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264099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3.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docx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docx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

自然辨证法复习范围

一、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二者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主要观点、特征

一、a机械论自然观的产生

新兴科学的哺育,机械的广泛使用,新哲学体系的提炼

b机械论自然观的主要观点与特点

前提与基础:

人与自然的两分,自然的数学设计,物理世界的还原论说明,自然与机器的类比

主要观点

1、物质观:

认为一切物体都可以还原为最小的粒子——原子,……一切物体都是由原子在粒子间力的作用下,按力学规律形成的,因而也具有原子的基本性质。

这种原子论的物质观是经典力学世界图景的理论基础。

2、时空观:

“绝对的、真正的和数学的时间自身在流逝着,而且由于其本性而在均匀地、与任何其他外界事物无关地流逝着,它又可以名之为‘延续性”’。

“绝对的空间,就其本性而言,是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而永远是相同的和不动的。

3、运动观:

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体具有匀速直线运动的固有性质,并以惯性运动作为全部理论的出发点。

4、因果观:

认为可以把经典力学的因果关系推而广之,用力学模型和规律描述所有运动形式和自然现象的因果关系

5、相互作用观:

认为物质粒子之间或由它们构成的物体之间存在着万有引力,引力相互作用在空间中以直接的瞬时超距的形式传递,并支配着各种天体的运行。

6、人类统治自然:

自然被当作奴隶来统治和压迫,人类企图代替上帝的地位,充当宇宙的统治者和创造者

总体而言,机械论自然观提供了一幅关于自然界的存在图景。

在这幅图景里,自然界绝对不变,自然界的一切从来如此,并将永远如此;万事万物只是在时间上彼此并列着,没有时间上的历史发展。

c特点

1、唯物主义。

世界是物质的,从自然本身来理解自然。

2、形而上学。

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和永恒不变性,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看不到事物之间普遍的联系和发展。

3、机械论。

承认自然界事物的机械运动及其因果关系,主张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

浅薄的机械论:

把万物都看成机器。

深层的机械论:

一切现象都可以用力来解释。

4、决定论。

对于自然界中同一类结果,必须尽可能归之于同一原因。

5、还原论。

从结果到原因,从特殊结果到特殊原因,一直论证到最普通的原因。

d机械论自然观的历史意义

机械论自然观是自然观发展中的一次进步,第一次将自然观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在相当时间中是绝大多数科学家所持的自然观,与近代自然科学早期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历史局限:

静止、片面、孤立、绝对。

无法解释演化问题,最终不得不回归神学的上帝,因此是不彻底的唯物主义。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割裂了不同运动形式之间的联系,无法认识到运动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

自然科学基础

18世纪后期及整个19世纪:

1、星云假说

德国哲学家康德1775年提出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

–——太阳系形成的过程中的基本矛盾是吸引和排斥:

–——对恒星轨道,行星质量和密度分布作出解释

拉普拉斯1796年出版《宇宙体系论》独立提出类似假说,并从数学和力学上分析论证。

当拿破仑问此书为何没有一处提到“宇宙的创造者——上帝”时,拉普拉斯回答:

“我用不着那个假定”。

星云假说的意义星云假说的核心思想:

太阳系不再是一个既成的东西,“天”在演化中。

“在僵化的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

2、地质渐变论。

水成论与火成论,灾变论与渐变论的争论:

赖尔的地质渐变论:

1830年发表《地质学原理》,认变地球是一个“屡经变化的舞台,而且至令还是一个缓慢的、但是永不停息的变动物体”。

从自然的原因来解释地球的形成及变化,驳斥了“灾变论”和“神创说”。

地质渐变论的意义:

地质的演化无须外来的神秘力量,是一个自然的发生过程,可以用科学来研究。

演化的地球,思想上强烈地暗示着物种的演化。

地质灾变论评价:

本身可以是科学的假说,地质灾变是客观的事实,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几乎必然会被解释为创世说,或必然会求助于创世说。

3、生物进化论。

林耐:

物种不变论。

布丰:

早期进化论的代表。

拉马克:

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

预成论VS渐论论。

达尔文:

1859年《物种起源》生物由共同的祖先进化、分化而来。

,微小的自发变异经过定向的选择可以积累成新种,人工选择会产生新种。

由于繁殖过剩引起生存竞争,适者生存,会导致物种的自然选择。

人是生物进化的结果,直接起源于猿。

纯粹机械的进化机制,科学思维中目的论、上帝创世说遭受了重大打击。

生物进化论“证明了自然界的历史发展”,为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提供了自然史的基础”。

4、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迈尔、焦尔、赫尔姆霍兹、格罗夫等,在不同领域、从不同角度独立发现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

迈尔的工作最具哲学的普遍性,焦耳的工作则最具科学的精确性。

法拉第、麦克斯韦提出电磁理论。

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阐明了物质的永恒运动。

将自然哲学的直觉和洞见转变为精确的定律。

5、细胞学说。

1838年施莱登发现植物细胞,1839年施旺发现动物细胞

意义:

-将动植物在细胞水平上统一起来,揭示了自然界的普遍联系性与统一性。

-还原方法在生命现象研究上的伟大成功。

6、原子论与元素周期律。

原子论:

道尔顿1808年《化学哲学新体系》。

提出化学原子论。

阿佛加德罗1811年提出分子概念。

元素周期律:

门捷列夫1869年提出化学元素周期律。

揭示了各种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暗示原子是有结构的。

从分门别类地收集材料进入相互联系地整理材料。

——分门别类的研究→自然界各过程的联系;——机械运动的研究→各种运动形式的特殊本质。

从研究事物到探索时间相继的过程——既成事实的研究→自然过程的变化发展

总体上说,19世纪的科学不再只是关于自然界存在图景的科学,而且也是关于自然界演化图景的科学。

意义:

暴露出机械自然观和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局限性,要求建立新的自然观和新的思维方式。

二、主旨与特点

“新的自然观的基本点是完备了:

一切僵硬的东西熔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切被当作永久存在的特殊的东西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

1、运动形式学说。

以运动形式为基本范畴来把握自然界的普遍联系,以运动形式的逻辑展开来揭示自然界的演化发展。

1)运动形式的逻辑展开。

2)自然界的演化:

从低级到高级

2、自然的演化图景

存在图景。

从唯物主义看待自然,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

从存在图景到演化图景。

自然界中一切有限的事物都有它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自然界是无限发展的

辩证自然观的主要特征

坚持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天然自然与人类自然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是人类自然观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具体建构和不断完善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这一任务至今仍然没有完结。

第二节一、三(课件第一章)

系统论自然观:

系统的几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系统的定义可以确定为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要素的总体。

系统是由若干具有特定属性的组成元素经特定联系而构成的、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具有特定属性的结构和功能的整体。

•系统定义主要强调:

多元性;

•相关性

•整体性

系统整体与部分关系

具体来说,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又表现为加和性与非加和性两个方面:

1.在系统中,整体和部分之间存在有质的承续性和量的守恒性——加和性关系

2.系统整体中的各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会造成部分中旧质的消失而在整体中产生出新质。

因此,在系统中,整体与部分之间又存在着质的间断性与量的不守恒性——非加和性关系

(整体突现性关系):

(1)当各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2)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小于部分功能之和。

方法论启示:

⑴要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⑵要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1.结构是功能的内在基础,功能是结构的外在表现——结构功能规律;——结构决定功能;

2.功能又有相对的独立性,甚至功能的发挥还会反作用于结构。

为什么说系统的结构决定其功能?

A、环境只是系统功能存在和实现的条件,而不是决定其功能的内在依据;边界的性质将会影响系统的功能的发挥,而不影响系统的结构。

边界的性质主要影响系统功能的发挥,而不影响系统的结构。

B、组成元素是系统具有某种功能的物质基础和物质载体,而不直接决定系统的功能(单从组成元素无法必然地推导出系统具有某种功能)C、系统整体的功能是组成元素之间协同作用的结果(而这些组成元素间的作用即系统的结构)自然界里普遍存在的同素异构因而同素异性的现象也说明了结构决定功能的特点

生态自然观:

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

1.生态环境恶化的人口根源。

一方面:

庞大的人口将造成有限的土地、淡水、矿产、森林、草原等自然资源和有效的环境承载能力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

庞大的人口,对住房、食品、住房、就业、教育、医疗保健、公共交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需求总量造成极大的负担,并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2.生态环境问题的经济、技术根源。

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必然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

人类在进入工业社会后的三百年间,由于以前所未有的规模与速度消耗自然资源,产生了严重的资源枯竭问题。

同时还产生了大量的废弃物:

废渣、废气、废水,这些废弃物排放到自然界里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3.生态环境恶化的观念根源。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已经隐约感觉到全球性问题的出现都与人的问题有关。

伴随全球性问题的加剧,促使人们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思考。

这其中最重要的思考,就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众多学者的研究归纳起来造成这么多全球性问题的根源就是人类中心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又称人类中心论。

人类中心有两种含义:

一是把人类视为宇宙的中心事实和最后目的;二是按照人类的价值观来考察宇宙所有事物。

人类中心主义的特点:

以人统治自然为指导思想,一切以人为中心,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以人为根本尺度去评价和安排整个世界。

生态自然观观点与特征

与传统中把自然视为“聚宝盆”和“垃圾场”的观念相反,生态自然观把地球看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惟一家园。

它以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为出发点和归宿,主张适度消费取代过度消费;以尊重和爱护自然,代替对自然的占有欲和征服行为;在肯定人类对自然的权利和利益同时,要求人类对自然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只有一个地球”“可持续发展”这两个口号就是生态自然观最简洁的表述。

1.生态中心主义的主要观点:

生态中心主义又称生态中心论,是一种把道德关怀的范围从人类扩展到生态系统的伦理学说。

(1)人是自然界的普通成员,人对自然负有道德责任。

“要把人类的角色从大地共同体的征服者改造成大地共同体的普通成员与公民。

它不仅暗含着对每一成员的尊重,还暗含着对这个共同体本身的尊重。

”–—利奥波德

利奥波德还提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原则:

人类影响自然的行为“只有当它有助于维护生物共同体的完整、稳定和美丽时,它才是正确的;反之,它就是错误的。

”这种把是否有助于生态共同体的和谐、繁荣与稳定的原则作为评判人类影响自然行为的最高善恶准则受到人们的关注,对现代自然观的确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大自然不但具有工具价值,还具有内在价值。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传统的观念认为,人是价值的中心,是惟一的价值主体。

某一事物是否有价值,看它对人类是否有用,是否符合人的利益,能否满足人类的需要。

大自然之所以具有价值,是因为它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用。

罗尔斯顿的环境伦理学对自然价值作了反思,明确提出了大自然不但具有工具价值,还具有内在价值的思想。

罗尔斯顿认为,自然价值是客观存在于自然之中,在人类带来价值观念之前,自然界本身就存在价值了,即使所有意识消失了,自然本身的某些价值仍将留在自然界。

从大自然具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