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266647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56.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一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十一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十一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十一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十一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一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docx

《第十一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一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十一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docx

第十一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第十一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教学内容】

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教学目标】

识记:

(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政治前提;

(2)社会主义本质的含义;

(3)社会主义基本经济特征;

(4)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体现;

(5)公有制的实现形式;非公有制经济的形式和地位。

理解: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具体途径。

各种经济形式的性质、特点、作用。

应用: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教学重点】

学习经济常识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怎样区分经济现象。

【教学方法】

讲授、多媒体、讨论。

【课时安排】

共6学时。

第一节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一、社会主义的历史嬗变

1、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

在人类社会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进程中,产生了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

1516年,英国著名政治家托马斯·莫尔发表的《乌托邦》一书,构想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的理想蓝图,开启了世界社会主义思潮的萌芽。

(《乌托邦》,全称《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全书》。

1516年出版。

全书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

批判旧世界。

揭露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残酷和血腥发迹史,揭示旧制度造成的贫富悬殊和两极对立的根本原因是私有制度。

第二部分:

描述新世界。

描绘构想的理想国家——乌托邦。

经济上实行生产资料和全部产品的公有,按需分配;政治上实行普遍平等和民主的原则,所有领导成员均由选举产生;文化上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对外实行和平睦邻政策,反对战争。

莫尔构想的理想社会缺乏科学依据,未能找到改变旧社会和实现新社会的社会力量和社会途径。

但作为第一部空想社会主义著作,对以后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乃至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都起了重要作用。

从1516年莫尔发表《乌托邦》一书开始到19世纪中叶,是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阶段。

19世纪初期,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把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发展到了最高阶段。

但是,空想社会主义这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解释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憧憬(chongjing)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总之,空想社会主义“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但是不具备科学实践的品格。

2、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摒弃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空想色彩,把社会主义思想发展的进程推进到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巨大的飞跃。

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正是在这一客观规律的支配下,社会发展表现为不同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

因此,历史地产生的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要历史的走向灭亡,为消除了阶级对抗的社会主义社会所代替。

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马克思和恩格斯发现了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规律,从而揭开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全部秘密。

正是以唯物史观为哲学基础,以剩余价值学说为经济学依据,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从而成为人类最伟大的理论成果和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3、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现实的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开展起来。

1871年巴黎公社的成立,第一次塑造了社会主义国家的雏形。

(存在了72天)

1917年十月革命的胜利,缔造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把社会主义理论变成了现实。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朝鲜、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越南、民主德国、匈牙利和中国等11个国家先后发生了革命并取得了胜利。

现有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古巴共和国、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

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途径

(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政治前提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不可能在旧制度内部自发的产生。

因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不是用一种私有制代替另一种私有制,而是要消灭私有制,要对资产阶级进行剥夺。

因此,只有无产阶级变成统治阶级以后,依靠自己的政权力量,才能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政治前提。

(二)我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途径

——改造私有制,建立公有制。

1.改造资本主义私有制,形成全民所有制。

第一、没收官僚资本。

旧中国的官僚资本属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它控制着整个国民经济命脉。

中国的官僚资本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产生的一种极端腐朽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它依附于帝国主义并和封建主义相勾结,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基础。

因此,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了没收官僚资本的政策,把它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

第二、赎买民族资本(即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①途径:

和平赎买

②政策:

利用、限制、改造

③形式:

国家资本主义

民族资本是指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民族资产阶级所拥有的资本。

中国的民族资本多为中小资本。

新中国成立后,民族资本一方面是资本主义经济,是与社会主义的本质相矛盾的,是改造对象;另一方面又由于我国经济落后,商品生产很不发达,在过渡时期它对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民族资产阶级一方面剥削工人阶级,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另一方面又拥护国家宪法,愿意接受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

根据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两重作用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我们在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过程中对民族资本采取了不同于官僚资本的政策,不是立即无偿剥夺,而是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即利用它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积极作用,限制它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消极作用,通过赎买把民族资本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我国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使私人资本主义为国家资本主义;第二步,再变国家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国有经济。

其中,国家资本主义,又经过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过程,前后有三种形式:

(1)初级形式是加工订货、统购包销。

这种形式,主要是从流通领域和民族资本的经济建立联系。

(2)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

这是深入到生产领域里,即由企业外部渗透到企业内部,从流通领域进入到生产领域,公有制经济在公私合营企业中处于领导地位,控制了民族资本生产阶段。

在分配方面,企业盈利采取“四马分肥”方法。

即将利润分为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资方红利四个方面进行分配,资方红利大体只占四分之一,企业利润的大部分归国家和工人,基本上是为国计民生服务的。

(3)全行业公私合营。

这种形式是在高级形式的基础上,由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发展到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这一步是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决定性步骤。

1956年在全行业公私合营时,企业盈利则实行“定息”制度,资方的股息红利被定息,即年息五厘所代替。

1966年,当定息取消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完全转化为全民所有制企业。

2.改造小私有制,形成集体所有制。

小私有制经济不是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既不能没收,又不可赎买,对它们的改造只能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通过典型示范、国家帮助,引导它们走合作化道路,建立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

第一,改造个体农业。

①途径:

合作化

②原则:

典型示范、国家帮助、自愿互利

所谓自愿,就是不能强迫命令农民入社,而应当采取说服教育,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办法引导农民自觉自愿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所谓互利就是不能无偿剥夺农民的生产资料,侵犯他们的利益,只有互利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自愿。

③形式:

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

互助组:

农业生产互助组(1949——1953年):

由几户或十几户农民,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组织起来,共同劳动,换工互助,以解决社员间缺乏劳动力、耕畜和工具的困难。

土地、耕畜、农具等生产资料仍归农民个人私有。

初级社: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4——1955年下半年):

按照自愿互利原则,将私有土地作股入社,实行统一经营;耕畜和大型农具交社统一使用;社员集体来动,产品统一分配,在扣除农业税、生产费用、提留公基金和公用基金后,剩余产品按照入股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使用报酬,以及劳动报酬进行分配。

社员以“按劳分配”的原则取得报酬。

劳动报酬一般高于土地报酬。

高级社: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5年下半年——1956底):

社员私有土地无代价地转为集体所有,耕畜、大型农具按照自愿互利折价归社。

实现了土地、耕牛、大型农具等主要生产资料的公有化。

允许社员利用工余、假日耕种自留地和经营家庭副业,作为集体经济的补充。

高级社的劳动产品由社统一分配。

第二,改造个体手工业。

对于个体手工业,由于它的性质同小农经济相同,所以对它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同对小农经济改造的原则相似。

由于个体手工业是商品经济,同市场的联系比较密切。

因此对它的改造从流通入手,采取了“从供销着手,实行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的方针先组织供销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再逐步发展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到1956年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过渡时期的结束,基本上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改造的缺点和偏差:

要求过急,工作过粗,形式过于简单化一。

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一、社会主义的本质

(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经济制度是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构成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

一定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是构成该社会的经济基础,是人类社会特定阶段生产关系的总和。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总和。

(二)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的本质: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第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第二,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是: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第三,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

实现共同富裕。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1、马克思、恩格斯曾从最一般的发展理论出发,对共产主义社会作了科学划分。

马克思认为,从资本主义灭亡到共产主义实现要经过三个历史阶段,即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共产主义的第二阶段。

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即通常所说的社会主义社会。

2、列宁的晚年处在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他依据新的实践指出,在向共产主义前进的过程中会出现若干重要阶段,并提出了“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发达的社会主义”、“完全的社会主义”等概念。

3、到了斯大林时代,实践已提出苏联当时所处的发展阶段问题,并且也初步具备了正确回答这一问题的客观条件。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斯大林并没有把握住苏联当时真实的国情,于1936年农业集体化完成后,过早地宣布苏联建成了社会主义社会。

到1939年,在联共(布)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又提出了从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向共产主义第二阶段过渡的问题。

就是说,在斯大林看来,苏联当时的社会已接近共产主义高级阶段。

这种在发展阶段问题上的“左”的观点及政策,给苏联也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了极大的损害,我国也受到严重的影响。

4、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也缺乏冷静的思考和科学的分析。

在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认为共产主义在我国实现已不是什么遥远的事情了。

在经历了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严重经济困难后,人们终于认识到社会主义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但又对这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的社会性质做出了错误的判断,把这个时期,也就是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历史时期都看作过渡时期,即所谓“大过渡论”。

5、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恢复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