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入学制度研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260113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2.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等教育入学制度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等教育入学制度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等教育入学制度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等教育入学制度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等教育入学制度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等教育入学制度研究.docx

《高等教育入学制度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教育入学制度研究.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等教育入学制度研究.docx

高等教育入学制度研究

高等教育入学制度研究

大学入学考试制度不是一个单纯的选才问题,也不是一个孤立的教育现象,更不取决于人的主观愿望,它受制于各国深层的社会背景因素,从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纵观世界各国高等院校的入学制度,大致可分为证书制和高考制。

采取证书制的国家对应于中等教育终了资格认定型模式,只要学生通过高中毕业考试(或会考),并获得毕业资格证书,同时也就基本获得大学学籍登陆权和进入大学学习的资格,采取这种考试方式的国家有英国、法国等。

这些国家的中等教育有两个特点:

第一,中等教育实行双轨制。

学生再中等教育时期就开始分流,一部分学生进入为就业作准备的职业学校,另一部分学生进入为升学作准备的高级中学。

第二,中学毕业考试非常严格。

采取高考制的国家一般有大学统一考试方式,由某个考试机构负责全国考试,为大学提供选拔性信息。

实行这种考试模式的有美国、日本、中国等。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

一是具有统一的尺度性,用一个标准衡量每个学生。

二是区别性,即通过考试把考生区分为不同等级的学生。

采取这种模式的国家一般还有其他补充和辅助手段。

一、英国大学入学制度分析

英国的高校招生入学制度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一套富有特色、科学完整的入学选拔体系,其中一些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参照学习。

(一)英国大学入学考试制度的现状

1.考试内容

英国各大学选拔学生所依据的主要是普通教育证书考试(GCE)成绩,包括普通水平考试(O-level)和高级水平考试(A-level)。

英国学生通常在16岁中学毕业时需参加O-level考试(也称16岁考试)。

1988年,英国把O-level考试和职业性的中等教育证书考试合为单一的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考试(GCES)。

现行的GCES考试设有20余科,学生通常要选考8-10门,其中英语、数学和综合理科为必考科目。

考试结果分为A-G七个等级。

考试合格颁发全国通用的单科合格证书,这是升大学的重要依据。

GCES考试合格后,如想进入大学学习,需再进行两年的大学预科学习,一般进入六级学院学习。

两年后,通常18岁时,参加GCE的A-level考试(也称18岁考试),大学要求学生参考三门,并且科目要符合报考专业要求,考试结果分为A-G七个等级,零分以U表示。

A-level成绩直接影响大学升学。

2.考试组织机构

20世纪60年代以前,英国一直由各大学独立进行招生录取工作。

1961年成立了大学招生委员会(UCAS),该机构囊括了大学和一般学院,现有成员高校325所,其职责是提供高校信息、接受学生申请、转达高校答复和录取等招生工作。

每年一月份参加A-level考试的考生将申请资料递交UCAS,由UCAS把复印件分别寄给有关大学,然后再把各大学的反馈意见通知给申请者。

考生可同时申请六所大学。

3.录取方式

录取的决定权掌握在各大学手中,各大学在认真审查申请材料后,会选出若干学生来校面试,名牌高校还要另外组织笔试。

面试后,结果分为“无条件录取”、“条件录取”和“不予考虑”三类。

少数获得“无条件录取”的学生不必参加A-level考试,直接被录取;获得“条件录取”的申请人必须在A-level考试中达到大学所规定的成绩标准,才能被录取。

“不予考虑”的学生则失去进入该校的资格。

A-level考试在五、六月份举行,八月中旬成绩揭晓以后,大学才最终根据A-level成绩决定录取名单,整个录取程序持续时间长达七个月。

(二)英国大学入学考试制度的特点

1.考试机构独立设置,国家进行宏观调控

英国现有八个与大学招生有关的考试委员会,其中七个考试委员会由各大学负责,或属于大学的一部分,一个是独立的考试公司。

这八个考试机构都不是政府机关,相互之间没有隶属关系,亦不受国家直接控制,但都是经政府批准后成立的,国家教育科学部在这些考试机构内派驻代表,可对考试委员会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但没有否决权和行政指挥权。

