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浅析《瘗鹤铭》的艺术特色及其影响.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272459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浅析《瘗鹤铭》的艺术特色及其影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精品浅析《瘗鹤铭》的艺术特色及其影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精品浅析《瘗鹤铭》的艺术特色及其影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精品浅析《瘗鹤铭》的艺术特色及其影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精品浅析《瘗鹤铭》的艺术特色及其影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浅析《瘗鹤铭》的艺术特色及其影响.docx

《精品浅析《瘗鹤铭》的艺术特色及其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浅析《瘗鹤铭》的艺术特色及其影响.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浅析《瘗鹤铭》的艺术特色及其影响.docx

精品浅析《瘗鹤铭》的艺术特色及其影响

浅析《瘗鹤铭》的艺术特色及其影响

摘要

《瘗鹤铭》以自然古朴的风貌,无法归类的字体,字形大小差异,字序从左到右构成了中国书法史上绝无仅有的异类。

历代以来,陆游、黄庭坚、米芾、良宽、郑板桥都曾学习临摹过《瘗鹤铭》。

其书风飘逸,楷、隶、行融合,气息浑厚古朴,字形自由舒张。

由于《瘗鹤铭》处于特殊的过度时期,由于无作者姓名,由于坠入江河几百年坎坷的经历,由于文人墨客对他的评价之高,这都让《瘗鹤铭》成为一个大谜团。

《瘗鹤铭》的章法、用笔和字形,无论是对黄庭坚的影响还是给予我们学习的启示都是非常大的。

关键词:

《瘗鹤铭》;特点;影响;黄庭坚;启示

Abstract

"BuryCrane"withthenaturalsimplicityofstyle,unabletocategorizethefont,fontsizedifference,wordorderconstitutesauniqueChinesecalligraphyhistorydifferentfromlefttoright.Sinceinthepast,LuYou,Huangtingjian,MiFu,Liangwide,ZhengBanqiaohadtolearntocopythe"buryCrane".Thebookstyleelegant,Kai,Li,fusion,breathvigoroussimplicity,shapefreerelaxation.Dueto"buryCrane"inthetransitionalperiodspecial,becausethenameoftheauthor,thefallriverhundredsofyearsofhardship,becauseofhishighevaluationofmenofliteratureandwriting,whichwillmakethe"buryCrane"hasbecomeabigmystery."BuryCrane"tricks,penandshape,whetheritistheimpactofHuangTingjianorgiveustheinspirationtolearnisverylarge.

Keywords:

TheEpitaphofCraneact;Feature;Impacts;Huangtingjian;Enlightenment

前言

《瘗鹤铭》作为书法史上的一个“怪胎”,对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学习了解《瘗鹤铭》应该从他的历史背景、结体、用笔、章法等方面进行了解。

要与同时期其他的魏碑书法进行比较异同点,深刻分析《瘗鹤铭》的艺术特色以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并且思考《瘗鹤铭》给予我们学习的意义是什么。

一、《瘗鹤铭》的历史背景

《瘗鹤铭》原刻在江苏省镇江市焦山西麓石壁上。

自中唐开始有著录,后来遭雷击崩落,坠入长江水中。

清朝康熙五十二年,书法家、金石学家、苏州知府陈鹏年曾募工打捞出了五方《瘗鹤铭》残石,共九十三字。

经历代专家考证,《瘗鹤铭》原文大概在一百六十个字左右,尚有很多缺失。

打捞《瘗鹤铭》,成为文人墨客的一种期待。

《瘗鹤铭》原刻在江苏省镇江市焦山西麓摩崖之上,没有书刻年月和人名,北宋黄伯思考为南朝梁人陶弘景在天监十三年(五一四年)所刻,从艺术和书写风格上看,的确属南朝后期。

[1]此时,文字正处于隶书到楷书过渡时期,楷书尚未完全成熟,略存篆籀遗意。

可以十分明确地看出书体由隶书到楷书的过渡,这对于后人学习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所以说,《瘗鹤铭》在书法史上不仅仅有十分高的艺术价值而且有很大的考古价值。

