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阅读教学指导.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254806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61.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复习阅读教学指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中考语文复习阅读教学指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中考语文复习阅读教学指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中考语文复习阅读教学指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中考语文复习阅读教学指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复习阅读教学指导.docx

《中考语文复习阅读教学指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复习阅读教学指导.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复习阅读教学指导.docx

中考语文复习阅读教学指导

中考语文复习阅读教学指导:

(共十五讲)

第一讲 准确理解 概括主旨

考 点:

  感知并能概括文章(段)内容 

知识要点:

  准确感知和理解语言材料,概括文章(段)的主题。

 

考试说明:

  1、能判断对文章(段)内容的概括正确与否。

 

  2、能准确概括出文章(段)的中心。

努力避免感知不准,理解不透,概括不准或不全等问题。

 

  3、能找出最能体现文章(段)主题的语言材料或事件材料。

 

  4、能结合自已的认识,联系自己的生活,就文章(段)主题谈一点体会。

 

考点例析:

 

  一、阅读下列散文,然后结合本考点的考试说明答题。

 

  ①她在自己的生活中积下了一个厚厚的茧。

 

  ②那是一种细细的,若有若无的丝织成的。

 

  ③她埋怨、气恼,然后就是焦急;甚至自己折磨自己。

她想用死来结果自己,同时用死来对这突不破的网表示抗议。

 

  ④但是,她终于被疲劳征服了,沉沉地睡过去。

她做了许多梦,那是关于花和草的梦,是关于风和水的梦,是关于阳光和彩虹的梦,还有爱的追逐以及生儿育女的梦…… 

  ⑤在梦里,她得到了安定和欣慰,她得到了力量和热情,得到了关于生活的可贵。

 

  ⑥当她一觉醒来,她突然明白拯救自己的,只有自己。

于是,她便用牙齿把自己吐的丝一根根咬断,咬破自己积下的茧。

 

  ⑦果然,新的光芒向她投来,云隙间的阳光刺激着她的眼睛。

新的空气,像清新的酒,使她陶醉。

 

  ⑧她简直要跳起来了。

 

  ⑨她简直要飞起来了。

 

  ⑩一伸腰,果然飞起来了。

原来,在她沉睡的时刻,背上长出两片多粉的翅膀。

 

  ⑾从此,她便记住了这一切,她把这些告诉了子孙们,你结的茧,得你自己去咬破!

 

  ⑿蚕,就是这样一代一代传下来。

 

  1、选出符合本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内容的一个成语( ) 

  A. 自作自受 B . 作茧自缚 C. 自讨苦吃 D. 垂死挣扎 

  2、请从文中找出两句既能体现主题,又富含哲理的话来。

 

  3、联系本文的主题,联系你的学习和生活实例,谈一点体会,50字左右。

 

  简析:

第1题属于判断选择性的题目,要求在感知、理解第一至第三自然段的基础上选出能概括其大意的成语来,其答案是B。

第二题则要求考生在理解全文主题(即自己造成的失误或不幸得靠自己去解决)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出能体现主题,富含哲理的语言材料。

通过仔细阅读,我们发现,文中“她突然明白拯救自己的,只有自己”、“你结的茧,得你自己去咬破!

”两句符合题目要求。

第三题要求在理解文章主题的前提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例谈点体会,本题的关键是生活实例要和文章主题相符合,答案略。

 

  二、阅读下列议论文段,然后答题。

 

  马克思的这段名言早已成为广大科学工作者的座右铭:

“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

‘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

’”对于第一个去征服科学征途上的险隘雄关的科学家来说,更需要有超乎常人的勇气和毅力,有时甚至需要为这献身。

第一个提出血液循环理论的塞尔维特,在教会的淫威下牺牲;第一个发明滑翔机的里利塔尔,在最后一次飞行中突遇狂风,机坠身亡;随麦哲伦进行环球航行的265名水手,在三个多月航行中忍受一切困难,甚至饮用污水,以木屑和老鼠充饥,生还的仅18人;第一个导引天电的富兰克林,在风雨雷电中用风筝和绳索引电,面对的是被雷电击倒的危险;第一个发明牛痘疫苗的琴纳,在儿子身上试验牛痘疫苗,担了极大的风险……当我们历数这些灿若繁星的科学先驱者的名字的时候,深深感到这些勇敢无畏的“第一个”是用鲜血和生命来铺就人类通向科学之宫的道路的。

每一位“第一个”,都是一座令后代钦慕的丰碑。

 

  1、 这一段话的论点是:

 

  2、 根据文章的意思给这篇文章拟一个标题:

 

  3、 这段话中有个论据需要换一下,你认为应该换哪一个?

为什么?

