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同步练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259544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1.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同步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同步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同步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同步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同步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同步练习.docx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同步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同步练习.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同步练习.docx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同步练习

1·3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同步练习)

1.1870年,史皮尔在一书中说:

“中国人民的竞争使得整个政府管理的政治原则公开化。

听吧!

西方国家,它没有世袭等级……它不主张任人唯亲。

”材料所评论的是

A.科举制

B.郡国并行制

C.三公九卿制

D.三省六部制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准确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材料信息的能力。

据材料“政治原则公开化”、“没有世袭等级”、“不主张任人唯亲”等信息可知,材料描述的是隋唐以来的科举制,故选A项。

B、C、D三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2.《新唐书·百官志》记载:

“贞观初,岁定京官望高者二人,分校京官、外官考……中品以下,四考皆中中者,进一阶;一中上考,复进一阶……有下下考者,解任。

”这一规定的直接影响是

A.推动了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

B.有利于提高官员的行政效率

C.使名门望族成为最大受益者

D.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

材料描述的不是科举制而是考核制度,A项错误。

C、D两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

“中品以下,四考皆中中者,进一阶;一中上考,复进一阶……有下下考者,解任”,说明这一规定利于加强官员的责任意识,从而提高官员的行政效率,故B项正确。

3.宋司马光谈到“凡择言事官,当以三事为先,第一不爱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知晓治体”。

这里的“言事官”是指

A.丞相

B.监察官

C.内阁首辅

D.军机大臣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古代中国的监察制度。

题干中史料主要阐述的是古代对“言事官”的品德要求较高,所谓的“言事官”其职责就是批评与监督政府,监督方式主要是批评君主与百官的过失,对诏令与奏折进行审查,据此分析可知“言事官”具有监察的职能,故选B。

4.元初高鸣进谏:

“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取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

”元世祖采纳了此建议,设

A.中朝

B.三省制

C.中书省

D.都察院

【答案】C

【解析】材料的大体意思是设中书省以替代前代的三省。

5.国学大师钱穆在评价中国古代某一政治制度时说:

“此制大体上为明、清所承袭,于地方政事之推进,有莫大损害。

自此遂只有中央临制地方,而中央、地方共同推行国政之意义遂失。

”这一制度指的是

A.郡县制

B.科举制

C.行省制

D.内阁制

【答案】C

【解析】元朝地方的行中书省是中央的派出机构,执行中央政令,对中央负责,C项符合题意;由“于地方政事之推进……只有中央临制地方”可以排除B项;根据“此制大体上为明、清所承袭”可以排除D项;根据“自此遂只有中央临制地方,而中央、地方共同推行国政之意义遂失”可以排除A项。

故答案为C。

6.唐朝时刘晏长期掌管国家财政大权,为官廉洁,被称为“工于谋国而拙于谋身的一代良相”。

据此判断,刘晏供职的部门应该是:

A.尚书省

B.中书省

C.门下省

D.直隶省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根据所学知识,户部掌握财政大权,作为六部之一,户部隶属尚书省。

所以答案选A。

7.宋代某中央机构之下设有盐铁、度支(规划收支)等部门,该机构的长官应为

A.同平章事

B.枢密使

C.参知政事

D.三司使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宋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宋代设中书门下平章事执掌相权,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宋代掌管财政的中央机构为三司使,故选D项。

8.宋太祖在建隆三年八月下诏:

“诸道法司参军,皆以律疏试判”,并形成制度。

宋神宗时,科举考试增加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

苏东坡也曾表示:

“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

”这说明宋代

A.文官政治日趋成熟

B.明法慎行,德主刑辅

C.行政权司法权合一

D.政治清明,法律健全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宋代政治制度。

材料体现的是宋代注重官员“律令断案”的考查,从而提高了官员的素质,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材料没体现,排除。

9.李清川等在《汉武帝朝丞相群体研究》一文中指出:

“武帝(指汉武帝)朝的丞相群体不同于高祖时的功臣丞相,又不类于昭宣后的学术丞相,武帝朝丞相是汉代丞相的转折。

”这里的“转折”是指

A.设立刺史监督丞相和地方官

B.设立“中朝”“外朝”制度

C.设立三公九卿制度限制丞相

D.把学术丞相转变为武官丞相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汉代君主专制的相关内容。

据材料“武帝(指汉武帝)朝的丞相群体不同于高祖时的功臣丞相,又不类于昭宣后的学术丞相,武帝朝丞相是汉代丞相的转折。

”并调动相关知识可知,这里的“转折”指设立“中朝”、“内朝”制度,B项正确。

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10.元朝时右丞相铁木迭儿掌管宣政院,他的儿子也为宣政院使。

《元史·奸臣传》记载了时人的批评,称其“无功于国,尽居贵显”。

宣政院的“贵显”在于

A.向各省宣达政令

B.负责中央官员选拔

C.管理佛教事务和吐蕃地区

D.掌管蒙古兵马征发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元朝的政治制度。

元朝宣政院的职责是掌管西藏与佛教事务,而蒙古族信奉佛教,佛教为元朝国教,所以其地位贵显。

11.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唐朝科举制度,意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和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科举制度下,士族子弟、寒素子弟和小姓子弟均得以跻身进士,可见科举制度兼顾了社会多个阶层;由士族子弟占据了71%,而寒素子弟和小姓子弟仅占29%可知,唐朝的科举制度尚不够完善,D正确;A、B、C显然不符合该统计图,均可以排除。