这些考试机构是非盈利性服务机构。

2.考试层次、类别多样化

考试设科广泛,学生选择余地较大。

GCE考试科目很多,普通水平考试有50科左右,高级水平考试也有40余种,其中既有学术性科目,也不乏技术性科目。

考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任意选考科目。

3.高校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同时对考生负责

每个高校都根据学校的情况和专业设置情况,设立自己的招生标准,招生标准因系科专业的不同而不同,这使高校招生和学生申请高校时更具有针对性。

高校招生时根据申请者的情况考虑是无条件录取还是有条件录取,有条件录取的学生有时由任课教师直接进行面试,以确保招收的学生符合条件,控制招生质量和培养质量,从而较好地避免了将考生调剂到完全不符合个人兴趣的专业中去。

(三)英国大学入学考试制度的弊端

英国现行的大学入学考试制度在操作过程中逐渐显露出某些弊端。

2003年5月布鲁内尔大学副校长斯迪芬·斯沃兹(StevenSchwartz)受命对英国的大学入学考试制度进行调查。

2004年3月中旬,斯沃兹先生在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和皇家艺术协会年度演讲会上陈述了现行大学入学制度的弊病。

首先,他认为目前的考试制度对贫困家庭的学生不公。

他说A-level考试的分数并不一定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来自差学校、靠自身的努力在A-level考试中获得B的学生,可能与来自中产阶级学校、得A的学生有相同的学术潜力。

斯沃兹先生呼吁组织全国性的大学入学考试,这样才利于选拔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有才华的学生。

他还呼吁大学的录取工作要更加透明和公平,另外大学应向未被录取的申请者说明落选的原因。

二、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制度分析

 美国高等教育是世界上最发达的,以培养出美国乃至世界一流人才而著名,其前提和基础就是入学考试首先为大学选拔了合适的人才。

(一)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制度的现状

1.考试组织机构体系

美国大学入学考试组织机构由民间考试机构和大学招生委员会或招生办公室组成。

民间考试机构属于独立经营的非盈利性社会中介组织,在考试实施过程中,自行处理相关业务问题,不受政府干预。

考试由高校具体组织管理,高校对招生拥有绝对的自主权。

⑴教育考试服务处(简称ETS)。

美国教育考试服务处成立于1941年12月,总部设在新泽西州的普林斯顿,负责举行SAT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托福考试、法律大学考试等多种考试。

该中心拥有试题命题、审核和考试实施、评卷的一系列管理和行政权限;

⑵大专院校测试中心(简称ACT)。

美国大专院校测试中心负责ACT考试。

该测试中心有专门的大学入学考试委员会,其性质与ETS一样,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非营利性组织,以提供评价服务为宗旨;

⑶大学招生机构。

美国大学具有高度自主权,可以独立组织大学入学考试(社会统一考试之外的其他形式的考试),进行自主招生。

高校一般设有专门招生机构:

招生委员会或招生办公室。

招生委员会和招生办公室具有业务和行政双重性质,它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制定招生录取的标准,在发挥招生考试管理的职能时,可视为国家考试机构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考试内容

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内容,主要有SAT-I、SAT-II和ACT等考试形式。

SAT-I是一种推理考试,主要考查学生的文字和数学推理能力,考试内容包括:

语言、数学、标准书面英语写作。

语言部分包括连词成句、反义词、类推和阅读理解;数学部分包括算术、代数、逻辑推理、运算,等等。

SAT-II是一种学业成绩测验(AT),共有写作、文学、美国历史与社会研究、欧洲历史与社会研究等15种考试科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任选其中3科。

学业成绩测验的目的是为了评价学生的认知和分析能力,而非知识性的考查。

ACT是一种多项选择考试,分为4个部分:

英语语法、数学、社会科学阅读测验、自然科学阅读测验,涵盖了中学阶段的所有教育内容和社会、生活知识。

此外,考试还要填写个人资料,回答ACT兴趣问卷。

3.考试制度类型结构

美国高等学校分为三种类型或三个层次,各类型或各层次的学位计划、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都有各自的任务,因而采取不同的招生和选拔方式。

