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中学高中新课程方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274670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3.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xx中学高中新课程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xx中学高中新课程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xx中学高中新课程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xx中学高中新课程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xx中学高中新课程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xx中学高中新课程方案.docx

《xx中学高中新课程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中学高中新课程方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xx中学高中新课程方案.docx

xx中学高中新课程方案

xx中学高中新课程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教育部《普通课程方案(实验)和课程标准(实验)和学课课程标准(实验)》、《福建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与教学管理指导意见(试行)》和《厦门市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立足我校实际,构建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学校新课程体系和课程管理机制,达成教师、学生双发展,并建立课程和学校新文化,提高办学层次,实现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跨越式发展。

二、基本目标和任务

1、全面实施并验证《厦门市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教育部的普通高中各学科标准(实验)与实验教材,并借鉴兄弟学校的经验,边实施、边研究、边总结、边提高,积极探索我校实施新课程的有效方式和途径,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2、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建立与高中课程方案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

3、根据我校财力、物力和文化资源,构建我校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建设和管理能力,形成开发和共享课程资源的机制。

着力开发多样的课程资源,逐步建立以校为本,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

4、学校提供的选修课程中,要处理好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尽可能提供让学生在不同方面尝试发展的课程,给学生一个较大的选择空间,发展学生兴趣和特长,激发学生潜能,培养有个性、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5、逐步探索和建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发展性评价制度和教学水平监测体系,积极探索和完善与高考改革相适应的教学评价方案。

6、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制度,形成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全面加强教师的培训,使每位教师的素质水平上一个新台阶,建立一支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全新教师队伍。

三、基本原则

我校新课程实验工作,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求真务实,稳步推进的原则。

作为普通高中,我们既要全面落实新课程实验工作精神,又要主动发现和解决在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使新课程改革实验稳步进行和提高。

2、努力探索,勇于创新原则。

新课程实验是一项需要边实践边探索的工作,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样板可以参照,必须坚持勇于创新的原则,要充分发挥学校在实际工作的自主权和创造精神,切实做到以校为本,在实践中大胆改革,积极进取,用于创造和探索先进经验。

3、科研牵头的原则。

新课程实验是教育史上最大的改革,是一项理论和实践性较强的工作,需要强有力的教科研作支撑,学校要在执行和借鉴上级主管部门和兄弟先进学校新课程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激发和带动全体教师积极开展新课程实验的研究,通过科学的探索,使新课程实验的实施少走弯路。

4、“三位一体”的原则。

在新课程实验过程中,学校要采取有力措施,通过各种工作渠道,认识到实行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以争取社会、家长的帮助,形成学校、社会、家长“三位一体”的合力,以利于课堂改革实验的推进。

四、工作重点和难点

1、在市教育局统一要求的课程的编排基础上,又要创设出符合学校实际和特色的课程方案。

2、重视课程建设,课程资源开发管理工作,尤其是选修Ⅱ(校本教材)课程的开发。

高一上学期,高一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学生兴趣和地方特色,写出1门校本课程内容简介,学校将课程内容汇总,学生意向调查,确定下学期选修课课程。

3、重视基于模块的课堂教学改革研究和教学管理制度的形成,改革课程实施方式,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大力改革教学常规,制定实施基于模块的个性化学校课程设置方案和教学计划,建立学生个性化选课和选课指导制度,形成有效反应学生课程修学状况的学分管理制度。

4、探索行政班与教学班相结合的新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逐步建立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普通高中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5、建立以学校为本的教研制度与教师专业发展支撑系统。

重视和加快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组织和鼓励广大教师密切结合教学实践,积极开展富有针对性的教学研究,不断提高教研能力与水平,使新课程的实验逐步形成为教师自身不断成长的过程。

6、创建发展性评价体系和教学监测机制。

研究开发切实可行的高中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案和教学监测方法,构建发展性的评价制度和科学的教学质量监测体系,特别是关于学生成长记录评价的操作与管理方法,保证学生成长记录的真实性与可信性。

五、组织与领导

实验在课程实验领导委员会总体指导下开展,课程实验办公室负责具体协调,围绕课程实验办公室,组成8个推进组,形成“一会、一室、八组”组织领导机构。

该机构为课程组织和实施的常设机构,跟随课程实验的全过程开展工作,职责包括前期文件的制定,过程跟踪和调查,以及效果评估和修正等。

具体分工如下:

1、课程方案实施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职责:

(1)负责学校课程方案的组织、领导、决策、管理和协调工作;

