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教案七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267883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9.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单元教案七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第一单元教案七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一单元教案七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一单元教案七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一单元教案七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教案七下.docx

《第一单元教案七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教案七下.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单元教案七下.docx

第一单元教案七下

1长江

郭风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郭风及其作品。

2.体会借景抒情的写法。

3.领悟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4.品味学习本文的语言。

重点难点:

重点:

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难点:

通过本文的学习体会作者对祖国对时代的赞美。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长江,这条横亘千古的巨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象征。

自古以来歌吟长江的文章不绝于耳,今天我们走进郭风笔下的《长江》。

二、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1961年,此时社会主义新中国刚刚诞生不久,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祖国的建设蒸蒸日上,作者满怀对祖国的热爱以饱满的热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这个时期也是新中国面临的一个特殊时期(三年自然灾害),作者希望全国人民能够团结一心战胜困难,看到祖国美好的明天。

三、作者简介:

郭风,原名郭嘉桂,回族,祖籍福建莆田,1917年出生。

他把自己毕生的精力献给了散文、散文诗和儿童文学的创作事业,迄今已结集出版作品50多部。

他早期的作品质朴清新、饶有天趣,贮满诗情画意,是风景画家、风俗画家与抒情诗人才能的神奇统一。

其《叶笛集》于1959年初出版后,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冰心著文称“又发现了一个诗人的喜悦。

”新时期以来,他的作品追求自然、本色、纯朴,具有更广阔的历史感和更深沉的哲理意蕴,体现了大家之风范。

他的作品还先后两次荣获全国儿童文学作品奖,两次荣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并译成俄文在前苏联地区出版。

四、检查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玫瑰()曙天()吹拂()哺育()

舢板()驳船()堆栈()

2、解释下列词语:

容光焕发:

脸上光彩四射。

穿梭:

像织布的梭子来回活动,形容来往频繁。

停泊:

(船只)停靠,停留。

舒畅:

开朗愉快。

舒服痛快。

五、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明确:

本文通过描写赞美长江,赞美祖国的富饶,歌唱新中国的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与欣欣向荣。

六、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

2、找出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

3、背诵课文第六自然段。

教学札记: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1、时代背景回顾。

2、作品思想感情回顾。

二、自主、合作、探究:

1、互动学习:

互动1:

作者描写长江问什么选取长江的黎明,这里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长江的黎明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吗?

明确:

这里作者用了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

这里的黎明象征的是祖国的新气象,象征的是祖国美好的明天。

这里的黎明就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景象了。

互动2:

本文的作者是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来描写长江的?

你能从文中找出表达作者心情的句子或词语吗?

明确:

见课本

互动3:

作者的心情是“黎明一般的舒畅,青春一般的欢愉”,这一点作者在文中反复说到,为什么作者又一再强调长江是“古老的”,这和“青春”不矛盾吗?

明确:

千百年来长江奔流不息,养育了无数中华儿女,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所以它是“古老的”。

古老的长江在经历的岁月的洗礼后,如今在新时代光辉的照耀下,看到了祖国的蓬勃发展,所以心情才“书场”“欢愉”,强调长江是“古老的”也是为了说明长江“旧貌换新颜”祖国“旧貌换新颜”。

互动4:

自己动手式着给课文分分段,看看课文都用到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

补充:

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等。

记叙明确过程,描写突出形象,议论、抒情点明主旨。

抒情有直抒胸臆,有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常表现为托物寓情,借景抒情,借事抒情,寓情与景。

互动5:

根据表达方式的学习归纳一下本文的写作方法。

明确:

1)借景抒情的写法。

借描写长江来赞美祖国,抒发对祖国的热爱赞美之情。

2)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见课本。

三、研读与赏析:

1.文章中有许多句子和词语重复出现,又无啰嗦之感?

试动手删一删,看看删后的效果如何?

