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学案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9.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271545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24.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学案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9.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学案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9.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学案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9.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学案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9.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学案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9.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学案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9.docx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学案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9.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学案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9.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学案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9.docx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学案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9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学案: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2019.9)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一、课标标要求

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做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二、教材分析

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维新派发动戊戌变法运动,宣传维新思想,从社会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开展革新;反洋教斗争中兴起的义和团运动展现了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反抗侵略的抗争精神。

维新变法的失败,表明改良道路的受挫;义和团失败后,八国联军侵华将中国推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此后,以推翻清政府为目标的革命思想逐渐成为社会主流。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在初中学习过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等基础知识,对这一时期基本的历史线索也有所了解,但更多地限于感性认识,也缺乏对这一时期史实的整体把握。

教学时应引导学生理解挽救民族危亡斗争的性质和意义,理性分析斗争的局限性,深入体会复杂的历史面相。

四、教学目标

1.通过表格梳理等方法,梳理归纳鸦片战争以来多个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异同。

2.通过阅读分析史料,理性分析维新变法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和异同。

3.通过问题探究与学习交流,对知识分子发动的维新变法和民众掀起的义和团运动的失败有深刻认识,同时感受到面对民族危机时,中国人民强烈的爱国热情权和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及其失败的主要原因;认识到《辛丑条盖则约》的签订是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标志。

【教学难点】:

全面认识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和局限,感受近代民族危机良也,的加深和社会各阶级捍卫民族尊严的爱国之情,认识民主革命是近代历史的潮流。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主题

危机与救亡——19世纪末中国的抗争。

(二)教学过程

导入

【教师活动】:

承接上节课的教学内容,展示189年谢缵泰绘制的《时局图》,引导学生感受19世纪末中国的民族危机。

《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面对国家遭难,中国人民无不义愤填膺,坚决捍卫民族尊严,许多仁人志士为挽救民族危机子的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学习任务】1:

分析知识分子的革故鼎新----维新变法

材料1既而合十八省之举人聚议于北京之松筠庵,为大连署以上书,与斯会其苦者凡千三百余人……其书之大意凡三事:

一曰拒和,二迁都,三曰变法。

而其宗仇旨则以变法为归。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材料2卿士之制,自古为然,盖由封建来者也。

孔子患列侯之争,封建可削,世卿安得不讥。

读《王制》选士、造士、俊士之法,则世卿之制为孔子所削,而选举之制为孔子所创,昭昭然矣。

选举者,孔子之制也。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问题设计】:

为什么康有为要搬出孔子作为变法维新的理论领袖?

【教师】:

引导分析,国门洞开之后,清政府发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但是随着甲午中日战争的战败而宣告失败。

面对这“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供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代表的中国新锐知识分子首先从思想上发起了维新运动。

维新思想与传统思想格格不入,为避免太大的阻力康有为将孔子宣传为改制的先驱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思想,这说明维新派不敢也不想从根本上否定儒家思想,体现了其软弱性和妥协性。

材料3戊戌维新之可贵,在精神耳!

看其形式,则殊多缺点…看其精神,则纯以国民公利公益为主,务在养一国之才,更一国之政,采一国之意,办国之事,盖立国之大原,于是乎在,精神既立,则形成随之而来,虽有不备,不忧其后不改良也,此戊戌维新之真相也。

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开宗明义第一章也。

------梁启超《康有为传》【问题设计】:

分析戊戌维新在推动中国思想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

【学生活动】:

思考讨论。

由于守旧势力的顽固阻挠,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因此维新变法持续了103日便失败了,但其影响是深远的。

它推动了新思想的传播,尤其是维新派人物严复宣传的进化论,显著推动了中国仁人志士的思想觉醒和进步。

学者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所说:

“一批一批的中国人接受了进化论,一批一批的传统士人在洗了脑子之后转化为或多或少具有近代意识的知识分子。

就其历史意义而言,这种场面,要比千军万马的厮杀更加惊心动魄。

【设计意图】:

借助相应的史料分析,使学生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启蒙作用,培养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素养。

【学习任务】2:

理解中国民众的爱国怒火——义和团运动。

材料4自德人占据胶澳,教焰益张,宵小恃为护符,借端扰害乡里民间不堪其苦,以致衅端屡起。

下流社会尤为急烈,以恨德人者推展而及所有之欧洲人,而以仇视欧人,乃并与欧人接近者亦仇视之。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材料5右图展示了义和团拆毁京汉铁路的场景。

问题设计:

分析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和斗争的特点。

【学生活动】:

义和团运动兴起主要有内外两方面因素。

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各地的反洋教斗争为中国人民反对西方势力提供了情绪的宣泄点。

反洋教斗争与中国社会民间宗教信仰相结合,最终形成了义和团运动。

参加义和团运动的大多是普通民众,尤以贫困的农民为多。

因此义和团运动虽然具有反抗外来侵略的正义性,但它也排斥先进的生产方式和一切外国事物,具有历史局限性。

【问题设计】:

结合义和团运动的斗争特点与“扶清灭洋”这一口号,简要评价义和东南团运动。

【学生活动】:

思考评价。

可以看到,虽然义和团有朴素的爱国主义思想,但是他们看不清清王朝的真面目,对其愚忠,片面反对一切外国事物,存在着诸多的局限。

因此,不论是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知识分子还是以义和团为代表的中国民中华众,都无法取得反帝斗争的胜利。

【设计意图】:

通过理性分析和辩证看待义和团运动理解义和团因其自身存在的局限性而无法取得反帝斗争的胜利,提升学生对历史趋势的认识与理解洞察能力。

【学习任务】3:

认识民族危机的加剧一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材料6这位老泼妇独裁专制四十年;她谁也不怕,只怕洋人。

如今洋人最后真来要她的老命了。

在眼睁睁就要投缳自尽之前,她还管得了大清江山,兆民生的不命?

她就放泼,和洋人拼命了…朝廷就决议重用义和团,对十一国列强不惜一战转;在了;主和五大臣,其后也相继被杀。

-----唐德刚《从晚清到民国》

材料7城内外民居市廛,已焚者十之三四联军皆大掠,鲜得免者。

其袒匪之家,受伤更烈。

珍玩器物皆掠尽,其不便匣藏者,皆贱值售焉。

妇女虑受辱,多自刭。

朝衣冠及凤冠补服之尸,触目皆是。

有自久,项断尸坠者。

其生存者,多于战门首插某国顺民旗,求保护。

-----罗惇曧《拳变余闻》

材料81900年6月21日朝廷宣战之时,东南部的省级官员广东李鸿章、南京刘坤一、武汉张之洞和山东袁世凯—一致拒绝承认其有效性,坚持认为它是一个乱命、未经皇室适当授权的非法诏令……两江总督张之洞和刘坤一与上海的外国领事达成一项非正式的协定,大意是:

作为省里的最高权威,他们将保护外国人的生命和财产,并在他们的管辖区内镇压拳民。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问题设计】:

分析清政府对义和团态度转变的原因以及八国联军侵华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学生活动】:

分析思考,发表观点。

义和团运动损害了列强在华利益,于是列强联合起来侵略中国。

清政府对义和团采取“招抚的态度,并贸然向各国宣战,利用义和团来打击列强。

慈禧在西逃途中发布“剿匪谕旨”,出卖义和团,并指令李鸿章与八国联军议和。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犯下了累累罪行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而在义和团运动时,南方各省的巡抚与西方列强洽商“东南互保”,使整个东南地区避免了义和团运动的影响和外国的入侵这一事件体现了从太平天国运动时期不断崛起的汉人官僚阶级已经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材料9本年夏间,拳匪构乱,开衅友邦。

朕奉慈驾西巡,京师云扰。

迭命庆亲王奕劻、大学士李鸿章作为全权大臣,便宜行事,与各国使臣止兵议款。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义和团档案史料》(下册)【问题设计】:

根据材料,结合教材,简要分析《辛丑条约》带来的危害性。

【学生活动】:

思考分析。

19世纪末,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在中国大部地区划分势力范围,并在美国“门户开放”政策影响下形成了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辛丑条约》进一步巩固了这一局面。

《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在此之前,清政府尚能控制整个中国,各省紧紧围绕着清政府来运转;在此之后,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从此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师】:

引导学生回顾鸦片战争以来一系列重大的不平等条约,并完成表格。

【学生活动】:

回顾,完成表格。

 

