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岸物流行业分析报告.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32709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口岸物流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口岸物流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口岸物流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口岸物流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口岸物流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口岸物流行业分析报告.docx

《口岸物流行业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口岸物流行业分析报告.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口岸物流行业分析报告.docx

口岸物流行业分析报告

 

口岸物流行业分析报告

 

口岸是国家对外开放的窗口,也是外贸进出口的通道。

口岸物流是指利用口岸货物集散的优势,以先进的物流服务基础设施、设备为依托,以进出12贸易和转口贸易为支撑,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优化物流资源整合为目标,强化口岸周边物流辐射功能的综合物流形态。

不断增长的外贸总量,促使我国口岸物流快速发展,并已成为我国物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口岸物流发展概况

口岸是国家对外开放的窗口,也是外贸进出口的通道。

近年来,我国外贸进出口持续快速增长,已经连续四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

2005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超过1.4万亿美元,同比增长23.2%。

不断增长的外贸总量,促使我国口岸物流快速发展,已成为我国物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口岸物流规模迅速扩大

随着外贸进出口总量的增加,我国口岸物流规模迅速扩大,己经形成沿海、沿江水运、航空和内陆边境全方位开放的立体化口岸体系。

从物流的组织现状来看,港口承担着80%以上的口岸物流工作量。

2005年,中国港口完成吞吐量49.1亿吨,同比增长17.7%;完成集装箱吞吐量7580万标准箱,增长23%。

中国的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已连续三年位居世界第一。

其中上海港货物吞吐量达到4.43亿吨,由世界第四跃居世界第一大港;上海港、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达到1800万标箱和1618万标箱,跃居世界第三位和第四位。

航空口岸虽然在口岸物流中所占比重较小,但随着社会物流的结构性调整,增势迅猛。

2005年,我国全行业航空运输总周转量、货邮运输量分别达到261.3亿吨公里和306.7万吨,比2000年增长113.3%和91.2%。

内陆边境口岸物流主要以汽车、铁路运输为主,主要以东盟、俄罗斯等近邻国家和地区为主。

沿江水运口岸受客观条件的制约,物流潜力还有待挖掘。

2、口岸物流基础设施跃上新台阶

“十五”期间,是我国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大发展的时期。

交通行业累计完成建设投资2.2万亿元,年均增长18.7%,是“九五”期间完成投资的1.92倍。

其中公路建设完成1.9万亿元,公路总里程达192万公里;沿海港口建设完成1313亿元,全国万吨级以上生产泊位达到1030个;内河建设完成326亿元,航道通航里程达到12.3万公里。

民用航空行业固定资产总投资947亿元,比“九五”期间增加30亿元。

共新增机场21个,到2005年底,全国共有民用运输颁证机场142个。

港口作为口岸物流的重要枢纽,基础设施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2005年上海洋山深水港一期、唐山港曹妃甸港区相继建成开港,秦皇岛港煤四期扩容工程已经投产,还有青岛港前湾集装箱物流园区项目、日照港25万吨级矿石码头、宁波港北仑港区五期工程、漳州开发区四区项目、广州港南沙港区工程等等。

现代化、专业化码头的建设极大地满足了口岸物流发展的需要。

口岸物流基础设施投资的加大,改善了口岸物流的运作环境,增强了口岸物流处理能力。

一个以港口、航空口岸为中心,以公路、水路、铁路为网络的立体化、枢纽型的口岸物流基础设施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3、物流园区、中心在口岸地区聚集

随着口岸从原来的海陆空中转集散中心,向综合物流中心的转变,现代口岸物流功能更为广泛,朝着全方位增值服务的方向发展,成为集运输、转运、储存、装拆箱、仓储、加工、信息处理为一体的重要枢纽。

适应口岸物流发展的需要,口岸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相继出现,形成了多层次的口岸物流节点体系。

首先是保税区和区港联动项下的保税物流园区。

目前,上海、大连、天津、宁波、张家港、青岛、厦门、深圳等8个保税物流园区都已通过验收,正式封关运作。

其次是邻近口岸的各类物流中心,以及在内陆靠近主河道、机场附近设立的A型和B型保税物流中心,大大提高了加工贸易型企业的物流速度。

第三是以原有的仓库、保税仓库和出口监管仓库为网点,对于口岸物流的高效流转起到了积极的保障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这些物流园区、中心都是在海关系统的大力支持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4、依托口岸的物流企业不断成熟

