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备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261624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8.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备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考语文备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考语文备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考语文备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考语文备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备考.docx

《高考语文备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备考.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备考.docx

高考语文备考

2017年是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变化最为显著的一年,这将预示着高考语文试题将会在2017年后会有稍大的调整。

本文着眼于考纲在微观领域的变化,对2017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做出深入研究,进而准确把握高考方向,明确题型变化的主要特征,制定出科学有效的备考计划。

1、规范了各种概念术语。

以前考纲将高考的论述类文本阅读归结为“现代文阅读”,修改后的考纲将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统称为现代文阅读。

就本质来看,现代文是针对古文言而提出的概念,在一定意义上,小说、传记、散文、新闻等均属于现代文的概念范畴,以往考纲所说的现代文仅仅是指论述类文本阅读,显然是不科学,不规范的。

修改后的考纲在概念上得到了进一步明确,更为科学,为备考指明了方向。

2、充分明确了考查要求。

在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点说明中,明确指出了“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

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等重要观点,这样的语言表述进一步明确了文本的选材范围,考查的基本要求,以及阅读文本应注重的基本方法,让考查方式和考试命题有章可循,充分体现了考纲在指导命题上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3、适当增添了考试内容。

阅读整个考纲,我们发现,考纲在微观上呈现出以下几点变化:

①现代文阅读部分增添了“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②古诗文阅读部分增添了“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由以往的“筛选文中信息”变为了“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③“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均增添了“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考点;④“实用类文本阅读”增添了“阅读实用类文本,应注重真实性和实用性”;⑤“文学类文本阅读”增添了“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同时也指出了阅读的基本策略,即“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这些变化点无疑会成为2017年高考的侧重点和命题方向。

4、有意调整了表述顺序。

对于个别考点,考纲做了表述顺序上的调整,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这一考点原来位于“语言文字运用”部分的表达应用类,调整后位于“语言文字运用”之“表达应用”的最后一个考点;②“实用类文本阅读”中将原来的“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调整为“了解新闻、传记、报告、科普文章”。

对于考纲而言,平白无故的调整顺序是没有理由的。

这样的调整旨在说明命题人试图强调某些知识点的重要性,以及在变化中让师生明确某些考点的存在,回顾近年来的课标卷语文试题,对于新闻、标点的考查从未涉及,所以变化中的考点应引起重视。

需要说明的是,标点等变化后的考点虽然在2017年的课标卷没有涉及,但2018年的备考就应该高度重视。

5、合并压缩了部分考点。

①论述类文本阅读将以往的“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两个考点合并为“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②将“扩展语句,压缩语段”和“选用、仿用、变换句式”两个考点合并为“选用、仿用、变换句式,扩展语句。

压缩语段”。

6、个别题目的难度调整。

通过分析考纲后的试题例析,结合近年来的考题特征,我们发现,个别试题的难易程度有所调整。

如“语言运用板块”,2017年成语题降低了难度,从最初考查同义近义成语的语境辨析,到2016年变为语境辨识组合选择题,2017“样题示例”又产生了“五选二”的新题型;16、17题“样题示例”增加了扩展句子、续写诗句、情境应用、虚词填空、通告改错等新形式,应考时要打好基础,广泛覆盖。

以上是对2017年变化后考纲的分析。

2017年课标卷高考考纲是近年来变化最大的一年,作为2018年高考,还应该充分关注。

下来我们着重分析2017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同时寻求2018年作文备考的基本方法

伴随着2019年许多省份将实施高考语文全面改革,2017年相继推出了诸多改革的方案,就作文命题来看,“一点四面”,“核心素养”成为了高考语文作文命题的关键概念。

作为改革的过渡年份的2017年,紧扣这一命题思想,彰显大国情怀和精神素养。

探究2017年的高考作文命题,无疑会帮助我们有效把握今后的作文命题趋势,特别是教育部命制的三套课标卷以及引领全国高考的北京卷,为我们探析今后作文命题提供了重要窗口。

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科共有九份试卷,其中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三份,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苏、山东分省自主命制六份。

语文试卷作文题共9道,其中3道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6道分省自主命制。

和以往的作文命题相比,2015年以前全国有18道作文题目,2015年变为了15道,直至2016年成为9道,2017年继续保持了9道题的命题格局,充分展示了高考语文改革的趋于完善,渐成定局,进而展现了全国一卷制将会逐步形成。

在这样的教育改革背景下分析研究2016年课标卷作文,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回顾新课改以来作文命题,经历了众多变化的历程,2015年以前,均为新材料作文,这样的作文命题考生容易套作,不利于写作能力的真正体现,2015年课标一卷适时改变,首次采用了书信这一传统命题形式,2016年又提出了“任务驱动型作文”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两个概念,于是“任务驱动型作文”影响着诸多教师和考生的备考方向,以至于整个2017年的高考作文备考都是在“任务驱动作文”的引导下进行的。

仔细研究2017年课标卷的3道作文题目,可谓呈现大国精神,展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以及关照对于现实问题的真实生命体验。

一、2017年高考作文的表层解读。

近年来的高考作文题的命制大多关注现实生活,体现文化内涵,用鲜活而富有生命意义的作文材料引导考生树立崇高的精神素养,形成厚重博爱的人文情怀。

研读2017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在表层上呈现三大特点:

1、核心素养,大国情怀。

2017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大多呈现出关注考生的核心素养,体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这一显著特征。

这样的作文命题有助于考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有助于聚集民族正能量,从而让中华民族在意识形态领域形成强大的文化磁力,促进民族的发展。

