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112课堂堂清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260038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36.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下册112课堂堂清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七年级下册112课堂堂清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七年级下册112课堂堂清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七年级下册112课堂堂清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七年级下册112课堂堂清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下册112课堂堂清资料.docx

《七年级下册112课堂堂清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下册112课堂堂清资料.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下册112课堂堂清资料.docx

七年级下册112课堂堂清资料

课题:

第1课开运河创科举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了解隋朝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以大运河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学习目标:

隋朝的建立;隋朝统一的时间及其意义;大运河开凿时间、南北起止及中心点;大运河的作用;隋文帝开科举制的先河;隋炀帝创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科举制的作用和影响。

进一步认识到国家的统一、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重点:

1、大运河的开凿2、科举制的创立

难点:

1、大运河为什么在隋朝时开凿?

 2、进士科的创设标志着科举制正式形成。

【自主学习】

一、隋朝统一南北

1、建立:

年,(隋文帝)建立隋朝,定都,年号开皇。

2、统一:

年,隋文帝杨坚灭掉,统一中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

二、开凿大运河:

1、开凿:

年下令开凿大运河,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2、三点、四段、五河:

三个点:

中心是,北到,南达;

分为四段:

自北向南依次为、、和四段;

沟通了五大水系:

即、、、、。

3、根本目的:

巩固隋朝在全国的统治。

4、历史作用:

促进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国家统一。

三、创立科举制

1、创立:

(1)、隋帝通过分科考试选拔人才,开的先河。

(2)、隋帝创设进士科,正式形成。

2、作用:

(1)、打破限制,为一般提供参政机会;

(2)、有利于朝廷和人才;

(3)、有利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繁荣;

(4)、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合作探究】

1、比较隋朝和秦朝,看看它们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2、唐朝诗人说: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谈谈你的理由。

 

【达标检测】

1、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不包括()

A、消灭南方的陈B、加强对南方的控制C、促进南北交通D、巩固对全国的统治

2、隋朝开凿的大运河,在历史上起到的最大作用是()

A、巩固隋朝统治B、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C、沟通五大水系D、促进南方交通

3、隋朝末年,家住余抗的一位商人想通过最便捷的方式去洛阳,他选择的出行方式是()

A、乘船B、乘汽车C、坐火车D、坐轿子

4、科举制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A、隋文帝开明经科B、隋文帝开秀才科C、隋炀帝开进士科D、隋炀帝开明经科

5、隋朝和秦朝相比的相同点有()

A、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完成了统一B、都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制度

C、隋朝时开始创立D、都因暴政导致农民起义爆发而迅速灭亡E、经历了两代君主

课题:

第2课贞观之治

【学习目标】

课标内容: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

教学目标:

学习掌握唐太宗与玄武门之变,轻徭薄赋、知人善任,重视纳谏;加强中央权力,完善科举制度;贞观之治。

通过唐太宗重视和善于纳谏故事,培养学生勇于接受批评的品德。

重点:

1、“贞观之治”的含义2、“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3、“贞观之治”的内容

难点:

1、如何评价唐太宗2、如何看待历史上出现的“盛世”现象

【自主学习】

一、玄武门之变

__________年,__________建立唐朝,定都长安,不久,__________发动__________政变,做了皇帝,他就是我们古代杰出的政治家__________,其年号为__________。

二、贞观之治

1、主要内容

(1)、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轻薄,提倡;

(2)、知人善任,重视;(任用、为相,人称“”,重用敢于直言的,和能征善战的、等)

(3)、沿用朝的制,加强中央集权;(三省是、、,六部是、、、、、)

(4)、完善制,笼络人才。

(常设科、科)

2、意义(效果):

唐在位期间,形成了政治,经济,国力的局面,史称“”。

【合作探究】

1、阅读教材,思考唐太宗用人选官的标准是什么?

在今天有何借鉴价值?

2、据史书记载,唐太宗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大喜道:

“天下英雄尽入吾彀(gòu)中矣!

”你认为这句话反映了什么事实。

 

【达标检测】

1、“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被唐太宗涂誉为“一面镜子”的著名谏臣是()

A.房玄龄

B.杜如晦C.姚崇D.魏征

2、唐太宗时,某地发生灾荒。

假如你是当时的一名中书令,秉承皇帝的旨意起草了一份救灾计划,接下来你应该交给()

A.尚书省裁决B.门下省审议C.尚书省执行D.门下省执行

3、“贞观之治”为唐朝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下面有关“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重视纳谏B.吸取隋亡教训C.轻徭薄赋D.任用姚崇为相

4、我国著名史学家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讲到:

“汉宰相是采用领袖制的,而唐代宰相则采用委员制。

”这里的委员制是指()

A.三分九卿制B.科举制C.三省六部制D.内阁制

 

课题:

第3课开元盛世

【学习目标】

课标内容:

知道武则天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

教学目标:

知道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贞观遗风”;唐玄宗前期的统治措施;开元盛世;曲辕犁和筒车;唐都长安。

重点:

开元盛世

难点:

如何评价武则天

【自主学习】

一、女皇武则天

武则天我国历史上的女皇帝,是一代女中豪杰和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她的统治有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为唐朝走向全盛奠定了基础,史称“”。

二、开元盛世

1、皇帝:

宗统治前期,

2、措施:

(1)、励精图治,重用人才;(选拔德才兼备的、、为相)

(2)、大力发展;

(3)、整顿,严格执法。

3、效果:

开元年间,社会,经济,国力,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

4、经济发展:

(1)、农业出现新农具和,耕地和人口大大超过前代;

(2)、手工业以为代表的陶器闻名于世;

(3)、唐都发展成为大都市。

【合作探究】

1、读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摘自杜甫的《忆昔》

请回答:

诗中的开元是谁的年号?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盛世景象?

