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八上晏子使楚同步测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268832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59.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语文八上晏子使楚同步测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苏教版语文八上晏子使楚同步测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苏教版语文八上晏子使楚同步测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苏教版语文八上晏子使楚同步测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苏教版语文八上晏子使楚同步测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语文八上晏子使楚同步测试.docx

《苏教版语文八上晏子使楚同步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语文八上晏子使楚同步测试.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语文八上晏子使楚同步测试.docx

苏教版语文八上晏子使楚同步测试

《晏子使楚》相关练习归纳

《晏子使楚》同步练习

第一部分:

1.解释下面句子中指定的实词。

(1)晏子将使楚  使:

(2)楚王闻之,谓左右曰  谓:

(3)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习辞:

(4)王曰:

“何坐?

”  坐:

(5)吏二缚一人诣王  缚:

(6)晏子避席对曰  避席:

(7)圣人非所与熙也  熙:

(8)吏二缚一人诣王  诣:

2.解释以下虚词意义用法。

(1)楚王闻之  之:

(2)何以也  以:

(3)缚者曷为者也  曷:

(4)齐人固善盗乎  固:

(5)人楚则盗  则:

3.翻译以下句子。

(1)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2)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3)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4)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4.楚王为什么想侮辱晏子?

(用自己的话回答)

5.楚国君臣是怎样安排计谋的?

(用自己的话回答)

第二部分:

(一)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

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王曰:

“缚者曷为者也?

”对曰:

“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

“齐人固善盗平?

”晏子避席对曰:

“晏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

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王笑曰: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耳。

6.晏子,时期,国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

《晏子春秋》是一部记载晏子言行的著作。

7.针对楚国君臣的戏弄侮辱,晏子是怎么回击对方的?

8.晏子的回答,可谓巧妙得体,体现了一个外交家的风范,请说说晏子外交的特点。

(二)

晏子使楚。

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晏于不入,曰:

“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

”傧者①更道②从大门入。

见楚王,王曰:

“齐无人耶?

使子为使。

”晏子对曰:

“齐之临淄三百闾②,张袂④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

”王曰:

“然则何为使予?

”晏子对曰:

“齐使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⑤主。

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注:

①傧者:

接引宾客的人;②更道:

改变道路;③闾:

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④袂:

衣袖;⑤不肖:

不才。

9.解释下列句子中指定的词语。

(1)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延:

(2)今臣使楚  使:

(3)晏子对曰  对:

(4)比肩接踵而在  比:

10.下面各句都有“使”,按意义用法分类。

(1)晏子使楚

(2)使狗国者从狗门入

(3)使子为使

(4)齐使使各有所主

(5)使使贤主

(6)何为使子

出使:

让、派:

使者:

11.翻译以下几句。

(1)张袂成阴,挥汗如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

(2)其贤者,使使贤主。

12.面对楚王的戏弄,晏子是怎样回击的?

用原文回答。

《晏子使楚》答案

1.

(1)出使

(2)对……说(3)善于辞令(4)犯罪(5)到……去(6)离开座位(7)戏弄(8)捆绑 2.

(1)代这件事

(2)用(3)同“何”(4)本来(5)就 3.

(1)晏婴,是齐国很擅长辞令的人。

(2)酒喝得正畅快的时候,两个小官吏捆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

(3)橘树在淮河以南就成长为橘;在淮河以北就成了枳,两者只是叶子相似,它(果实)味道是不同的。

(4)莫非是楚国的水土能使百姓擅长偷盗吧?

 4、因为他知道晏子很会说话,很会外交,想找机会羞辱他,试探他。

 5.先预设抓住齐人偷盗的情境,当晏子到来时,故意带到楚王面前,以此影射齐人都善偷,从而戏弄晏子。

 6.春秋、齐 7.以橘树生长地不同,而本质不同来设喻,得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结论,环境造人。

 8.晏子外交特点:

擅长辞令、聪明机智、维护国家尊严。

 9.