明确:

无啰嗦之感。

这里用到了反复的修辞方法,起到了强调的作用。

补充:

反复,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或句组。

反复有接连反复和间隔反复两种。

2.辨析带点词语的细微差别

你这样的容光焕发,你的笑容是多么的甜美。

你的心好像黎明一般的舒畅,青春一般的欢愉。

辨析:

“容光焕发”“甜美”不仅写出了形貌,而且写出了心理情状,而“舒畅”“欢愉”主要写的是心情。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并背诵。

2、完成相关作业。

3、预习下一课。

板书:

抒情层次:

1——3段长江醒来,奠定基调繁忙的景象物质

4——6段繁忙幸福,充满希望沿岸的景象

7——8段照应开头,收术全文时代的精神精神

教学札记:

 

2筏子

袁鹰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熟悉生字、词。

2、了解黄河的常识,通过艄公的形象,接受深厚的民族精神,理解作者阐明的道理。

3、分析作者在文中采用的全方位的衬托和对比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重点语句、词语分析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黄河文化的兴起与内涵源远流长,物华天宝。

奔腾万里的黄河以她那博大的胸怀,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生灵,创造出一段段历史的辉煌。

以致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华夏文明的发祥地。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袁鹰的文章《筏子》,去看看他笔下的黄河大水车、羊皮筏子、“黄河的主人”们,去领略那滔滔不绝的黄河所孕育的精神吧!

二、简介作者

袁鹰,原名田复春,又名田钟洛,1924年生,江苏淮安人。

著有散文集《第一个火花》《风帆》《京华小品》《袁鹰散文选》等。

他的散文作品善于以抒情、议论的手法和排比、叠句的形式,渲染气氛,点化主题,诗意浓郁。

三、读课文,解决字词(给加点字注音):

规模()浊浪()心悸()相称()

似的()篙子()吞噬()湍急()

浏览()化险为夷()如履平地()

四、再读课文,体会本文赞美了什么?

本文赞美了征服自然的人类,赞美了包括艄公、乘客在内的“黄河的主人们”的勇敢、沉着、智慧和毅力,也赞美了黄河的雄浑气势和自然的伟力。

五、熟读课文,找出文中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六、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

2、思考课后一至四题。

教学札记: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二、分析课文

1、文章写黄河的大、深、急,分别用哪些景物衬托?

(1)大水车羊皮筏子

(2)人的心情

2、在这些景物中,作者所有的篇幅奉献给了兰州的一种原始的交通工具:

羊皮筏子,这是为什么?

(1)地域的特点,富有人文精神和趣味

(2)引出艄公,用筏子的小、险体现人物的精神

3、艄公这一形象是怎样的?

------他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之上,如履平地,是黄河的主人(勇敢、智慧、镇静、机智)(抒情)

4、黄河的险险在何处?

夷、平地又是怎样的?

你从文中哪些句子中看出的?

5、作者说艄公是值得景仰和赞颂的,你从他的身上学到了什么?

只凭天不怕地不怕的大胆冲劲是不行的,要战胜凶险、征服自然还得沉着、细心、机智和毅力。

(议论)

三、本文除了衬托以外,还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对比:

羊皮筏子体积小与承载的人多物重形成对比;岸上看的人提心吊胆与皮筏上的乘客从容谈笑形成对比。

衬托:

正衬:

大水车----黄河的大

反衬:

岸上人提心吊胆-----乘客从容笑谈

筏子之小---------------水车之大

黄河之凶险-------------筏子之渺小

正衬、正衬错杂:

小小浪头吞噬筏子,既正衬了黄河的凶险,又反衬了征服自然的人。

总体构思的衬托:

黄河衬托出筏子,由筏子衬托“黄河的主人”

总之,这一连串的衬托、对比使全文结构紧密,文脉贯连。

四、讨论

1、文中哪句话最深刻?

从全文看这句话仅仅是对艄公的赞美吗?

2、本文导课时老师讲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一篇有关黄河的文章,学完本文了,你觉得此文作者所要表现的思想与黄河有没有关系?

