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山镇土地整理可行性研究优秀甲级资质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273053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71.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银山镇土地整理可行性研究优秀甲级资质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银山镇土地整理可行性研究优秀甲级资质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银山镇土地整理可行性研究优秀甲级资质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银山镇土地整理可行性研究优秀甲级资质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银山镇土地整理可行性研究优秀甲级资质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银山镇土地整理可行性研究优秀甲级资质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银山镇土地整理可行性研究优秀甲级资质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银山镇土地整理可行性研究优秀甲级资质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银山镇土地整理可行性研究优秀甲级资质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银山镇土地整理可行性研究优秀甲级资质可行性研究报告

 

XX县银山镇土地整理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XX市工程咨询院

1总论

1.1项目背景

1.1.1项目名称

项目名称为:

XX县银山镇土地整理项目

1.1.2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1)法律法规依据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86年6月25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根据1988年12月29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决定》第一次修正,1998年8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修订,根据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决定》第二次修正);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1998年12月24日国务院第12次常务会议通过);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2002年8月29日修订);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年6月29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2002年12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修订);

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

⑦《XX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1999年8月22日XX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0次会议通过)。

(2)规范性文件依据

①国土资发[2000]316号《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②国土资发[2000]282号《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③国土资发[2001]255号《关于印发试行<土地分类>的通知》;

④国土资发[2005]29号《关于加强和改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通知》;

⑤鲁政发[2007]81号《XX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全省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意见》。

(3)技术标准依据

①《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规程》(TD/T1011—2000);

②《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12—2000);

③《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规程》(TD/T1013—2000);

④《农田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GBT20203-2006);

⑤《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

⑥《节水灌溉技术规范》(SL207-98);

⑦《机井技术规范》(SL256—2000);

⑧《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1992);

⑨《农用地分等规程》(TD/T1004—2003)。

(4)技术资料依据

①《XX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6-2010);

②《XX县土地开发整理规划》(2001-2010);

③《XX县农业区划》;

④《银山镇志》。

(5)项目区地籍及踏勘资料。

1.1.3项目提出的理由与过程

(1)项目来源

XX县位于XX省西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5°46′19″~36°05′16″,东经116°13′36″~116°39′44″。

东邻肥城,南接汶上,西与梁山县搭界,北与平阴县接壤。

全县地形复杂多样,水资源分布不均,形成农业生产区域不平衡;土壤养分平均比例不协调,加上自然灾害频繁,作物产量低而不稳,农业资源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另外,在农业资源利用上,有重生产轻生态倾向,造成大量水土养分随水流失,耕地面积逐年减少。

再者,农业是银山镇的主要经济成份,农业的发展对全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保障XX县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根据国家制定的土地开发整理相关政策,基于经济、社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XX县国土资源局立足于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协调统一,为经济建设提供土地保障。

按照XX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决定对银山镇941.00公顷土地进行整理。

本项目土地整理实施的主要措施,一是通过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完善农田配套工程,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是通过加强农田防护,治理水土流失,增加绿地面积,改善生态环境;三是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缓解耕地供需矛盾;四是改善农业生产结构和土地利用方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五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2)编制过程

①签订委托协议

2008年6月,受银山镇人民政府委托,就编制工作范围、重点、深度要求、完成时间、费用预算和质量要求交换了意见,双方签订了委托协议。

②组建工作小组

编制小组成员配备了具有土地、农业、林业、水利等业务知识,熟悉当地农业生产和农业工程建设情况的技术人员。

为使各专业人员协调工作,保证可行性报告总体质量,确定由中心分管业务副主任担任项目技术负责人,负责统筹协调。

③制定工作计划

编制组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研究工作的范围、重点、深度、进度安排、人员配置、费用预算及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大纲,制定了工作计划,并与委托单位交换了意见。

④实地调查

编制组根据编制需要进行了两次实地调查,并收集整理有关资料。

⑤分析研究

编制组通过对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各个方面的分析,设计出不同方案,进行论证对比选优,并形成结论性意见。

⑥项目效益评价

编制组对推荐建设方案进行了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评价及风险分析,来判别项目的社会可行性、环境可行性、经济可行性的抗风险能力。

⑦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

⑧与委托单位交换意见

可研初步成果完成后,编制组提交委托单位交换意见,按照委托单位的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了可研报告,形成最终可研成果。

(3)兴建理由及分析论证

①兴建理由

a.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良土壤,培育地力,提高耕地质量;

b.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发展;

c.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持当地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