国际口岸物流业的繁荣在于成熟的口岸物流运营企业。

随着中国物流市场的全面开放,国际物流企业纷纷进驻各地口岸。

UPS、FedEx、DHL、TNT、近铁等国际物流巨头纷纷在口岸新建或扩建转运中心或物流中心,马士基、美国总统轮船等航运企业纷纷租用口岸物流仓库,作为开展国内物流业务的重要枢纽。

我国口岸物流企业以仓储、运输和货代企业为主,大部分是国有或合资企业。

国有物流企业通过重组改制和业务转型,向现代物流发展,像中远、中海、中外运、中国货运航空、大连港集团、天津港(集团)、蛇口集装箱码头、招商局物流等全国领先的物流企业都把口岸作为重要的发展基地。

民营物流企业在立足国内物流市场的基础上,也开始完善口岸物流环节,走向全球化的供应链体系。

如锦程、海丰、大田、南方、宝供、宅急送等第三方物流企业纷纷开始国际化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5、口岸物流信息化步伐加快

口岸作为与国际市场相连的节点,对信息化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首先,以港口、码头、堆场为代表的物流枢纽信息平台正在兴建。

其次,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口岸监管区的信息平台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第三,单个口岸物流平台正在向大区域物流一体化发展。

由上海海关牵头制订的《长三角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方案》正在实施。

第四,大通关的整合力度大大拓展。

从2002年开始启动的电子大通关,正在向税务、工商、商检、海事、银行等方面拓展,将逐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无纸化大通关”;从海港拓展到陆港、空港,实现无缝连接;结合采用各种先进技术手段如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公共数据网络和信息平台、移动通信短信息通知等,加快通关速度。

有关电子口岸和海关信息化进展情况,海关的同志会作详细介绍。

二、口岸物流的发展趋势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我国物流市场全面开放的第一年,也是贯彻全国现代物流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一年。

口岸物流作为现代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后仍将会有较快发展。

从总体趋势看:

1、是口岸物流总体规模将持续增长

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到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26.1万亿元,进出口贸易额达到2.3万亿美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43.4%和61.9%。

外向型经济的持续发展,必将推动口岸物流总体规模的扩大,口岸特别是沿海大型港口作为进出口贸易枢纽,对区域经济得带动作用越来越明显,开始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

2、是口岸物流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大规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大型综合性港口和机场以其强大的综合能力和广阔的影响区域,不仅在当今综合运输网络中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要资源。

枢纽口岸在设施和后方集疏运系统的发展上积极配合,势必会创造更高效率的物流服务环境,并通过生产成本、流通成本的不断降低和信息服务的高效率,使口岸影响下的产业布局的范围得到拓展,口岸的服务和影响范围因此而扩大。

“零库存”、“即时生产模式”、“供应商管理库存”等现代物流理念的广泛应用,也对口岸物流以至于海关通关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3、是口岸物流的功能整合出现新的动向

口岸物流涉及集疏运输、仓储配送、流通加工、口岸通关、增值服务等物流过程,是进出口贸易的重要环节。

口岸物流的快速发展,可以有效保证进出口贸易“物流、商流、信息流”的有效衔接,增强我国对外经济的竞争力。

传统的港口、航空、公路优势与现代物流业相结合,将会出现物流功能依托口岸进行整合的新动向。

传统口岸的设施、网络、技术和管理人才的优势,通过现代物流的手段,将中转、集散型口岸向综合服务型口岸转移。

一批有现代理念和现代物流设施的物流中心、配送中心或物流专业公司将在口岸地区进一步聚集,并使它们与传统的口岸服务优势互补。

从根本上实现由传统口岸物流的“港对港”服务向现代物流要求的“门对门”服务的转变,拓展口岸物流业务,提高口岸物流综合协调能力。

物流企业要提升其市场份额和竞争力,必将拓展与其链接企业的战略联盟。

口岸物流企业与相关港口、公路、机场的战略联盟关系将得到发展,并加强与其相关的终端物流和干线物流的联系。

同时,口岸物流企业通过市场运作、兼并、并购股权和投资合作等手段,将会做大做强。

一批有经济实力、能按照国际惯例运作、网络结构合理的物流企业、物流园区和配送中心,将会在我国口岸地区得到较快发展。

4、是口岸物流的专业化分工更加明显

随着口岸物流量的增加,客户对物流服务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越来越细,口岸物流的专业化分工将更加明显。