不同的招生、考试和录取方式就构成了不同的考试制度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英才选拔型”。

实施这种考试制度的主要是一些著名私立大学和优质的州立大学。

这类大学以培养创新研究人才为主要目的,为了保持一流的科研和教学水平,大学往往要对申请者进行严格的选拔。

被选上的学生一般都具有较高的智力水平和学习能力,入学后学生的淘汰率也较低;

第二种类型是“宽进严出型”。

实施这种考试制度的一般是以培养工程设计和研究人员为目标的州立大学。

这类大学实行的是“入学后的筛选政策”,对入学条件没有严格的限制,但在入学后,学校会根据要求对那些达不到标准的学生进行逐年淘汰;

第三种类型是“开放型”。

采取开放型录取方式的学校大多是两年制社区学院,以培养生产工艺人员为主。

这类大学的招生录取政策较为开放,有些学校不要求考试,申请者可直接进入大学学习,为所有具备高中毕业水平的成年人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4.美国大学招生录取的综合评价方法。

美国大多数高校在招生录取过程中,除了要求申请者呈递SAT和ACT成绩报告单外,还要对他们进行全方面的审查,是一种综合性选拔制度。

审查资料即入学条件主要包括:

⑴审查中学成绩。

它占整个比重的30%左右,中学向大学呈送的学生成绩,是中学各门学科成绩的总平均分,分数为六个等级(从最高A级到最低F级)。

一般大学都要求考生在“C”以上的成绩。

有的高校每年招收的新生,一般都是在中学里名次属前三十名;

⑵审查入学考试成绩。

各大学对入学考试的项目要求不同,大致分为三种:

第一种,要求参加SAT和ACT两项考试;第二种,要求参加大学指定的一项考试,有的大学也允许考生从两项中自选一项;第三种,不要求参加任何考试;

⑶审查并评定入学申请书和推荐信。

推荐信的形式有表格式和书信式两种。

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①推荐人和被推荐人的关系,认识的时间;②推荐人对被推荐人的了解程度,是十分了解还是一般认识;③被推荐人的表现,如学习、个性特长、兴趣、劳动、社会服务精神、社会交往能力、领导能力等;④推荐人的意见;

⑷面试。

面试内容比较简单,教师主要通过对话了解考生的能力、个性、兴趣、特长等方面的情况。

面试印象在选拔中也占有较大比重;

⑸大学招生中的特殊标准。

学生只要在某方面有特殊才能(特别是音乐、美术、体育方面),可以被免试录取(包括名牌大学)。

如美国中学高年级一般都有辩论队,如果哪位学生有出色的辩论才能,可以直接进入一流大学;

⑹其他。

录取学生时十分强调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道德品质,比如学生的特殊技能、道德品质、社会服务态度等。

如果一个考生各项成绩都很好,而其非智力素质或道德品质不好,也会被拒绝录取。

(二)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制度的特点

1.考试命题的“能力立意”取向。

美国没有国家统一考试,没有全国统一规定的中学教学大纲,因此中学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实施大学入学考试的ACT和SAT等都属于学术性向测试,考查学生是否具备进入大学学习的能力,而不是考查学生在中学阶段学到了多少知识。

因此考试内容极为广泛,形式灵活多样,是典型的能力型考试。

SAT考试改革加长了考试时间,减少了试题数目,以加大内容的深度和对试题的思考时间。

试题要求中出现了400-850字的长文,可以出现对同一事物的两种不同观点或从两个不同角度写作的文章,以加强对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考查。

总体来说,美国的大学入学考试制度体现了“能力立意”的价值取向。

2.每年提供多次考试机会。

一次考试在操作上简便易行,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完整地呈现考生整个学习生涯的全面情况。