(2)对因高中课程方案变革而引起的学校管理的变革提出相应的策略,以保障课程方案的顺利进行。

2、课程项目工作推进小组:

在课程方案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七个实验项目工作推进小组。

(1)“高中课程方案的形成”项目工作推进小组:

(2)“课程安排、教学实施”项目工作推进小组:

(3)“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项目工作推进小组:

(4)“评价研究与改革”项目工作推进小组:

(5)“学生选课指导”项目工作推进小组:

(6)“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与管理”项目工作推进小组:

(7)“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项目工作推进小组:

3、课程方案学科指导组:

为保证课程实施工作顺利进行,组织相关职能部门、教研组长和部分骨干教师,按学科分别成立各学科指导组。

组长:

副组长:

教务、德育部门:

语文学科组:

数学学科组:

英语学科组:

人文学科组:

科学学科组:

技术学科组:

艺术学科组:

体育与健康学科组:

心理调适组:

综合实践活动组:

各年段长、各备课组长、各行政班班主任

主要职责:

(1)在学校课程实验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具体负责协调各学科的课程实验与研究工作。

(2)提出本学科的开课方案和课程说明,报学校课程实验领导小组审定。

六、实验内容

(一)课程结构与设置

高中新课程由国家课程和学校课程两大部分组成,国家课程分必修和选修,形成领域——科目——模块三级领属结构,选修Ⅱ为学校课程,作为国家课程体系的补充,体现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

表一、课程结构与文、理科修习学分指导

学习

领域

科目

国家课程标准

课程设置及科目指导

修习课程144学分

分类修习课程≥144学分

必修

116学分

选修Ⅰ

22学分

选修Ⅱ

6学分

共同必修

(+必选)

116

学分

选修Ⅰ>22学分

选修Ⅱ

6

学分

方案一

适用于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倾向的学生

方案二

适用于理工科发展倾向的学生

语言

与文学

语文

10

根据社

会对人才多样性的需求,适应学生不同潜能和发展的需要,在共同必修的基础上,按照各科课程标准分类别、分层次设置若干选修模块,供学生选择。

学校

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需要和学生的的兴趣,开设若干选修模块,供学生选择。

10

6~10

6~8

根据学校条件和学生兴趣,

开设若干学校特色课程和学科拓展课程模块供学生选修

外语

10

10

6

6

数学

数学

10

10

4~6

6~8

人文

社会

思想政治

8

8

4~6

鼓励学生选修有兴趣的模块

历史

6

6

4~6

地理

6

6

4~6

科学

物理

6

4+2

鼓励学生选修有兴趣的模块

4~6

化学

6

4+2

4~6

生物

6

6

4~6

技术

信息技术

4

2+2

通用技术

4

4

艺术

音乐、美术

6

+6

体育

与健康

体育与健康

11

+11

综合实践活动

研究性学习

15

15

社区服务

2

2

社会实践

6

6

 

表二、课程计划(排课安排)

学习领域

科目

第一学年

第二学年

第三学年

上学期

下学期

上学期

下学期

上学期

下学期

第1学段

第2学段

第1学段

第2学段

第1学段

第2学段

第1学段

第2学段

第1学段

第2学段

第1学段

第2学段

语言

文学

语文

必修1/4

必修2/4

必修3/4

必修4/4

必修5/4

选修Ⅰ3~5个模块/4

高考升学准备

英语

必修1/4

必修2/4

必修3/4

必修4/4

必修5/4

选修Ⅰ3个模块/4

高考升学准备

数学

数学

必修1/4

必修2/4

必修3/4

必修4/4

必修5/4

选修Ⅰ2~4个模块/4

高考升学准备

人文

社会

政治

必修1/2

必修2/2

必修3/4

必修4/4

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倾向学生选修Ⅰ2~3个模块/4

高考升学准备

历史

必修1/2

必修2/2

必修3/2

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倾向学生选修Ⅰ2~3个模块/4

高考升学准备

地理

必修1/2

必修2/2

必修3/2

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倾向学生选修Ⅰ2~3个模块/4

高考升学准备

科学

物理

必修1/2

必修2/2

必选①/2

理工科学发展倾向学生选修Ⅰ2~3个模块/4

高考升学准备

化学

必修1/2

必修2/2

必选1/2

理工科学发展倾向学生选修Ⅰ2~3个模块/4

高考升学准备

生物

必修1/2(暂不开设)