 

  请将用来替换的新论据写在下面。

 

  简析:

第一题要求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概括出文章的论点(也可在文中找出能充当论点的原句),答案是“在科学的入口处,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

第二题则要求考生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给文章拟一个合适的标题。

这一题主观性较强,有一定的开放性,象“在科学的入口处”、“要敢做第一个”等等之类的答案均可。

第三题要求考生辨别出不能有效支撑观点的事件材料,纵观这几个材料,唯有麦哲伦环球航行这一材料中没有突出麦哲伦的“第一”,它突出的是水手的艰难和伤亡,这显然不能有效证明本文的观点。

可以替换为第一次使用麻沸散的华佗等首开历史先河的材料。

 

第二讲 情感透视 突出人物

考 点:

  把握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情感、态度、观点。

 

知识要点:

  1、在阅读中体会出渗透在文章字里行间的作者的情感、态度、观点。

  2、把握作品中人物的情感、态度和观点。

 

考试说明:

  1、能对关于作者和作品中人物的情感、态度、观点的表述作出正确与否的判断,能用合乎要求的对其作准确归纳。

 

  2、能找到体现人物观点、情感和态度的相关文字依据。

 

考点例析:

   一、阅读《谁赶走了鸟类》,然后根据本考点的考试说明答题。

 

            谁赶走了鸟类 

  

(1)我已经久没有听到鸟声了。

有几次我竖直耳朵谛听,只有车辆超标的喇叭声和工地上机器的轰鸣。

 

  

(2)我还知道是谁驱赶了鸟类。

我常看见一些理直气壮的人信手折下青枝嫩叶后又信手丢下,让它们绝望地挺着身子露宿街头。

 

  (3)终于听到鸟鸣,是只引亢高歌的麻雀。

可仅仅是试了嗓子,歌声便嘎然而止。

正疑惑着,我看到一个举着汽枪的兴高采烈的男人。

 

  (4)我的愤怒忽地涌到脸上,也只是涌到脸上而已。

我想喊却没喊一声,想吼也没吼一下,想骂也没骂一句。

我连盯着他看一眼的勇气都没有,若无其事地从那个男人身边走过去,像见了猫的小老鼠。

 

  (5)真该感激多年训练出来的“冷静”。

“冷静”告诉我;别理他,他会骂你神经疯子。

再做一次于事无补的神经病,疯子有什么好处?

“冷静”还安慰我:

骂他一个人有什么用?

回头你可以写文章骂,告诉更多的人爱护鸟类。

 

  (6)可是我无法不怀念鸟声,就像怀念因为我疏忽而远走他乡的最亲密的朋友。

一处浓荫,三五只鸟,曾把我和喧闹的世界隔开。

那清丽的歌声沁人心脾,一洗心上尘埃和身上的疲惫,任何人类的语言都无法代替。

 

  (7)在喧闹的人的世界中,我重新寻找我们口口声声的“人类朋友”——鸟类。

 

  (8)“我们的朋友”在鸟市上被明码标价。

 

  (9)“我们的朋友”被搬上各式各样的餐桌,塞进各式各样的嘴里。

 

  (10)我们这样待“朋友”太久了。

不用多久,我们这些“好人”的后代只能到鸟市上去认识“我们的朋友”了。

 

  (11)鸟声渐远。

而渐远的又何止是鸟声呢?

 

  1、 第①段中加点的“竖着耳朵”和“谛听”,从内容上看,作者要突出强调的是什么?

 

  2、 文中写了作者没有阻止举着汽枪打鸟的男人的行动,写这件事时详写的是什么?

为什么要详写?

 

  3、文章末段说“鸟声渐远。

渐远的又何止鸟声呢?

”从全文看,你认为,“渐远的”除了“鸟声”还有什么?

 

  简析:

这三个习题考查的内容都与作者态度和情感有关。

第一题“竖着耳朵听”、“谛听”,旨在极言鸟鸣声之少,突出强调的是在繁华的都市,人与自然的不谐和。

第二题表面上是详略问题,实际考查的内容也关乎作者的态度和观点。

作者写没有阻止举着汽枪打鸟的男人的行动这件事时,详写的是“我”的心理活动。

这样写是为了解剖、批评象“我”一样的人——他们既是环境保护(爱鸟运动)的鼓吹者、宣传者、“环保卫士”,却又对形形色色的“凶残者”听之任之。

第三题考查的是作者对所写之事更为广义的态度。

它要求考生在充分理解“我”的情感的基础上答题,答案是:

还有兽语、虫鸣、鱼游等;还有成片的树林、天然的草场;还有人们善待生灵,善待自然的爱心。

 

  二、阅读《永远的蝴蝶》,然后答题。

 