战争

不平等条约

割地

赔款

开埠

其他规定

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割让香港岛

2100万银元

五口通商

协定关税

第二次鸦战争

《北京条约》《天津条约》等

黑龙江以北

苏里江以东

开放通商口岸

中日甲午战争

《马关条约》

2亿两白银

沙市、重

庆、苏州

杭州

办工厂

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

4.5亿两白银

惩办“首祸诸臣”定使馆界、拆除大沽到北京的炮台、各国可在北京至上海铁路沿线驻军

材料10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革命者争存争亡过渡时代之要义也;革命者,顺乎天而应乎人者也。

-----邹容《革命军》(1903年)

【学生活动】:

根据表格和材料10,结合教材,理解“民主革命”为何会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一股重要社会思潮。

维新变法的失败,表明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义和团运动也由于其自身的历史局限而失败了。

《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清政府已经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具,中国社会的仁人志士逐渐认识到,推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是中国革命成功的必要前提。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主革命的思想成为一股越来越重要的社会思潮。

【设计意图】:

借助史料分析和表格梳理,一方面深刻理解《辛丑条约》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的标志和原因,另一方面初步明确了民主革命将成为时代的潮流,提升学生对历史趋势的把握能力。

(三)板书设计

(四)核心素养水平划分

水平1:

能够认识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能够从教材和教师呈现的史料中提取相关信息,阐述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等重大历史事件的基本史实;认识到维新派民众的斗争都是在反动势力的阻挠之下宣告失败。

水平2:

能够利用表格梳理等方法归纳近代以来不平等条约的内容;能够理解《马关条约》与维新变法之间的联系;能够理解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之间的联系;能够尝试从康有为所处的时代条件来解释康有为打着孔子旗号宣传维新变法的原因;认识维新派、义和团民众的爱国之情。

水平3:

能够理解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能够结合具体的时空条件,对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发生、失败的原因作合理解释;能够依据教材和相关史料论证维新改良的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只有推翻专制制度的民主革命才是中国前进的方向;能够把握民主化是世界近代历史发展重要趋势。

水平4:

能够在正确历史观的指导下,史论结合、实事求是地论述历史问题;能及够从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中吸取经验教训,立志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

二、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论述题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情况(一大至七大)

会议

时间

地点

介绍

一大

1921年

上海

嘉兴

建党;通过党纲、宣言;强调与第三国际的联系。

二大

1922年

上海

制定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明确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三大

1923年

广州

讨论同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问题。

四大

1925年

上海

明确提出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问题。

五大

1927年

武汉

批评了陈独秀错误,但对无产阶级如何争取领导权,如何领导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及建立革命武装未能作出回答。

六大

1928年

莫斯科

认真总结了大革命失败以来的经验教训。

解决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与革命性质问题,提出了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

七大

1945年

延安

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确定了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历次代表大会数据库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综合分析建国前中国共产党的历次会议,从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要求:

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答案】观点:

会议地点的变化反映了革命历程的曲折

论述:

1、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

上海是近代中国工人阶级集中的地方,前两次大会都在上海举行。

2、由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随着北伐胜利进军,革命中心转移到广州、上海和武汉。

3、国共合作破裂后,情况危急,六大在莫斯科举行。

4、随着长征的胜利,延安成为革命中心;5、解放战争胜利后,建立新中国,北京成为首都,故八大以后均在北京举行。

6、历次全国大会地点的变化反映了革命的艰难和曲折历程。

观点: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灵魂

论述:

中国共产党注重实事求是。

1、一大提出要打倒资产阶级,但二大结合中国实际,提出团结民族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

2、建党初期以城市工人运动为重心,遭受重大挫折,中共四大、五大及时调整,提出了建立工农联盟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主张。

从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出发,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和建设伟大成果的法宝。

【解析】

【详解】

首先,分析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提取部分或者整体相互关联的信息确定一个主题,本题可从历次代表大会得出会议地点的变化反映了革命历程的曲折,其次,根据论题从材料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按照逻辑论证论题,最后,论证表述成文并总结。

阐述时注意题目要求:

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严格意义上的留学生运动,是伴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而出现的历史现象。

近150年来,留学生作为一支学贯中西的新型知识分子群体,直接影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中国先进文化的构建。