五、作业

1、文段中有两组对比,请你说说哪两处运用了对比

参考答案:

羊皮筏子体积小与承载的人多物重形成对比;岸上看的人提心吊胆与皮筏上的乘客从容谈笑形成对比。

2、这两组对比为了突出什么?

对艄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突出羊皮筏子在“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黄河上航行是十分凶险的;如此凶险的航行,却让羊皮筏子上的乘客“如同坐在大城市的公共汽车里浏览窗外的新建筑”那样心闲气定,这全是艄公的功劳,越是凶险越能反衬出艄公的英雄本色。

3、对比往往会使人、物的特点更鲜明,请你用对比写一个片段,表现家人、同学、事物的不同特点。

教学札记:

 

诗歌三首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背诵这3首诗歌。

2.再次领会长江黄河在诗中的形象以及他所赋予的民族精神。

3.本单元的诗歌表达了对祖国母亲怎样的情感。

4.有感情的朗诵这几首诗歌。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领会作者的情感,感受长江的形象。

教学难点:

同教学重点。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放歌进入主题,比如《长江之歌》《黄河颂》

二、作者简介:

1、余光中,1928年生,福建永春人。

1948年在厦门大学读书时开始诗歌创作。

1950年随家人到台湾,1952年出版第一本诗集。

1958年赴美,获艺术硕士学位。

1959年返台开始任教讲学,一边继续诗歌创作。

1997年当选为台湾笔会会长。

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钟乳石》《莲的联想》<《白与苦瓜》等,散文集《左手的缪斯》《听听那冷雨》《日不落家》等。

他的诗题材丰沛,形式灵活,风格多样,从现代古典到民歌,从政治抒情诗新古典诗咏史诗到乡愁诗,走出了一条富有独创性的艺术道路。

2、光未然(1913-2002),原名张光年,湖北光化人。

20世纪30年代投身文艺运动。

1935年发表抗日爱国歌词《五月的花海》,广为流传。

1939年创作著名的《黄河大合唱》歌词,由冼星海谱曲,是有国际影响的杰作。

著有诗集《五月花》《惜春时》。

3、胡宏伟。

1953年生,著名词作家、沈阳军区前进歌舞团副团长。

代表作有:

中国共青团代团歌——《光荣啊,中国共青团》《长江之歌》《和谐花园》等。

三、诗歌朗诵训练:

1、小组讨论这几首诗应采取的朗读节奏语调,应持有的情感。

2、个人试读,小组试读片断。

3、推荐小组优秀同学班级朗读。

同学评价。

4、教师示范朗读。

四、布置作业:

背诵第一首诗。

教学札记:

 

第二课时

一、复习作者介绍,进入本课。

二、齐诵《当我死时》。

赏析这首诗。

1、死亡本来是痛苦的,但是在余光中这里却变成了一种满足,甚至有一种幸福的美感,为什么?

条件是安葬的地方要在“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活着的时候不能回乡,只指望死后的安葬。

这种美感,是由长江黄河衍生出来的意向表现出来的。

先把长江黄河之间的大陆转化为“最宽阔的床”,死也自然转化为“睡”。

再是把黄河长江的涛声转化为音乐(安魂曲),这样的美不但是意向的美,而且是想象的美。

2、为什么要对现实的躯体听觉作如此夸张的想象?

表达了诗人痛切的思念之苦,希望彻底的拥有祖国,全身心的融入祖国的情感。

3、全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母亲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对祖国的无限思念,表达了思念之苦。

三.指定学生诵读这首诗。

四.赏析光未然的《黄河大合唱》:

1、《黄河大合唱》内容简介:

共分八个乐章。

第一乐章:

黄河船夫曲,依次是:

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第八乐章:

怒吼吧,黄河。

2、黄河的形象:

既是自然景象,又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它具有英雄的气魄。

3、研讨:

为什么用黄河而不是长江代表我们的民族的英雄主义精神传统?

4、如何展示黄河合格者的形象?

总结主题。

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颂歌,歌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