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七单元民国前期的中国19121927年第18讲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与新三民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260847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81.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七单元民国前期的中国19121927年第18讲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与新三民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七单元民国前期的中国19121927年第18讲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与新三民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七单元民国前期的中国19121927年第18讲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与新三民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七单元民国前期的中国19121927年第18讲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与新三民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七单元民国前期的中国19121927年第18讲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与新三民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七单元民国前期的中国19121927年第18讲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与新三民主.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七单元民国前期的中国19121927年第18讲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与新三民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七单元民国前期的中国19121927年第18讲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与新三民主.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七单元民国前期的中国19121927年第18讲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与新三民主.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七单元民国前期的中国19121927年第18讲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与新三民主

第18讲 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与新三民主义

一、新文化运动

1.背景

(1)物质基础: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

(2)思想基础:

辛亥革命后,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进一步传播,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牢笼,实行民主制度。

(3)客观因素:

袁世凯梦想恢复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2.兴起

(1)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提倡民主与科学,揭开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2)旗手: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蔡元培等。

(3)阵地:

《新青年》(主要阵地)、北京大学(主要活动基地)。

3.内容

(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4.影响

(1)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3)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4)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局限性。

概念阐释 民主与科学

民主指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包括人权平等、个性解放、独立人格、共和政体等。

科学指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包括进化论、唯物论、无神论,反对封建迷信愚昧盲从和偶像崇拜等。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原因

(1)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2)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3)五四运动爆发,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表现

(1)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

(2)1919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3)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

(4)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等一批先进知识分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并建立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

(5)创办工人补习学校,出版面向工人的刊物《劳动界》《劳动者》和《劳动音》。

3.影响:

1921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

轻巧识记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三、新三民主义

1.背景

(1)孙中山多次斗争失败的教训。

(2)孙中山与时俱进的精神。

(3)十月革命胜利的鼓舞。

(4)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与帮助。

2.提出标志: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3.内容

(1)民族主义:

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2)民权主义: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3)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4.评价

(1)进步性:

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

(2)局限性:

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不能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

图示解史 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

考点一 近代中国的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运动的特点

(1)以民主与科学为核心,批判封建正统思想,实质是实现民主政治。

(2)有思想战线和文学战线两条战线,其目的是为实现民主政治而营造新文化氛围。

(3)存在着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和对东方传统文化绝对否定的局限性。

(4)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两个阶段。

前期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流。

2.唯物史观——辩证看待新文化运动

(1)积极作用

①新文化运动前期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延续。

②它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获得空前的解放。

③形成了思想解放的潮流,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

④弘扬了民主和科学的思想,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⑤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对政治、思想、伦理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白话文开始使用,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

(2)局限性

①没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

②思想方法上,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形式主义的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这种偏向一直影响到后来。

 

1.论从史出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影响

史料 陈独秀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比孙中山更加彻底的革命,陈独秀是要把欧洲发展起来的自由、民主和科学应用于中国,彻底改变几千年以来中国人民处于奴隶地位的旧伦理、旧道德、旧政治、旧思想,建立起人民本来就是主人地位的新伦理、新道德、新政治、新思想。

结论 史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在思想领域反封建的进步性。

该史料表明了陈独秀领导的新文化运动与辛亥革命相比具有反封建的彻底性。

2.史由证来

新文化运动时期是全盘否定孔子及儒家思想吗?

论证史料观点的合理性。

史料 新文化运动的“反孔”斗士们虽然对孔教批评多于肯定,但殊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对孔子本人和孔教的价值评判实际上大都能够采取一种历史的、一分为二的评判态度和立场,而并非如一般人印象中误解的那样,是不加区别分析地一概全盘予以否定或简单地予以蔑弃。

因此,就新文化运动的“反孔”斗士们对孔子本人的真实态度而言,可一言以蔽之,即坚决反对膜拜孔子的偶像,而对作为一代哲人或伟人的孔子本人又是崇敬的。

——林存光《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孔子观念的根本转折》

提示:

本段材料旨在论述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态度及成因。

论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材料表明作者并非是全盘否定孔子及儒家思想,而是认为新文化运动的“反孔”斗士们主张反对对孔子偶像崇拜和反对儒家伦理纲常,但是却尊重和崇敬孔子,辩证地看待孔子本人和儒家思想的价值。

