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254388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01.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学年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学年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学年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学年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

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西周时期,在较大的都邑中都出现了市场,有管理市场的“质人”,商贾在市场上进行贸易,都有“质人”制发买卖的契券。

据此可知西周

A.形成契约精神

B.规范商业行为

C.履践重农抑商

D.出现货币经济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商贾在市场上进行贸易,都有‘质人’制发买卖的契券”,并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加强对市场的管理,奴隶主国家设立了专门机构和管理市场的官员,质人掌管买卖双方订立的契约,处理与此有关的纠纷争讼,所以B正确;A不是题干表达的主旨,排除;材料无法体现重农抑商,排除C;材料信息没有涉及货币经济问题,排除D。

2.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还存在以村社为单位统计土地和人口的现象。

战国后期,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以其作为国家社区管理的主要办法。

该变化说明

A.宗法血缘关系的强化

B.小农经济在各国普遍确立

C.专制皇权向基层延伸

D.统治者意在遏制土地兼并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战国后期,铁犁牛耕逐步推广,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建立,因此战国出现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以其作为国家社区管理的主要办法,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宗法血缘关系,排除A;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专制皇权”不符合战国时期,排除C;材料反映战国后期,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与遏制土地兼并无关,排除D。

3.宋代的盐、茶、酒等是政府专卖的禁榷商品。

与前代禁榷商品的生产、运输、销售全由官方经营不同,宋代把一些不适合官府经营的环节,转让给民间工商业者或普通百姓经营。

材料表明宋代

A.放松对民间商业的限制

B.政府的专卖政策受到了冲击

C.商业管理政策更加实际

D.民营手工业者经营能力提高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内容“宋代的盐、茶、酒等是政府专卖的禁榷商品”“与前代禁榷商品的生产、运输、销售全由官方经营不同,宋代把一些不适合官府经营的环节,转让给民间工商业者或普通百姓经营”可知宋代的商业管理体现了官商分利,其管理政策更加实际,故C正确;材料“宋代把一些不适合官府经营的环节,转让给民间工商业者或普通百姓经营”可知政府只是把一些不适合官府经营的环节转让给了民间经营,而不是放松对民间商业的限制,故A选项错误;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政府主动把一些不适合政府经营的环节让出,无法得出政府的专卖政策受到了冲击,故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了政府的商业经济管理政策的变化和灵活性,没有体现民营手工业者经营能力提高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

4.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

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出处

“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

《汉书·杨恽传》

“因释耕于陇上,而妻子耘于前。

《后汉书·逸民传》

“立春东耕,为土牛象人,男女各二人。

(东汉)王充《论衡》

A.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

B.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

C.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

D.男耕女织生产形式确立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因释耕于陇上,而妻子耘于前”“男女各二人”可知,三个历史文献的记述都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经形成。

故[[答案]]为B项。

材料信息无法得出“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只是反映农业经营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没有体现出精耕细作的特点,排除C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材料信息也无法体现“女织”的特点,排除D项。

5.商业类书籍是明清时期书市中的大端。

徽商刊刻了如《天下水陆路程》、《宝货辨疑》、《商贾便览》等著作,举凡算帐、交税、用银、用秤、出行气候、商业通信、求神保佑发财等一切知识和经验都包括在内。

这反映了

A.文化进步推动政府政策调整

B.贾而好儒成为商人共同追求

C.印刷技术变革促进商业繁荣

D.商业发展助推知识结构更新

[[[答案]]]D

[[[解析]]]

商业书籍在明清时期成为书市中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其内容专业详细,书种门类齐全,从中可以看出明清商品经济的繁荣,推动了商业书籍的发展更新,选项D正确;选项未体现政府政策,选项A排除;选项B“共同追求”表述绝对,排除;材料与印刷术无关,选项C排除。

6.唐宋至明清,受对外贸易的推动,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明后期更是达到空前水平,据估计,17世纪的前三十多年中,每年流入中国的白银总量约达25万-26.5万公斤。

