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化学一轮复习单元检测 滚动测11原卷版.docx
《届高三化学一轮复习单元检测 滚动测11原卷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化学一轮复习单元检测 滚动测11原卷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化学一轮复习单元检测滚动测11原卷版
绝密★启用前
2016届一轮复习滚动测试(十一)
测试范围:
第1~12章考试时间:
90分钟总分:
100分
姓名:
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得分:
_________
题号
第I卷
15
16
17
18
选做题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共42分)
一、选择题(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阿伏加德罗常数用NA表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22gT2O含有电子数为10NA
②0.44gC3H8中含有的σ键总数目为0.1NA
③1molNa2O2与CO2完全反应时转移电子数为2NA
④28g硅晶体中含有2NA个Si—Si键
⑤11.2LCl2通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中充分反应,转移的电子数等于0.5NA
⑥200mL,1mol/LAl2(SO4)3溶液中,Al3+和SO42-离子数的总和是NA
⑦在常温常压下,0.1mol铁与0.1molCl2充分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0.3NA
⑧O2和O3的混合物共6.4g,其中所含原子数一定为0.4NA
A.①②③⑤⑧B.②④⑥⑦⑧C.①③⑤⑥⑦D.①②④⑧
2.下列离子方程式与实验事实相符且正确的是()
A.向AgI浊液中滴入NaCl溶液,产生大量白色沉淀:
AgI(s)+Cl-(aq)=AgCl(s)+I-(aq)
B.用氨水除去铝片表面的氧化膜:
Al2O3+2NH3·H2O=2AlO2-+2NH4++H2O
C.用铁氰化钾溶液检验Fe2+:
3Fe2++2[Fe(CN)6]3-=Fe3[Fe(CN)6]2↓
D.向酸性KMnO4溶液中滴入过氧化氢产生无色气泡:
2MnO4-+9H2O2+6H+=2Mn2++7O2↑+12H2O
3.某X溶液可使甲基橙呈红色,在该溶液中可能含有K+、Fe2+、A13+、NH4+、CO32―、SO32―、SO42―、
AlO2-、SiO32-、C1―中的若干种,现取X溶液进行连续实验,实验过程现象及产物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中肯定存在Fe2+、A13+、NH4+、C1-
B.X中不能确定的离子是K+和C1-
C.沉淀G在空气中放置过程中,沉淀颜色会由白色变为灰绿色最后变为红褐色
D.标准状况下将一试管D气体倒扣在水槽中充分吸收(假设所得溶液没有扩散),所得溶液物质的量浓度约为0.036mol/L
4.下列实验、现象及相关结论均正确的是()
5.由下列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现象
结论
A
取某Na2SO3溶液,加入足量的稀盐酸,产生气泡,再滴加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Na2SO3已部分被氧化
B
向2mL0.1mol/LNaOH溶液中滴加0.1mol/LMgCl2溶液3滴,出现白色沉淀后,再滴加3滴0.1mol/LFeCl3溶液,出现红褐色沉淀。
溶解度:
Mg(OH)2>Fe(OH)3
C
向氯水中通入足量SO2,氯水褪色。
SO2具有漂白性
D
相同温度下,测等浓度的Na2CO3和Na2SO3水溶液的pH:
pH(Na2CO3)>pH(Na2SO3)。
非金属性强弱:
C>S
6.X、Y、Z、M、W为五种短周期元素。
X原子的质子数与电子层数相同,W原子核外电子数是M原子
最外层电子数的2倍,Y、Z、M、W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Y
Z
M
W
A.原子半径:
W>Y>Z>M>X
B.热稳定性:
XM>X2Z,沸点:
X2Z>YX3
C.X、Y、Z三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不可能含离子键
D.ZM2、YM3、WM4分子中每个原子最外层均满足8电子结构
7.下列物质的转化在给定条件下能实现的是()
①
②
③
④
⑤
A.①⑤B.②③C.②⑤D.③④
8.已知:
2CH3OH(g)+3O2(g)===2CO2(g)+4H2O(l)ΔH1
2CO(g)+O2(g)===2CO2(g)ΔH2
2H2(g)+O2(g)===2H2O(l)ΔH3
2H2(g)+O2(g)===2H2O(g)ΔH4
CO(g)+2H2(g)===CH3OH(g)ΔH5
下列关于上述反应焓变的判断正确的是()
A.ΔH1>0,ΔH2<0B.ΔH3>ΔH4
C.ΔH1=ΔH2+2ΔH3-ΔH5D.2ΔH5+ΔH1<0
9.联苯(
)由两个苯环通过单键连接而成,假定二氯联苯分子中,苯环间的单键可以自由旋转,
理论上由异构而形成的二氯联苯共有()
A.6种B.9种C.10种D.12种