       永 远 的 蝴 蝶 

       陈启佑(台湾) 

  ①那时候刚好下着雨,柏油路面湿冷冷的,还闪烁着青、黄、红颜色的灯火,我们就在骑楼下躲雨,看绿色的邮筒孤独地站在街的对面。

我白色风衣大口袋里有一封要寄给在南部的母亲的信。

 

  ②樱子说她可以撑伞过去帮我寄信,我默默点头,把信交给她。

 

  ③“谁叫我们只带一把小伞哪。

”她微笑着说,一面撑起伞,准备过马路去帮我寄信,从伞骨渗下来的小雨点溅在我眼镜玻璃上。

 

  ④随着一阵拔尖的刹车声,樱子的一生轻轻地飞了起来,缓缓的,飘落在湿冷的街面,好像一只夜晚的蝴蝶。

 

  ⑤虽然是春天,好像是深秋了。

 

  ⑥为什么呢?

只带一把雨伞?

 

  ⑦然而我又看到樱子穿着白色的风衣,撑着伞,静静地过马路了。

她是要帮我寄信的,那,那是一封写给在南部的母亲的信,我茫然站在骑楼下,我又看到永远的樱子走到街心。

其实雨下得并不大,却是我一生一世中最大的一场雨。

而那封信是这样写的,年轻的樱子知不知道呢?

 

  ⑧妈:

我打算在下个月和樱子结婚。

 

  1、体会下列两句话里蕴藏的人物心理活动。

 

  ①“谁叫我们只带一把雨伞哪。

” 

  ②“为什么呢?

只带一把雨伞?

” 

  2、文中的“蝴蝶”指什么?

文章以“永远的蝴蝶”为题,有何深意?

 

  3、第5段“虽然是春天,好像是深秋了”一句怎么理解?

 

  4、第8段中写道:

“却是我一生一世中最大的一场雨”。

如果要在这句话“雨”的前面加上一个修饰语,以使表情达意更明白的话,这个修饰语应该是什么?

(提示:

可借用某个流行歌曲名) 

  简析:

这四个题目都是对作品中人物情感和态度的理解性考查:

第一题中,①表现的是樱子的心理活动,表现了她想为男友分担忧愁的心理:

一把伞,不能两人同时去寄信,既如此,我去为他——我的所爱寄信去吧!

②表现的是“我”自责、痛苦的心理:

就因为只有一把伞,才让樱子送了命。

第二题涉及到了文章的主旨——“我”的感情的核心成分。

蝴蝶指樱子 樱子虽然去了,但她却永远留在我心中,她的人,她的情,成了我永远的怀念。

第三题“虽然是春天,好像是深秋了”,似是写景,实则是刻画“我”的心理:

樱子去了,是因车祸而去的,这种凄惨的场面令人心痛不已,自然界虽为春天,而我心里却已是潇飒的秋天。

第四题名为考查修饰语,实际上还是在考查学生对“我”的情感把握的准确程度,答案示例:

“心” 

第三讲 理解词意 紧扣语境

考 点:

  领会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知识要点:

  词语的运用具有灵活性和复杂性。

词语在词典中的义项大多不止一个,词语在运用中的灵活性还不止于此,语言环境甚至可能赋予它词典中没有的含义。

所以,判断某个词的用法必须以其所处的语言环境为依据。

 

考试说明:

  1、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解释某个词的含义。

  2、根据要求,在具体语言环境中选用合适的词表情达意。

  3、能对某个词的运用进行或好或差的评价。

 

考点例析:

 

  

一、阅读下列文段,完成相关习题。

 

  天使的声音在耳边吹拂,这是老师的吗?

我怔了一下才缓过神,这“批评”是对着我的吗?

怎么闻不到硝烟味?

 

  我如约来到老师办公室,她表情依然平静似水。

我可不敢出大气,嘤嘤着说,全世界大约有蝴蝶15000种,单台湾就有400多种。

见老师没吱声,知道她不满意,赶紧补充道:

“凤蝶最美呢,全世界有600多种。

”老师依旧闷葫芦。

我急了,休息日片刻不闲地忙活着查资料,换得老师没态度,可了得?

我猛地仰起头,豁出去了,大声说,蝴蝶翅膀上的花纹,由鳞粉状的细木构成;产于美洲大陆的大烨斑蝶能迁徙2000到3000公里,集体过冬呢…… 

  1、 解释文中加横线的词。

 

  硝烟味:

 

  闷葫芦:

 

  2、 第一段中“天使的声音在耳边吹拂”。

“天使”指谁?

文中为什么用 

“吹拂”一词。

 (大连市2002年中考题,有改动) 

  简析:

第一题,根据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