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预警与干预研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271707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预警与干预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预警与干预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预警与干预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预警与干预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预警与干预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预警与干预研究.docx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预警与干预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预警与干预研究.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预警与干预研究.docx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预警与干预研究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预警与干预研究

【摘要】心理健康已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影响因素。

本文以调查问卷方式对九江市四所高校的400名大学生进行心理调查分析,针对所得结论,提出几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预警与干预建议。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预警干预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高校学生中独生子女、贫困大学生的增多,以及专业选择、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情感挫折和人际关系压力增大,学生心理问题凸现,特别是高职高专生源的“三多”(非第一志愿学生多、来自农村学生多和贫困家庭学生多),更给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

大学生正处在生理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生理发育基本成熟,心理发展尚未稳定:

强烈的自我意识、雏形的人生目标、激烈的情感冲突、复杂的价值取向。

这些状态使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极易出现心理失衡,造成适应不良,甚至出现人格障碍,引发校园极端事件,导致违法犯罪。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民族的希望,要担此重任他们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文化素养、专业水平和身体条件,更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要能适应现代社会不断变化的环境,保持健康心态,具备较强的人际交往与团队合作能力。

为了适应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我们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另一条重要渠道,应立足预防,有效干预,努力创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预警与干预体系,培养大学生良好心理品质,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本研究基于九江四所高校的大学生心理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了解他们的心理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希望通过本研究印证和补充全国大学生的一些心理状况,并试图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预警与干预策略。

一、研究设计概述

因为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大都是在校园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的,所以笔者着重在与学生的校园生活和学习息息相关的领域,即学习方面、人际交往方面、异性情感方面、经济情况方面、就业方面等五个方面进行调查研究。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个别交谈法。

其中的调查问卷是笔者通过深入校园了解学生并与有关人员广泛讨论而成的。

本研究在九江市四所公办大学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96份,回收率99%。

二、对九江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一)学习方面

学习是大学生的中心任务和主要活动形式,学习效果的优劣以及来自学习的焦虑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心理状态。

“你对考试成绩是否很在意?

”一项中,回答“经常是”的占41%、“有时是”占55%、“不是”占4%;“学习成了我的负担,我希望快点离开学校”一项,回答“经常是”占9%、“有时是”占43%、“不是”占48%。

“你感觉自己有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

”一项,回答“有”占41%、“偶尔有”占48%、“没有”11%。

“考级考证比常规学习更重要”一项,回答“是”占47%、“不是”占53%。

“有多少教师上课能吸引你听课?

”一项,回答“所有”占5%、“大部分”占22%、“一半”占2%、“少部分”占60%、“没有”占5%。

“考试来临,总担心考不好”一项,回答“怕被人看不起”的占2%、“担心不及格补考”占37%、“对不起父母”占32%、“其他”占29%。

从以上可以看出:

九江高校学生绝大多数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也对学习成绩很在意。

之所以有将近52%的学生认为学习仍然是学生的负担,究其原因,有将近一半学生并不认可学校的常规教学内容,认为这些内容不如考级、考证重要。

再者,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只有少部分教师上课能吸引听讲,69%的学生担心考试考不好会补考或对不起父母。

想学却学不进,学非所用,以及考试焦虑极易使学生对前途迷惑、烦燥,进而产生厌学、弃学等现象,从而造成过度焦虑等心理问题。

(二)人际交往方面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主要集中在同学之间、朋友之间以及师生之间。

人际交往是人们为了彼此传达思想、交换意见、表达情感等目的而实现的沟通。

人际交往对个人身心健康十分重要。

因为人有强烈的合群需要,通过彼此间相互交往,诉说各人的喜怒哀乐,能增进彼此的情感交流,从而在心理上产生一种亲密感和归属感。

“当老师错怪你时,你的反应是”一项,回答“事后解释”的占47%、“当面争辩”占24%、“不置可否”占4%、“没有发生过这事”占25%。

可见,75%学生与教师之间发生过误会,虽然47%的学生会事后解释,但是也有24%的学生不能忍气吞声,尤其是五年制学生与教师争辩的比例较高。

“你觉得你的人际关系怎样?

”一项,回答“不错”的占37%、“一般”的占56%、“很差”占3%、“不清楚”占4%。

其中,新生初来乍到与同学相处时间少,矛盾也少,极少新生认为自己人际关系差。

其他年级学生大多数认为关系一般。

“你在宿舍有特别不喜欢的人吗?