 

2、观察《唐朝长安城平面图》,说一说长安城的布局特点。

 

【达标检测】

1、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如果你生活在当时,可以看到()

①各种肤色的外国人在长安城内经商②农民用曲辕犁在农田里耕地

③农民在长安的坊里出售农产品④筒车不分昼夜地灌溉田地

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2、“开元初……天下大理,河清海晏,物殷俗阜。

”出现上述局面的原因不包括()

A.重用贤人B.重视生产C.提倡节俭D.强化皇权

3、“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间,天下大理。

”“天下大理”的局面被誉为()

A.文景之治B.贞观之治C.开元盛世D.靖难之役

4、某同学举办主题为“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图片展览。

下列图片应该入选“盛唐篇’,的是()

1地动仪模型②曲辕犁③筒车模型④罗盘针模型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课题:

第4课唐朝的民族关系

【学习目标】

课标内容:

了解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

教学目标:

唐朝疆域四至;唐朝与东突厥关系;唐太宗尊为“天可汗”;松赞干布统一吐蕃;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会盟。

突厥、吐蕃、回纥、南诏等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都对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和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重点:

唐朝与吐蕃的关系

难点:

唐朝与边疆各族的关系

【自主学习】

一、天可汗

1、唐朝疆域:

空前广大,东到,西达,东北至以北和,南及,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

2、征服东突厥:

唐太宗派兵攻打,俘获其首领,但没有杀他,还授予官职,赐给田宅。

唐朝设立,管理东突厥各部,任命突厥贵族为都督。

3、“天可汗”:

实行的民族政策,受到北方各族的拥护,被尊为“”

民族政策:

唐朝实行的民族政策

二、唐与吐蕃的交往

1、吐蕃是族的祖先。

2、唐宗将嫁给吐蕃首领;

3、唐宗把嫁给吐蕃首领,尺带珠丹上书唐朝皇帝说吐蕃和唐朝已经“”了;

4、年吐蕃与唐朝会盟,建会盟碑,约定“,”。

【合作探究】

1、唐朝实行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举例说明。

 

2、说说文成公主入藏有哪些影响?

 

3、观察《唐朝边疆各族分布图》,阅读教材相关材料,概括唐朝对少数民族交往和管理主要采取哪几种方式?

 

【达标检测】

1、吐蕃人是我国哪一少数民族的祖先?

()

A.维吾尔族B.藏族C.彝族D.白族

2、今年4月,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发生地震后,全国各族人民纷纷伸出援助之手,谱写了一曲曲民族团结互助的赞歌。

翻开历史画卷,不乏讴歌民族团结的光辉篇章。

下列人物中,为民族团结做出贡献的是()

A.玄奘B.文成公主C.郑和D.戚继光

3、右图所示为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的文成公主庙。

该庙始建于1300多年前,系当地人民为纪念文成公主人土蕃路经此地,向当地人民传播中原文化,造福于当地而建。

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①派文成公主人吐蕃的统治者是武则天②文成公主吐蕃的最终目的地是逻些③当时吐蕃的赞普是松赞干布④文成公主入吐蕃增强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课题:

第5课唐代的中外关系

【学习目标】

课标内容:

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教学目标:

长安是唐朝陆路交通中心;广州是最大的外贸港口;唐朝政府在广州设置市舶司;唐朝政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日本、大食、天竺等国向唐朝派遣使节;日本的遣唐使和留学生;鉴真东渡;玄奘西游。

重点:

唐朝对外开放的政策。

难点:

唐朝的对外开放丰富了中外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

【自主学习】

一、特点:

唐朝的对外交往盛况空前

二、原因:

1、唐朝实行的对外政策。

在广州设管辖对外贸易。

2、唐朝先进的有巨大的吸引力。

3、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是陆路交通中心、国际性大都市,是最大的外贸港口。

三、交往史实

1、唐朝与日本、大食、天竺等多个国家有往来。

2、日本次派来。

学习唐朝政治经济制度和科技文化,推动了日本的社会改革,促进了日本经济文化发展。

3、东渡日本,在日本传播佛教,还把唐朝的建筑技术、医药知识、绘画等传给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

4、西游天竺取经,著《》,成为研究古代印度和中亚地区历史、佛教的典籍。

四、意义:

有利于和平往来和加强友谊,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唐朝的繁荣和各国的发展,鉴真、玄奘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合作探究】

1、查阅有关鉴真东渡的史料,谈谈你的感受。

 

2、从唐朝对外交往的原因、盛况、影响中,你认为对今天有什么什么启示?

 

3、谈谈玄奘西游和唐僧取经的联系与区别。

 

【达标检测】

1、重视对外交流是唐朝社会繁荣的原因之一。

右图人物曾为中日两国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他是()

A.阿备仲麻吕B.玄奘C.吉备真备 D.鉴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