(1)请

(2)出使(3)回答(4)并、挨 10.

(1)

(2)(出使)/(3)(5)(6)(让、派)/(4)(使者) 11.

(1)张开衣袖就形成浓阴,流下的汗水像下雨,肩并肩,脚跟挨脚跟,凭什么说没人?

(2)那些有品德、能力的人,让他们出使有品德、才能的君主。

 12.略

 

晏子使楚·综合能力测试题

一、解释文中下列词语的意义

1.方(   )2.坐(   )3.徒(   )4.固(   )

二、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

A.齐人固善盗乎            B.缚者曷为者也

C.圣人非所与熙也          D.系向牛头充炭直

三、写出下列句中加粗词的古今意义

1.谓左右曰

古义:

________________,今义:

________________。

2.其实味不同

古义:

________________,今义:

________________。

3.寡人反取病焉

古义:

________________,今义:

________________。

四、下列句子中与“何以也”句式相同的是

(   )

A.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B.缚者曷为者也

C.圣人非所与熙也          D.为其来也

 

五、本文说明晏子是怎样的一个人?

根据课文分析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一)

 

晏子将使楚。

楚王闻之,谓左右曰:

“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

”左右对曰: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王曰,何为者也?

对曰,齐人也。

王曰,何坐?

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

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王曰:

“缚者曷为者也?

”对曰:

“齐人也,坐盗。

”正视晏子曰:

“齐人固善盗乎?

”晏子避席对曰:

“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

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王笑曰: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解释文段中加粗的词语。

习辞:

______何以:

______何坐:

______避席:

______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缚者曷为者也            B.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C.路转溪头忽见            D.寡人反取病焉

3.晏子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目的是想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把“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翻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南文子为国忧

 

智伯欲袭卫,故遗(wèi赠送)之乘马,先之一璧,卫君大悦,酌酒。

诸大夫皆喜,南文子独不喜,有忧色。

卫君曰:

“大国礼(送礼)寡人,寡人故酌诸大夫酒,诸大夫皆喜,而子独不喜,有忧色者,何也?

”南文子曰:

“无方之礼,无功之赏,祸之先(先兆)也。

我未有往彼有以来,是以忧也。

”于是卫君乃修梁津,而拟边城。

智伯闻卫兵在境上,乃还。

1.翻译画横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文中三个人物的性格。

南文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智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卫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这则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将要 2.犯罪 3.只 4.本来

二、A

三、1.古义:

指近侍;今义:

左和右两方面。

2.古义:

它的果实;今义:

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含转折)。

3.古义:

辱;今义:

疾病。

四、B

五、略

六、

(一)1.习辞:

能言善辩,长于辞令。

何以:

用什么办法。

何坐:

犯了什么罪。

避席:

离开座位。

2.D3.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盗,一来到楚国就偷盗,是因为楚国的水土使人喜欢偷盗。

反击“齐国人本来就喜欢偷盗”的发难。

4.当他到来的时候,请让我绑着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

(二)1.没有来由的礼物,没有功劳的赏赐,是灾祸的先兆。

2.明察秋毫,深谋远虑;阴险狡诈;利令智昏,但能知错就改。

3.这则故事告诫人们不可贪求无名之财,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善于分析,冷静处理,以防不虞之灾。

 

晏子使楚·综合能力测试题

一、解释文中下列词语的意义

1.方(   )2.坐(   )3.徒(   )4.固(   )

二、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

A.齐人固善盗乎            B.缚者曷为者也

C.圣人非所与熙也          D.系向牛头充炭直

三、写出下列句中加粗词的古今意义

1.谓左右曰

古义:

________________,今义:

________________。

2.其实味不同

古义:

________________,今义:

________________。

3.寡人反取病焉

古义:

________________,今义:

________________。

四、下列句子中与“何以也”句式相同的是

(   )

A.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B.缚者曷为者也

C.圣人非所与熙也          D.为其来也

 

五、本文说明晏子是怎样的一个人?