多次考试可以提高测量的效度,减少学生的考试压力,有利于学生真实能力的发挥,从而提供可靠的成绩报告结果。

SAT考试每年举行6次,ACT考试每年举行5次,考生可以重复参加相同科目的考试,选取自己最理想的成绩申报大学。

3.能力预测。

美国大学入学考试的目的是为预测考生是否具备进入大学学习的能力,预测考生的专业特长,而不是为淘汰学生进行的竞争选拔型考试。

4.注重对考生综合评价。

考试尤其是笔试考查的主要是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智力发展水平,而难以考查出学生的某些个性特征,比如科学态度、学习兴趣等。

综合评价一个考生的素质情况是美国大学入学考试的一大特征,也是世界各国大学招生方式的明显趋向。

美国大学录取考生在考查其基本成绩(SAT或ACT)的同时,还非常注重他们的非智力素质,比如考生的个性、特长、兴趣、创造性、道德、意志力、参加课外服务活动等情况。

在科学竞赛、艺术、体育等社会活动中表现优异的考生往往会受到大学的格外青睐。

(三)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制度局限性。

首先,美国大学多为私立的,除了两大社会机构提供的SAT和ACT成绩之外,各校自行招生,各自确定招生条件,考试内容也完全不同。

这使得中学不得不针对各大学开设不同班级,不同班级又开设不同的课程,以应付考试。

由大学委员会发起的对1995-1996年4000多名SAT考生进行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其中有500多名考生在课余时间参加了正式的应考培训,这无形中增加了中学教育和考生的负担。

同时,这也造成各校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无法对学校办学水平和学生质量进行整体地评估。

其次,大学入学考试多注重对智力与能力的测试,与高中课程相脱节,不利于引导学生在高中阶段认真学习,造成中等教育质量偏低,学生缺乏各项基本技能。

美国各州也曾普遍对SAT测试的功能产生过怀疑,因为SAT测试结果不够明确和具体,所以不能为学生以后的独立学习提供指导。

据1989年美国教育考查所对全国140万名9~17岁的中小学生进行调查后发现:

阅读方面,有60%的17岁学生看不懂他们在初高中阶段所学的课文和报刊文章;科学方面,有59%的17岁学生不会运用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去解释教科书中的问题;数学方面,有49%的17岁学生竟然不知道“10的80%”是大于10还是小于10。

1991年4月布什总统在《美国2000年教育规划》中提出将英语、数学、科学、历史和地理5个科目确定为核心课程,也是针对学生在基本知识和技能方面的缺陷提出来的。

中等教育质量低劣,又直接影响到高校的教育质量,导致许多高校一再降低标准,招收不合格的新生入校,然后又为他们补课。

据统计,1994年四年制高校中已有90%的学校开设了补习课程。

同时,国内注册学生需要补课的人数一直徘徊于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之间。

这种情况导致同期上大学的学生中,近一半人难于在四年内获得学位。

第三,美国民间机构组织的大学入学考试(SAT测试)是“基于智力测量的高等教育选拔考试”,这就无法避免“SAT考分缘于种族和家庭收入水平背景出现分层”的现象,从而降低了考试的区分度。

三、日本大学入学制度分析

(一)日本大学入学考试制度的现状

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不断变迁与发展。

日本大学考试制度在曲折中不断改善,并且已经由“考试地狱”走向了考试多元化与合理化。

日本的“大学入学考试中心考试”与各大学的个别考试也取得了显著成果,其考试形式也趋于丰富化。

目前,日本大学人学考试实施分两个阶段进行大学入学学力考查的制度。

第一阶段为全国统一实施的考试,第二阶段是各大学自行实施的考试。

1.考试组织。

从考试组织机构来看,由国家考试机构---大学入学考试中心统一组织实施,第二次考试则由高校考试机构独立组织与实施。

大学入学考试中心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既接受文部省的领导又独立于文部省之外,实行政务分开。

“政”属于文部省,“务”在考试中心。

政策性规定由文部省发布,具体实施、考试、评分等由考试中心独立完成。

因此大学入学考试中心是大学入学考试的执行性机构,设有评议委员会、行政管理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研究部等机构。