必修2/2

必修3/2

理工科学发展倾向学生选修Ⅰ2~3个模块/4

高考升学准备

技术

信息技术

必修1/2

必选①/1或隔周2

如果学生对技术课程有兴趣,希望获得较高的科学和生活素养,在完成共同必修模块的基础上,可以从选修模块中选修,学校给予鼓励和支持。

通用技术

必修1/1或隔周2

必修2/2

艺术

音乐、美术

音乐鉴赏

/1或隔周2

任选/1或隔周2

任选/1或隔周2

美术鉴赏/1或隔周2

任选/1或隔周2

任选/1或隔周2

田径

/2

健康

教育

/2

任选

/2

任选

/2

任选

/2

任选

/2

任选

/2

任选

/2

任选

/2

任选

/2

任选

/2

任选

/2

方案一:

高一全年、高二全年和高三上学期开设,每年级完成1个课题,一年级获6学分,二年级获6学分,三年级获3学分,共完成3个课题获15学分。

高中三年累计完成不少于10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每个工作日不少于5小时)。

以小组、班级、年段形式开展,或由学校组织,或由班级组织,或由学生自行组织。

社区包括校内外。

每学年由学校统一组织学生参加1周(按5天工作日计算)的社会实践。

可集中安排,可分散安排。

实践地点包括校内外。

选修

视学校条件和学生需要,开设6个具有学校特色课程或学科拓展的课程模块(每模块18课时1学分),供学生选修。

说明:

(1).按照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要求,学生每一学年须在所有学习领域获得一定学分。

(2).高中三年的学习内容大致以共同必修课程——选修课程——高考升学准备3段安排。

(3)高二下学期,视福建省高考方案,如有设置学业水平考试(会考),学校要适当安排各类别学生有关科目必修课程的学业水平考试复习。

(4)课程的必修模块之间大多为递进关系,应循序开设;高中课程选修课的开设顺序不作规定,一般在同科目的必修课之后,也允许在之前或者同时开设,选修模块之间为并列关系,可以在不同系列中任意选修,也可在同一个系列中任意选修。

(5)《课程标准》规定,选修Ⅰ课程的开出率省一级达标学校达到国家所设置模块的80%以上,其他学校达到60%以上。

(6)学年的学期、学段和周课时设置:

①每学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社会实践1周,假期(包括寒暑假、节假日等)11周。

②每学期分2个学段安排课程,每段10周,其中9周授课,1周复习考试(采用学段制修习的科目安排模块结束考试,采用学期制修习的科目安排模块期中考试)。

③每周5个教学日,每日7课时,每课时45分钟,周35课时。

或根据排课实际,每日8课时,每课时40分钟,周40课时。

其中选修Ⅱ应安排课时(按照模块开发,每个模块可以设计为18学时1学分,也可以36学时2学分);研究性学习从高一第一学段开始安排,周3课时,进入课表(不少于270学时)

(7)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每个模块原则上为18学时,相当于1学分,体育与健康11个学分,田径和健康教育专题必须至少各选一个模块,其他任选9个模块;音乐与美术各3个学分,音乐必选音乐鉴赏(2学分),其他任选1——2个模块(一个1学分);美术必选美术鉴赏,其他任选2个模块,各1学分。

表二“必修1”表示该科目必修模块1,余类推。

斜杠后的数字(如“/4”)表示周课时数。

其中:

语、数、外科目的共同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均采用学段制,按周4课时安排,可在1个学段内完成一个科目模块。

政、史、地、理、化、生科目的共同必修课程采用学期制(政治必修3、必修4采用学段制),一般按周2课时安排,可在1个学期(2个学段)内完成1个模块,为学生学习提供一个持续体验、内化知识的过程,有利于记忆的保持,也便于学校设施和学科教师的均衡安排;高二年级下学期开始安排选修课程,采用学段制按周4课时安排,可在1个学段内完成1个模块。

(二)选课与选课指导

选课制是新课程“选择性”的体现和保证。

根据国家课程要求,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课程实验的初始阶段拟实行学校统一设定与学生自主选择的“双轨”课程模式,待时机成熟,再过渡到完全意义上的选课制。

⒈选课范围

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其他课程的选修课由教研组确定模块,学生仍按行政班上课)

2、选课指导

(1)选课指导原则

  ①因材施教原则。

教师要从学生特长、潜能和个性、发展的角度出发,进行有针对性的选课指导。

②学生自主原则。

要引导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自主选择学习课程,自主安排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课程表。

