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成人高等教育中医学院本科班.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258384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48.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级成人高等教育中医学院本科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级成人高等教育中医学院本科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级成人高等教育中医学院本科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级成人高等教育中医学院本科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级成人高等教育中医学院本科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级成人高等教育中医学院本科班.docx

《级成人高等教育中医学院本科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级成人高等教育中医学院本科班.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级成人高等教育中医学院本科班.docx

级成人高等教育中医学院本科班

2015级成人高等教育中医学院本科班

《仪器分析》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1、仪器分析的特点。

2、仪器分析方法的类型。

第二章光谱分析法概论

一、名词解释

电磁波谱原子吸收光谱光谱法

二、简答题

1.简述光学分析法的三个过程。

2.光的波粒二相性基本参数

(1)光的波动性

波动性参数:

关系式λ=c/,

=104/λ=104/c

λ(波长);v(频率);C(光速);=1/λ(波数——波长的倒数)。

单色光——指只含一种频率或波长的光。

复合光——指多种频率或波长的光。

散射光(杂散光)——指定波长外的光。

(2)光的微粒性

微粒性参数:

E=h=hc/

h=6.626×10-34J·s(普朗克常数,Planck);

c=3×1010cm·s-1

3.光谱区中紫外、可见、红外对应的波长范围?

(1)紫外:

200-400nm;

(2)可见光:

400-800nm;

(3)近红外:

0.8-2.5m;

(4)中红外:

2.5-50m;

(5)远红外:

50--1000m。

4.光谱法的仪器由哪几部分组成?

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5.按能量递增和波长递增的顺序分别排列下列电磁辐射区:

红外光区、无线电波区、可见光区、紫外光区、X射线区、微波区。

三、计算题

1.计算

(1)2500cm-1波数的波长(nm)

(2)Na588-995nm相应的能量(eV)

(3)670.7nmLi线的频率(Hz)

2.计算下列各种跃迁所需的能量范围(eV)及相应的波长范围

(1)原子内层电子跃迁

(2)原子外层电子跃迁

(3)分子的电子跃迁

(4)分子振动能级跃迁

(5)分子转动能级跃迁

3.阐述为什么原子光谱为线光谱,分子光谱为带光谱。

如果说原子光谱谱线强度分布也是峰状的,对吗?

为什么?

第三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名词解释

透光率吸光系数(摩尔吸光系数、百分吸光系数)发色团和助色团吸收曲线标准曲线末端吸收试剂空白

2.物质对光的吸收程度可用哪几种符号表示,各代表什么含义?

3.什么是朗伯-比尔定律?

其物理意义是什么?

4.简述导致偏离朗伯-比尔定律的原因。

5.什么是吸收曲线?

制作吸收曲线的目的是什么?

6.在分光光度法中,为什么要控制溶液的透光率读数范围在20%〜65%之间?

若T超出上述范围,应采取何种措施?

7.简述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主要部件及基本功能。

8.某化合物在环己烷中的max为305rnm,在乙醇中max为307nm,试问该吸收带为R带还是K带?

9.电子跃迁的类型有哪几种?

通常各产生哪些吸收带?

何种结构的有机化合物能够产生紫外吸收光谱?

10.每100mL中含有0.701mg溶质的溶液,在1cm吸收池中测得的透光率为40.0%,试计算:

(1)此溶液的吸光度。

(2)如果此溶液的浓度为0.420mg/100mL,其吸光度和百分透光率各是多少?

11.取1.000g钢样溶解于HNO3中,其中的Mn用KIO3氧化成KMnO4并稀释至100ml,用1cm吸收池在波长545nm测得此溶液的吸光度为0.700。

用1.52×10-4mol/LKMnO4作为标准,在同样条件下测得的吸光度为0.350,计算钢样中Mn的百分含量。

12.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某溶液的浓度,结果的相对误差为±0.5%,吸光度A=0.600,计算所用分光光度计刻度上透光率的读数误差是多少?

(假设误差来源仅考虑读数误差)

13.有一含铁药物,在将其中各价态铁转变成Fe3+后,用KSCN与Fe3+显色生成红色配合物测定其中Fe3+已知吸收池厚度为1cm,测定波长420nm,如该药物含铁约0.5%,现欲配制50mL溶液,为使测定误差最小,应该称取该药多少克?