根据课文分析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一)

 

晏子将使楚。

楚王闻之,谓左右曰:

“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

”左右对曰: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王曰,何为者也?

对曰,齐人也。

王曰,何坐?

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

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王曰:

“缚者曷为者也?

”对曰:

“齐人也,坐盗。

”正视晏子曰:

“齐人固善盗乎?

”晏子避席对曰:

“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

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王笑曰: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解释文段中加粗的词语。

习辞:

______何以:

______何坐:

______避席:

______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缚者曷为者也            B.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C.路转溪头忽见            D.寡人反取病焉

3.晏子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目的是想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把“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翻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南文子为国忧

 

智伯欲袭卫,故遗(wèi赠送)之乘马,先之一璧,卫君大悦,酌酒。

诸大夫皆喜,南文子独不喜,有忧色。

卫君曰:

“大国礼(送礼)寡人,寡人故酌诸大夫酒,诸大夫皆喜,而子独不喜,有忧色者,何也?

”南文子曰:

“无方之礼,无功之赏,祸之先(先兆)也。

我未有往彼有以来,是以忧也。

”于是卫君乃修梁津,而拟边城。

智伯闻卫兵在境上,乃还。

1.翻译画横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文中三个人物的性格。

南文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智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卫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这则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将要 2.犯罪 3.只 4.本来

二、A

三、1.古义:

指近侍;今义:

左和右两方面。

2.古义:

它的果实;今义:

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含转折)。

3.古义:

辱;今义:

疾病。

四、B

五、略

六、

(一)1.习辞:

能言善辩,长于辞令。

何以:

用什么办法。

何坐:

犯了什么罪。

避席:

离开座位。

2.D3.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盗,一来到楚国就偷盗,是因为楚国的水土使人喜欢偷盗。

反击“齐国人本来就喜欢偷盗”的发难。

4.当他到来的时候,请让我绑着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

(二)1.没有来由的礼物,没有功劳的赏赐,是灾祸的先兆。

2.明察秋毫,深谋远虑;阴险狡诈;利令智昏,但能知错就改。

3.这则故事告诫人们不可贪求无名之财,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善于分析,冷静处理,以防不虞之灾。

 

晏子使楚·检测与评价

评价表

 

检测题

基础题

1.给下列字注音。

(4分)

酣(   ) 诣(   ) 枳(   ) 耶(   )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粗词。

(7分)

(1)楚王闻之,谓左右曰(   )

(2)吏二缚一人诣王(   )

(3)其实味不同(   )

(4)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

(5)圣人非所与熙也(   )

(6)寡人反取病焉(   )

(7)缚者曷为者也(   )

3.比较下列句子中的加粗词语,并解释。

(8分)

     

4.翻译下列句子。

(15分)

(1)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2)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3)寡人反取病焉。

 

5.请从课文中找出几个和现在用法不同的词,并简要分析。

(5分)

 

6.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

7.楚王想侮辱晏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分)

8.楚王和手下想了一个什么计谋来侮辱晏子的呢?

请用自己的话简要表述出来。

(4分)

 

9.晏子是如何批驳楚王的呢?

这样做好在哪里?

(10分)

 

 

综合题

1.课文的人物形象刻画鲜明,寥寥数语,就把楚王和晏子写活了。

请联系课文内容,各用一句话概括这两个人物形象。

 

2.课文展示了高度的语言艺术,请联系课文说一说晏子的语言艺术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

基础题

1.hān yì zhǐ yé 2.

(1)近旁的人

(2)到(3)果实(4)莫非(5)开玩笑(6)辱(7)同“何”,什么 3.习:

熟练;温习。

何以:

用什么办法;凭什么。

徒:

只;空。

之:

指晏子将要出使楚国这个消息;助词,的。

 4.