③有利性原则。

指导学生按照有利于升学、有利于发展的原则选修课程。

④可行性原则。

要根据学校的场地、设备、师资等条件,在班级数(教学班)、班生额等方面设置选课的限制条件,组织学生“有指导、有条件的自主选课”。

(2)选课指导程序

  学校成立学生选课指导机构,由教务部门具体负责该机构的工作。

  ①根据实际编制《学生选课指导手册》,并建立有效的学生选课指导制度。

(参见附件二)

  ②做好选课前的动员,组织学生学习本校课程计划和《学生选课指导手册》,了解选课要求,掌握选课的方法。

  ③学生选课,教师承担学生的选课指导任务,与学生建立相对固定的关系,帮助学生制定符合个人特点的课程修习计划。

④教务部门汇总选信息,并组织反馈和协调、调整,形成学校总课表。

⑤学生最后形成自己的个性化课程修习计划,并编排个人的课程表。

(3)选课指导注意事项

  ①指导选课时对模块的介绍要具体、详细、有针对性,使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并作出合理的选择。

②应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依托校园网或数字化的课程管理和评价系统为学生的选课提供指导和课程编排,并为师生和家长提供查询和交互的平台。

建议组建“课程电子管理系统开发小组”,目前可先行开发“选课管理系统”和“学分管理与学业评价系统”,先行试用,逐步完善,直至纳入排课系统。

(三)综合实践课程设计与实施

1、课程结构与学分

(1)研究性学习(15分)

(2)社会实践(6分)

(3)社区服务(2分)

2、课程性质

综合实践课程的三个组成部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实施中要防止相互混淆和替代,违背了课程的严肃性,降低了课程实施的价值。

(1)研究性学习:

一种重在培养探究意识和创新、发明能力的学习活动。

研究是其特点。

(2)社会实践:

一种重在扩展、印证知识,增进社会、自然体验的学习活动。

参与、观察、体验是其特点。

(3)社区服务:

一种重在培养社会责任感的学习活动。

公益性、服务性是其特点。

3、课程内容

(1)研究性学习:

①课题探究的研究性学习:

以认识和解决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具体包括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等类型。

②实际应用的设计性学习:

一般包括社会性活动的设计和科技类项目的设计两种类型。

(2)社会实践:

社会各行各业的体验性活动;学校传统活动、社团、俱乐部活动;外出参观、考察、访问;社区民俗活动等。

(3)社区服务:

公益活动、宣传教育、帮助贫困户及孤寡老人等。

4、课程实施程序(课程学习评价见“学分管理与学业评价”)

(1)研究性学习

①确定学习主题(自主确定或教师提出,学生选择)

②确定学习的组织形式(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跨校学生研究;学生与社会专业人员研究)

③制定活动方案

④搜集和分析文字信息资料

⑤开展实地考察、实验设计或调查研究

⑥整理汇总(学生要将自己或小组经过实践、体验所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形成书面材料、口头报告材料或其它表达学习过程与结果的恰当形式)

⑦交流研讨(学生通过研究论文、模型作品、研究日记、主题演讲、小品表演、展板、墙报、文字(电子)刊物或口头报告等多种方式向全班介绍自己的研究供大家讨论评议,或通过指导教师主持的答辩)

注意:

1、课题探究类研究性学习与应用设计类研究性学习,成果呈现形式应有区别;2、答辩可分为不同的级别和形式,如指导教师合作组织的,学校组织的等。

⑧评价反思

(2)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

①确定活动内容(为保证学生实践活动的连续性、有序性和完整性,建议以主题的形式来选择和组织内容)

②活动前准备(实践主题与服务项目、实践与服务目标、实践与服务的时间、地点及对象、执行步骤与进度、分工情况、经费预算、预期成果、评估方式、相关人等的责任规定及安全注意事项等其他附件)

③开展实践与服务

④总结交流反思(指导学生借助学习日志把自己或小组在活动中的经验、收获和心得体会整理成书面汇报材料,在一定范围汇报并展开相互评议与反思。

总结交流活动可邀请家长、社区机构相关人员以及服务对象等共同参加)

(四)学校课程设计与实施

1、课程性质和目标:

一种学校自主开发,旨在发展学生兴趣和特长的课程。

2、课程内容和结构:

学校课程是依学生兴趣和特长,以及师资状况决定的,因此其内容是动态的。

结构上为便于引导和管理,可作如下分类(课程内容为举例性质):

①人文素养类:

闽南文化、太极拳、京昆社、国学社、英语外教课堂、日语课堂、社团活动:

《空间》文学社、左岸文学社、《校园心理》编辑、学生电视台。

②科学素养类:

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奥赛。

③生活技能类:

电脑制作活动、创新能力大赛、陶艺技法、黑白摄影室。

④身心健康类:

心理辅导、安全自救教育、礼仪与形体训练

3、课程实施程序

(1)组织、发动教师按照课程结构报送课题和课程纲要

(2)学校汇总课题和课程纲要调查学生兴趣意向

(3)根据学生意向(取学生选择较多的课程)选定阶段拟设课程

(4)学生在拟设课程范围内选课,学校据情调整

(5)学校排出课表,学生制定个人课表

(6)教师开课、考试、评价。

4、课程实施方案的编制

主要由两块组成,一块是学校层面的课程方案,即学校课程总体规划;另一块是教师层面的课程纲要,即教师开设的某门课的具体方案。

课程纲要也可以作为学校课程方案的附件来看待。

学校层面的课程方案和教师层面的课程纲要,要本着简明实用的原则,宜粗不宜细,宜简不宜繁。

(1)、学校层面的校本课程方案

①课程性质和目标(总体目标,统摄各门具体的课程,但可以不完全包容)

②课程内容和结构

③课程实施程序与计划

④课程评价(评价方式、学分获得等)

(2)、教师层面的课程纲要(在编写技术上与教案大体相同)

①课程名称、授课教师、开课对象(年级、性别、知识与技能基础,以及特长等)

②课程目标

③课程内容(简略介绍主要的专题或内容要点以及活动安排)

④实施说明(包括提出对教学方式、课时、场地、设备、班级规模等方面的要求)

⑤考试评价说明(包括考核方式、记分方式、成绩构成等)

几点注意:

1、一个课题为一个模块,18学时对应1学分

2、建议以学期为一个时间单元(周1课时),一次选择12个课题供学生选择(一个学生一次只能选择一个)。

课程方案应明确每一轮课程的开设次数,以便学生安排。

3、课程可滚动开设(部分滚动,以便更新、开发)

4、开课教师可打破年段、校园界限(例如向学生家长、社区征集课题)

5、综合实践课程中的内容可“转换”为学校课程,但要符合学校课程的课程目标和实施要求,不能混淆。

6、不能把开设学校课程变成补习国家课程。

7、可自编和借用教材,但不作硬性规定。

8、通过课程纲要的审议、答辩、推介等方式,建立教师之间开发学校课程的竟争性合作机制,激励教师主动参与学校课程建设。

(五)学分管理与学业评价

A、学分管理

1、学分认定的构成和依据:

学分认定包括课程修习过程和修习结果(考试、考查)两部分,综合情况达到合格方可获得学分。

具体如下:

(1)、学科类课程(国家课程中的必修、选修课)学分认定

①修习课时记录认定。

学生必须全程参加课程修习;

课程修习的时间记录由授课教师负责登记,教务处核准建档;

未经学校批准,课程模块实际修习时间低于该模块规定学时数六分之五的,该课程模块学分不予认定。

(获得免修资格的除外)

②修习过程表现认定。

包括:

学生在修习过程中的态度;

参与教学活动情况;

完成作业及各项学习任务情况;

从事与修习内容相关的实验和实践活动;

平时成绩等。

③模块考试成绩认定。

模块学习结束,由学校组织考试。

考试除笔试外,也可以根据课程特点综合或单独采用听说能力、实验操作和专业技能测试等方式。

以上三方面均合格者,方能获得相应的模块学分。

(2)综合实践活动学分认定

①研究性学习学分认定。

主要依据5个方面材料:

开题报告;

课题研究方案;

课题研究活动记录(每学分不少于18学时);

课题研究中采集的资料、参考文献目录;

具体反映每一成员参与研究的感受、体会小结,课题结题成果。

材料齐备、研究真实、即可获得学分。

如果高考方案要求,应增设必要的考试环节,过程与考试合格方可获得学分。

②社区服务学分认定

学时:

不少于10个工作日(每个工作日不少于5小时);

服务对象单位的书面评鉴;

参加社区服务的过程记录、体会。

③社会实践学分认定

 学时:

每学年必须参加1周的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单位(场所)的书面评鉴;

参加社会实践的过程记录、体会

(3)选修Ⅱ学分认定

从学生修习过程记录和课程考核结果两方面来认定。

(具体同“学科类课程”)

2、学分认定的程序

  

(1)、学生按规定完成课程(模块)修习并经考试、考核后,任课老师(或指导教师)根据学分认定要求,提出初步意见交教务部门审核。

  

(2)、教务部门对任课老师(或指导教师)的初步意见和学生资料进行复审,对不能获得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