有干散货和集装箱物流,普通货和危险化学品物流,还有常温和低温冷冻等方面的需求,加工、分拣、包装等要求也各不相同。

这就要求口岸与口岸,以及口岸内部物流企业根据自身优势,发挥专业特长,通过口岸资源整合、流程重组,推动口岸物流社会化、专业化、一体化运作,增强口岸物流竞争力,顺应市场发展的需要。

5、是口岸物流区域一体化步伐加快

口岸是区域物流的枢纽,口岸物流的发展必将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我国口岸物流发展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产业关系为纽带,国际与国内资源迅速向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与环渤海地区集中。

而长江三角洲的上海、宁波,珠江三角洲的香港、深圳,环渤海地区的青岛、天津、大连等口岸城市其聚集效应已十分明显。

东南亚自由贸易区与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积极推进,也给这些地区物流发展增加了新的空间。

“十一五”期间,《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渤海湾三区域沿海港口建设规划》《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全国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等一系列全国规划的实施,都是贯彻了区域物流一体化的思想,必将促进口岸物流基础设施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协调,为口岸物流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三、口岸物流的成功典范

  ——大连港集发物流有限责任公司发展纪实

四大业务版块由21家子公司具体运作,母公司专项负责物流体系投资管理、战略规划、项目开发、资产运营。

这独特的港口物流运作模式吊足了记者的胃口。

大连港集发物流有限责任公司(简称集发物流)就是这样走入记者视线的。

  据集发物流综合部经理章冬岩介绍,其运作体系的独特性很大因素缘自于其成立背景的独特性。

1995年9月,为了对大连港集装箱行业统一管理,集发物流母公司大连港务局(现在的大连港集团)筹备成立了全资子公司大连港集装箱综合发展公司(简称集发公司)。

随着大连港集装箱产业的飞速发展,2002年大连港对集发公司进行改制,大连港集发物流成立,集发物流则承担起口岸集装箱产业发展所必须的综合物流体系建设。

  通过投资企业董事会和相关规范的管理制度对其所属投资企业的决策和经营进行管理、指导和监督。

目前,集发物流已经成功搭建起四个完整的服务体系构架,即:

以集装箱场站业务为主体的物流操作服务体系,以代理业务网络与内陆节点、海铁联运业务为主体的内陆联运服务体系,以支线中转业务为主体的支线中转服务体系,以口岸信息平台业务和软件开发业务为主体的资讯服务体系。

短短几年时间,集发物流已成为拥有21家投资企业,业务范围涉及海铁联运、支线中转、公路运输、仓储、拆装箱、冷链物流、集装箱检测及修理、报税物流园区开发、船舶代理、货运代理、船舶管理以及EDI处理、电子商务、软件开发等资讯增值服务,覆盖集装箱运输的各个环节,形成产业功能完整、服务网络完备的综合物流服务体系的专业化投资管理公司。

1、发展多式联运

  基于港口到客户的物流需求,集发物流以铁路、公路联运的方式为客户提供接续海运的集装箱内陆运输服务。

到目前为止,集发物流已经在港区后方投资了6家集装箱场站企业经营集装箱堆场和仓储物流业务,使场站业务处于口岸领先地位。

集发物流投资的毅都集发冷库拥有4万吨能力,通过专业化的冷链物流服务运作,已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第三方冷藏物流公司。

但集发物流对此并不满足,“要想有新的突破,就不能仅仅把服务对象局限于后方堆场,服务于内陆客户,将是集发物流重要的业务组成。

”章冬岩说。

由于大连港地处东北地区最南端,腹地陆域狭长,导致公路运输成本相对较高,于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