(1)当他到来的时候,请允许我们绑上一个人从你面前走过。

(2)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小官吏绑着一个人走到楚王面前。

(3)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5.“左右”文中指“近旁的人”,现在指方向;“病”,文中指“辱”,现在是指疾病。

 6.本文写的是晏子出使楚国,用辞令战胜楚王,为国家保持尊严的故事。

 7.晏子是“齐之习辞者也”。

8.诬齐人为盗。

 9.晏子先退一步,假定缚者是齐国人,接着用类比的方法进行反驳,先举了个事实: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原因是什么呢?

水土异也。

同样,“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原因是什么呢?

这就顺理成章地推出:

是“楚之水土使民善盗”。

晏子就其转化的条件都是“水土异也”这一点进行类比,十分高明而巧妙,片语之间,晏子化被动为主动。

 

综合题

1.晏子是一位机智善辩而又有风度的政治家、外交家,楚王是一位自作聪明,仗势欺人的无能君主。

两位人物分析正确,概括准确,表述清楚的,等第是优;两位人物分析正确,概括准确,但语言不够简练的,等第是良;两位人物分析不够正确,概括一般,表述一般的,等第是中;两位人物分析不正确,概括不准确,表述不清楚的,等第是下。

2.晏子既要反驳楚王的诬陷,又不能激怒楚王,因此在反驳时,他“避席”对,显示其庄严的态度,这是其一;说话时非常注意掌握分寸,寓刚于柔,这是其二;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义正词严而又不卑不亢地折服了楚王,这是其三。

写出三个要点,且表述清楚的,等第是优;写出其中两个要点,且表述清楚的,等第是良;写出其中两个要点,但表述一般的,等第是中;写出其中一个要点,但表述一般的,等第是下。

 

晏子使楚·检测与评价

评价表

 

检测题

基础题

1.给下列字注音。

(4分)

酣(   ) 诣(   ) 枳(   ) 耶(   )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粗词。

(7分)

(1)楚王闻之,谓左右曰(   )

(2)吏二缚一人诣王(   )

(3)其实味不同(   )

(4)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

(5)圣人非所与熙也(   )

(6)寡人反取病焉(   )

(7)缚者曷为者也(   )

3.比较下列句子中的加粗词语,并解释。

(8分)

     

4.翻译下列句子。

(15分)

(1)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2)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3)寡人反取病焉。

 

5.请从课文中找出几个和现在用法不同的词,并简要分析。

(5分)

 

6.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

7.楚王想侮辱晏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分)

8.楚王和手下想了一个什么计谋来侮辱晏子的呢?

请用自己的话简要表述出来。

(4分)

 

9.晏子是如何批驳楚王的呢?

这样做好在哪里?

(10分)

 

 

综合题

1.课文的人物形象刻画鲜明,寥寥数语,就把楚王和晏子写活了。

请联系课文内容,各用一句话概括这两个人物形象。

 

2.课文展示了高度的语言艺术,请联系课文说一说晏子的语言艺术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

基础题

1.hān yì zhǐ yé 2.

(1)近旁的人

(2)到(3)果实(4)莫非(5)开玩笑(6)辱(7)同“何”,什么 3.习:

熟练;温习。

何以:

用什么办法;凭什么。

徒:

只;空。

之:

指晏子将要出使楚国这个消息;助词,的。

 4.

(1)当他到来的时候,请允许我们绑上一个人从你面前走过。

(2)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小官吏绑着一个人走到楚王面前。

(3)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5.“左右”文中指“近旁的人”,现在指方向;“病”,文中指“辱”,现在是指疾病。

 6.本文写的是晏子出使楚国,用辞令战胜楚王,为国家保持尊严的故事。

 7.晏子是“齐之习辞者也”。

8.诬齐人为盗。

 9.晏子先退一步,假定缚者是齐国人,接着用类比的方法进行反驳,先举了个事实: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原因是什么呢?

水土异也。

同样,“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原因是什么呢?