②分析论证

①项目层次分析

项目实施后,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42.23公顷,耕地质量得到提高,农业产量预计可增加15%以上,并可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②国民经济层次

项目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XX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及现行有关政策的规定,项目的实施是《XX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之一,与《XX县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相一致。

1.1.4项目预期目标

(1)项目建设规模和所增耕地潜力

项目拟对项目区内941.00公顷的土地进行土地整理,通过对其它农用地和未利用土地进行整理可新增耕地面积42.23公顷,新增耕地率为4.49%。

(2)主要建设内容

①平整土地:

对不能满足农田灌溉要求的土地进行统一平整,由于项目区土地高差起伏不大,采用小面积按地块平整。

②农田水利:

通过新打机井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采用PVC管道节水灌溉措施,对机井进行电力配套。

规划建设排水系统,解决项目区排水不畅问题。

每眼机井出水量在60m3/h以上,控制面积100亩左右。

并布设明沟排水,汇入与外界相连的排水沟,形成完整的排水系统。

③道路:

在充分利用现有道路的基础上,依据《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标准修建田间道、生产路,并与项目区外相连。

④防护林:

为降低风害,保持水土,在规划田间道两侧、生产路一侧栽植单排农田防护林,株距2米。

(3)建设标准

①灌溉标准:

灌溉保证率不低于75%,有效灌溉面积达到95%以上。

②排水标准:

10年一遇一日暴雨一日排出。

③水工建筑物标准:

桥涵满足中型农业机械通行。

④田间道路能够满足中型农业机械通行。

(4)项目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率

①减轻水肥流失,保护耕地,提高耕地质量;

②项目实施后年增经济效益446.34万元;

③提高林地覆盖率,美化环境;降低风速,增加湿度,调节气温,改善农田小气候。

1.1.5项目建设基本条件

(1)法律条件:

据调查、分析和研究所收集资料得知,本项目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2)自然条件:

项目区地质结构稳定,大部分为平原,坡度在5度以下,但土层瘠薄、厚度不均匀。

土壤类型为砂壤均质石灰性河潮土,土壤结构松散,孔隙大,宜耕期长,漏肥水严重,肥力低,无侵蚀,无盐碱。

(3)资源条件:

项目区光热资源丰富,全年光照2552小时;无霜期200天左右。

地下水源充足,适合种植一般大田作物,增产潜力大。

(4)生态环境条件:

项目区土地对农业生产活动的承载力相对较大,土地整理对环境不会造成不良影响。

(5)基础设施条件:

项目区对外交通方便,电力能满足供应,有一定骨干水利设施。

(6)施工条件:

XX县土地整理中心和银山镇政府均组织实施过多个类似项目,有丰富的项目组织实施管理经验和整齐的人员配备。

项目区劳动力资源丰富。

(7)当地群众的支持程度及愿望:

项目区群众对项目实施表现出了空前热情,一致认为,项目的实施能够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收入,维护社会稳定,改善项目区生态环境,是他们梦寐以求的好事情。

1.2项目概要

1.2.1项目所在地

银山镇位于XX湖西畔,南与代庙乡接壤,东靠XX湖,西隔黄河与河南省台前县吴坝乡搭界,北与斑鸠店镇相连。

此次土地整理项目区位于银山镇的西茂王、东茂王、银山村、西汪、孙阜村及贺庄共六个行政村。

1.2.2项目类型

本项目属于市重点项目。

1.2.3项目性质

本项目性质为土地整理。

1.2.4项目区位置和范围

项目区位于XX县银山镇,涉及银山镇的西茂王、东茂王、银山村、西汪、孙阜村及贺庄共六个行政村。

北至银山镇与斑鸠店镇的乡镇界,南至银山镇水泥厂河堤,西至铁山头村居民点,东以西蜡山北侧农村道路为界。

地理坐标为东经116°07′17″~116°10′17″,北纬36°02′30″~36°06′20″。

1.2.5项目区地貌类型

项目区属平原地貌。

1.2.6项目建设规模

项目建设总规模为941.00公顷(不包括林地等不参加整理的地类面积)。

1.2.7项目区土地权属情况

项目区土地隶属西茂王、东茂王、银山村、西汪、孙阜村及贺庄共六个行政村,使用权归村村民承包使用。

土地四至明确,界址清楚,面积无误,权属无争议,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证书齐全。

