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小学《信息技术》发展性学习评.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272602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51.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信息技术》发展性学习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信息技术》发展性学习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信息技术》发展性学习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信息技术》发展性学习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信息技术》发展性学习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信息技术》发展性学习评.docx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信息技术》发展性学习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背景下小学《信息技术》发展性学习评.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信息技术》发展性学习评.docx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信息技术》发展性学习评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信息技术》发展性学习评价体系的探索与研究

【摘要】

发展性教学评价是指一种以促进评价对象发展为根本目的,重过程、重评价对象主体性的教学评价。

传统教学由于过于强调以学科价值为本,以知识技能体系为目标参照,以教师为中心,重结果、求一律,把教学评价本身当作目的与终结,存在着许多弊端和局限性,制约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新课程强调构建侧重评价过程、强调评价对象主体参与、重视评价方法多样、以促进评价对象的发展为根本目的的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重视发挥教学评价的诊断、导向、激励、教学等功能。

本文就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发展性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作粗浅的探索,以促进评价改革,并供参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发展性学习评价评价体系  探索研究

一、课题的缘起

一)、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改革的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课程改革目标中提到: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并且在课程评价的章节中的第十四条中规定: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新课程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强调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重视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

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

二)、传统学业评价的缺陷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知识性、技能性、工具性非常强的学科,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个性的发展、创造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由于信息技术学科是新兴学科,学生学习成绩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

信息技术教师在实际操作中很少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方法、技能形成、情感等方面能力的评价而注重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注重结果评价,而忽视了过程评价,主要表现为:

一、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过程的评价过于简单、含糊,并流于形式,较为普遍的为教师的口头评价,评价语大多为“你真棒!

你真行!

”等;二、教师对学生平时课堂学习情况的评价不够及时,往往是一个学期结束了,教师给学生一个期末学习成绩,如优秀、合格、不合格,使学生难以明白自己到底在什么方面比较成功,那些地方需要努力;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往往侧重于计算机操作结果的评价,而忽视了整个学习过程,操作过程和学生情感态度的评价,致使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往往着眼于学习优秀的学生,表现显眼的学生,而忽视了一大批表现一般和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

三)、学生发展的需要

学生在学习上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这一事实不容更改,因此这种评价现状导致学习优秀的学生在教师评价,学习小组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都始终成功,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始终失败这一事实,而表现一般的学生在计算机学习中得不到教师的关注,同学的重视,久而久之,使这批学生的自我评价定位过低,渐渐失去学习的积极性。

而这与《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修订稿)》的精神“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提高其科学文化素质。

”是背道而驰的。

《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修订稿)》(小学部分)明确指出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是:

帮助学生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使学生了解计算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习惯;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

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评价以形成性评价为主。

由此可见,树立与新课程标准相适应的教学评价观,构建侧重评价过程、强调评价对象主体参与、重视评价方法多样、以促进评价对象的发展为根本目的的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重视和加强教学评价的诊断、导向、激励、教学等功能,把课堂教学的重心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转移到正视学生的基础和促进学生发展上来刻不容缓。

基于以上考虑,我们提出了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进行发展性学习成绩评价体系建构的研究,期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推进评价改革,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二、研究诠释

一)、构建《信息技术》发展性学习评价体系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1、多元智力理论

多元智力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提出。

加德纳认为人类至少有七种认识世界的智力方式,即:

语言、数理逻辑、视觉空间、身体动作、音乐、人际和自我等。

不同的人可能擅长于特定的智力方式学习,因而人类的知识表征与学习方式有许多不同的形态,个别差异在教学中不可忽视。

多元智力理论的广阔性和开放性对于我们正确地、全面地认识学生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各种智力只有领域的不同,而没有优劣之分,轻重之别。

如果学生可以使用不同的智力方式来学习、记忆、表征和应用知识,那么用单一的教学评价方式来评价学生必定是有局限性的,取而代之的方法应该是多元评价,用多种评价手段和方法来衡量不同的学生。

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正发挥评价的功能,培养出具有分析、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学生,让学生发挥其所长。

2、建构主义教育理论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的主观认识,重视建立有利于学习者主动探索知识的情境。

