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大二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271401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概论大二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文学概论大二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文学概论大二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文学概论大二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文学概论大二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学概论大二上.docx

《文学概论大二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概论大二上.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学概论大二上.docx

文学概论大二上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1、文艺学,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提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文学理论以哲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建立起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方法。

3、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一书中提出文学四要素的著名观点,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

4、文学理念的任务:

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

5、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

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

6、文学批评是以文学产品为中心而兼及一切文学活动和各种文学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他是文艺学诸分支学科中最为敏锐和活跃的一种。

7、文学史作为文艺学的一们分支学科,他按照文学本身的发展顺序理出历史线索展示历史过程,对过去各个时代文学实践的状况加以总结,探索文学发展的规律。

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

1、马克思将人的生活活动概括为两大基本层次:

物质实践活动和精神活动。

2、物质实践活动,是直接满足人的生存需要的生产活动,是一切其他活动的基础。

3、按照马克思所说的人脑掌握世界的不同方式,可以把精神活动做这样的区分:

用理论方式掌握世界的精神活动,可称为理论性或认识性的精神活动,如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用宗教方式掌握世界的精神活动,可称为宗教性或幻象性的精神活动,如各种宗教意识活动、宗教观念、迷信观念等;用实践—精神方式掌握世界的精神活动,可称为伦理性或意志性的精神活动,如道德意识、伦理观念等;而用艺术方式掌握世界的精神活动,可称为审美性或情感性的精神活动,如各种门类的艺术,文学属于审美精神活动的范围。

4、俄国形式主义认为,文学的本质在于文学的形式,文学研究的真正对象应是作品的形式价值,是“文学性”,还提出了“陌生化”概念,强调作品语言与现实之间的距离,认为文学创作的过程就是通过“扭曲”的语言使现实生活变得陌生化的过程。

5、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姚斯

6、文学起源于劳动。

关于文学原始发生的几种主要学说:

巫术发生说、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劳动说。

(一)巫术发生说:

所谓巫术,就是一套约定俗成的有目的和意义的行为方式系统,也可以说是一套前文明的世界观。

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在其代表作《金枝》中较早提出了巫术与文学的关系问题。

(二)游戏发生说:

最早从理论上系统阐述游戏说的是德国哲学家康德。

他认为,艺术是“自由的游戏”,其本质特征就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或自由的合目的性。

康德的游戏说在席勒那里被系统地继承并加以发挥。

德国学者谷鲁斯也标举游戏说(三)劳动说:

劳动作为文学发生的起点的主要原因:

1)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2)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3)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4)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7、马克思所说的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

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的体现:

一种情况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如古希腊神话和史诗。

另一种情况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的,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如18世纪的德国和19世纪的俄国。

8、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是指作者的读者在文学活动的文体中所达成的潜在对话。

即一个作家在从事创作时,都已经潜在自己设定了具体的阅读对象。

也就是潜在的读者或者可能的读者,可见从创作开始,作者与读者就处于对话状态。

9、劳动说是关于文学起源问题的诸种学说的一种。

这种学说认为,劳动是文学发生的支点,文学活动在发生学的根本原因在于作为人类最为基本的生活活动的劳动。

劳动说不仅是文学发生学诸说的一种,而且还能合理的说明其他诸说。

这一学说包含了更多的真理性成分。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坚持并发展文学起源的劳动说。

10、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文学伴随生产劳动而产生,并随着生产劳动的发展而发展,但文学发展的进程也有特殊的情况,就是它的发展同经济发展并不是同步的,有时显得快些有时慢些,有时甚至同生产是反方向的发展。

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1、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最初居于主导地位的是文学的文化含义。

一方面,文学还没有从历史、哲学、演讲术等一般文化现象中分离出来独立发展;另一方面,它所包含的某种特殊审美属性也已经被觉察到了,尽管到后来才被明确地突出出来。

2、魏文帝曹丕在《典论?