1.2.8项目预计新增耕地面积、新增耕地率

预计新增耕地42.23公顷,新增耕地率4.49%。

1.2.9项目建设工期

根据项目区的规划内容和施工条件,项目区的建设工期为1年,为2009年1月~2009年12月。

1.2.10项目总投资、亩均投资

项目预算总投资1818.02万元,亩均投资1288元,全部申请市投资。

其中:

工程施工费1476.86万元,占总投资的81.23%;设备购置费202.20万元,占总投资的11.12%;其它费用共计112.09万元,占总投资的6.17%;不可预见费26.87万元,占总投资的1.48%。

2项目区概况

2.1自然条件

2.1.1地形地貌

(1)地形地貌特征

项目区为平原,坡度在5度以下。

(2)海拔高程

海拔最高处41.8m,最低处39.2m,最大相对高差2.6m。

(3)地势起伏情况

总体地势为北高南低,西高东低,起伏不大。

2.1.2土壤、植被

土壤类型为砂壤均质石灰性河潮土,PH值在7.0左右,土层瘠薄并厚度不均。

有机质平均含量为1%,全氮0.071%,碱解氮平均含量为54ppm,速效磷和速效钾分别为5ppm和165ppm。

按全国六级分类标准标定,有机质含量相当于全国分类标准中的四级,氮素为五级,速效磷为五级,只有速效钾相当于分类标准中的二级。

总的看来,土壤养分含量处于偏低水平,特别是氮素不足和严重缺磷是一个突出问题。

项目区耕种悠久,原生自然植被不复存在,大部分为栽培植被。

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经济作物有花生、棉花等。

2.1.3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

项目区地下水源于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孔隙含水岩组。

主要含水层为中粗砂夹砾石。

含水层分布均匀,厚度大,埋藏浅,造水性好,为富水区,地下水资源丰富。

项目区属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地层,间有前震旦系隐伏地层。

产状平缓,基本走向北东,倾向北西,倾角3°~6°。

岩性主要是灰岩、泥灰岩、白云质灰岩、砂质灰岩、页岩、砂质云母页岩、片麻岩、花岗片麻岩及混合岩。

2.2资源条件

2.2.1农业气候资源

(1)热量

热量是一项重要的气候资源,热量条件直接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品种布局和产量的形成。

项目区年平均气温13.4℃,一月份最冷,七月份最热,二至六月,九至十二月气温升降变化显著,一至二月,六至八月变化比较平缓。

无霜期200天左右。

适宜的气候条件为品种繁多的动物植物提供了良好的适生环境。

(2)光能

太阳辐射是地表的主要能量源泉,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植物体内贮藏的生物化学能。

项目区年光照时数为2552小时,热量可满足农作物一年两作的需要。

(3)降水

项目区多年平均降雨量为642.0mm,降水季节分布不均,一年内降水量7月份最多,1月份最少。

历年来7月份平均降水195毫米,1月份平均降水7.3毫米。

年平均蒸发量为1310mm,最大蒸发时间为4~9月份,占全年蒸发量的80%,相当于降水量的2.4倍。

2.2.2水资源

项目区境内无地表水,但项目区西部1.5公里处黄河流经银山镇,项目区东部不到2公里就到XX湖。

项目区地下水源于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孔隙含水岩组。

主要含水层为中粗砂夹砾石。

含水层分布均匀,厚度大,埋藏浅,造水性好,为富水区,地下水资源丰富,单井涌水量50~100m3/h,水质符合灌溉水质标准,可满足灌溉需要。

2.2.3生物资源

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经济作物有花生、棉花等;林木主要有杨树、柳树、梧桐树、榆树等;动物资源主要有牛、猪、羊、鸡、鸭、鹅等。

2.3社会经济状况

2.3.1人口情况

项目区总人口11921人,全部为农业人口。

其中劳动力8345人,占70%。

人均耕地0.08hm2,2007年总经济效益万4291万元,人均收入4798元。

农村劳动力就业率73%,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

2.3.2经济发展水平

项目区内经济以第一产业为主,二、三产业不发达,工业产值不高。

项目区内绝大部分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农闲时节,约有10%的人员从事建筑业及第三产业。

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约4798元。

近年来,随着农村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人均劳作面积加大,项目区各村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劳动力闲置情况。

项目区工业基础薄弱,应当通过充分挖掘农业发展潜力,使当地经济更加快速发展。

2.3.3科技发展水平

项目区农业科技水平较高,良种普及率达90%以上,农民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保护地栽培、反季节栽培、有机化栽培、节水灌溉等技术已广泛采用。