这种观点可以说客观评价了新文化运动对待伟人孔子与儒家思想的态度,是正确的评价。

考点二 “走俄国人的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原因

(1)根本原因是当时的中国已经具备了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

(2)客观上,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最为尖锐的国家之一,中国的民主革命需要马克思主义这种先进思想的指导。

(3)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同时,五四运动又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

2.家国情怀——20世纪初的四大进步思潮

(1)民主共和思想: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三民主义,要求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

它推动了辛亥革命的高涨,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实业救国思潮: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批资产阶级实业家倡导“实业救国”,推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也为无产阶级的壮大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创造了条件。

(3)民主科学思想:

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李大钊等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倡导民主、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彻底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使民主、科学的思想得到了弘扬,人们的思想得到了极大解放。

(4)马克思主义思想: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先进知识分子通过著书立说、成立社团等方式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并将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分析材料,指出留日学生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材料 从1903年1月赵必振首次翻译《共产党宣言》部分段落到1920年8月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为止,翻译《共产党宣言》内容的文字大约有14种,其中可以肯定是依据日文译的有8种,有可能是依据日文译的有3种,占全部中译本的79%,这为其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准备了思想条件。

……李大钊在留学日本期间就已经接触了马克思主义。

1917年到1921年间先后东渡日本的青年知识分子,如陈望道、李达等,基本上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了,并很快成为十月革命后在中国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和筹建中国共产党的主力。

——摘编自王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源语境研究》

主要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在中国近代史上,日本是中国留学生的重要目的地。

材料显示日本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主要路径;留日学生将《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文献译成中文;留学日本的李大钊、陈望道等人,回国后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力。

留日学生在传播西方观念,促进中国社会进步中起了重要作用。

考点三 “天下为公”——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

1.唯物史观——多视角认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1)从时代背景看,三民主义产生于《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趋于汇流。

(2)从纲领内容看,三民主义所要解决的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要求推翻清朝统治。

(3)从民生意识看,三民主义借鉴欧美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同情人民疾苦,呼唤社会公平。

(4)从民主政治看,三民主义倡导民权,指导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确立三权分立式的责任内阁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民主政治的进程。

(5)从时代发展看,三民主义与时俱进,由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进程。

2.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

名称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新发展

民族

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统治

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由不反帝到反帝;由反满到各民族平等(联俄、联共)

民权

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民权由资产阶级掌握到平民共有;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主张(联共)

民生

平均地权

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

更加关注工农的利益(扶助农工)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就是反满兴汉吗?

分析史料,论证作者观点的合理性。

史料 孙中山的反满民族主义有六点“革新”:

一是“把建立适合资产阶级需要的统一民族国家的思想灌注到原有的华夏民族意识中去,从而改造了适合地主阶级需要的‘内中国而外四夷’的传统观念”;二是“主张改君主政体为共和政体,从而扬弃了‘尊周攘夷’和‘反清复明’这类有浓厚的宗法色彩和帝制思想的传统观念”;三是“主张‘师夷’,从而否定了盲目排外和闭关锁国的传统观念”;四是“对内主张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从而基本上排除了‘贵华夏而贱夷狄’的传统观念”;五是“寓联满于排满之中”,“这就破除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传统观念”;六是“主张在革命胜利后实行民族同化”,“从而扫荡了‘明夷夏之辨’和‘严夷夏之防’这类传统观念”。

——史学家张正明

提示:

有的观点认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就是反满兴汉,史学家张正明认为孙中山将其民族主义进一步发展创新,是值得肯定的。

论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认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是反满的民族主义,且进行了六点革新,从而合乎资产阶级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的需要,扬弃、否定、排除、破除、扫荡了传统狭隘的民族观,为近代中国实现民族独立和民族统一,实现民族平等与团结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作者从民族主义角度肯定了孙中山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思想,其观点是值得肯定的。

(2017·课标全国Ⅰ,41,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专制王权下的法国,国王曾自视为民族的代表,路易十四声称“朕即国家”“朕即民族”。

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

一个民族可以没有国王而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相反,一个国王若无国民则不存在,更不必说治理国家了,甚至表示“专制之下无祖国”。