建构主义者认为,虽然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人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或解释现实,由于个人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因此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不同,而通过学习者的合作可以使理解更加正确、丰富和全面。

建构主义教学评价的重点在于知识获得的过程,认为对建构知识的评价比对结果的评价更为重要。

“立足过程、促进发展”,是这种评价思想的集中代表。

以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来说,它包括了学生自我评价、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教师对学生激励性评价、以及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评价。

评价内容从重知识记识向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心理素质、学习态度的综合考查转变,评价标准从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向重视个体差异个性发展的评价,评价方法除了传统笔试,更多倚重多元参照系评价,评价主体由单一教师向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共同参与的交互评价转变,评价重心由关注结果向关注知识形成的过程和促进学生的发展转变,即由终结性评价向形成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转变。

3、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人本主义教育认为,长期盛行的以作为客观知识测验结果的分数的评价范围是极其有限的,它仅能就学生现有的知识以及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某些技能技巧做出评价,而无法衡量学生成长中的意志努力,刻苦勤奋和态度、动机等因素,也无法判断学生学习活动的性质。

这种外在的、机械的评价方法所造成的不良后果是:

一方面迫使教师只重视学生成绩而忽视整体人的成长,另一方面也滋长了学生的一种错误观念,认为学习就是为了获取高分,而获得了高分就意味着某门功课的最终完成,无需再继续深入钻研了,对分数的追求掩盖了真正的求知、认识与发展。

同时,分数是由教师给出的,学生被排除在评价过程之外,既没有评价的义务,也没有评价的积极性。

长此以往,学生逐渐形成了依赖和恐惧的心理,与教师的疏远不断加深、扩大,由分数而引起的忧虑和苦恼愈来愈多,最终导致学生成为分数的“奴隶”,丧失了自我评价、自我调整的能力。

4、新课程评价理念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学习的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法;应该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对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信心。

评价的手段与形式应该多样化,应以过程评价为主。

对评价结果的描述,应采用鼓励性语言,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

“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二)、发展性学习评价体系的概念界定

综合以上理论与《信息技术》学科特点,我们认为《信息技术》发展性学习评价体系应是“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强调评价指标的多元性,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评价要保护学生的自信心与自尊心,体现尊重和爱护,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评价应突出发展、变化的过程,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积极主动的态度;要将评价贯穿于日常教育活动中。

”是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以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等为理论基础,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应用为评价基础的评价体系。

它确立受教育者评价的主体地位,积极、主动的参与评价过程,坚持评价的民主性,注重启发和提高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培养受教育者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调节的习惯和能力。

教育者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跨越多时间段、多空间观察受教育者的进步与改变情形,了解其动态的认知过程,给予个性化的诊断与评价。

在评价中采用静态、动态评价法相结合,采用多纬度的评价指标,发现受教育者的擅长领域,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发展性学习成绩评价体系与传统静态学习评价体系相比较具有以下特点:

1、评价内容的多元性、评价方法的多样性。

评价体系从学习参与、基础知识、操作技能、社会适应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的、全面的素质能力考察。

评价过程中采用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展览评价、动态日常记录评价等,使用多种评价方法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准确性。

2、确立学生评价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评价的积极性。

传统考核评价的方法注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处于被动状态。

发展性学习评价确立了学生评价的主体地位,教学中让学生自我评价,引导学生成为自律者,发挥学生在评价过程的主体性。

让学生在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的共同努力下促进发展、学会合作。

学生学习前了解自己现有的基础,通过对自己日常学习中良好学习行为的记录,激发学生关注自己的优点,结合课堂学习反思表看到自己的进步,通过多方位的评价与展览性评价验证自己的学习能力。

3、重视学生进步过程的评价,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传统的评价方法注重静态的评价,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优良品质和潜在能力。

发展性学习评价体系重视学生对学生解决问题过程的评价,从中发现学生优良的学习品质和潜在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通过建立个人学习成长档案、学习成长日志评价让等形式关注学生日常学习中点滴积累和优良的学习品质;并通过展览评价使学生明确下阶段努力的方向;结合个人学习成长档案、课堂学习成长日志、研究性作业、展览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评价,激发其学习的潜能。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研究为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寻找较为科学的学业评价内容、评价方法与评价形式,建立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和可持续性发展的科学评价体系。

