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6课 康熙皇帝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自我小测 岳麓版选修4.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255445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14.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第6课 康熙皇帝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自我小测 岳麓版选修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 第6课 康熙皇帝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自我小测 岳麓版选修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 第6课 康熙皇帝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自我小测 岳麓版选修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 第6课 康熙皇帝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自我小测 岳麓版选修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 第6课 康熙皇帝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自我小测 岳麓版选修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第6课 康熙皇帝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自我小测 岳麓版选修4.docx

《高中历史 第6课 康熙皇帝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自我小测 岳麓版选修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第6课 康熙皇帝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自我小测 岳麓版选修4.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 第6课 康熙皇帝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自我小测 岳麓版选修4.docx

高中历史第6课康熙皇帝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自我小测岳麓版选修4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6课康熙皇帝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自我小测岳麓版选修4

1“今日撤亦反,不撤亦反,不如先发制人。

”为此康熙帝决定三藩并撤,当时三藩的藩王是(  )

①索尼 ②吴三桂 ③尚可喜 ④耿精忠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2“朕听政以来,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夙夜廑念,曾书之宫中柱上。

”康熙帝的这番话表明…(  )

A.“三藩”逐渐成为抗衡中央的地方割据势力

B.维护民族团结是康熙帝面临的重大任务

C.康熙帝面对“三藩之乱”决定用武力平叛

D.维护国家主权是康熙帝面临的重大任务

3(原创题)下图表明康熙帝在平定三藩之乱过程中采取的策略是(  )

图中札付为安远靖寇大将军察尼

提升归降的叛军千总为守备时所颁发

A.坚决用武力消灭三藩势力

B.剿抚并用的战略战术

C.把武力打击和招抚分化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D.分化叛军的力量成为平定三藩之乱的主要方针

41683年,康熙帝命清军进入台湾,对此事件正确的评价是(  )

A.坚持了国家统一的立场

B.消灭了明朝的残余势力

C.扩大了清朝的统治区域

D.驱逐了外来势力的入侵

5清朝统一台湾时,“国家初设郡县,管辖不过百余里,距今未四十年,而开垦流移之余,延袤二千里,糖谷之利甲天下”。

(《台湾府志》卷21)以上材料说明…(  )

①台湾府的设置促进了台湾经济的发展 ②大陆移民是清朝开发台湾的重要力量 ③清朝时台湾主要生产食糖和粮食 ④国家统一是台湾发展繁荣的保证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6郑成功收复台湾和康熙帝设台湾府的相同作用是(  )

A.驱逐了殖民势力B.加强了对台湾的管辖

C.维护了国家主权D.巩固了清朝海防

7《尼布楚条约》的签订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包括(  )

①拉开了近代反侵略战争的序幕 ②为北部边境的稳定创造了条件 ③消除了沙俄侵略中国的野心 ④从法律的角度肯定了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8(原创题)康熙帝在位时基本上奠定了中国的版图,他采取的措施和政策有(  )

①统一台湾 ②打败沙俄侵略军 ③加强民族团结

④平定三藩之乱

A.①②B.②③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面对“三藩”的威胁,清朝一些大臣主张撤藩,另一些大臣坚决反对,既担心一旦撤藩,会激起藩王反清,又害怕清廷将来控制不了“滇黔苗蛮”。

康熙帝决定三藩并撤。

他说:

“今日撤亦反,不撤亦反,不如先发制人。

材料二

雅克萨之战

 

材料三 “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

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

“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是也。

”——康熙

请完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康熙帝为何要下决心平定三藩之乱?

 

(2)雅克萨之战有何重大意义?