10.一种新型燃料电池,一极通入空气,另一极通入丁烷;电解质是掺杂氧化钇(Y2O3)的氧化锆(ZrO2)
晶体,在熔融状态下能传导O2-。
下列对该燃料电池说法正确的是()
A.在熔融电解质中,O2-由负极移向正极
B.通入丁烷的一极是正极,电极反应为:
C4H10+26e-+13O2-=4CO2+5H2O
C.通入空气的一极是负极,电极反应为:
O2+4e-=2O2-
D.电池的总反应是:
2C4H10+13O2=8CO2+10H2O
11.在体积为2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xA(g)+yB(g)
zC(g),图I表示200℃时容器中A、B、C物
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图Ⅱ表示不同温度下平衡时C的体积分数随起始n(A):
n(B)的变化关系。
则下列结论
正确的是()
A.200℃时,反应从开始到平衡的平均速率v(B)=0.04mol·L-1·min-1
B.图Ⅱ所知反应xA(g)+yB(g)
zC(g)的△H<0,且a=2
C.若在图Ⅰ所示的平衡状态下,再向体系中充入He,重新达到平衡前v(正)>v(逆)
D.200℃时,向容器中充入2molA和1molB,达到平衡时,A的体积分数小于0.5
12.某稀硫酸和稀硝酸的混合溶液200mL,平均分成甲、乙两份。
向甲中逐渐加入铜粉,最多能溶解9.6g
铜粉。
向乙中逐渐加入铁粉,最多能溶解14.0g铁粉。
(假设硝酸只被还原为NO气体)。
下列分析或结果错
误的是()
A.原混合酸中NO3—物质的量为0.1mol
B.乙中最多产生气体是0.2mol
C.原混合酸中HNO3浓度为1.0mol·L-1
D.原混合酸中H2SO4浓度为2.5mol·L-1
13.下列关于有机物的说法中,正确的一组是()
①“乙醇汽油”是在汽油里加入适量乙醇而成的一种燃料,它是一种新型化合物
②汽油、柴油和植物油都是碳氢化合物,完全燃烧只生成
③石油的分馏、煤的气化和液化都是物理变化。
④淀粉和纤维素水解的最终产物都是葡萄糖
⑤将ag铜丝灼烧成黑色后趁热插入乙醇中,铜丝变红,再次称量质量等于ag
⑥除去
中的少量
,可将混合气体通过盛有溴水的洗气瓶
A.③⑤⑥B.④⑤⑥C.①②⑤D.②④⑥
14.常温下,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将pH=1的醋酸和pH=13的NaOH溶液混合后,若c(CH3COO-)=c(Na+),则溶液显中性
B.在Na2SO3溶液中:
c(Na+)=2c(SO32-)+c(HSO3-)+c(OH-)
C.pH=6的CH3COOH溶液和pH=6的NH4Cl溶液,由水电离出的c(H+)均为1×10-8mol·L-1
D.在饱和Na2CO3溶液中:
2c(Na+)=c(CO32-)+c(HCO3-)+c(H2CO3)
第II卷(共52分)
二、非选择题(3小题,共43分)
15.(16分)目前,“低碳经济”备受关注,CO2的产生及有效开发利用成为科学家研究的重要课题。
(1)向浓CaCl2溶液中通入NH3和CO2,可以制得纳米级碳酸钙(粒子直径在1〜10nm之间)。
①向浓CaCl2溶液中通入NH3和CO2气体制纳米级碳酸钙时,应先通入NH3,后通入CO2。
制备纳米级碳酸钙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②判断产品中是否含有纳米级碳酸钙的实验方法为_____________。
(2)—定条件下,C(s)和H2O(g)反应,能生成CO2(g)和H2(g)。
将C(s)和H2O(g)分别加入甲、乙两个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
C(s)+2H2O(g)
CO2(g)+2H2(g),其相关数据如下表所示:
①T10C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_______
②乙容器中,当反应进行到1.5min时,H20(g)的物质的量浓度_______(填选项字母)。
A.=0.8mol/LB.-1.4mol/LC.<1.4mol/LD.>1.4mol/L
③丙容器的容积为1L,t20C时,起始充入amolC02和bmolH2(g),反应达到平衡时,测得CO2的转化率大于H2的转化率,则
的值需满足的条件为______________;
④丁容器的容积为1L,T10C时,按下列配比充入C(s)、H2O(g)、CO2(g)和H2(g),达到平衡时各气体的体积分数与甲容器完全相同的是_______(填选项字母)。
A.0.6mol、1.0mol、0.5mol、1.0mol
B.0.6mol、2.0mol、Omol、Omol
C.1.0mol、2.0mol、1.0mol、2.0mol
D.0.25mol、0.5mol、0.75mol、1.5mol
(3)CO2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甲醚(CH3OCH3)。
用甲醚燃料电池做电源,用惰性电极电解饱和K2SO4溶液可制取H2SO4和KOH,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
①甲醚燃料电池的负极反应式为________
②A口导出的物质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③若燃料电池通入CH3OCH3(g)的速率为0.1mol/min-1,2min时,理论上C口收集到标准状况下气体的体积为______________
16.(12分)辉铜矿是冶炼铜的重要原料.