高潮时期

主要方向

方式

规模及代表人物

清末

同治时期

留学美国

官费

1872-1875年间120名(广东84名,江苏20名,浙江9名,福建4名,安徽2名,山东1名)。

代表人物有詹天佑,唐绍仪等

清末光绪年间

留学日本

官费自费各半

1896年到1912年期间近3万人赴日留学。

黄兴、宋教仁、秋瑾、鲁迅等。

民初五四前后

留美、留法、留苏

庚子赔款赴美,留法,留苏基本民间社团组织

代表人物有梅贻琦、胡适、竺可桢等赴美,蔡元培、周恩来、邓小平等赴法国勤工俭学,刘少奇、刘伯承、蒋经国等赴苏。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全方位,欧美发达国家居多

初期公费为主,进入21世纪后,自费留学占主流。

从1978年到2015年底,走出国门的留学生累计达404.21万人;2015年,有来自202个国家和地区的397635人来华留学。

代表人物有李彦宏,张朝阳等。

——李喜所《中国留学生的发展历程及其与现代化进程的关系》

评述近现代中国留学教育这一现象。

【答案】

阶段

信息

分析

 

第一阶段

官费,留学美国,主要是学习军事和工艺技术、自然科学。

留学生多来自沿海家庭。

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西学的传播,新思潮的萌发,洋务运动的兴起。

影响:

成为近代民族工业和海军的中坚力量。

促进了工业,科技与国防的现代化。

 

第二阶段

留学日本,主要是学习资本主义制度来改造中国。

自费留学人数大增。

留学逐渐成为风尚。

背景。

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强盛。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加剧。

清末新政。

科举制度被废除,民间求学风气转变。

距离日本近,费用低,文化风俗习惯相似。

影响。

成为民主革命运动的骨干,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

 

第三阶段

主要是到美国,法国,俄国留学。

留学资金来源多样化,浓厚政治色彩(学习马克思主义,探索救国救民道路。

背景:

新文化运动提升民众的民主,科学意识。

十月革命。

五四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

美国返还部分庚子赔款。

影响,促进中国科学文化的发展,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准备了中坚力量。

 

第四阶段

以留学欧美经济文化发达国家为主。

自费留学逐渐占主流。

规模空前,双向。

背景:

改革开放(政策因素)。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要。

思想解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

全球化潮流。

中国综合国力提升。

影响:

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融合。

友谊的桥梁,增强国际了解和沟通。

促进我国经济科技发展,加快现代化进程。

总论

 

【解析】

【详解】

分析结合每一个阶段特点,从经济、政治以及思想角度分析回答。

比如:

第一个阶段可从“官费,留学美国,主要是学习军事和工艺技术、自然科学。

留学生多来自沿海家庭。

”分析,背景从两次鸦片战争战败等角度分析,影响从近代教育、工业、国防等角度分析。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我本人就在内心深深的相信,汉字就是这个星球上最美的文字,汉字形美如画,音美如歌,意美如诗。

它简洁、高效、生动,是最先进的文字语言。

所以,我一直想努力地告诉我的学生,汉字究竟是什么,汉字是时间的纽带,它让我们悠久的文明传承至今,却璀璨如新。

汉字是空间的纽带,它让我们口音各异,但是却可以看着同一封家书,落泪伤心。

汉字是情感的纽带,它让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我们,包容、团结延续至今。

汉字是我们的审美,横平竖直,告诉我们中正平和才是至美;汉字是我们的精神,颜筋柳骨告诉我们,字如其人乃是修行;汉字是我们的哲学,止戈为武告诉我们,大国重器,只为和平。

——摘编自王磊《一字一世界,一笔一乾坤》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信息,指出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结合所学的中国古代史知识予以评析。

(要求:

简要写出所提取的信息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评析准确全面。

【答案】示例1:

信息:

汉字是时间的纽带历史现象:

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文明的发展评析:

商代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文字,可以作为研究商朝社会发展状况的有力证据;商周时期的金文,反映了商周青铜文化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汉字的使用更为广泛和频繁,反映了社会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特征。

秦朝推行“书同文”,以秦国的小篆为基础,统一全国文字,便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后来出现隶书、楷书等字体,更有利于书写和交流,有利于中华文明的连绵不绝。

汉字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播交流,既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进步的表现,又促进中华文明不断延续、传承和发展。