但也存在偏施化肥、轻施农家肥等现象,地力有下降趋势。

2.4土地利用现状

2.4.1土地利用结构

项目区土地利用结构详见附表1——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表。

2.4.2土地开发利用程度

项目区土地利用程度较高,具体指标如下:

(1)土地垦殖率=原有耕地面积/项目区土地总面积

=833.54/941.00×100%=88.58%

(2)土地利用率=已利用土地面积/项目区土地总面积

=938.48/941.00×100%=99.73%

(3)耕地复种指数=全部农作物播种面积/耕地面积

=1667.08/833.54=2

2.4.3土地利用经济效果

项目区现状土地单位产量为小麦5700kg/hm2,玉米为6450kg/hm2。

治理后小麦可提高单产1800kg/hm2,玉米可提高单产2550kg/hm2,土地利用率及生产潜力较高。

2.5基础设施条件

2.5.1交通基础条件

项目区的对外交通基础条件较好,为本项目的实施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

但项目区内部交通条件一般,多数为土质农村道路,宽度在3m左右,部分在2m以下,给农业生产带来很大不便。

结合本次土地整理做相应的调整。

2.5.2排灌骨干设施状况

项目区内有多条灌溉渠道,但均为土质,灌溉过程中水资源浪费严重。

现状分布的井部分已使用多年并有损毁现象。

道路两侧有简易的排水设施,占地面积大,需重新布设。

2.5.3电力基础设施状况

项目区用电可以从附近居民点变压室引电,电力供应可以满足项目灌溉用电需要。

2.6农业生产状况及农田基础设施现状

2.6.1农业生产状况

项目区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播种面积分别在833.54公顷以上,复种指数接近2。

2.6.2农田基础设施现状

(1)田间水利工程现状

项目区内无灌溉水源,灌溉水源主要为地下水,采用机井取水,机井数量较少。

采用地表水灌溉的渠道为土质,占地面积大且渗漏严重;排水系统不完善,基本没有桥涵,沟与沟之间无法连贯。

(2)田间道路

项目区内道路路面宽度多在3m左右,全部为土质路面,标准偏低,分布欠规则,需进行统一规划。

(3)防护林布置及树种

项目区内有少部分防护林,还有些是零散树木,种植不规范,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

3项目分析

3.1项目合法性分析

XX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土地开发整理方案对项目作了具体安排,是2006~2020年度实施的重要内容之一。

项目符合《XX县土地整理开发专项规划》与银山镇农业综合开发、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和村庄整理规划等专项规划的要求。

项目区是《XX县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方案》划定的基本农田整理项目区之一。

项目实施主要目的是保护耕地不受破坏、提高现有耕地质量,不存在毁林、开发湿地等不合理行为。

据调查、分析和研究所收集资料得知,本项目区符合其它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3.2耕地整理潜力分析

3.2.1新增耕地潜力分析

项目区土地整理潜力主要来源于田坎和荒草地重新规划布局后减少的占地。

整理后,项目区内非耕地主要是道路、农田水利占地。

项目实施后可新增耕地42.23公顷,新增耕地率为4.46%。

项目区新增耕地潜力分析详见附表2和规划图。

3.2.2耕地质量潜力分析

项目区属汶河流域,农田基础设施及农田灌排设施不足,区内主要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量与可能达到的水平相比仍然偏低,平均为小麦350公斤/亩和玉米400公斤/亩,且稳定性差,而区内灌排条件完善的地块产量已达到了小麦500公斤/亩和玉米600公斤/亩的水平,因此,农田整理的潜力仍较大。

3.3水资源平衡分析

水量平衡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指在一定的保证率下的水量供需平衡。

因此,在进行水资源平衡分析之前,首先确定灌溉设计保证率。

根据项目区的气候特征,依据《土地开发整理标准》,规划采用低压管道灌溉方式,灌溉设计保证率为75%。

3.3.1灌溉水源分析

项目区虽南临汶河,但因其为季节性河道,水量受气候和降雨影响较大,因此地表水资源周期分布不均。

但项目区内地下水资源充足,建议将地下水资源作为灌溉水源。

3.3.2需水量预测

项目区需水:

农田灌溉用水。

①灌溉制度

根据项目区气候、土壤、农田水利、及当地农业区划、作物布局等自然条件和农业发展规划,项目区农田整理后种植制度主要采用冬小麦—夏玉米两季连作。

根据当地农业部门灌溉实验站成果,在75%的灌溉保证率下,小麦全生育期灌水三次,玉米两次,具体见表3-1:

表3-1     灌溉制度表

作物

灌水历次

灌水时期

灌水延时(天)

灌水定额(m3/亩)

灌溉定额(m3/亩)

小麦

1

9月底~10月上旬造墒用水

10

40

125

2

3月下旬~4月上旬拔节水

8

45

3

5月上旬~5月中旬灌浆水

8

40

玉米

1

7月上旬拔节水

9

40

80

2

8月底9月初灌浆水

9

40

合 计

205

②需水量估算

项目区需水只需考虑农田灌溉用水。

灌溉需水量按下式计算:

式中:

-灌溉需水量(m3)

-净灌溉定额(m3/亩)

-灌区面积(亩)

-灌溉水利用系数取0.85

项目区经整理后水浇地面积为884.23公顷,在设计灌溉保证率P=75%的情况下,水浇地按两熟小麦玉米的净灌溉定额205m3/亩,项目区灌溉需水量为:

205×884.23×15/0.85/10000=319.88(万m3)

3.3.3供水量预测

项目区采用地下水灌溉。

⑴降雨入渗补给量W1

降雨是项目区地下水补给源之一,根据灌溉设计保证率选取设计年降雨量,由下式计算降雨入渗量:

W1=0.001apA(m3/年)

式中:

a――降雨入渗系数,由XX县水文地质资料查取,取0.11;

p――设计年降雨量(mm);

A――补给地下水面积(m2);

⑵灌溉水入渗补给量W2

W2=βMA(m3/年)

式中:

β――灌溉回归(灌溉入渗补给)系数,根据XX县水文地质资料取0.2;

M――作物灌溉定额(m3/hm2);

A――灌溉面积(hm2)

⑶区外侧向补给量W3

W3=365kh含LJ(m3/年)

式中:

k――含水层内渗透系数,取0.3;

h含――补给区中地下水含水层平均厚度(m);

L――补给区周边长度(m);

J――补给区地下水坡度。

开采系数根据项目区单井单位出水量、地下水位年变幅、开采程度等定为0.65。

表3-2   项目区年可供水量统计表   位:

万m3

可供水量

项目区

地下水资源量

降水入渗补给

90.87

灌溉水入渗补给

54.38

区外侧向补给

1095.70

合  计

1240.95

按0.65开采计

806.62

3.3.4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从以上水量供需分析计算,项目区可供水量大于需水量,完全能够满足项目区灌溉用水需求。

见表3-3。

表3-3      水量平衡表单位:

万m3

需水量

供水量

水量盈缺

319.88

806.62

+486.74

3.4土地利用限制因素分析

3.4.1土地利用主要限制因素

(1)干旱。

根据《XX县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据27年的气象资料分析,大旱年15年一遇,偏旱年4年一遇。

大旱年和偏旱年占30%,其中,春旱年占67%,秋旱年占41%。

项目区灌溉设施不配套,干旱对作物产量形成明显影响,是项目区农业产量低而不稳的主要限制因素。

(2)涝灾。

根据《XX县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据27年的气象资料分析,大涝年为27年一遇,偏涝年为9年一遇。

由于项目区排水沟之间没有贯通,造成排水体系不健全,部分地势低洼地块易受涝灾。

(3)部分田块田面不平、地块零散,不利于农田灌溉和机械作业,农业生产基本靠天吃饭。

(4)防护林体系不完整。

3.4.2主要对策

(1)平整田面。

(2)增设机井,全部采用低压管道节水灌溉措施,增加有效灌溉面积。

(3)全面规划建设排水系统,形成完整的排水网络。

(4)对道路进行重新规划布置,既提高项目区内交通道路的质量,又节省占地。

(5)全面规划道路并栽植道路防护林。

3.5土地适宜性评价

温度条件:

积温条件能够满足大田作物要求,无霜冻威胁;

水分条件:

项目区属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42.0mm,地下水资源丰富,完全可以满足灌溉需要。

正常年份无洪涝灾害,项目实施后排水条件良好,田间不积水。

土壤条件:

土层厚度30cm左右,地面坡度≤5°。

项目区各种资源条件均满足农业生产要求,适合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和其他经济作物。

3.6公众参与分析

3.6.1可行性研究阶段公众参与情况

XX县国地资源局土地整理中心用10多天的时间进行调查,邀请农业、水利、电力、环保、交通等有关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