这就顺理成章地推出:

是“楚之水土使民善盗”。

晏子就其转化的条件都是“水土异也”这一点进行类比,十分高明而巧妙,片语之间,晏子化被动为主动。

 

综合题

1.晏子是一位机智善辩而又有风度的政治家、外交家,楚王是一位自作聪明,仗势欺人的无能君主。

两位人物分析正确,概括准确,表述清楚的,等第是优;两位人物分析正确,概括准确,但语言不够简练的,等第是良;两位人物分析不够正确,概括一般,表述一般的,等第是中;两位人物分析不正确,概括不准确,表述不清楚的,等第是下。

2.晏子既要反驳楚王的诬陷,又不能激怒楚王,因此在反驳时,他“避席”对,显示其庄严的态度,这是其一;说话时非常注意掌握分寸,寓刚于柔,这是其二;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义正词严而又不卑不亢地折服了楚王,这是其三。

写出三个要点,且表述清楚的,等第是优;写出其中两个要点,且表述清楚的,等第是良;写出其中两个要点,但表述一般的,等第是中;写出其中一个要点,但表述一般的,等第是下。

 

《晏子使楚》同步训练

《晏子使楚》同步训练

   1.本文选自 ,这是一部 的著作。

(2分)

   2.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4分)

   缚一人(  ) 酒酣(  ) 诣王(  ) 曷为(  )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5分)

   ⑴齐之习辞者(习辞:

 ) ⑵今方来,吾欲辱之(辱:

 )

   ⑶吏二缚一人诣王(诣:

 ) ⑷齐人固善盗乎(固:

 )

   ⑸圣人非所与熙也(熙:

 )

   4.楚王为什么想侮辱晏子?

晏子又是怎样回击的?

(3分)

   

   5.译句:

(6分)

   ⑴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

 

   ⑵齐人固善盗乎?

 

   ⑶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6.解释下列的多义词:

(6分)

   ⑴使:

得一人之使( )  晏子将使楚( )  使民善盗耶( )

   ⑵以:

何以也( ) 以故东徙( ) 我以日始出是去人近( )

   ⑶为: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   生于淮北则为枳( )

   7.结尾处写道:

“王笑曰”,你觉得这写出了当时楚王什么样的心态?

(2分)

   

   8.为了使上下句连贯,下面这句话的空缺处境入的最恰当的语句应是(  )(2分)

   经过三年的努力, 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A、我们不是把学习上的各种困难都克服了吗?

 B.学习上的各种困难都被我们克服了,

   C.把学习上的各种困难我们都克服了, D.我们克服了学习上的各种困难,

   9.在“批评和自我批评是 方法”句中的“方法”前有如下四个修饰语,它们正确的排到顺序应是(  )(2分)

   ①提高思想  ②有效的  ③我党  ④改正错误

   A.⑵⑶⑴⑷  B、⑶⑴⑷⑵  C.⑶⑵⑷⑴  D.⑶⑷⑴⑵

   

(一)

   晏子将使楚。

楚王闻之,谓左右曰:

“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

”左右对曰: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王曰:

‘何为者也?

’对曰:

‘齐人也。

’王曰:

‘何坐?

’曰:

‘坐盗。

’”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王曰:

“缚者曷为者也?

”对曰:

“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

“齐人固善盗乎?

”晏子避席对曰:

“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

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王笑曰: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0.晏婴在这场外交斗争中巧妙地运用了类比的手法,其中把“淮南”比为 ,把“淮北”比为 ;把“橘”比为 ,把“枳”比为 。

(4分)

   11.“寡人反取病焉”中“病”的意思是(   )(2分)

   A.生病   B.疾病   C.窘迫,尴尬   D.忌妒

   12.从中可以看出晏子是怎样一个人?

(2分)

   

   13.文中晏子与楚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试分析这两个人物形象。

(2分)

   晏子:

 

   楚王:

 

   1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大意。

(2分)

   

   15.“吏二缚一人诣王”的目的是什么?

(2分)

   

   16.楚王戏晏婴,你认为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

为什么?

(2分)

   

   

(二)晏子谏因岛杀人

   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

公怒,诏吏杀之。

晏子曰:

“烛邹之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