(1)工业上冶炼粗铜的某种反应为:
Cu2S+O2===2Cu+SO2
①当产生标况下11.2L气体时,转移电子数目为;
②将粗铜进行电解精炼,粗铜应与外电源的极相接;若精炼某种仅含杂质锌的粗铜,通电一段时间后测得阴极增重ag,电解质溶液增重bg,则粗铜中含锌的质量分数为;
(2)将辉铜矿、软锰矿做如下处理,可以制得碱式碳酸铜:
①步骤I中用稀硫酸浸取矿石,为提高浸取率可采取的措施有
(任写一种).
②步骤Ⅱ中调节浸出液pH=3.5的作用是;
③步骤Ⅰ中发生如下3个反应,已知反应i)中生成的硫酸铁起催化作用。
请写出反应iii)的化学方程式。
i)Fe2O3+3H2SO4=Fe2(SO4)3+3H2O
ii)Cu2S+Fe2(SO4)3=CuSO4+CuS+2FeSO4
iii)
④步骤Ⅱ中,碳酸氢铵参与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17.(15分)Ⅰ.现有含CaO杂质的CaC2试样。
设计以下实验,测定CaC2试样的纯度。
(反应方程式为:
CaC2+2H2O→Ca(OH)2+C2H2↑),请从下图中选用适当的装置,完成该实验。
①②③④
(1)制取C2H2最好选④中的,所选用装置的连接顺序是(填各接口A~E的顺序):
。
(2)若实验时称取的试样为1.4g,产生的乙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448mL,此试样中CaC2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_。
(保留3位有效数字)
Ⅱ.某同学在实验室从如图I标签的试剂瓶中取少许钠进行燃烧实验,实验后发现还有少许黑色固体生成。
从反应物及实验操作猜测:
该黑色物质可能为炭与另一种氧化物组成的混合物。
根据题意和图示回答下面问题:
(1)装置图Ⅱ中A的名称_________。
(2)此氧化物可能是_____或_____(写化学式)
(3)对黑色固体物质的组成作如右图所示探究
①实验I加入盐酸溶液的目的是_______;
②仅通过实验Ⅱ,用最简步骤能快速确定黑色氧化物的组成,请完善该设计。
(限选试剂:
稀盐酸、KSCN溶液、10%H2O2溶液)
实验操作
预期现象与结论
相关离子方程式
取少量实验Ⅰ中的澄清溶液,加入试剂。
。
。
三、选做题(从下面两题中任选1题解答,15分)
18.(15分,选修:
3:
物质结构与性质)元素周期表第ⅤA族元素包括氮、磷、砷(As)、锑(Sb)等。
这些元
素无论在研制新型材料,还是在制作传统化肥、农药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请回答下列问题:
(1)N4分子是一种不稳定的多氮分子,这种物质分解后能产生无毒的氮气并释放出大量能量,能被应用于制造推进剂或炸药。
N4是由四个氮原子组成的氮单质,其中氮原子采用的轨道杂化方式为sp3,该分子的空间构型为________,N—N键的键角为________。
(2)基态砷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式为________。
(3)N、P、As原子的第一电离能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___(用元素符号表示)。
(4)叠氮化钠(NaN3)用于汽车安全气囊中氮气的发生剂,写出与N3-互为等电子体的分子的化学式________(任写一种即可)。
(5)天然氨基酸的命名常用俗名(根据来源与性质),例如,最初从蚕丝中得到的氨基酸叫丝氨酸[HOCH2CH(NH2)COOH]。
判断丝氨酸是否存在手性异构体?
________(填“是”或“否”)
(6)砷化镓为第三代半导体,以其为材料制造的灯泡寿命长,耗能少。
已知立方砷化镓晶胞的结构如图所示,其晶胞边长为cpm,则密度为_______g·cm-3(用含c的式子表示,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a位置As原子与b位置As原子之间的距离为________pm(用含c的式子表示)。
19.(15分,选修5:
有机化学基础)
可用来制备抗凝血药,通过下列路线合成:
(1)A与银氨溶液反应有银镜生成,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B→C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D→E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F和过量NaOH溶液共热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关于G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
a.能与溴单质反应b.能与金属钠反应
c.1molG最多能和3mol氢气反应d.分子式是C9H6O3
(6)E的同分异构体很多,除E外符合下列条件的共种。
①含苯环且能与氯化铁溶液显色,②苯环上有两个取代基,③含酯基。
(7)F分子中有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