14.将2.48mg的某碱(BOH)的苦味酸(HA)盐溶液溶干l00mL的乙醇中,在380nm处,用lcm吸收池测得吸光度为0.598。

已知苦味酸的摩尔质量为229,求该碱的分子量(其盐的摩尔吸光系数为2.00×104)。

第四章红外分光光度法

1.分子吸收红外光发生能级跃迁,必须满足的条件是什么?

2.何为红外非活性振动?

3.下列化合物能否用红外吸收光谱区别,为什么?

4.由茵陈篙分离出来的精油,其分子式为C12H10,UV

239nm(537),253nm(340),红外光谱见课本P81,是解析其结构。

5.影响谱带位置的因素有哪些?

6.红外光谱法与紫外光谱法有什么区别?

答:

相同点

(1)性质:

分子吸收光谱

(2)分析时间:

都很快

(3)样品用量:

都很少

(4)操作:

都较简单

不同点:

IRUV

(1)起源:

振-转能级跃迁电子能级跃迁

(2)适用范围所有有机物、部分无机物芳香族和有共轭结构的不饱和脂

肪族化合物、某些无机物

(3)测试对象:

g,l,s,只要非水就行l,少许物质的蒸气

(4)特征性:

强不太强

(5)应用:

定性定量

7.某化合物分子式为C5H8O,其紫外光谱的最大吸收在227nm(ε=104L/(mol·cm-1)),其红外光谱有吸收带:

3020,2900,1690和1620cm-1,该化合物AgNO3氨性溶液不发生反应,试判断该化合物的结构。

解:

(1)根据UV光谱的最大吸收在227nm(ε=104L/(mol•cm-1)),可能K带存在(共轭体系л→л*)。

(2)计算不饱和度,

分子中含有O,可能为α、β不饱和酮、醛。

因为该化合物与AgNO3氨性溶液不发生反应,可以否定醛。

如果为α、β不饱和酮,227-215=12nm,所以为β不饱和酮,其结构式为

8.某化合物在4000~600cm-1区间的红外吸收光谱如下,试通过光谱解析推断其为下列化合物中的哪一个?

为什么?

A.B.

C.D.

E.

解:

(1)因为图中有芳香族的1610、1580、1520、1430、1170、1115、825cm-1峰,否定D。

(2)图中无~2200cm-1峰,否定B、E。

(3)图中有2820、2730cm-1双峰示有-CHO基,否定A。

应为C。

综上所述,其峰归属:

1690cm-1(C=O);2820、2730cm-1(CH(O))双峰;1610、1580、1520、1430、1170、1115、825cm-1(苯环的一组相关峰);2950、1465、1395cm-1(-CH3的一组相关峰);1260、1030cm-1(C-O)峰。

 

第五章荧光分析法

1.如何区别荧光、磷光、瑞利光和拉曼光?

如何减少散射光对荧光测定的干扰?

2.若一种化合物能发射荧光和磷光,则该化合物吸收光谱、荧光发射光谱、磷光发射光谱最大波长的顺序如何?

为什么?

3.为什么发射磷光的时间要比发射荧光的时间迟?

4.为什么荧光发射光谱的形状与激发波长无关?

5.何谓荧光效率?

具有哪些分子结构的物质有较高的荧光效率?

6.如果某种荧光物质溶液的吸光度是0.035,计算荧光强度F与浓度C的定量关系式的括号中第二项与第一项之比,以此说明对定量分析的意义。

7.谷物制品中维生素B2的测定:

1.00g谷物制品试样,用酸处理后分离出维生素B2及少量无关杂质,加人少量KMnO4,将维生素B2氧化,过量的KMnO4用H2O2除去。

将此溶液移入50mL量瓶,稀释至刻度。

吸取25.0mL放入样品池中以测定荧光强度(维生素B2中常含有荧光杂质光化黄)。

先将仪器用硫酸奎宁基准液调至刻度100,测得氧化液的荧光读数为6.0,加人少量连二亚硫酸钠(Na2S2O4),使氧化态维生素B2(无荧光)重新转化为维生素B2,这时荧光读数为55.0。

在另一样品池中重新加入24.0mL被氧化的维生素B2溶液,以及1.00mL维生素B2标准溶液(0.200μg/mL),测得该溶液的读数为92.0,计算谷物制品中维生素B2的含量(μg/g)。

第六章原子光谱法

1.原子吸收光谱与分子吸收光谱有何区别?

