份全国各地历史试题汇编必修一专题1小红霞份全国各地历史试题汇编必修一专题版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255388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245.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份全国各地历史试题汇编必修一专题1小红霞份全国各地历史试题汇编必修一专题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份全国各地历史试题汇编必修一专题1小红霞份全国各地历史试题汇编必修一专题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份全国各地历史试题汇编必修一专题1小红霞份全国各地历史试题汇编必修一专题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份全国各地历史试题汇编必修一专题1小红霞份全国各地历史试题汇编必修一专题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份全国各地历史试题汇编必修一专题1小红霞份全国各地历史试题汇编必修一专题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份全国各地历史试题汇编必修一专题1小红霞份全国各地历史试题汇编必修一专题版1.docx

《份全国各地历史试题汇编必修一专题1小红霞份全国各地历史试题汇编必修一专题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份全国各地历史试题汇编必修一专题1小红霞份全国各地历史试题汇编必修一专题版1.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份全国各地历史试题汇编必修一专题1小红霞份全国各地历史试题汇编必修一专题版1.docx

份全国各地历史试题汇编必修一专题1小红霞份全国各地历史试题汇编必修一专题版1

2011年11月份全国各地历史试题汇编:

必修一专题1

班级:

_______ 姓名:

_______座号:

_______ 时间:

_______ 成绩:

_______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2小题,共0分)

1.(2011年11月福建四地六校1题)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

“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

”王国维这段话的主要说明了

A.嫡长子继承制的特点B.嫡长子继承制是历史的继承

C.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D.嫡长子继承制的优越性

2.(2011年11月河北省质检1题)夏曾佑认为:

“中国之有周人,犹泰西(泛指西方国家)之有希腊。

”他这样说的依据可能是

A.周和希腊政治制度相同B.周和希腊分别奠定了中西文化的基础

C.东、西方文化同时形成D.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频繁

3.(2011年11月北京朝阳区期中16题)下列中枢机构的出现排序正确的是

①②

③④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②→①→③→④D.③→①→②→④

 

4.(2011年11月德州期中30题)在中国古代史上,经常出现地方分裂或者叛乱的现象,对这种现象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根本原因是封建经济的分散性;②主要原因是其统治政策的失误导致中央弱地方强;③破坏生产,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④给我们的启示是地方政权不宜过大,必须保持中央政令的畅通

A、①②③B、①②c、②③④D、①②③④

5.(2011年11月北京海淀区期中5题)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

“新朝代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

有些地区秦朝所设郡县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在,其他地区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世守为业。

”这一做法

A.造成地方势力威胁中央统治B.为后世完善地方行政提供经验

C.加强了皇帝的君主专制权力D.正确吸取前朝灭亡的历史教训

6.(2011年10月淄博一中检测1题)中国古代历史上,君权与相权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

下列选项中,体现封建君主直接削弱宰相权力的措施有()

①秦朝设置御史大夫②唐朝实行三省制③元朝实施行省制④明朝设立内阁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

7.(2011年10月天津六校联考5题)西汉建国后,总结秦朝灭亡教训时认为:

“秦据势胜之地,骋狙诈之兵……姗笑三代,荡灭古法,窃自号为皇帝,而子弟为匹夫,内亡(无)骨肉本根之辅。

外亡(无)尺土藩翼之卫。

”基于这一认识,西汉政府实行的措施是()

A.分封同姓王B.实行刺史制度C.实行察举制D.建立中朝制度

8.(2011年10月黄冈三里畈检测5题)2010年第一期《中华文摘》载文指出,20世纪90年代“省管县”改革就在浙江开始试点,到现在已经在全国近20个省进行试点。

回顾历史,阅读下表:

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

秦朝

以郡辖县,地方行政为两级制

两汉

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

东汉形成“州—郡—县”三级制

隋朝

废郡,地方行政回到两级制

唐末

形成了道、州、县三级制

 

上表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A、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反复无常

B、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

C、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

D、从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

9.(2011年11月泉州一中期中5题)汉代以来,某地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青铜重器,青铜铭文多涉及诸侯战争、土地交换等内容。

学者推断此地应是

A.夏人的活动地域B.周朝的重要都城

C.秦朝的阿房宫遗址D.汉初同姓王的封国

10.(2011年11月德州期中10题)美国历史学者费正清在谈到中国古代的某项制度时说:

“它依靠的是血缘或准血缘的宗法关系而非封建制度的法律原则。

”下列各项能够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A.禅让制B.井田制C.嫡长子继承制D.郡县制

11.(2011年10月望江县月考1题)下图是汉墓画像石中的《周公辅佐成王图》。

对这幅图历史内涵的推测与历史事实基本吻合的应是

A.图中诸侯四方来朝,反映了成王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形成

B.图中成王地位至尊,说明成王时已经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C.图中成王厉行分封制,诸侯对周王的义务得到了严格履行

D.图中成王勤政爱民,统治者的品行成为政治权利之间的主要纽带

12.(2011年11月山东冠县诊断4题)《明史》载:

“(内阁)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俨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