[2]

传《瘗鹤铭》的作者为陶弘景。

陶弘景,字通明,齐梁间道士、道教思想家、文学家。

号华阳居士,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齐永明十年(四九二年)辞官赴句曲山(茅山)隐居,从孙岳游学,并且受符图经法,游历名山,寻找长生不老的仙药。

梁武帝萧衍礼聘不至,却每每就谘朝廷大事,时人称之为“山中宰相”。

陶弘景其思想源于老庄,又主张儒、佛、道三家合流,鼓吹“百法纷凑,无越三教之境”。

陶弘景主张儒、道、佛三家合流,思想源于老庄,所以作品亦有空灵、飞动之态。

南朝文化思想受到佛、道、儒以及玄学影响,南朝人民笼罩其中。

而陶弘景又是一名道士、炼丹家,他自己本身就相信修道成仙,又养“仙鹤”。

陶公受佛、道、儒思想的影响,作品空灵、飞动也就不足为奇。

而当时又处于文字演变过渡时期,残留隶意,略参行草,又是历史上少有的“大字”。

《瘗鹤铭》成为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似乎也是必然。

《瘗鹤铭》的艺术特色

《瘗鹤铭》被后人尊称为“大字之祖”,更有“大字无过《瘗鹤铭》”[3]的美誉。

这不仅仅是因为人们能从此石刻中学习到楷书创作的基本法则,而且能够使人们领略和感受到楷书艺术震撼人心的无限美的魅力。

正因为《瘗鹤铭》摩崖石刻有着丰富、深刻的艺术内涵,所以镇江焦山的《瘗鹤铭》在书法界是特别的有名。

结体

《瘗鹤铭》处于隶书向楷书过渡时期,并没有完全进化为楷书。

从“势”(图1)字来看,它并没有像其他楷书一样的“钩”画,完全是由篆隶中过渡而来。

通过“力”字的斜势达到整个字形的工稳,并且显得开张奇特。

《瘗鹤铭》中很多字都可以看出笔画借鉴于篆隶,这是《瘗鹤铭》浑厚古朴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图2,线条皆是篆籀气息。

“黄”字的转折都借鉴篆书的用笔,笔笔中锋。

结字疏可走马,密不透风。

图1图2

《瘗鹤铭》的结字更具有独到之处:

体势开张豪放、核心稳重如山,基本取宽绰态势。

字的横画、撇画、捺画尽情地向四周外伸展,支撑起整个字的“躯干”,采用外廓满格,空白留内,即所谓“内紧外松”“扩四周而紧中宫”的艺术处理方法。

更可贵的是,《瘗鹤铭》的楷书结体在努力追求宽绰之姿态时能较好地把握分寸,处理好“宽”和“密”这对矛盾,做到宽绰而不疏散,宽绰中又见结密,结密而不局促。

正如清代书法家翁方纲所说:

“《兰亭》似结密者,而其宽绰人所不知:

此铭似宽绰者,而其结密自人所不知也。

”[4]同时,《瘗鹤铭》的结体从平稳中力求变化,从变化中达到新的、更高层次的平稳。

用笔

《瘗鹤铭》一笔一画毫不拘束,有如姿态各异的生命,给人一种自由舒张的美。

《瘗鹤铭》的线条充满了篆籀隶书遗意,书写时圆笔藏锋,中锋用笔,加以绞转,行笔沉着、含蓄、稳健,行处留,留处行。

其笔意从篆、隶中演化而出,线条质感像《毛公鼎》《石鼓文》,极具金石气,古意盎然,简淡有致,点画流动,潇洒自然,同时又具有行草笔意。

[5]如图3,图4的“亭”字,下面的“丁”甚至和《兰亭序》里面的一样。

图3图4图5

《瘗鹤铭》通篇点画圆润、稳健,和《龙门二十品》、《张猛龙碑》等造像墓志不同,多用圆笔,是篆籀线条,用藏锋,绞锋,涩行但不停滞。

是为“行处留,留处行。

”这也造成了《瘗鹤铭》的行草笔意。

如“于”(图2)字,点画之间很清晰,点画之间的连带呼应俨然成为行书的面貌。

篆隶用笔导致它浑厚古朴,行草用笔导致它飘逸生动。

正是由于它的这种丰富的用笔结合,才让其成为书法史上的一个独特的“怪胎”。

3、章法

《瘗鹤铭》在章法上的主要特点,简而言之,则是追求整体的平衡和对称。

它和书法史上众多的楷书碑刻不同,它字形大小悬殊,字与字之间穿插错落,不刻意追求纵成列、横成行,而是追求自然。

根据字形大小而因势赋形。

从整体来看,它是和谐的,自然的,并且章法上更加趋向于“行书”,变化异常丰富。

正是由于《瘗鹤铭》在字形上参篆融隶,略加行草;在用笔上藏锋圆转,“行处留,留处行”;在章法上因势赋形,大小参差造成了它古朴自然的书风,无法归类的字体。

所以清代著名的文艺评论家刘熙载说:

“《瘗鹤铭》剥蚀已甚,然存字虽少,其举止历落,气势宏逸,令人味之不尽。

”[6]图(6)

《瘗鹤铭》与《始平公造像记》的不同

《瘗鹤铭》与《始平公造像记》都是书法史上有名的碑刻,《瘗鹤铭》起笔圆起,藏锋中锋行笔。

字形大小参差,穿插错落,不刻意追求横成行、竖成列。

《始平公造像记》则是多取方笔,斩钉截铁,中侧并用,铁画银钩,锋芒毕露。

章法上《始平公造像记》则横成行,竖成列,而且有界格为限。

《始平公造像记》是典型的方笔代表。

《瘗鹤铭》对后世的影响

1、《瘗鹤铭》对黄庭坚书风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瘗鹤铭》那笔势开张活泼、点画飞动飘逸、字与字之间穿插错落、潇洒纵横和同兼楷书、隶书、草书三体书法之长的特点越来越引起重视,有“大字之祖”“大字无过《瘗鹤铭》”[7]的美誉,在书法中的地位越来越高。

历代临写《瘗鹤铭》者不乏其人,像陆游、米芾、郑板桥都曾临摹过,甚至留下过对《瘗鹤铭》的赞美诗句。

在取法上,能够得其气势神韵的,有唐代颜鲁公和宋代的山谷老人,鲁公的《八关斋会报德记》及涪翁的《松风阁诗帖》全从此铭出(图4)。

由此可见《瘗鹤铭》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

图(7)

宋代书法家黄庭坚对《瘗鹤铭》尤为推崇,有“大字无过《瘗鹤铭》”之称。

《松风阁诗帖》作为黄庭坚行楷书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大字书法,后人多评其书得力于《瘗鹤铭》。

尤其是笔势的开张、字形的穿插。

后人评价山谷老人取法《瘗鹤铭》持有两种态度:

一是学习《瘗鹤铭》得其神采和气韵,成就在时人之上也;二是黄庭坚学《瘗鹤铭》有格而乏韵致。

赞黄庭坚学《瘗鹤铭》得佳处者,代不乏人,最早如宋人周紫之论黄庭坚之书实可与《瘗鹤铭》争雄:

“余家藏山谷《谢李邦直送矞云龙茶诗》,所谓‘矞云从龙小苍壁,元丰至今人未识’者是也。

用川麻矮纸作巨轴,书如拳许大,字画飞动,可与《瘗鹤铭》、《离堆记》争雄。

”[8]

又有后人论涪翁书得《瘗鹤铭》之法,复能参诸家之法而成自家面目:

“山谷老人得笔于《瘗鹤铭》,又参以杨凝式骨力,其欹侧之势,正欲破俗书姿媚。

昔人云:

右军如凤翥鸾翔,迹似奇而反正。

黄书宗旨近之,盖兄事苏而弟蓄米,自负不小。

”[9]“此鲁直书东坡词,虽出焦山《鹤铭》,而有北海,有怀素,又自有鲁直。

”[10]“黄山谷纯学《瘗鹤铭》,其用笔得于周子发,故遒健。

周子发俗,山谷胸次高,故遒健而不俗。

”[11]

论山谷书法从《瘗鹤铭》出,参以杨少师、李北海、藏真等人笔意,而最终成就了黄氏自己,惟其如此,方见黄山谷学书之“自负”处。

“宋四家并称苏、黄、米、蔡,而余独嗜山谷。

《发愿文》尤山谷书之圣者也,盖以率更为植干,而取《瘗鹤铭》之姿势,故飘飘然有凌云之致耳。

苏、米、蔡犹胶于人,山谷则游于天耳。

人可学,天不可学,是以余独嗜山谷。

”[12]

对于《瘗鹤铭》,启功先生曾经谈到:

“《瘗鹤铭》水激沙砻,殆及千载。

即石未出水时,已无锋势可寻。

况江涯施墨,淋漓沾湿,甚至某一点画,究在何处,有时尚难确指,更无论笔迹之秾纤向背矣。

”[13] 涪翁所学的《瘗鹤铭》,是否是最初的原貌,值得我们思考。

再进一步说,作为石刻的《瘗鹤铭》又经过刻工的“二次创作”,能否表现出墨迹书写时的原貌则更值得深思。

黄庭坚学习《瘗鹤铭》,无论是笔法还是结体,这都是不争的事实。

《瘗鹤铭》对海外的影响

《瘗鹤铭》的拓本早在明朝之前,就已经远渡扶桑,传入日本,并且倍受日本书法家的推崇,深深影响了日本书道的进程。

日本著名书法家良宽见到《瘗鹤铭》拓片爱不释手,欣赏其厚重高古,萧疏淡远之气。

良宽每日清早坚持在房前的竹林里临摹《瘗鹤铭》,把它作为修行的功课。

他无数次对学生表示中国的《瘗鹤铭》是自己的老师(图5)。

图(5)良宽取《瘗鹤铭》萧疏淡远之气

1937年日本全面爆发侵华战争,上海沦陷以后,一支特别小分队攻入焦山定慧寺。

目的就是抢夺《瘗鹤铭》原石。

1937年7月,日军将《瘗鹤铭》纳入攻占镇江后首先劫掠名单,并用半年时间来窥测与准备。

可见,《瘗鹤铭》对于日本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

《瘗鹤铭》给我们的启示

《瘗鹤铭》最大的特点无非就是楷书字形借鉴篆籀隶意,用笔包含行草笔意章法自然错落。

那么我们在学习楷书,尤其是“魏碑”书法的时候,就可以参考《瘗鹤铭》的这些特点。

魏碑在书法史上是一个过渡体系,钟致帅称魏碑书法“上可窥汉秦旧范,下能察隋唐习风。

”[14]他不是一个完全成熟的楷书,也略存八分之意。

如《瘗鹤铭》,其碑点画灵动,字形开张,线条圆润,有明显的篆籀气息,笔画亦存隶书笔意,学习此碑,没有篆隶功夫,那定是达不到高度的。

当代有许多书法爱好者急功近利,不知篆隶,直接入魏碑;有的为了入国展,甚至不惜临摹当代名家。

这是一个极其错误的想法,在此道路上将与“翰墨之道”渐行渐远。

[15]清代傅山说:

“楷书不知篆隶之变,任写到妙境,终是俗格。

钟王之不可测也,全得自阿堵。

”[16]可见,在取法魏碑的基础上,懂得篆隶之法,是非常重要的。

元常、逸少的楷书之所以高古,是因为在篆隶上下有很大的功夫。

所以说,学习魏碑要参篆融隶,而《瘗鹤铭》就是参篆融隶的范本。

然而《瘗鹤铭》的高明之处,不仅仅在于它融合篆隶,还在于略存行草笔意,章法上参差错落,自然分布。

我们当然可以学习《瘗鹤铭》的这种安排,在写魏碑书法的同时掺入行草的运笔同时打破魏墓志一字一格的章法。

书法是包容的,我们也应以学习、借鉴的眼光去看魏碑的历史,分析魏碑的当下和预测魏碑的未来。

将魏碑加以“行草化”无疑是一种出路。

在当代书坛,越来越多的书家借鉴行草融入到魏碑中。

欧阳中石写魏碑,融入行书,出神入化,令人拍案叫绝。

这在“二王”书风影响下的当代,给予我们重大的启示。

也有中青年一代的薛养贤、蒋乐志在魏碑行楷化取得了成功。

我们在谈及魏碑时,切莫一开口就谈魏碑的“雕琢,刀凿”“不成熟,法度不够”“学就学一家之碑”等等。

“碑帖结合”的书风是当下书坛乃至未来共同的声音,行草书的创作也不能局限于“帖学”。

赵之谦以碑入帖,行书带有魏碑的特点。

于右任以魏碑入草,追寻“尚武精神”。

[17]当代王镛、沃兴华为代表的流行书风,草书掺入碑版的线条,增加苍茫毛涩感。

中国美术学院白砥教授也指出汉碑魏碑线质浑劲古涩,对学习张旭草书大有裨益。

《瘗鹤铭》字形大小悬殊,姿态各异。

这也是给予我们最大的启示之一。

我们在写楷书的时候,经常打好格子,一字一格,大小一致,这就导致了作品整体缺乏生命力。

创作时应该对字形“因势赋形”,大小不一,穿插错落,让作品成为一个有灵魂的生命体。

《瘗鹤铭》已经有明显的行书意趣,说明作者在书写的时候并不是“雕琢”的,是自然而然的书写。

当代好多书法爱好者在写魏碑时,喜欢“描”“抖”,过度追求“刀削斧凿”,这让作品有“雕琢”气,自然书写性不足,我们要把魏碑写成一个“生活照”而不是“工作照”。

[18]

《瘗鹤铭》之所以被后世评价如此之高是因为他融合了篆隶,体势变化丰富,章法、笔法自然,甚至有行草笔意,非常具有“生命力”,毫无做作之气,融合各优点于一体。

我们学习魏碑要进行融合,选取各优点进行组合,要把握“度”来进行具有时代感的创作。

结语

综上所述,在这个书法成为单独一门艺术学科的时代,我们应顺应历史的潮流,将学习魏碑进行融合。

寻求笔法自然,体势变化,参篆融隶,自出机杼。

学习魏碑亦应该去其雕琢气、刀凿气;避免体势呆板;要注意随势赋形;避免一帖一碑一辈子的学习状态。

学习书法,更重要的是学习笔法,学习书家的笔法,自然会在字形上有相似之处。

魏碑的笔法和线条质量与帖大不相同,所以用笔和执笔方式也不尽一样。

在书法学习中,切不可只取法一体,要明白五体之间的规律和内在的关联,相互结合。

学习也应顺应历史的进步,进行碑帖的结合,将书法艺术的内在精神传承下去,立足传统,借古开今!

参考文献

[1]王镛.中国书法简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2]刘涛.中国书法史[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

[3]黄庭坚.山谷题跋[M].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年.

[4][6][9]傅汝明.中国古代书论选读[M].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5]沃兴华.书法技法新论[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5.

[7]黄庭坚.山谷题跋[M].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年.

[8][11]王镇远.中国书法理论史[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10]曹宝麟.中国书法史[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

[12]王冬龄.书法艺术[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7.

[13]沃兴华.书法技法新论[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5.

[14]崔树强.习书有法[M].中华书局,2014年.

[15]葛复昌.“国展”视角下的北碑创作生态考察[J].载于《中国书法》,2016—06.

[16]崔树强.习书有法[M].中华书局,2014年.

[17]孙晓云.书法有法[M].江苏美术出版社,2014.

[18]孙建亮.魏碑的临摹与创作[J].载于《中国书法》,2016—0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