2.火焰原子吸收法有哪些局限性?

3.影响原子化程度的因素有哪些?

如何减免?

4.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光路结构有何不同?

为什么?

5.什么叫积分吸收?

什么是峰值吸收系数?

二者有何区别?

6.用原子吸收法测定元素M时,由一份未知试样得到的吸光度为0.435,在9mL未知溶液中加入1mL100ppm的M标准溶液。

这一混合液得到的吸光度数为0.835,问未知试样中的M浓度是多少?

第七章核磁共振波谱法

1.哪些类型的原子核能产生核磁共振信号?

哪些核不能?

举例说明。

2.某核的自旋量子数为5/2,试指出该核在磁场中有多少个磁能级?

并指出每种磁能级的磁量子数。

3.在强度为2.4T的磁场中,1H、13C、19F原子核的吸收频率各是多少?

4.什么是化学位移?

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有哪些?

5.某化合物在100MHZ核磁共振仪上测得1H-NMR谱图有一δ2.1的信号,若用300MHz的仪器测定,该信号的化学位移是多少?

6.某化合物1H-NMR(100MHz,CDCl3)谱图上△δ为1的两个信号的共振频率差值为多少?

第八章质谱法

1、判断分子离子峰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2、在质谱图上,离子的稳定性和相对强度的关系怎样?

3、某化合物MS图中,M:

(M+1)为100:

24,该化合物有多少个碳原子?

第九章波谱综合解析

1.综合解析中常用的波谱学方法有哪些?

2简述综合解析的程序。

第十章色谱法概论

1、色谱法中,哪些参数可用于定性?

哪些参数可用于定量?

2、评价色谱柱效常用哪些参数?

3、简述影响柱效的原因有哪些?

4、什么是分离度?

如何提高分离度?

5、在一根理论塔板数为8100的色谱柱上,测得异辛烷和正辛烷的调整保留时间为800秒和815秒,设(k+1)/k≈1,试问:

(1)上述两组分在此柱上的分辨率是多少?

(2)假定调整保留时间不变,使R=1.5,所需要的塔板数是多少?

6、某色谱柱长为lm,已知某组分在此柱上峰的底宽为40秒,保留时间为400秒,计算此柱的理论塔板数及塔板高度。

7、某色谱柱长100cm,流动相流速为0.1cm/秒,已知组分A的洗脱时间为40分钟,求tM及组分A的k为多少?

8、在某气液色谱柱上组分A流出需15.0分钟,组分B流出需25.0分钟,而不溶于固定相的物质C流出需2.0分钟,计算:

(1)B组分对于A组分的相对保留时间是多少?

(2)A组分对于B组分的相对保留时间是多少?

(3)组分B在柱中的容量因子是多少?

9、在某色谱分析中得到下列数据:

保留时间(tR)为5.0分钟,死时间(tM)为1.0分钟,固定相体积(Vs)为2.0mL,柱出口载气流速(Fc)为50mL/分钟,试计算:

(1)保留因子k。

(2)死体积Vm。

(3)分配系数K。

(4)保留体积VR。

(5)调整保留体积VR。

十一章经典液相色谱法

1.回答下列问题:

(1)经典液相色谱中最常用的吸附剂有哪些?

其最适于分离哪类物质?

(2)混合物样品用吸附柱色谱分离时,出柱顺序能否预测?

哪种组分最先出柱?

(3)以吸附剂氧化铝为固定相,含25%苯的石油醚为流动相,分离顺、反偶氮苯,哪种化合物先出柱?

为什么?

(4)已知吗啡、可待因和蒂巴因的Rf值各为0.07、0.51和0.67,试问在吸附色谱分离中何者的平衡常数最大和最小?

(5)在吸附薄层色谱中,固定相和展开剂的选择要点是什么?

(6)什么是正相色谱?

什么是反相色谱?

(7)什么是比移值(Rf)?

影响Rf值的因素有哪些?