”一项,回答“有”占40%、“没有”占60%。

大多数新生认为和同学关系融洽(在宿舍没有特别不喜欢的人),但是其他年级学生,超过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在宿舍有特别不喜欢的人。

当问及“你在大学有没有知心朋友”时,回答有很多朋友的占30%,回答有几个朋友的占79%,回答几乎没有的占18%。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小团体意识较强。

“当发觉自己被同学议论时,你会如何”一项,回答“不自在”的占37%、“愤怒”占17%、“无所谓”占17%、“审视自身缺点”占29%。

可以看出,54%的学生被同学议论时会在心理留下阴影。

综上所述,不管是老师和学生之间、同班同学之间,还是同宿舍同学之间、人与人的距离似乎越来越远。

学生以校为家,如果交流不能依托同学、老师的话,他的那种孤独感和距离感就会越来越强,心理健康会受到严重影响。

(三)异性情感方面

男女大学生在集体大家庭中生活,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朝夕相处,加上兴趣爱好的相同,容易产生爱慕之情。

如何对待在校期间的恋爱,是直接摆在高校管理者和每一个大学生面前一个严峻的问题。

“你有比较亲密的异性朋友吗?

”一项,回答“有”占55%、“没有”占45%。

“你认为在校大学生谈恋爱的原因是什么?

”一项,回答“要面子”占3%、“弥补空虚”占28%、“不好意思拒绝”占4%、“优点吸引”占52%、“其他”占13%。

“与你的恋人或者要好的朋友发生争吵时,你能掩饰吗?

”一项,回答“能”占51%,“不能”占49%。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虽然无论从生理、心理、经济条件上看,大学期间都不是恋爱的好时机,但大多数学生承认有较亲密的异性。

他们谈恋爱的初衷大部分是好的,可是当与恋人发生矛盾时,却有将近一半学生表示不能掩饰心情。

这是因为他们不能真正理解爱情的内涵和实质,更难于解决爱情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例如单相思、嫉妒、失恋、多角恋等,一旦问题发生,或大吵大闹,或心灰意冷,或失去理智,或玩世不恭,或心生报复之情,等等。

而且恋爱带来的经济压力无形中也会给大学生的心理产生巨大的压力。

经个别访谈中了解到,有些学生为了筹措恋爱费用,甚至铤而走险,滑向犯罪的边缘。

(四)经济方面

目前,因家庭困难造成经济紧张的学生在学校占有一定的比例。

高额的学费和生活开支增加了他们的心理压力。

“你每个月的生活费够用吗?

”一项,回答“有剩余”的占17%、“基本够用”占52%、“不太够用”占28%、“经常负债”占3%。

“你有过勤工俭学的经历吗?

”一项,回答“有”占47%、“没有”占53%。

“你认为每个月生活费对自己是否是一种负担,造成心理压力?

”一项,回答“很有压力”占II%、“有时有压力”占52%、“没有压力”占37%。

当问到,“你生活费最大的支出在哪方面?

”答案集中在饮食方面。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虽然大多数学生生活费够用,但大都局限在吃饭穿衣这些基本需要上。

学习用品不舍得买,交往也不能多花钱,这给他们的学业和人际交往带来不少的心理压力。

接近一半学生试图通过勤工俭学来改善自己的生活,但打工会占据学习时间和娱乐时间,同样会给学习和交往带来影响。

(五)就业方面

由于高校连年扩招、毕业分配制度的重大变革,大学毕业生很可能找不到工作或者找不到称心如意的工作,残酷的现实令部分大学生忧心忡忡。

“你认为自己的专业当前的就业形势如何?

”一项,回答“难”占54%、“容易”占24%、“不了解”占22%。

“你认为能够就业的最重要因素”一项,回答“专业”占4%、“学校名气”占7%、“个人能力”占87%、“其他”占2%。

“你是否经常了解你现在所学专业的就业情况?

”一项,回答“经常,怕找不到工作”占28%、“偶尔担心过”占62%、“了解过但不担心”占4%、“还未了解”占6%。

当问及想过自主创业吗?

69%的大学生回答肯定,31%的大学生回答否定。

当问到能不能放弃所学专业去解决就业问题?

回答“是”的占43%,回答“否”的占21%,回答“不知道”的占56%。

根据以上数据,87%的学生认为就业的最重要因素是个人能力。

可是由于高校连年扩招,当前教师跟学生之间的资源匹配已经开始不平衡,高校师资匮乏,甚至滥竽充数的教师为数不少。

这样教出来的大学生没有实践经验,缺乏动手能力,因而大多数学生认为不具备个人能力而就业难,很担心就业问题,不知道该如何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不知该如何面对明天,是放弃专业还是自主创业。

他们顾虑重重,甚至对未来产生怀疑,尤其是一些家庭条件差,自身条件不佳的学生表现得更为突出,致使部分学生因此而产生焦虑、失眠、神经衰弱等心理障碍,不同程度地干扰了学生正常的学习与生活。

三、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预警与干预策略

通过以上调查分析可以了解到,可能导致高校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范围较广,心理问题的分布有集中性也有分散性,心理问题的性质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因此要想做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预警与干预工作必须从多方面多层次着手,全校各部门联手,与社会、家庭共同摸索解决的最佳途径。

