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轮复习 秦汉时期.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259567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92.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轮复习 秦汉时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二轮复习 秦汉时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二轮复习 秦汉时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二轮复习 秦汉时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二轮复习 秦汉时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轮复习 秦汉时期.docx

《二轮复习 秦汉时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轮复习 秦汉时期.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轮复习 秦汉时期.docx

二轮复习秦汉时期

二轮讲义3秦汉时期

中华文明的初步发展时期

2018.3.5

复习导入:

1周天子在分封制时进行一定的授土授民仪式,既要给受封者颁赐礼器以作凭据,同时又规定了受封诸侯“以供王职”“法则周公”等一系列义务,并载之文告,公布于世。

可见,西周分封制()

A强化了天子的权威B构建了封建等级秩序

C推动了国家的政治统一D确立了天子诸侯君臣关系

2.《史记·孟尝君列传》载:

“孟尝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

客怒,以饭不等,辍食辞去。

孟尝君起,自持起饭比之。

客惭,自颈。

”这从本质上反映出:

A养士之风逐渐盛行B等级制度逐渐瓦解

C忠君观念日益浓厚D士人人格已经养成

3(2016·江苏单科·3)《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

“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

”这里“水车”的使用(  )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

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

4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记载:

“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铁刀和铁耙在乡村成为日常用具。

”这一现象突出表明

A.农作物产量大幅度提高

B.水利事业的发展,人口数量的增加

C.土地私有制度开始出现

D.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阶段特征

地位: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奠定了中华文明的世界领先地位

政治: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和巩固

经济:

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封建农耕经济得到发展;中外的经济交往频繁

思想:

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医学造纸术地动仪等科技成就领先世界。

重难突破

主题一政治:

从春秋战国到秦汉的社会转型——“邦国政治”走向“帝国政治”

宗法制、分封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贵族政治官僚政治;血缘政治地域政治

郡县制的建立标志着官僚政治的形成比较贵族政治和官僚政治

形成时期权力来源权力运作权力机构(简单与复杂)收入来源(领地收入与俸禄收入)官吏选拔(世官与任免)

问题一:

早期政治制度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关系

继承:

请同学们体会政治权利不断集中与加强的趋势

中国早期的“公共权力”到周朝的“天下共主”到秦朝的

“个人独裁专权”趋势;

商朝的“内外服制度”到周朝的”分封制”到秦朝的中央集权制;

商朝的“垄断神权以加强王权”到西周的“礼乐制度”到

秦朝的“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发展与完善:

秦汉的政治制度是在前朝基础上的进一步加强与完善。

先秦、秦汉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创新

时期

商周

秦朝

西汉

中央体制

家国一体,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首次建立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体制

首创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

地方体制

内外服制度和分封制;地方具有较强独立性

创立郡县制,用封建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由郡国并行到“推恩令”;中央集权逐渐加强

选官体制

世卿世禄制;中央官员的职权分工不明确

推行军功爵制;秦朝以吏为师

首创察举制,有利于人才选拔,但也存在一定问题

 

秦汉大一统的措施

措施

秦朝

汉朝

政治

首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继承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中外朝、推恩令、刺史制度)

经济

统一货币、度、量、衡

统一货币、盐铁官营

军事

北击匈奴、修筑长城等

派兵出击匈奴

思想

焚书坑儒

独尊儒术

文化

统一文字;严禁私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兴办太学、地方兴办郡县学、推行儒学教育

你能说出“汉承秦制”的表现和作用和实质?

“汉承秦制”并加以发展主要表现在:

1承袭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承袭秦朝的监察制。

秦朝御史,监御史制度,汉武帝设刺史制度,全国分为13州,每州置刺史,监察郡国等地方高官。

东汉时,刺史地位进一步提高,后成为地方长官,掌军政;

3承袭秦朝的郡县制。

郡守县令的任免权归皇帝;

4承袭秦的田租、户赋徭役、兵役制,西汉发展为编户制度,以加强对人民的管理和控制。

汉承秦制"的影响是推动了封建制度的延续和发展,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损益变化”表现:

①秦朝赋税、兵役、徭役沉重,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②秦朝法律严酷,汉文帝减轻刑罚,约法省禁。

③西汉选官制度实行察举制。

④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实质: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的表现

 

拓展一:

对于监察制度的认识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起源于西周,形成于秦朝,确立于西汉,汉武帝时建立一套严密的监察体系:

全国划分为13个部(州),刺史以巡视监察;采用“以小驭大”的原则,卑而权重;有一整套运行机制;以“六条问事”规范化(如住房超标,违法乱纪,制造冤狱,任人唯亲,纵容子弟为非作歹等)。