(8)什么是离子交换色谱法?

(9)试说明凝胶色谱的分离机理及其与吸附色谱分离机理的区别。

(10)何谓聚酰胺色谱中的氢键吸附和双重层析?

2.计算题

(1)在吸附色谱柱上分离麻黄碱与d-伪麻黄碱时,已知洗脱剂流出色谱柱的时间为1分钟,麻黄碱与d-伪麻黄碱的容量因子各为500和600,试求两者的保留时间各为若干?

何者有大的K值?

(2)有两种性质相似的组分A和B,共存于同一溶液中。

用纸色谱分离时,它们的比移值分别为0.45和0.63。

欲使分离后两斑点中心间距离为2cm,问滤纸条至少应为多长(起始线距底边为2cm)?

(3)X、Y、Z三组分混合物,经色谱柱分离后,其保留时间分别为:

tR(X)=5分钟,tR(Y)=7分钟,tR(Z)=12分钟,不滞留组分的洗脱时间tM=1.5min。

试求:

①Y对X的相对保留值是多少?

②Z对Y的相对保留值是多少?

③Y组分在色谱柱中的容量因子是多少?

④X对Y的容量因子之比是多少?

(4)混合酸经纸上层析后,知原点到柠檬酸斑点中心的距离为6.5cm,原点至溶剂前沿的距离为l0cm,当分配系数K=0.4时,消耗展开剂的体积为8mL,求在此条件纸上固定液的体积为多少毫升?

柠檬酸的保留体积为多少毫升?

(5)3.000g黄连提取液,定容为10.00mL,取2μL点于硅胶H板上,在同一块板上,点浓度为2.00μg/μL的小檗碱标准液2μL,经层析展开后,在薄层扫描仪上测得A标=58541.8AU,A检=78308.3AU。

已知工作曲线通过原点,求黄连中小檗减的含量?

(6)硅胶A的薄层板上,以苯:

甲醇=1:

3为溶剂系统,喹唑啉的Rf值为0.5,在硅胶B的薄层板上,用同样的溶剂系统,同一喹唑啉样品的Rf值为0.4,哪一种硅胶样品活性较大?

(7)在某给定的凝胶柱上,蔗糖和蓝色葡聚糖的洗脱体积分别为55.5mL和9mL。

①若某物的K=0.4,求其洗脱体积。

②若某物的洗脱体积为25.0mL,求其K值。

(8)组分A在薄板上从样品原点迁移7.6cm,溶剂前沿移动到样品原点以上16.2cm,试求:

①组分A的Rf值;②在相同的薄板上,溶剂前沿移动到样品原点以上14.3cm,组分A的斑点应在此薄板上何位置?

第十二章气相色谱法

1.怎样评价气相色谱柱效能?

2.分离度为什么可以作为衡量两组分分离情况的指标?

3.VanDeemter方程对我们选择哪些实验条件有指导意义?

4.固定液的选择原则是什么?

5.气相色谱检测器的分类有哪几种?

6.热导池检测器基本结构和基本原理是什么?

7.氢焰离子化检测器的原理是什么?

8.什么是归一化法?

采用该法的条件是什么?

9.什么是内标法定量?

其优缺点是什么?

10.某试样中含对、邻、间甲基苯甲酸及苯甲酸,并全部都在色谱图出峰,各组分相对重量、校正因子和色谱图中测得各峰面积列于下,用归一化法求出各组分的百分含量(P%)。

11.分析某样品中E组分的含量,先配制已知含量的正十八烷内标物和E组分标准品混合液作气相色谱分析,按色谱峰面积及内标物E组分标准品的量计算得到相对重量校正因子fE/s=fE/fS=2.4,然后精密称取含E组分样品8.6238g,加人内标物1.9675g。

测出E组分峰面积为72.2cm2,内标物峰面积为93.6cm2。

试计算该样品中E组分的百分含量。

12.用热导检测器分析仅含乙二醇、丙二醇和水的某试样,测得结果如下,求各组分的质量分数。

第十三章高效液相色谱法

1.如何选择HPLC的分析条件以增加柱效?

2.高效液相色谱仪由哪几大系统组成?

各有什么作用?

3.何为化学键合相,有哪些类型?