12.孙中山在谈到科举取士时说:

“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

”孙中山认为

A.举荐制度在历史上没有进步性

B.唐宋考试制度过于严厉推行难度较大

C.明清八股取士制度值得推崇

D.科举考试是我国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科举制。

抓住题干中关键信息“人才辈出”、“制度则昭若日月”的信息,可以看出孙中山认为科举制培养了很多人才,这一选官制度值得肯定,D项正确;题干信息只是肯定了科举制,没有涉及到对其他制度的评价,无法得出举荐制度在历史上没有进步性,A项错误;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从材料“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的信息可以看出,孙中山认为八股取士是不合时宜的,C项错误。

13.地方割据是地方和中央权力博弈的结果。

历代王朝为了避免地方割据而采取不同的政策,下列政策中后来对中央集权威胁最大的是

①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

②唐朝在边疆设节度使

③北宋在府州县三级之上加设“路”一级

④元朝推行行省制度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割据”是指地方势力拥兵自重,有相对较强的独立性,中央政府难以指挥调度,西汉的王国和唐朝的节度使有这种性质。

故答案是A。

14.徐天麟《东汉会要》载:

“西都(西汉)止从郡国奏举,未有试文之事;至东都(东汉)则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乃得应选。

”这种变化不能反映出当时

A.孕育了考试制度的萌芽

B.体现了相对公平竞争的精神

C.察举制被科举考试所取代

D.体现了“以文取人”的原则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对察举制的改革,这种改革是“试家法,文吏课笺奏”,因此A、B、D正确;科举考试始于隋唐时期,故C错误。

15.《隋书·杨尚希传》记载:

“当今郡县,倍多于古。

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僚以众,资费日多;吏卒人倍,租调岁减;清干良才,百分无一。

……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

”产生上述历史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滥设郡县等官僚机构

B.官吏的委任超越编制

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D.官民之比畸形发展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央集权制度,意在考查考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信息可知,隋朝郡县设置出现了“十羊九牧”的局面,造成机构臃肿、财政支出过多、人浮于事等弊端,究其根源在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故选C项。

16.历史研究不仅需要发掘史料,而且需要通过史料发挥想象,做出合理推断。

据下表推测最为合理的是

宋代皇帝御赐神道碑额数量分布

北宋

南宋

皇帝

碑额数(人)

皇帝

碑额数(人)

宋仁宗

24

宋富宗

5

宋英宗

2

宋孝宗

4

宋神宗

6

宋宁宗

3

宋哲宗

14

宋理宗

2

宋徽宗

7

合计

53

合计

14

(注:

御赐神道碑额是宋代皇帝对大臣的一种特殊褒奖方式)

A.北宋君臣关系可能较南宋和缓

B.北宋冗官现象可能较南宋更严重

C.南宋皇帝可能较北宋积极有为

D.南宋的奖励可能较北宋更重物质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宋代的政治制度。

御赐神道碑额是宋代皇帝对大臣的一种特殊褒奖方式,根据图表可知南宋皇帝御赐神道碑额数量比北宋大大减少,反映出北宋君臣关系可能较南宋和缓,A符合题意。

17.元初,中书省“省规”:

三日一奏事,军国急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

这表明中书省

A.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

B.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

C.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

D.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题干材料“三日一奏事,军国急务不拘于此限”说明军国急务不拘于“三日一奏事”的时限,无法说明中书省只是处理军国急务,故A项错误;从题干材料“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可知,材料强调集体决议以防止大臣专权,故B项正确;从题干材料“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可知,只是遇到重大并且意见不同时才禀报皇帝,不是强化相权,故C、D两项错误。

18.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体现。

阅读下列有关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三个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分封示意图

材料二

材料三  元朝疆域图(部分)

(1)上述三个材料分别反映了我国哪一时期的哪一项制度?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唐朝中央政府的某一项政策从决策到具体实施的基本程序。

(3)材料二、三所体现的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中的两对基本矛盾是什么?

(4)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所反映的制度的实施目的是什么?

材料三所反映的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

(1)西周实行分封制;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元朝实行行省制。

(2)程序:

中书省草拟报告,门下省审议报告,尚书省具体实施。

(3)两对矛盾:

皇权和相权的矛盾;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矛盾。

(4)目的:

巩固统治。

影响:

行省制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是中国行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

【解析】

(1)根据图片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元朝实行行省制。

(2)结合三省的职能可得出。

(3)两对矛盾是中央与地方、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4)分封制的目的是维护奴隶主的统治;结合所学得出影响。

1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瓘以魏立九品,是权时之制,非经通之道,宜复古乡举里选。

与太尉亮等上疏曰:

“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

……诚以闾伍之政,足以相检,询事考言,必得其善。

是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