2.考试内容。

以文部省制定的《高中教学大纲》为标准,考试内容以中学教学中最基础、最主要的内容为主。

考查目的是检查学生对这些课程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适当脱离课本的分析能力。

统考科目覆盖高中所有必修课程,设国语、地理历史、公民、数学、理科、外国语科门。

考试科目虽多,但是否利用,如何利用,则由各大学自主决定。

考生需根据报考大学的要求和自己的能力、志向,从科门中选择相应的学科和科目参加考试。

第二次考试的内容和科目由各大学根据各专业的要求和特点自行决定。

主要包括专业基础知识、技能、性向等方面的考查,一般考一个科目。

如东京大学按文、理科分组各考门,文科为国语、数学、社会、外语理科为国语、数学、理科、外语。

早稻田大学则按不同院校设置考试科目,各考4门。

3.考试方法。

采用笔试的方法,题型全为选择题,有正误选择、多项选择、连接选择等。

答题采用“符号选择方式”,即试卷与答卷分开,考生答题时只在答卷固定的格上用铅笔涂色,阅卷由计算机进行,是典型的标准化考试。

第二次考试由各大学单独出题,大多采用笔试加面试的办法。

如东京大学就明确要求部分理科组考生加试面试。

笔试一般以主观性试题为主,有的还要求加试英语听力。

4.录取方式。

日本大学入学录取方式最大的特征即标准的综合化。

考分只作为录取标准之一,另外还参考中学成绩、调查书等资料进行选拔。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资料并非只作为最低资格考查时使用。

不少高校选拔新生时,中学成绩、调查表成绩占有极大的权重,甚至可以决定录取与否。

即使是重视考试分数的大学,也是综合第一次统考的成绩、第二次考试的成绩、调查书等进行评定。

因此,考试结果只是众多参考资料之一,不是惟一的决定因素。

日本给予高校极大的录取自主权。

国立、公立、私立大学的新生都由各大学自行决定录取与否。

政府完全尊重大学的自主权,不加干涉。

大学不仅可以自行决定学生是否要参加第一次考试以及考试的科目,而且可以决定第一次、第二次考试成绩以及其它资料在选拔中的权重。

可以说,从最初的考试到最终的录取,一切皆在高校的掌控中。

值得一提的是,为使大学能真正招到“想要的学生”、考生能考上“想上的大学”,日本在探求大学选拔多样化方面做了很大努力。

如采用综合选拔、入学考试、推荐入学、AO考试以及专门针对残疾人的入学选拔等多种方式。

这些选拔方式在大学新生录取中均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如拟年推荐入学选拔的新生,占了新生总数的31.7%。

(二)日本大学入学考试制度的特点

1.考试内容重能力测试

国家中心测验的内容以高中阶段教学的基本内容为主,不允许出现难题、偏题和怪题,考试科目共5门18科,考试的难度不超过第一次共同考试的水平。

大学入学考试中心负责试题的命制、试卷的印刷及发放、考试指南的编制、考生报名、准考证的发放、监考规则的制定、指导考场等工作。

考试方法仍以填涂为主,但要进一步探讨学生思想能力、思考过程以及考核综合能力、理解与判断能力的办法。

这就使考试不再是一个检验学生记忆力的方式,真正做到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

2.扩大考试次数,给一试失败的考生以再次机会

日本中心考试以及单独考试相结合的现行高考制度,使得考生在一年内向多个学校多次挑战成为可能,即实现“考试机会的复数化”,不再是“一考定终身”,减小考生的压力,让他们轻松应战,以取得更好的成绩。

3.评价尺度多元化

大学在招生时不仅看考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还看他们的兴趣、特长、适应性和各种能力,从多个方面加以评价。

招生时注意参考高中的调查书和各种学习活动、文化体育活动、就业经验、活动经验等的记录及成果等调查材料。

(三)日本大学入学考试制度隐含危机:

大学教学水准与学生学业能力下滑

不可否认大学招生制度的多样化是高等教育规模扩大的必然趋势。

然而,通过对近年日本在这方面的改革实践的考察可以发现在这多样化的背后同时也隐含着危机。

首先从考生的角度而言,由于各个院校在招生考试内容与要求上存在着多样化的倾向为了保障自己被大学录取的可能性考生往往会在高中教育的早期阶段就出现只重视应试科目的倾向。