以下策略是笔者对于做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预警与干预的一些建议。

(一)建立三级心理健康工作指导体系

一级是成立学校心理健康工作指导委员会,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工作提上高校党政工作议程。

学校心理健康工作指导委员会职责之一是制定全校心理健康指导工作总体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开展此项工作,并且落实责任,监督评估工作效果;职责之二是在政策上鼓励专业心理咨询教师进行在职进修与培训,对兼职教师从事心理辅导工作给予更多的鼓励政策,从而建立一支以专业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队伍;职责之三是在配套的物质环境的投入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和保障,例如,配置心理咨询室、热线电话、电脑硬软件、心理治疗仪等设施。

二级是组建专门的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由主任、专职辅导人员、兼职辅导人员组成。

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的职责之一是按照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总体规划,制订学校心理健康工作具体实施计划;职责之二是协助各院系辅导员、任课教师、班主任开展各项心理健康指导工作;职责之三是对全校宿管员、食堂工作人员、图书馆工作人员以及行政工作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专题培训和讲座,使他们掌握跟大学生互动和提供服务的态度和技巧,具备心理危机识别意识和能力,增强主动关爱学生和特殊群体的意识。

三级是加强院系心理健康指导工作,将心理健康工作落实到基层。

其职责之一是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督促本院系每一门课程的教师注意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课堂是师生关系的主阵地,也是学生产生学习焦虑的源头之一,作为教师应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提高教学水平和自身素质,这对改善和缓解学生一些心理问题有很大的帮助。

其职责之二是在本院系每一个班级培养若干学生积极分子来担任心理预防守门人,他们要涵盖每一个寝室、每一个小组,负责向班主任或辅导员反映同学的心理健康状况,这不是一种告密行为,而是为了安全、为了健康,给予同学及时的关注和帮助。

(二)在健全个体心理咨询工作的基础上,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把心理健康课程纳入大学教学体系,使学生通过日常正规学习自觉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开设必修课可以实现心理知识的普及教育,必修课的内容包括:

心理健康知识(含健康人格教育、环境适应教育、人际关系和谐教育、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培养、健康恋爱观教育等);心理疾病介绍;发展心理;人类行为分析如毒品依赖、网络心理行为等内容。

开设选修课可以实现心理知识的提高教育。

例如,开设广告心理学、审美心理学、消费心理学、营销心理学、创造心理学、设计心理学等选修课程,可以针对想在某方面具有特殊心理品质的人进行教育。

其次,对不同特质人群应该采取有针对性的、有重点的防范措施。

例如,对新生这一特定群体,在他们进校之初进行心理测试,建立心理档案。

根据测试结果,制定具体的心理教育计划。

由于新生正在经历由高中到大学的过渡,在很多方面会产生适应障碍,因此应看重进行心理适应教育。

而对贫困生这一特定群体,除了物质帮困、勤工俭学等措施外,还必须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来强化他们自尊、自立、自信的主体意识,促使心理健康发展。

对于学困生这一特定群体,也要有专门的对策,有的学困生因为不认可教师教学而厌学,有的是因为热衷考级考证而忽视常规教学因而弃学,有的是因为自身学习能力的缺失而学不进。

对这一群体要重点加强师生之间沟通了解,在提高任课教师教学水平的同时,开设他们所需要的感兴趣的学习辅导班,通过促进学习来促使他们认清常规学习与考级考证之间的互相促进关系,以培养学习能力,从而减少因学习问题带来的心理问题。

对于毕业生这一特定群体,对于他们的就业压力和困惑,相关部门可帮助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就业信息,搭建就业平台,并开设专门热线,及时了解思想动态,并加以适当的引导。

再次,把心理健康工作融合到校园文化建设中。

校园文化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

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手段,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

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

例如,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健康协会、心理协会等社团活动,组织学生表演心理话剧,播放心理教育影片,通过校报、广播站、闭路电视、橱窗、宣传栏、校园网络等宣传媒体普及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这些丰富多彩、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能让学生在优美、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中,不断提高认识,升华情操、磨炼意志,从而铸就他们健康的心理品质。

校园网络的作用尤其不可忽视。

现在的大学生经常上网,学校的心理教育应该有效地占领网络这一阵地。

在校园网上可以设置心理百科、心理测试、心情故事、心理瑜伽、心协信箱等栏目,同时也可设置网上心理咨询室,不拘泥于某个固定的时间,只要有问题就可以随时到网上提出发送给老师解答。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设立在线咨询,这种方式更平等更隐蔽更易被有较严重心理问题又难以产生信任感的学生所接受。

(三)构建家、校、社会协同的干预体系

对于学生一般的心理问题,如学生焦虑、人际交往恐惧、单相思,或对某一问题看不顺眼等引起的心理障碍都可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得到引导、辅导、疏导、矫正。

对于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和可能发生的严重危机事件,应及时联络家长,并立即启动由医师、律师、消防、公安、学校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保卫处等多方参与的救助机制,及时有效地进行干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