完成这样的作文写作,考生必须拥有爱国情怀,拥有正确的社会价值判断,用正确的价值观念看待社会发展,在爱国这一情感支配下,用真情实感来行文,只有这样,作文才不会跑题,也只有这样,作文才会感人。

2、平易直白,人文视角。

2017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在表面上都展示出平易的特点,让考生普遍有话可说。

这样的作文命题既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命题思想,同时又展现了自主选择的基本特征。

在这种命题思想的指引下,考生会有不同的选择区间,不同的选择将会产生不同的立意,进而表现出不同的写作水平。

一方面有助于高校对考生的写作能力进行有效去分,让不同写作水平的考生进入适合自我的高校,同时有助于对城乡差异进行有效的平衡,让偏远地区的农村考生同时也有话可说。

以2017年课标一卷的作文为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

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17年课标一卷作文题目紧承传统命题形式,展现中国目前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展现中国固有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科技所带来的社会面貌的改变,写作范围比较宽泛,考生大多有话可说。

“中国关键词”这道作文题目着眼于中国社会发展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彰显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旨在展现中国社会所呈现出的基本特征。

这种直指现实生活的作文命题方式并不是新鲜事物,而是有章可循。

回顾以往的高考作文题目,如2011年的高考作文选取了两个材料,一则是西方报刊关于中国腾飞的报道达3亿次,一则是《中国青年报》对中国走向强大的报道。

通关这两则材料来展现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2006年北京卷的命题作文“北京的符号”。

在一定程度上,2017年课标一卷的作文命题形式和这些作文题目可谓一脉相承。

题目要求从所给的关键词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对中国的认识,进而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这样立意的范围就较为宽泛。

原则上不同的组合就会产生不同的话题,关键在于把握所选关键词的内在联系。

如“一带一路”和“中华美食”相组合,可以写中华文明的对世界的影响;“共享单车”和“美丽乡村”组合在一起可以写环保;“广场舞”和“京剧”组合可以写中国人的精神追求;“空气污染”和“食品安全”组合可以写道德素养,承担意识等话题;“高铁”和“移动支付”组合可以写科技发展。

特别是对于农村考生而言,可能写不了“空气污染”等,但对于“美丽乡村”、“广场舞”等还是有话可说的。

一般而言,任何两三个关键词都是可以组合的,核心在于发掘关键词语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而呈现出写作的主题。

总体来看,无论怎么表达,这十二个关键词总体上涉及到三个方面,即传统文明,目下社会,科技发展。

3、哲理思维,深度启发。

2017年高考作文题在“核心素养”的指引下,彰显出强大的哲理思维空间,阅读水平的不同将会直接制约写作的高度。

如课标二卷对于六道名言的解析,选择的名言不同,得到的结果会有所差异,

(1)(5)(6)句组合,就可以写自信自强,这样的立意角度呈现出平面化的特征,作文属于单向立意,但如果把

(1)(5)组合,就可以写“儒道互补”这一命题,这样的组合就会将作文引向深刻,让考生站在哲理思辨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同时也可以向历史进行延伸,分析“儒道互补”思想在传统文化以及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当然,作文的立意视角有多个。

考生只需从中选择适合自己写作的一个即可。

二、2017年高考作文的深层启示。

研究2017年高考作文题目的命题特征,不仅要从宏观上进行把握,更应该深度分析,发现作文命题的基本特点,找寻规律,寻找相应的应对策略。

仔细分析2017年的9道作文题目,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分析和思考。

第一,增加选择空间,展现多元思维。

2017年的高考作文更加突出了以人为本的命题观念,让考生的选择空间得到进一步的扩展。

这样的命题形式有助于考生多元思维的形成,在这种思维的支配下,进而挖掘以自我为中心的创造力。

如2017年课标一卷作文,要求考生从十二个关键词中任选两三个进行立意,课标二卷作文要求从六句名言中任选两三个进行立意,这样的多元选择形式是对以往“任务驱动作文”的合理改造,一方面增加了作文的限制性,即必须在所给要素中选择,同时又增强了作文的多元性视角,让考生普遍有话可说。

因此,课标一二卷的作文命题可看做是对以往“任务驱动作文”的合理改造。

再如北京卷除过要求考生在“说纽带”和“共和国,我为你拍照”两个作文命题之间进行选择,课标三卷要求在“我的高考”和“我与高考”两个副标题中进行选择。

可见增加选择空间是今后作文命题的重要趋势。

第二,关照现实人生,体现深层理解。

2017年高考作文关注社会现实问题,注重引导考生对现实问题的思考,进而启发考生树立思考并解决问题的意识。

如课标三卷作文要求考生以“我的高考”或“我与高考”作为副标题来进行写作。

这样的作文命题既体现了高考作文命题的现实指向性,同时又展现了高考作文追溯和回归历史的特征,引导青年学子思考现实问题,进而用在自己的理性思维来尝试解决现实问题。

2017年是恢复高考40年纪念日,各大报刊都作了历史性回顾,许多名人都在报刊或各大媒体上谈到了自己对于高考的记忆,倾诉了自己当年参加高考时的真实情感。

40年后,时代在变迁,那么作为当下学子,对于高考又有着怎样的情愫呢,在一定程度上,这道作文题目能够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现实,用自己的理性思维发掘高考的意义,从而展示自己的真情实感。

诸如这样的作文题目近年来还是比较常见的,如2014年江西卷让考生谈自己对“探究”的认识,2016年课表二卷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