”这句话指的是

A.明朝的内阁就是丞相B.明朝宰相虽有其名却无其实

C.明朝内阁承担了宰相的职能D.明朝的宰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

13.(2011年11月黄山市七校联考1题)周武王灭商后,追封先贤遗民,封舜的后裔与陈(地名,今河南淮阳),其后子孙均以陈为姓。

这表明“陈”源于

A、出生居住

地B、古代的官职C、周朝分封制D、父祖辈的字

14.(2011年11月北京朝阳区期中11题)唐朝礼部尚书沈既济说:

“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罢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往,乌聚云合。

”他评价的是

A.世卿世禄制B.三省六部制C.郡县制D.科举制

15.(2011年10月三明一中段考2题)秦时实行郡县两级行政制度,山东地域上主要有齐、琅琊等郡,当时在现济宁地区设任城县,隶属齐郡管辖,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郡守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B.郡守是齐郡最高的行政长官

C.齐郡无权任免辖区任城县令D.济宁是齐郡郡守的封地

16.(2011年10月山西二诊2题)“它(科举制)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基础的制度,是在权威一再崩溃和颠覆中唯一能维持全面而广泛的影响的制度。

”“中国竞争性文士考试制度是该国特有的制度,并持续了一千多年。

”材料表明科举制

A.有利于选拔社会人才B.能够缓和尖锐的民族矛盾

C.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D.有效地防止了政权被颠覆

17.(2011年10月吉安市三校联考6题)据《南台备要》记载:

“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物,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

……(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视及创动管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

”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A.与中央权利之争难以调和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C.行政长官不在由朝廷任命D.权利不再受到中央节制

18.(2011年11月北京西城区期中21题)隋唐时期在中央设中书省,元朝是在中央也设立了中书省,他们之间的不同在于

A.前者下设六部管理全国政务,后者专管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

B.前者仅为中央决策机构,后者还是管理部分地区的行政机构

C.前者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后者标志着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D.前者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而设,后者则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而设

19.(2011年10月大同市调研3题)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

一般认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

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

A.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B.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

C.降低武官地位,疏远将兵关系D.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

20.(2011年10月淮安联考1题)钱穆认为“周部族融入,把中国文化规模摆出,大体确定,后来虽有不断的吸引融合,但我们已有了一个重心,以后都是内容的充实和边缘的扩充而已”。

其中对“重心”的理解正确的是()

A.宗法制B.分封制

C.郡县制D.行省制

21.(2011年10月黄冈三里畈检测9题)“密折”一词始用于康熙朝,最初为一种特权,仅限于少数亲信官员等使用。

康熙五十一年前后,地方和中央人员才普遍获得奏折权。

雍正帝继位以后,又给予道员、知府、同知、副将一级的官员密上奏折的权力。

据统计,当时上密折的人数已达到1000人以上。

这表明()

A.清朝中央政府决策的开放性B.中央的政治权力进一步加强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D.清朝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和镇压

22.(2011年11月北京西城区期中7题)《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

“侯生卢生相与谋曰: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定量],不中呈[不完成定量]不得休息。

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

’”从中我们能得出的结论是

①臣民对秦始皇独断专权不满②秦始皇十分勤于政事

③秦始皇欲求仙药想长生不老④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23.(2011年11月北京西城区期中16题)据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记述,唐代科举考试主要科目及内容如下

科目

初试

二试

三试

明经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

口答诸经大义十条

答时务策三道

进士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

作诗、赋、文各一篇

作时务策五道

 

以上材料说明唐代科举制

①实行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②测试考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

③检测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④明经科考试难度大于进士科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24.(2011年10月湖北鄂州摸底15题)秦汉时期是中国大一统国家格局的形成时期,社会各领域都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变化。

下列叙述属于这一时期变化的是()

A.通过考试选拔行政官员的制度逐步形成

B.贵族血缘政治基本上被官僚政治所取代

C.思想文化上形成儒佛道三教合流的局面

D.“工商食官”的经济制度冲击农耕经济

25.(2011年11月福州三中月考1题)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

”这段话意在揭示

A.指出嫡长子继承制的弱点

B.嫡长子的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

C.嫡长子继承制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

D.没有比嫡长子继承制更好的权力交接制度了

26.(2011年11月德州期中38题)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认识出发,采取的措施是(  )

A.实行郡、国并行制度 B.颁布“推恩令”

C.实行编户齐民制度   D.颁布“附益之法”

27.(2011年11月慈溪市期中1题)与宗法制行用于贵族社会相对应,普通民众仅有名而无姓氏。

春秋以前,史料中提到“百姓”。

通常是指

A.贵族B.平民C.官僚D.诸侯

28.(2011年11月北京海淀区期中11题)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变化。

下列制度体现了这种变化开端的是

A.推恩令的实行B.中朝官权力加强

C.三司使的设立D.科举制的创立

29.(2011年11月北京西城区期中6题)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

”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统一度量衡、货币B.开创皇帝制度

C.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D.秦朝开创的制度为后世沿用

30.(2011年10月天津六校联考9题)以下有关选拔官员的方式与主要依据搭配正确的是()

秦朝授爵制——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

A.军功——考试成绩——品行——门第声望

B.考试成绩——军功——品行——门第声望

C.考试成绩——品行——门第声望——军功

D.军功——品行——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3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