评价:

一方面对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有重要意义,为后世所借鉴;另一方面它是封建官僚体系的一部分,不能摆脱官僚主义的弊端;为皇权专制服务,更看重于“效忠”而不是“效能”,所以效果有限。

认识:

第一、监察体系必须保持相对的独立性;

第二、监察机构拥有适当的权力,能够对行政机构形成全面有效的制约;

第三、监察机构本身需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

拓展二:

推恩令和附益之法、编户齐民(了解一下)

(1)推恩令和附益之法

这是汉武帝为解决王国问题而采取的措施。

推恩令: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王国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加强。

附益之法:

汉武帝规定,不许诸侯王召集宾客,限制诸侯王的活动,诸侯王只能衣食租税,不得参与政事。

(2)编户齐民

汉朝时国家统一人口众多。

如何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管理,方便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兵役,汉朝继承了秦朝的编户制度并加以发展,形成了编户齐民制度。

那些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被称为编户齐民,主要是自耕农,具有独立的身份,依据其自身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

拓展三: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化规律

夏、商、西周:

世官制

战国、秦国:

军功授爵制

两汉时期:

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

九品中正制

隋到清:

科举制

察举制因为选官的权利在地方,容易造成营私舞弊,造成世家大族掌权,九品中正制实质是察举制.(起初家世、才能并重,西晋后注重门第和家世)

史识

1古代选官和用人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社会兴衰。

因此,选官制度是保证和巩固统治者统治的重要举措。

②历代选官制度在执行初期都主要起到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但这些制度在执行的后期,逐渐影响和阻碍社会的发展。

2选官制度的主要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标准逐步趋向公开、公平、客观。

影响我国时间最长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度,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选官方式。

明之前的科举制度推动了我国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积极性占主导地位;但明朝之后的科举制度消极作用占据主导地位,成为一项愚民政策,阻碍了社会进步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现实价值:

坚持公务员“逢进必考”和加大反腐倡廉的力度已成为广大民众的共识。

在复习备考中,一方面,从总体上把握中国选官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另一方面,从封建君主专制的本质上理解选官制度的实际效能。

选官制度与我们今天的人事制度中公务人员录用大体相当。

我们应从历代选官制度中汲取历史教训。

1、应防止重走读书做官的老路,树立公仆意识,服务意识。

而不是服务于皇权专制。

2、应克服学用脱节,轻视实际才能的弊端,注重综合素质和德才兼备

3、应建立民众和社会对公务员的监督机制,提高监察效能。

4、政府应该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行政效率。

主题精炼:

1.(2017课标全国卷Ⅰ,25)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

据此可知(  )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2.(2016课标全国Ⅲ,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

“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3(2014课标全国Ⅰ卷,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

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

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4.(2012课标全国卷,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

这表明当时(  )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5.(2017课标全国Ⅲ,25)《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

这反映了当时(  )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6.(2011全国卷,24)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

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7.(2016课标全国Ⅰ,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8.(2010全国卷,2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

“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

”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9.(2013课标全国Ⅱ,24)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

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

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

这一撰述过程表明(  )

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

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

 

主题二:

经济秦汉时期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精耕细作农业的逐渐成熟

农业:

耕作方式:

西汉赵过推广(),后来出现犁壁。

汉朝以后,()成为我国传统农业主要耕作方式,赵过还推行()东汉时,耦犁法传播到珠江流域,出现了一牛挽犁,便于山地的开垦;水利工程:

()、()龙首渠。

东汉王景治理黄河

手工业:

两汉出现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煤炭作燃料,汉武帝推行盐铁官营制度;东汉()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

东汉烧出()丝绸之路:

西汉开始,使用提花机,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誉称,运送丝绸产品商路称为()

商业:

西汉长安有()九处;汉武帝推行一系列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富商大贾势力。

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长安及五都洛阳、成都、邯郸、临淄、宛。

随堂练

1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

这表明当时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2我国出土的秦汉时期的铁农具,河南省达960件,远超过排第二位的陕西省的111件,四川省和湖南省出土的铁农具分别是54件和49件。

这表明秦汉时期:

A炼铁技术发展较迅速B铁农具已在各地推广

C全国经济发展不平衡D农业生产成就突出

3据史料记载,汉武帝推行盐铁专营后,多地出现县官作盐铁,铁器苦恶,贾贵,或强令民买卖之的现象。

这表明:

A盐铁专营导致手工业生产技术落后

B盐铁专营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C盐铁专营破坏了商品经济竞争机制

D盐铁专营具有明显的市场导向性

重点突破:

1小农经济下的田庄经济

特点:

规模很大;经济上自给自足;控制着大量农民;拥有私人武装。

豪强地主战国时出现,西汉后期有了较大的发展,东汉时期势力迅速膨胀。

2小农经济下的生态环境:

要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拓展阅读:

中华文明的母亲河——黄河:

黄河原称“河水”,黄河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西汉初年。

先秦时期,黄河流域环境状况良好,适合农业生产。

中游气候温和,森林覆盖率在50%以上;下游气候湿润,湖泊较多。

战国以来,这一区域的森林开始遭到破坏。

商鞅变法时奖励农耕,因大规模垦殖而遭受破坏的西安附近塬区森林和秦岭北坡边缘森林,到秦始皇时期,因大兴宫室,已砍伐殆尽。

其直接后果是水土流失严重,黄河河水泥沙含量增多,河床因淤积而抬升,黄河开始泛滥。

人类文明的转型:

看重土地的农业文明(黄色文明)看重资金和设备的工业文明(黑色文明)看重知识、智力和创新能力的生态文明(绿色文明:

高效率,高科技,低消耗,低污染,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健康持续)

主题三:

思想王权儒学到皇权儒学的转变

1汉代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

①汉代儒学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等理论,神化皇权,强调等级名分,符合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需要。

②汉代儒学吸收了道家、法家的思想,主张将仁政与法政结合起来,以德为主,以刑为辅,“外儒内法”。

③先秦儒学致力于理想化的政治秩序而批判暴政,汉代儒学承认现实皇权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统一的合理性,维护现实统治。

④先秦儒学属于显学,但未受统治者重视,汉代儒学独尊,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联系:

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政”“民本”为新儒学所继承。

◆认识:

董仲舒的新儒学既吸收了先秦儒学的有用成分,又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创新了儒家思想新的成分,还吸收了众家之长,在改造中发展了儒学,奠定了儒学的兼容并蓄能力和适应时代变革的精神,使儒学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实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体制的转型,实现了文化的大一统。

(笔记)

●“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巩固了政治上的统一,并使得儒学由先秦孔孟的“一元纯儒”向汉代“多元汉儒”发展,并促进了儒学的传播。

适应了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则既神化了皇权,为现实服务,又弘扬了儒家的“仁政”“德治”“民本”思想,适应了加强君权的需要

●“三纲五常”则是从文化层面来整合社会生活中的政治关系、家庭关系,规范人们的行为规范和心理状态,对社会、群体、个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适应了稳定社会秩序的需要。

拓展阅读:

先秦儒家学派的历史观:

(历史观是指用什么样的方法去看待历史比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革命史观,英雄史观,人民史观,唯物主义史观,辩证史观等)

①“春秋笔法”指的是孔子编订《春秋》的一种行文方法,暗含褒贬,微言大义委婉而微妙的表达作者主观看法的修史方法。

不再是客观完整的历史,而是加入了主观意志。

②厚古薄今:

批判现实,崇尚“法先王”。

③道德理性主义和道德理想主义的结合。

仁义礼智信———道德理性主义;内圣外王——道德理想主义。

指的是儒家看待历史与社会是从精神层面入手去分析而不是从经济方面入手去分析。

课堂练

1日本学者冈田武彦将中国古代的人生哲学分为三系:

现实主义,主张以“力”和“术”为手段去绝对地支配和控制对立的另一方;理想主义,以人本来具有道义性这一道德人生观为基础;超越主义,强调人是相对的存在,只有通过顺从那超越于人的东西,才能摆脱这一命运的束缚。

材料中的“三系”分别是(  )

A法家、儒家、道家B.法家、墨家、道家

C.法家、墨家、儒家D.道家、儒家、墨家

2徐复观先生说:

“可以断定孔子修《春秋》的动机、目的,不在今日的所谓‘史学’,而是发挥古代良史,以史的审判代替神的审判的庄严使命。

可以说,这是史学以上的使命,所以它是经而不是史。

”徐复观认为《春秋》

A史学价值仅限于政治学B编写体例不符合规范

C严重背离客观历史事实D带有强烈的个人观点

“春秋笔法”:

暗含褒贬,微言大义,加入主观看法,不能客观反映历史全貌。

体现儒家学派的含蓄,委婉的风格。

 

主题四:

科技文化的发展实用性的农耕文明科技全面发展

课后自主思考:

汉武帝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

政治,经济,思想,对外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