2、通过改革评价内容与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激励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计算机学习习惯。

3、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全面和谐地发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重视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4、提高信息教师掌握发展性评价的艺术,深刻理解“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自觉发挥评价的激励性、发展性功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

同时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四)、研究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构建教学评价体系的首要标准。

当代教育教学是一个合乎规律的社会实践活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必然要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符合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

教学符合客观规律在评价上体现为评价的科学性,评价体系的构建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情感、意志等发展规律、学科知识的组合规律等,这是评价体系确立的最基本的条件。

2、全面性原则

教学评价要以学生的各个方面为评价对象。

因为学生是人而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人的一切活动,包括学习要受人的意识支配,所以教学评价就不能仅仅局限于关注知识的掌握,更要促进其兴趣、爱好、意志等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3、发展性原则

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

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

发展性评价体系除了基本的区分优良和分等鉴定功能、固有的诊断功能改进与形成性功能以外,更重要的是具有了记录成长的功能、反馈调节功能、反思总结功能和积极导向功能,它提供的是强有力的信息、洞察力和指导,旨在促进发展而不是简单的优劣区分。

评价的基本目标是为了教育并促进学生的发展,是为学习服务的,是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的。

4、激励性原则

评价能使学生适时了解自我发展的状况,从而激发新的需要,增强目标意识,促使自己不断向既定目标迈进。

激励不在于对学生一味表扬,教师应逐步培养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提高他们反省能力,不因存在某些不足而怀疑自我价值。

这样即使教师指出学生的不足甚至是批评,学生所感受到的仍是教师对自己的关注和期望,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达到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

三、小学信息技术发展性学习评价体系的建构

一)、优化评价环境,保障评价改革的健康发展。

要真正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采取一系列配套措施,建立一整套保障机制。

1、召开家长会,争取家长和社会的支持,评价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首要的任务是转变观念,不仅教师和学生要转变观念,家长和社会也要转变观念。

我们努力构建学校、家庭有机结合的网络,召开家长全体会议、家长委员会会议,引导家长真正地理解、支持、参与评价改革,争取家长和社会对发展性评介的支持,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评价环境。

2、让学生参与评价办法和细则的制定,明确评价的目的。

评价不是目的,而是手段,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甄别与选拔,而是为了更好的发展。

学生是评价的主体,如果学生不支持、不理解评价改革,或学生被动地接受评价改革,评价改革将失去“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目的与意义。

让学生参与评价办法和细则的制定,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明确评价的目的,在校园内营造一个支持评价改革的心理氛围,使改革能顺利推进。

3、建立协调完善的交流培训机制。

学习评价改革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处于实践探索阶段。

为了保证学习评价改革科学、有效、持续、深入地推进,必须建立一个深入畅道的交流机制。

二)、创建平台,构建合作评价的机制。

1、让学生家长参与使用成长日志,促进学生发展。

为学生精心设计“学生成长日志”,每本日志册由学生随时携带,封面上有学生的班级、姓名、家长姓名、联系电话等,记录册里有信息技术日常学习评价细则,有学习评价的目标、标准、内容和评价方式等。

评价栏内容有教师反馈、学生反思、家长的话三个项目,分别由老师、学生、家长填写,每周学生反思一次,每月教师、家长评价反馈一次。

2、构建多向传输的学习评价网络,让学生在评价中成长。

在课堂学习中,构建同桌二人学习评价组、前后两桌四人学习评价组,将自然组一分为二的学习评价组、学习组与学习组构成的学习评价大组相互结合、合作学习评价的网络。

这些学习评价组,不仅完成学习的交流讨论,也完成小组互评的任务。

这些学习评价组主要完成日常学习形成性评价。

当然,学生进行互评并非是为了给某学生定个级别,目的是让学生在互评中看到自己的成绩,找出自己与其他学生的差距,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调控,在成绩与差距面前,不断激励自我,不断发展自我。