在法国大革命中,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全体法国人组成法兰西民族。

一般认为,法国大革命是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

——摘编自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

材料二 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

其在实业界,苟无民族主义,则列强之经济的压迫,致自国生产永无发展之可能。

其在劳动界,苟无民族主义,则依附帝国主义而生存之军阀及国内外之资本家,足以蚀其生命而有余。

故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与近代法国民族主义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

思维建模 

1.准确审题——确保答题方向不跑偏

答案在哪里

怎么答

答案范围

答什么

答多少

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说明

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与近代法国民族主义内涵

相同之处、不同之处、原因

17分,7~8个点

2.规范答题——确保答题要点对而全

(1)异同(比较类模板——分点列表,归纳异同)

问题

答案来源

分层信息

主旨提炼

概括归纳

异同

材料

材料一“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材料二“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

对内:

主张主权在民,反对专制;

对外:

反对帝国主义,追求民族独立

相同:

二者都是追求民主与平等

不同:

法国民族主义是反对国内专制;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突出反对帝国主义

所学

中国国民大革命的背景;法国大革命的史实

(2)原因(概括说明类模板——结合材料及所学,逐一概括)

问题

分层信息

概括归纳

原因

所学

结合法国大革命前的政治、经济、思想状况分析

1.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启蒙思想传播、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严重阻碍法国社会的发展,使得封建专制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法国社会主要矛盾,争取主权在民是主要任务

2.中国当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争取民族独立是主要任务;国民党一大是在中国共产党和苏俄的帮助下召开的,故受到了中国共产党和苏俄的影响

结合中国国民大革命的国内、国际背景分析

参考答案 相同:

追求民主与平等。

不同:

法国民族主义是反对国内专制;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突出反对帝国主义。

原因:

封建专制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法国社会主要矛盾,争取主权在民是主要任务;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争取民族独立是主要任务;中国共产党和苏俄的影响。

1.陈独秀的政治理想

陈独秀等倡导“民主”的直接目的,并非立即创建民主政治制度,而是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观念,进行民主自由观念的启蒙,为民主政治营造社会基础,从根本上动摇封建主义的根基。

——聂家华、刘洪森《中国近代史纲》

发现问题 材料体现了陈独秀进行思想启蒙的政治理想。

命题角度 新文化运动的实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2.漫画证史:

新文化运动的功绩

注:

漫画中的女人孤独地靠在刻有“三从四德”的石柱旁,上方的文字是“靠不住的”。

同时漫画中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指的是民主与科学两面旗帜。

发现问题 该漫画深刻地揭示了在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冲击下,“三从四德”的石柱正摇摇欲坠,这反映了封建正统思想已经被动摇。

命题角度 新文化运动与儒家思想的关系;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价值。

3.救国道路的分歧

“长期苦于专制和武力之害,渴望和平与平等的大批中国知识分子,对于暴力、专政等等,往往有着一种本能的反感……当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在俄国诞生之后……是一向主张平等调和并反感专制压迫的广大中国进步知识分子所深恶痛绝的。

——历史学家杨奎松《中间地带的革命》

发现问题 十月革命爆发后,中国部分知识分子反对走俄国道路。

命题角度 当时部分知识分子改造中国社会的方式;救国道路的探索。

4.蒋介石眼中的马克思主义

1923年9月22日“下午看《马克思学说概要》”;10月4日“上午复看《马克思学说概要》,习俄语,下午看《概要》”;10月13日“晚,看《共产党宣言》”;10月16日“看《共产党宣言》”;10月18日“上午看《马克思传》。

下午,看《马克思学说》,‘乐而不能悬卷’”。

——《蒋介石日记》

发现问题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蒋介石当时做了积极的研究与学习。

命题角度 中国社会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国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与必要性。

全国卷5年考题统计

时间

题号

时间

题号

2017

全国Ⅰ,41

2014

全国Ⅱ,29

1.命题点:

国民革命时期民主思想的社会影响力

(2014·课标全国Ⅱ,29)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

“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

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

”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

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

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

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

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中的三民主义到三爱、三权可以看出A项“趋同”的表述是错误的。

从材料信息来看,蒋介石、孙传芳乃至四川有些军人也要标榜“主义”,说明民主思想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很大,故C项正确。

B、D两项均属于没有正确理解材料信息而得出的片面性结论。

2.命题点:

新文化运动之《新青年》

(2016·天津文综,7)直到1917年初,《新青年》在答读者问时还这样写道:

“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

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

”《新青年》之所以这样回答,主要是因为(  )

A.尚未看到社会主义实践成果

B.中国经济落后于欧洲

C.社会主义理论学派复杂

D.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

答案 A

解析 1917年初,俄国十月革命尚未发生,因此人们还没有看到社会主义实践的成果,故A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对比中国和欧洲的经济,故B项错误;社会主义理论学派复杂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3.命题点: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016·海南单科,18)1919年7月,进步报刊《每周评论》提出:

“真正的解放,不是央求人家网开一面……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把他打破,从黑暗的牢狱中,打出一道光明来。

”同时期的《南开日刊》宣称:

“只要有干涉政治的决心,不怕政府不顺从民意。

”这表明当时(  )

A.知识阶层具有参与政府管理的意识

B.广大民众开始拥有决定国家政策的权力

C.进步知识分子对社会变革方式有了新认识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深入的传播

答案 C

解析 由“进步报刊《每周评论》”可以看出,只有极少数前卫的知识分子,不代表整个知识分子阶层,故A项错误;民众拥有决定国家政策的权力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从“靠自己的努力,把他打破,从黑暗的牢狱中,打出一道光明来”可以看出知识分子已开始认识到推翻反动势力的重要性,故C项正确;由此看出,对社会主义运动的认识,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还处在开始阶段,没有进入深入传播的阶段,故D项错误。

 

1.命题点:

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的思想

(2017·桂林中学高三5月全程模拟,29)胡适说:

“在许多方面,我对那经过长期发展的儒教的批判是很严厉的。

但是我对孔子和早期的‘仲尼之徒’如孟子,都是相当尊崇的;我对十二世纪‘新儒学’的开山宗师的朱熹,也是十分崇敬的。

”这表明胡适(  )

A.坚决否定儒家思想

B.是新儒学的代表人物

C.否定的是专制思想

D.是新文学革命的代表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目中“我对那经过长期发展的儒教的批判是很严厉的”得出胡适反对的是为君主专制服务的儒家思想,故否定的是专制思想,故C项正确。

2.命题点:

新文化运动时期蔡元培的思想

(2017·银川一中三模,30)1977年,余光中在《蔡元培墓前》一诗中写道:

“想墓中的臂膀在六十年前/殷勤曾摇过一只摇篮/那婴儿的乳名叫做五四/那婴孩洪亮的哭声/闹醒两千年沉沉的古国/从鸦片烟的浓雾里醒来。

”材料中主要揭示蔡元培(  )

A.参加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在北京发动了五四爱国运动

C.为中国近代教育做出重大贡献

D.把北大变成为思想启蒙的基地

答案 D

解析 参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并非材料主旨,故A项错误;五四爱国运动并非蔡元培发动,故B项错误;材料中强调的是蔡元培对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作用而不是教育的发展,故C项错误;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提出了“兼容并包”的思想,推动了思想解放,故D项正确。

3.命题点: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2018·泉州高考适应性练习,29)1919年,杜威访问中国时评论道:

“世上似乎没有一个国家的学生像中国的学生这样,一致而热切地追求现代的和新的思想,特别是关于社会和经济方面的。

”这一评论反映了(  )

A.五四运动推动青年对中国社会的探索

B.杜威夸大了中国学生对知识的渴求

C.新文化运动对学生的影响

D.稳定的社会有利于自由思想的传播

答案 C

解析 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和科学,否定封建思想,极大地解放了青年的思想,故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现代的新思想,故C项正确。

4.命题点:

新文化运动的缺陷

(2017·景德镇二模,30)“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本身就是非常激烈的。

他们不承认任何传统的权威和因袭的教条,礼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乃至汉字、中医、京剧等传统文化都遭到无情批判。

”材料反映新文化运动重大缺陷是(  )

A.具有形式主义的倾向

B.对权威的蔑视与挑战

C.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

D.具有崇洋媚外的特征

答案 A

解析 “不承认任何传统的权威和因袭的教条,礼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乃至汉字、中医、京剧等传统文化都遭到无情批判”可得出对传统的东西均要批判,说明其更注重形式,故A项正确。

5.命题点: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

(2017·莱芜二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