显然这种“偏食”倾向将对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2002年,大学入学考试中心柳井晴夫教授的调查表明,目前日本3.3万大学在校生中在高中时期把世界史作为必修科目学习的学生只占总体的80%,文科学生中只有半数的学生在高中时期学习了地理。

也就是说,因为受到招生制度多样化的牵制原本以实现国民基础教育为目的的高中教育已出现了严重的空洞化。

此外值得留意的是多样化从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高校学生选拔标准的降低。

近年日本高校学生的学业能力的下滑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

高校毕业生实际工作能力的低下给处在低迷期的日本经济投下了一道更深的阴影。

其次,从高等院校的角度看,第一,毋庸置疑大学招生制度的多样化,将不可避免地增加高校的人力和财力的消耗。

这不仅将增加大学教员的工作量,同时也会影响他们全力投入到教育与研究活动中去。

第二,升学者的学业能力的下滑将直接影响到大学教学的水准。

目前经一些调查表明由于学生基础极为薄弱一部分高校不得不降低教学水准,并且通过补习教育,帮助学生完成原本应该在高中时期完成的科目学习。

综观发达国家的大学入学考试制度,可以看到一些共同的特征:

统一考试和招生录取由不同机构分别承担,两者分离、分立;专业化的考试机构负责考试的研发,提供以一般能力考试以及学科目考试的多样化服务,而大学招生除了参考统一考试成绩,还综合考虑学生平时成绩和其他表现,有的还由大学另外组织一次考试。

对如何选才、选什么样的人大学应该有充分的自主权。

四、中国新时期大学入学制度分析

(一)中国大学入学制度现状

1.考试组织。

中国现行的高考是集中统一的考试管理模式。

教育部和省、市、县分别成立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共同构成中国高考的组织机构体系。

国家教育部主管,各省市县招生委员会在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招生委员会的双重领导下负责本地区招生工作。

气职责是:

执行国家教育委员会下达的招生计划;组织本地区考生报名、政治思想品德考核、身体健康状况检查、考试、阅卷、评分及录取工作,开展招生、考试的科学研究工作和宣传工作;保护考生和招生工作人员的正当权益,调查处理本地区招生工作中发生的重大问题。

到2006年,全国高考自主命题的省、市已达16个,基本形成了“统一考试,分省命题”的格局。

2.考试内容

我国高考内容主要是“3+X”模式。

但并不是千篇一律,省与省之间有很大的区别,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3+文综/理综。

3指的是语文、数学、外语,文综指的是政治、历史、地理的综合,理综指的是物理、化学、生物的综合,采用这种模式的省份占大多数;

二是3+大综合+1。

3仍然是语文、数学、外语,大综合是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的综合,1指学生根据志愿在六门课程中任选一门,比如河南、上海、广东就是采用这种模式,采用这种模式的省份比较少;

三是3+大综合方案。

江苏高考即采用此方案。

四是新3+X方案。

广西本科招生试行新的3+X方案,X为政、化、生、史、地、物、综合中任选两科,并将专科(高职)由自治区命题另设一次考试。

2004年,山东、宁夏、广东、海南4省区作为全国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首批实验区进入实验。

2006年9月,教育部2007年新课程高考大纲已经出台。

4省区的新高考方案主要内容如下:

广东省实行“3+文科基础/理科基础+X”方案。

“3”为语文、数学和外语。

“文科基础”、“理科基础”全部只考新课标的必修课内容,力求达到为考生减负的目的。

“X”为专业选考科目,有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音乐术科、美术术科、体育术科等9门学科,任选一科。

山东实行“3+X+1”方案。

“3”指语文、数学(分文科/理科)和外语3个科目,是所有考生的必考科目。

“X”指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

文科综合包括政治、历史、地理3个科目的必修内容和部分选修内容;理科综合包括物理、化学、生物3个科目的必修内容和部分选修内容。

报考文史类、文科艺术类的考生须参加文科综合的考试,报考理工农医类、理科艺术类、体育类的考生须参加理科综合的考试。

“1”指基本能力,内容涉及高中课程的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综合实践等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和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所有考生都参加基本能力考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