3、评选优秀合作学习小组,调动小组密切配合,协作探究、共同发展的积极性。

在小组互评中,一方面要淡化个人之间过于激烈的竞争,另一方面也要强化小组之间的合作和竞争。

为了强化小组之间的学习竞争,每个月在班中评选优秀合作学习小组,给全班每个学习小组定个级别。

优秀合作学习小组,主要视前一个月小组成员个人学习的状况与合作程度评出。

合作学习小组的级别高低,直接影响下一个月的日常学习形成性评价中,合作学习小组的个人等级将向上浮动。

具体操作方法是:

每个月根据合作学习小组学习的状况和小组合作的成果与程度,评选出ABC三个不同等级的合作学习小组。

三)、评价内容多元化,促进学生多项潜能的发展。

1、评价内容的多元性,较好地促进学生多项能力的发展。

将单一的上机考核改为多项内容组合的开放性考查方式,能较好地考查学生的多方面能力,使学生从不同的考查项目中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为具有不同智力特征的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能更好地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在能力。

2、评价内容的开放性和选择性,促进学生自主能力的发展

在考查项目中,既有基本的要求和规定,也有很多供选择的内容和形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主选择考查内容和形式,决定考查的时间。

学生既可以连续进行某一方面的研究,也可以进行不同的方式的尝试。

考查方式既可以小组合作也可以单独进行,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交流与独立思考能力,学生还可以根据考查内容和学习情况,在一定的范围自主支配和控制完成的时间,给学生更多自主的权力和发展空间,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自我控制的能力。

3、评价内容的多元化,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评价内容由重知识考查向重能力发展转化,也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考查的重心由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向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转移,学生不光要记住教材内容,更重要的是要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死记硬背教材内容的学习方式。

促进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死记硬背转向主动探索,灵活应用。

在学习中感悟与体验,总结一定的规律和方法,促进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发展。

4、评价内容的多角度。

内容的多角度,关注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他们的使命感、责任感、自信心、进取心、意志、毅力、气质等方面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

评价学生的学习不再仅仅依靠成绩测验,还包括了对和学生学习有关的态度、兴趣、行为等等的考查。

用一句话说,就是以多维视角的评价内容和结果,综合衡量学生的发展状况。

四)、评价主体多元化,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构建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复评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更好地发挥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将学生由被动接受评价到主动参与评价,将评价过程变成一种民主参与、协商和交往的过程。

1、学生自评

在评价中先由学生进行自评。

首先使学生明确评价的意义在于客观地认识自己,看到自己的成功与不足,促进自己今后更好地发展,不要纠缠于分数。

其次是要学生掌握评价的方法,学会依据一定的标准进行评判,提高具体情景中的分析与判断能力。

为了便于操作,在各考核项目中设置自评项目,学生对照评价表分项进行自评,再通过同学互评,进行对照与反思,逐步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评比,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让他们做得更好。

教师也可以在课始提供一些现成的学生作品,让大家评判什么样的作品是美的、合理的。

对学生范例的分析,不仅给出了一个较为形象直观的评价标准,而且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给他们以启发。

一旦产生有创意的作品,教师应及时给予演播来引导学生努力的方向。

比如《校园里的树》一课,通过画各种各样的树这一任务让学生自主学习“画图”软件中几个常用工具的使用。

当树在几个孩子那儿被拟人化后,教师立即抓住机会展现给所有的学生。

生动有趣的画面将学生的思路打开了,于是有的学生给树扎上了小辫子,有的学生在树杆上开了一扇小门,说那是小动物的家……

2、学生小组互评

在学生自评的基础上,通过同学或小组互评,进行对照和反思,促进学生自我认识的提高,学生在互评过程中也会从中受到一定的启发和帮助,会吸取别人的经验和教训,会有所感悟,在给他人帮助的同时也能促进自身的提高。

一些不同看法和模糊认识,可以通过讨论和对照,达成共识,在互评中尽量以质性评价为主,淡化分数的作用,提倡多看他人的成功之处,相互学习和鼓励,共同提高。

例如:

在进行典型性学生作品评价时,可以是由学生每人选择一件作品(包括对自己作品的文字介绍)进行展出。

学生可以由上台围绕“为什么选择这幅作品?