 

(3)秦朝修长城而清朝却不修长城,结合康熙帝的这两段话,说明清朝为何不修长城?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郑成功及其子郑经在收复台湾后,仍然用南明承历年号,以明朝遗臣的身份继续同清廷对抗。

……三藩之乱爆发后,郑经乘机率军进攻福建等地……郑氏所部数年煽乱于东南沿海……

材料二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九月,郑氏集团派人到福建(同清廷)议和,请求“照琉球、高丽外国例,称臣奉贡”,而不削发登岸。

康熙帝表示“台湾不可以与琉球、高丽外国比”,拒绝了郑氏的请求,同时命施琅率军进剿。

康熙帝二十二年,郑氏集团修表请降。

材料三 八月,施琅率军来到台湾,颁布《谕台湾安民告示》,提出“土地既入版图,则人民皆属赤子,保义抚绥,倍常加意”。

又“约束部队,不许扰民”。

……台湾全局于是安定如常……经多年开发,岛上“人居稠密,户口繁息。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国通史全编》(下)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试对康熙帝收复台湾作一简要评述。

 

参考答案

1.C

2.A 由题干材料信息“夙夜廑念”可知三藩势力已危及到中央集权的加强。

3.B 平定三藩之乱的方针是剿抚并用,但以武力镇压为主。

故A、C、D三项错误。

4.A 清军进入台湾是为了实现和巩固国家的统一,因而选A项。

5.B 紧扣材料中的相关信息分析,如“初设郡县”“糖谷之利甲天下”。

②在材料中未体现。

6.C A项只适合前者,B、D两项只适合后者,C项是相同点。

7.D 《尼布楚条约》签订于古代,与近代反侵略战争无关;沙俄侵略中国的企图只是受到了扼制,并没有消除。

8.D 加强民族团结是开疆拓土,维护国家统一的一项基本政策。

康熙帝在此政策上的表现有多伦会盟等。

9.参考答案:

(1)三藩占有云南、贵州、广东、广西和福建等广大地区,割据称雄,严重威胁清朝的统治与国家的统一。

(2)抗击沙俄侵略战争取得胜利,双方议和谈判签订《尼布楚条约》。

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维护了国家的安全和政治的安定。

(3)清朝通过施恩于喀尔喀以及多伦会盟,加强了蒙古各部的团结,结束了他们内部长期的纠纷,密切了他们与朝廷的关系,使之成为保卫边疆的重要力量;康熙注重以德治民,凝聚了民心,形成了一座无形的长城。

解析:

(1)问要根据三藩占有的地区及造成的危害来分析说明。

(2)问主要根据所学知识来说明雅克萨之战的意义,注意与《尼布楚条约》的签订相联系分析。

第(3)问主要根据材料三中康熙帝对长城作用的认识分析作答。

10.参考答案:

(1)清朝对全国的统治确立后,郑氏集团占据台湾,成为一个封建割据集团,他们骚扰东南沿海,威胁清朝统治,也对沿海地区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危害,尤其是他们企图把台湾从清朝版图中“独立”出去,这是分裂国家的行径。

(2)康熙帝拒绝郑氏的分裂企图,派兵收复台湾,合民心,顺民意;加强对台湾的政治管理,进一步促进了台湾的经济发展,也为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一、巩固作出了贡献。

解析:

材料一反映出郑成功及其子孙割据台湾的史实,郑氏集团的行为损害了国家的统一,应予以否定;清军进入台湾,应从国家统一、台湾开发、巩固海防等角度予以充分的肯定。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I)

本节概述

本课内容围绕欧洲人文精神的发展这个主题,详细介绍了14~16世纪欧洲的两大运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教材从两大运动兴起的背景——资本主义萌芽兴起入手,突出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使人文精神在历经数百年的压抑后,得以弘扬,并赋予了新的内涵。

第一目“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

分析了意大利繁荣的工商业城市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说明了资本主义萌芽所引起的阶级关系和思想观念的变化,思想观念的变化又与当时的教会精神统治产生了深刻的矛盾,进而引发了一场巨大的思想变革。