论文》中首次提出“诗赋欲丽”、“文以气为主”。

鲁迅先生说曹丕的时代(魏晋时期)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

3、无论是中西文论对文学的审美属性存在如何不同的传统见解,但毕竟都持有相近立场:

文学与一般文化形态不同,它具有特殊的审美属性。

4、在现代,通行的还是文学的审美含义:

文学主要被视为审美的语言作品。

文学诚然是一种审美—表现活动,但实际上无法与社会的文化过程分离开来。

5、文学从本质上说是意识形态。

文学的普通属性在于,它是一般意识形态;文学的特殊属性在于它是审美意识形态。

6、社会结构由两个基本层面构成:

社会的经济基础与社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包括两个层面:

一是政治、法律制度,二是社会意识形态,如哲学、宗教、艺术(包括文学)等。

7、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为无功利性与功利性、形象性与理性、情感性与认识性的相互渗透状况。

(一)无功利与功利:

从目的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不带有直接功利目的,即是无功利的,但这种无功利本身也隐含有某种功利意图。

无功利指人的活动不寻求实际利益的满足。

而审美的无功利性表现在,审美并不寻求直接的实际利益满足。

文学直接地是无功利的,但间接地或内在地却又隐伏着某种功利性。

(二)形象与理性:

形象,这里是指艺术形象,即由文学的文本结构所呈现的富于意义的审美感性形态,它是文学的特有存在方式。

理性,是由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所构成的思维过程,它通常被认为与形象方式相对。

(三)情感与认识:

文学是情感的。

情感,这里指审美情感,是凝聚在审美形象中的主体态度,如好恶、喜怒、肯定与否定、斥责与赞美、欢乐与痛苦等。

8、话语,是与语言、语言系统、言语和文本等存在联系和区别的概念。

文学是一种话语。

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包括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

9、“蕴藉”,来自中国古典诗学。

“蕴”原意是积聚、收藏,引申而为含义深奥;“藉”原义是草垫,有依托之义,引申而为含蓄。

10、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文学作为话语蕴藉,有两层意思:

1)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2)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11、文学的话语蕴藉特点常常更具体地体现在两种较为典范的文本修辞形态中:

含蓄和含混。

含蓄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蓄仿佛无限的意味,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

含混,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蕴藉多重不确定意义,令读者回味无穷。

12、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13、文学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也即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

这种审美意识形态是一般意识形态的特殊形式,而一般意识形态又属于社会结构中的上层建筑,是一种语言艺术。

14、话语这个词涉及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而从事沟通的行为或活动,具体说指一定的说话人与一定的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的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15、审美意识形态是指文学不仅区别于经济基础和政治、法律制度,而且尤其区别于其他意识形态的独特性质,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性质的概括,指文学是种交织着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的话语活动。

审美表现和意识形态的相互浸染,彼此渗透,审美中渗透了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

16、当前在文学含义和属性问题上有哪些代表性观点?

这里把文学视为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它表现在哪几点?

答:

当前文学的含义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广义的文化含义和狭义的审美含义。

其一,具有广义的文化含义的文学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所有文化形态。

其二,具有狭义的审美含义的文学是指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也即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

文学的属性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

一是审美意识形态属性,二是话语蕴藉性文学的话语蕴藉性具体表现在两种较为典范的文本修辞形态中:

含蓄和含混。

第七章文学创造过程

1、把文学创造的一般过程划分为发生、构思和物化三个阶段。

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可以分为富有主体性的材料储备、艺术发现和创作动机等三个环节。

1)材料储备的主体性特征:

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主要可分为无意获取和有意获取、实践获取和书本获取四种。

文学创造的主观性很强,所以,文学创造材料的主体性特征也非常明显2)艺术发现:

艺术发现是作家被内在积累的材料所引发,并与主体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的心理趋向、优势兴奋中心相联系,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象的投射。

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是:

A艺术发现是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B艺术发现是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内容C艺术发现虽然是对外在事物一种独特的把握,但在这种把握中,外在事物常常只是一个机缘,是这个机缘的某一突出之点与作家个人内心体验的契合。

3)创作动机:

创作动机就是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

2、艺术构思就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一)回忆与沉思:

回忆就是积极地和有意义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沉思是在寂静与孤独中对心中的某个形象或某种意念的深沉思索。

(二)想象与联想:

想象就是吧过去经验的记忆和先前形成的心中之象在某种新刺激下重新合成一个新结构的过程。

想象主要有三种:

再现想象、比拟想象、虚构想象。

﹡想象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

1)想象具有推测和洞见作用,可以弥补艺术家生活经验的不足2)想象具有综合生活、虚构形象的作用。

﹡情感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

1)情感是推动作家创作的动力2)情感渗透于作家对生活材料的感受和理解3)情感影响作家的价值判断尺度(三)灵感与直觉:

1、灵感是艺术构思阶段最重要的思维方式之一。

灵感是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

它的外在形态是围绕某一主题线索在思考中突如其来的顿悟。

它来临时的突出特征是非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以及亢奋性。

3、构思方式:

综合、突出和简化、变形与陌生化。

4、“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就是形象从“心”到“手”的过程。

5、创作动机就是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作的一般内在动力。

具体言之,创作动力是由作家内在需要所鼓励,在作家心理失衡的情况下形成易感点,与某种外部刺激相迎合之后所带来的极强的行动力量,并对整个创造过程起支配作用的或隐或显的意图或意念。

6、灵感是艺术的构思阶段最重要的思维方式之一,是创造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

它的外在形态是围绕某一主题线索(意念或形象)在思考中突如其来的顿悟。

它来临时突出特征是非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不及时捕捉就难以再现。

7、直觉就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作出的直接了解和认识。

在文学创造中,直觉是作家凭借过去的知识、经验和炉火纯青的判断能力、推理能力,并与目前所转注的思想趋向,情绪趋向等相结合,对某种事物或现象作出的突破性顿悟。

8、为什么说文学材料具有主体性特征?

答:

因为文学是具有话语蕴藉的审美意识形态,文学创造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生产,所以,文学创造的材料在性质地必然与一般物质生产的材料有所不同,它有自己的主体特征。

1、文学材料不是独立于生产者之外的物质;而是储备在他内心的精神现象,或者说是存在于他记忆中的表象材料,准确地说,文学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主体性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因而文学材料带有主体性特征。

2、作家的文学造活动主要是以主体积累的这些内在的东西作为基础和内容进行主体性的加工与改造,使之成为创造性产品。

9、灵感与直觉的区别:

1)灵感是长久思索、艰苦劳动之后的成果,直觉却是从整体上对事物作出判断;2)灵感发生在久思不得其解之后,直觉却往往发生在第一次碰头之时,3)灵感是获取成熟的答案,直觉则是得推测性的洞察。

第八章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

1、艺术真实既不同于生活真实又有别于科学真实。

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

1)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

以假定性情境反映或表现社会生活的内蕴是一切艺术、包括文学的共同特征。

浪漫型和象征型作品把现实形象与幻想的非现实现象融会,完全抛开现实的形象而以虚拟的形象世界取而代之。

现实型作品的艺术情境也是虚构的、假定的。

2)与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对客体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和诗艺性

2、所谓艺术概括,简括地说,就是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与主体的审美价值与追求能动介入方式,对富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的艺术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当普遍意义、体现着一定的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之方法。

3、形式对文学很重要。

艺术的形式与内容是不可分割的,在文学作品呈现的具体情境中,内容是它的这一形式的内容,形式是它的这一内容的形式,二者互为存在的条件和根据,失去一方另一方就不存在了。

4文学作品的形式创造,就是建立在形式与内容如是关系基础之上并体现为两者互动的过程。

5形式创造的基本内涵:

内容形式化、形式内容化。

6英国文艺批评家克莱夫?

贝尔提出:

“有意味的形式”理论。

7、情感评价是文学的本质属性和文学创造的必然要求,它作为一定的价值取向,内稳着人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宗教和审美等社会性的需要与态度,以及由此诸多因素形成的对生活的心理体验与判断。

文学创造正是以这样的属性,在向人们展现真理的同时,也向人们显示着意义,并以审美情感诉诸人们的心灵和激发人们的情绪的方式,发挥着它的审美意识形态的作用。

8、人文关怀以人为本,是一种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价值、情感、自由的精神,它于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生存状态及其命运,幸福相联系,是尚“善”的终极价值追求。

人类在享受日新月异物质文明的同时,也遭到了新的生存危机,诸如环境污染、拜物主义与拜金盛行。

人的尊严和价值冷落等。

在这种情况下“以人为本”的呼声日益高涨,人文关怀已经超越文学领域而成为全人类全社会的共同课题,人文关怀遂成为作家的自觉的价值追求和神圣的社会职责。

9、艺术形式它是语言材料及其各种艺术手段的有机组合,是艺术内容的组合,生成与启示,是艺术文本的存在形态,是文学审美价值的实现形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