带地区。

3、海拔高低:

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强;反之,则弱。

4、日照长短:

日照时间长,获得太阳辐射量多,日照时间短,获得太阳辐量少。

夏半年,高纬地区白昼时间长,弥补由于太阳高度角低而损失的能量。

2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攀岩运动是从登山运动中派生出来的一个竞技项目,它的雏形便是在高山探险过程中通过陡峭的冰雪岩石地形时,利用岩壁的凸起、凹陷、缝隙等自然条件进行攀登,并发展成一种登山的基本技术,并于19世纪40年代传入我国。

材料二 近年来我国的攀岩运动发展迅速,华北某些城市迅速发展起了野外攀岩活动,大大推动了城市的旅游业发展,提高了城市的品位和形象。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分布图和地形剖面图(单位:

米)。

(1)图中a、b、c、d、e五条虚线,有河流分布的是_________。

(2)在图示范围内河流干流的流向是_______。

图中陡崖的相对高度不超过_______米。

(3)地形剖面图是沿左图中剖面线AB、MP、RQ中的_______进行绘制的。

(4)甲、乙两河段,通航条件较好的是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近年来,图中丙城市攀岩活动发展迅速,试说明该城市发展攀岩运动的有利条件。

【答案】

(1)b、d;

(2)自西向东;80;

(3)MP;

(4)乙;乙河段所处地区水流汇集区域广,地势平坦,水流平稳,流量较大;

(5)岩壁陡峭,直立性好,高度适宜,有利于发展攀岩运动;岩壁地处开阔的地带,能容纳较多的游客观赏;攀岩岩壁距离城市较近,消费市场广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安全防范设施齐全等。

【解析】试题分析:

(1)等高线向数值大的方向弯曲的地区为山谷,山谷处可能有河流发育,结合图中信息可知,b、d等高线向数值大的方向弯曲,可能有河流分布。

(2)在图示范围内河流干流的流向是自西向东,大致与纬线平行。

图中陡崖有三条等高线交汇,等高距为20根据陡崖的计算公式:

(n-1)d≤ΔH<(n+1)d(其中n表示两地间不同等高线的条数,d表示等高距),可以算出图中陡崖的相对高度介于40米至80米之间,故图中陡崖的相对高度不超过80米。

(3)根据地形剖面图的起点、终点、经过的陡崖位置,可以判断右图的地形剖面图是沿左图中剖面线MP进行绘制的。

(4)根据等高线分布可知:

甲河段处于山谷中,故甲、乙两河段,通航条件较好的是乙,因为乙河段所处地区水流汇集区域广,地势平坦,水流平稳,流量较大。

(5)主要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来分析。

自然条件:

岩壁陡峭,直立性好,高度适宜,有利于发展攀岩运动;岩壁地处开阔的地带,能容纳较多的游客观赏;社会经济条件:

攀岩岩壁距离城市较近,消费市场广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安全防范设施齐全等。

考点:

等高线地形图判断。

2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1年7月以来,“非洲之角”遭遇最近60年不遇的罕见旱情,持续数月的粮食危机不断恶化,大面积饥荒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我国政府向非洲之角国家提供了紧急粮食和现汇援助。

材料二:

左图为地中海地区冬雨率等值线图(注:

冬雨率为冬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百分率,单位:

%),中图为“非洲之角”示意图,右图为甲、乙两地气温和降水统计图。

(1)根据左图所示信息,分析图中等值线的分布特征,并分析原因。

(2)说明甲、乙两地气温和降水的差异,并从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分析产生上述差异的原因。

【答案】

(1)等值线呈东西走向。

南部受西风带影响时间短,北部受西风带影响时间长。

(2)降水:

甲地降水多,主要在冬半年;乙地全年降水少。

气温:

乙地全年高于甲地;乙地年较差大于甲地。

甲地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冬季受湿润的西风带控制(2分);乙地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或信风控制。

【解析】试题分析:

(1)读图,根据图中的等值线分析即可知其走向。

南部受西风带影响时间短,所以冬雨率低;北部受西风带影响时间长,所以冬雨率高。

(2)读图可知,甲地降水量多于乙地,甲地降水主要集中在东半年,乙地全年降水较少;乙地的气温全年高于甲地。

原因是甲地冬季受湿润的西风带控制,降水量较多,乙地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封袋控制,降水少。

考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