汉字是中华儿女永远的精神家园。

示例2:

信息:

汉字形美如画历史现象:

汉字作为基本要素,构成了独特的东方书法艺术。

评析:

字形丰富、数量庞大的单体汉字,为富于个性化的艺术再创造准备了很好的材料。

秦小篆和汉隶具有书法的美感如《泰山刻石》;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发展为自觉阶段,如东晋王羲之的行书“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唐朝书法艺术达到新的高峰,有“颠张醉素”的草书,有“颜筋柳骨”的楷书等;宋朝书法追求个性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

明代书法随社会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更强调个性化的创造。

汉字的书法通过自由变化的线条和疏密得宜的布局,同时将绘画艺术的情境美和书写的内容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表现士人追求自我理想和个性的独特艺术。

示例3:

信息:

汉字是空间的纽带历史现象:

汉字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和巩固的重要工具评析:

商代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文字,它的出现有利于王畿与周边的联系交流,华夏族的进一步发展;春秋战国各诸侯国对汉字任意减省笔画、紊乱偏旁,造成异体杂出、一字多形等混乱状况,不利于民族交流和社会的进步;秦朝推行“书同文”,统一全国文字,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汉字使用是其内容之一;宋朝多个民族政权并立,多种文字并存,但是汉字仍然起到沟通各民族的主流作用,有力地链接了各民族的文化,促进文化的交融,为元朝统一全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所以,尽管口音各异,但是各族能够使用统一的汉字进行交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和巩固的重要纽带。

【解析】

【详解】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一个信息,指出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结合所学的中国古代史知识予以评析。

依据材料中的“汉字就是这个星球上最美的文字,汉字形美如画,音美如歌,意美如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汉字作为基本要素,构成了独特的东方书法艺术;从“它……是最先进的文字语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汉字在很早以前已经成为成熟的文字,独具特色,传承中华文明。

由“汉字是时间的纽带,它让我们悠久的文明传承至今,却璀璨如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汉字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文明的发展。

从“汉字是空间的纽带,它让我们口音各异,但是却可以看着同一封家书,落泪伤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汉字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和巩固的重要工具。

此外,从“汉字是情感的纽带,它让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我们,包容、团结延续至今”“汉字是我们的审美,横平竖直,告诉我们中正平和才是至美”“汉字是我们的精神,颜筋柳骨告诉我们,字如其人乃是修行”“汉字是我们的哲学,止戈为武告诉我们,大国重器,只为和平”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以得出其他的结论,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

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

1937年10月,《红星照耀中国》首先在英国出版,一问世便轰动世界,在伦敦出版的头几个星期就连续再版七次,销售10万册以上。

此书先后以近二十种文字翻译出版,几十年间几乎传遍了世界。

1938年2月10日,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在上海问世。

考虑到在敌占区和国民党政府统治区发行的缘故,译本改名为《西行漫记》。

此书在短短的十个月内就印行了4版,轰动了国内及海外华侨聚集地,在香港及海外华人集中地还出现难以计数的重印本和翻印本。

1949年后,斯诺的书继续照耀世界各地,而在中国反被打入黑牢。

《西行漫记》只是在1960年2月由三联书店印了一小部分,作为内部读物,限于内部发行,这还是因为新中国成立后斯诺第一次访华而特批的。

文化大革命期间,《西行漫记》也难逃劫,被加盖严控之类印记,密封于图书馆和资料室书库中,禁止借阅。

1979年12月,北京三联书店出版了中文本《西行漫记》,此书再次回归国人视野。

2016年7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最新版《红星照耀中国》中文版推出。

新版《红星照耀中国》推出20个月来,创下了销售奇迹,也是人文社首部一年内销售额过亿元的书,更是国内出版界2017年头号爆款图书。

——摘编自XX百科词条《红星照耀中国》

请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对《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出版后在不同时期的传播情况进行解读。

(要求:

可以就整个历程或者某一段时间进行解读,观点明确,论证充分,表述成文。

【答案】观点可以就该书出版后整个传播历程提出观点,也可以就某一阶段提出观点。

示例:

《红星闪耀中国》一书的传播受时代影响明显。

30年代,《红星闪耀中国》备受国内外关注,当时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影响逐渐扩大,世界关注20世纪的中国,需要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