”“这幅作品的最成功之处在哪里?

”等主题进行介绍和自评。

同学之间可离开座位互相欣赏参观、浏览作品,围绕“你最欣赏哪一幅作品?

为什么?

”“这幅作品的闪光点在哪里?

”“作者平时的学习态度,知识技能等方面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地方?

”等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在同学互评的过程中,如果有什么疑问或想了解的地方可以与作者交流,请他(她)谈谈自己的感想和体会,作者需作出回答。

学生在与他人作品的欣赏对比中互相了解,互相促进,同时也能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

3、教师复评

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复评,其目的是增进师生间的相互了解,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着重在于帮助学生分析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原因,有针对性地给予具体指导,使评价真正成为教育的手段,成为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教师复评的另一个作用,还在于对学生自评或互评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评价的能力。

在评价过程中师生应处于平等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情况,使评价过程成为民主参与、协商和交往的过程,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

如在教学word程序时,我让学生设计一件反映申奥成功的作品,要求图文并茂,主题突出。

有一个学生的制作过程是这样的:

他首先从素材库中插入了一幅天安门及鲜花广场图片作水印背景,然后使用画图软件做了一个五环标志贴到了文档中,由于操作较慢的原因,最后的作品没能输入文字,画面布局也不是很合理。

在评价时我没有单纯就作品好坏下一个结论,我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这个学生的操作过程、解决问题的思路,能使用多种软件和技巧来创作作品的方法,并“大胆”地给了他一个“优秀”。

因为这个学生基础不是很好,能有这样的表现是相当不错了,只要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提高、有发展、有创新,就要积极给予肯定和鼓励。

有时,我也会根据学生的要求采取延缓评价的方式,当学生觉得作品不理想时,可以要求暂时不评价,待满意后再给予评价。

上面那个学生我让他课外继续操作,在他认为满意时再请老师和同学去欣赏,在第二次课上他给我们展示了他的作品,并赢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

下面以第二册第11课《图文并茂的效果》的课堂评价实录为例具体介绍构建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复评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更好地发挥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将学生由被动接受评价到主动参与评价,将评价过程变成一种民主参与、协商和交往的过程的实践。

1、师:

请同学们保存一下自己的作品吧!

2、请学生放下鼠标;

3、师:

同学们,看了自己完成的作品,你感到满意吗?

(有的生答满意,有的答不满意;)对自己的作品,你自己肯定有很多想说的,比如哪个地方我做得很漂亮,哪个地方有缺陷。

现在就请同学们对你的同桌说说自己的作品怎么样,然后请你的同桌评评你的作品好吗?

4、学生自评、互评作品,教师巡回参与;

5、你愿意将你的作品展示给同学们看吗?

6、学生展示作品(教师打开他保存的作品,然后广播给学生们),请学生评价:

作品一:

(略)

生1:

他在中间插入了一个雪人,并且将雪人的环绕方式设置为四周型,完成了任务,但是他的文字都加了下划线,并且都有底纹,不是很好看;

生2:

他这个雪人不是很合适,既然是种西瓜,放一个西瓜应该更好。

师:

是啊,有时我们不只一味地把各种效果加上去,这样结果反而不好看,另外,插入的图画最好能跟文章的意思一致。

作品二:

(略)

生1:

他的字太小了,颜色看上去很好看;

生2:

他的错别字很多;

生3:

他的剪贴画很好,里面的人就好像文章里的妈妈与孩子们;

师:

这幅作品整体看上去很美,画的含义与文章的意思也相近,位置也放得不错,没有影响正文的可读性,就是错别字多了一点,这可不像我们小朋友们平时的作文哦。

7、学生适当修改自己的作品,然后保存。

点评:

电脑中作文跟语文课中的作文相似,不能有错别字,插入的图画要对应文章的内容,格式的设计上要有整体美。

在课题的实践中,我们也借鉴了富阳万市镇小的一些做法,设计了学生小组互评活动评价建议表,供上课时使用,意在提高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和逐渐掌握评价的方法,并在评价中提高自己。

见附表一。

五)、评价方法过程化,记录学生点滴进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