分别用于哪些液相色谱法中?

4.试讨论影响分离度的各种因素,它们对R的影响有何差别?

5.试述各种定量分析方法及其优缺点。

什么情况下才可用内标法或者外标一点法?

6.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泵的要求是什么?

7.高效液相色谱法中,对流动相有何要求?

如何选择流动相?

8.采用梯度洗脱的优点是什么?

9.设A、B两组分在已知色谱柱上的调整保留时间分别为13.56分钟、14.23分钟,死时间为1.32分钟,请计算B组分的容量因子。

当色谱柱理论塔板数为5062时,计算A、B两物质的分离度。

10.将内标物A与组分I配成混合液,进行色谱分析,测得内标物A量为0.43μg时的峰面积为4000,组分I量为0.65μg时的峰面积为4500,求组分I以内标A为标准时的相对重量校正因子?

11.计算反相色谱中甲醇-水(70:

30)的强度因子。

如果想使组分的保留时间缩短,应怎样调整溶剂的比例?

12.用一根柱长为25cm的色谱柱分离含有A、B、C、D四个组分的混合物,它们的保留时间分别为6.4分钟、I4.4分钟、I5.4分钟和20.7分钟,其峰宽(W)分别为0.45分钟、1.07分钟、1.16分钟和1.45分钟。

试计算:

(1)各色谱峰的理论塔板数;

(2)各色谱峰的塔板高度。

13已知物质A和B在水和正己烷中分配系数分别为2.50和2.31,在一带水硅胶柱中分离,用正己烷为流动相。

已知相比为0.51。

试计算:

(1)两物质的容量因子。

(2)选择因子。

(3)欲使R=1.5时,需多少塔板数?

14.称取决明子药材粉末1.3017g,用甲醇提取,提取液转移至25mL容量瓶中,加甲醇定容至刻度,摇匀,作为样品溶液。

分别吸取样品溶液和橙黄决明素标准品溶液(C:

40mg/mL)各10m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得A样=2471,A标=2845。

计算决明子中橙黄决明素的含量。

15.量取标准品储备液(左旋多巴,浓度0.5mg/mL)与内标溶液(硫唑嘌呤,浓度0.5mg/mL)各5mL,量取10mL容量瓶中,摇匀,作为标准品溶液。

另称取某样品粉末0.3g,提取后定容为50mL,量取10mL,减压蒸干,精密加入内标溶液5mL,置10mL容量瓶中,加溶剂至刻度,摇匀,作为样品溶液。

分别吸取标准品溶液和样品溶液各10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得标准品溶液中硫唑嘌呤和左旋多巴峰面积分别为3900、3871,样品溶液中硫唑嘌呤和左旋多巴峰面积分别为3500、3604。

用内标对比法计算某样品中左旋多巴的含量。

第十四章高效毛细管电泳

1.名词解释:

高效毛细管电泳;电泳淌度;电渗淌度;表观迁移速度;表观淌度;CZE;MEKC;CGE;CEC。

2.简述HPCE分离机制和特点及其与HPLC的区别?

3.CZE与MEKC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4.当把正离子、负离子、中性分子从阳极注入毛细管内时,各种粒子的出峰顺序如何?

5.在CZE中,为什么所有荷电物质都向着一个方向迁移?

6.设某髙效毛细管电泳系统的电压V=25KV,柱长L=58cm,=52cm,扩散系数=2.0×10-9m2/s,通过柱的时间是10分钟。

求理论塔板数。

7.求某物质通过一HPCE系统所需的时间。

(1)设为中性分子;meo=l.3×10-8m2/(V•s),V=25kV,L=60cm,=52cm;

(2)设为阴离子:

1.6×10-8m2/(V·s),其余同

(1);(3)设为阳离子:

mep=8.1×10-8m2/(V·s),其余同

(2)。

8.CZE系统的毛细管长度L=65cm,由进样器至检测器长度=58cm,分离电压V=20kV,扩散系数D=5.0X10-9m2/s。

测得某中性分子A迁移时间是9.96分钟。

(1)求出该系统的电渗淌度;

(2)求电泳淌度为2.0×10-9m2/(V•s)的阴离子B的迁移时间;(3)以A计算理论塔板数;(4)求A与B的分离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