第二目“文艺复兴”。

从兴起的原因、性质、指导思想、在文学艺术方面的主要成就、扩展及积极意义等几个方面讲述了这场运动。

第三目“宗教改革”。

阐释了德意志宗教改革的背景、马丁·路德的宗教观点、宗教改革的扩展及影响。

除此之外教材还以大量的古迹图片、资料回放、学思之窗等多种形式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丰富,把抽象的理论化为学生较容易理解接受的史实,更加利于学生对两大运动的理解与掌握。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原因、性质、指导思想及意义;马丁·路德的宗教观点;宗教改革的扩展及影响。

●教学难点

探究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出现的原因及体现的人文主义精神。

●教具准备

(1)准备多媒体设备(电脑、液晶投影仪、视频展示台)及网络设备。

(2)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本课虽然专业性很强,要求较高,但内容却比较丰富,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多媒体课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音像、图片资料丰富的特点,配合史料阅读、名词精讲、合作探究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构建起本课知识体系,是能够完成课程标准要求的。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识点: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原因、性质、指导思想、成就;文艺复兴运动的扩展及意义;德意志宗教改革的背景;马丁·路德的宗教观点;宗教改革的扩展及影响。

(2)技能: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出现的原因及影响;探究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出现的原因及体现的人文主义精神。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时期重要人物的事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和公正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通过问题探究、实践体验、历史比较、图表分析、政策对比等方法与手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文艺复兴产生背景和性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

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通过文艺复兴的形式进行反封建斗争,说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以此对学生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2)通过对马丁·路德等在宗教改革中斗争精神的讲述,培养学生为追求真理而敢于斗争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教学设计

导入设计

图片导入→

中世纪的圣母像拉斐尔《椅中圣母》

师生互动:

请同学们认真欣赏、比较这两幅画在人物服饰、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方面有什么不同。

自主学习:

第一幅是中世纪基督教的美术作品,主要功能在于塑造礼拜像,利用偶像来引导他们的信仰,画面死气沉沉,充满非自然的神性而无人性。

第二幅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首倡现实主义和人文主义相结合的传统,着重空间透视和人物的坚实造型,画面绚丽、人物健美,充满人性的光芒。

欣赏图片并思考:

图片上反映了当时人物和古代先贤们共聚一堂的情况,这说明了什么?

自主学习:

画中既有古代希腊先哲,也有一些当时人物。

这充分说明,当时人们从古希腊、罗马文化中找到了充满活力的思想和人性的光芒,不再理会教会的说教,渴望与古代先哲对话,以文艺复兴为名,行发展新思想之实。

过渡:

这些画说明,中世纪的欧洲,越来越多的人迫切需要打破教会的思想束缚,渴望拥有充满活力的思想和人性的光芒,以新兴资产阶级为代表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即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背景导入→

14~16世纪正是西欧封建制度逐渐解体和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时期,当时天主教会占据统治地位,封建神学用“上帝”主宰着人们的一切,安于现状以求死后升天,成为人们的精神鸦片。

随着意大利一些城市如佛罗伦萨等地资本主义萌芽悄然兴起,新兴的资产阶级向教会和神学开始发起冲击,这就是产生广泛而深远影响的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运动。

(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

第6课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推进新课

问题情境1:

阅读教材思考在封建中世纪的欧洲为什么会掀起这么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其关键因素是什么?

(板书)一、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

1.资本主义萌芽的原因

意大利的毛纺工场银行家和妻子

自主学习:

(1)经济:

意大利城市经济繁荣。

(2)政治:

工商业主掌握了城市的权力,各城市采取鼓励发展工商业的政策。

(3)环境:

地理环境优越,是著名的航运中心,处在西方贸易的中心地位。

(板书)2.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

过程评价:

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以佛罗伦萨为代表,全城1/3的人口从事手工业,仅制作呢绒的手工工场就有200家左右,每年生产近十万匹呢绒,销往欧洲各地和地中海沿岸。

佛罗伦萨是欧洲的金融中心,很多欧洲国家的贵族甚至教皇在经济上都或多或少依赖它的金融支持。

(板书)3.资本主义萌芽的影响

过程评价: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与发展,手工工场主、商人、金融家逐渐形成了新兴的资产阶级,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