导致17世纪白银大幅流入的原因是

A.世界市场已现雏形

B.资本主义开始萌芽

C.海禁政策已经废除

D.货币制度发展需要

[[[答案]]]A

[[[解析]]]

从17世纪和“受对外贸易的推动”,结合所学经济史的相关知识,可知A项正确。

因为需要从“对外贸易”的影响去分析,所以B项是从生产关系变化入手的角度不对;D项与自然经济占主导的中国经济实际不符;而“海禁政策已经废除”不符合明清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史实,C项错误。

7.公元1522年—1572年,明世宗嘉靖和明穆宗隆庆年间,民间私自铸造钱币的人越来越多,尽管“死罪日报,终不能止”,这种现象反映

A.铸钱暴利巨大

B.白银成了法定货币

C.明朝政治腐败

D.商品经济发展快速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明代民间私自铸造钱币现象频繁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下对货币的需求量增大,故D项正确。

A项,题干未反映民众铸钱以牟取暴利,排除。

B项,题干未体现政府将白银列为法定货币,排除。

C项,题干不能反映明代政治问题,排除。

8.恩格尔曼对英国不同时期贩卖黑奴所获得的利润进行了估算,具体情况见下表。

据此可知,奴隶贸易

年份

西非(价格;英镑)

牙买加(价格;英镑)

每个奴隶平均利润估算(英镑)

1651~1675

2.68

23.12

14.68

1701~1720

10.28

249.98

8.46

1761~1780

16.08

37.73

(31.25)

12.22

(1.58)

A.改变了各地人口分布的状况

B.增加了美洲地区的劳动力

C.为英国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

D.缓解了非洲地区人口压力

[[[答案]]]C

[[[解析]]]从表中的数据看,英国从奴隶贸易中获利颇丰,这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各地人口的分布状况,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美洲和非洲的人口状况,故BD项排除。

9.下表是《英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市场的地域分布》(单位:

%)

地区年份

1699—1701

1702—1774

1804—1806

1834—1836

1854—1856

欧洲

83.6

45.0

37.3

36.3

28.9

美国、加拿大和西印度群岛

13.3

46.9

49.4

34.7

28.1

非洲、近东、亚洲、澳洲和拉美

3.1

8.1

13.3

29.0

43.0

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英国逐渐失去了工业垄断的地位

B.国际工业品市场的竞争尚不激烈

C.殖民地对英国经济发展作用重大

D.欧洲不再是英国出口的主要市场

[[[答案]]]C

[[[解析]]]

从表格中的数据变化来看,英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到欧洲以外地区的比例越来越大,增速明显,说明英国越来越依赖于殖民地市场来销售工业品,即殖民地对英国经济发展作用重大。

故[[答案]]为C项。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展,确立了英国的工业垄断地位,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国际市场的竞争状况,排除B项;欧洲仍然占有较大份额,排除D项。

10.英国乡村拾穗惯例由来已久,济贫委员会在1843年的调查显示:

一个家庭捡拾三四蒲式耳(计量单位)的谷物是较为普遍的现象,约占家庭总收入的3%—13%。

捡拾谷物对穷人的重要性依旧不言而喻。

但到19世纪末,乡村女性逐渐放弃了拾穗活动。

上述转变的主要原因是英国

A.圈地运动深入发展

B.女性地位的逐渐提高

C.经济结构发生变动

D.福利救助体系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一个家庭捡拾三四蒲式耳(计量单位)的谷物是较为普遍的现象,约占家庭总收入的“3%一13%。

捡拾谷物对穷人的重要性依旧不言而喻。

但到19世纪末,乡村女性逐渐放弃了拾穗活动”等信息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乡村女性依然固守在农村,捡拾谷物维持生活,而到19世纪末乡村女性逐渐放弃了拾穗活动,一是农业技术的革新,拾穗收入也相应减少;二是乡村贫民境遇的改善,尤其是产业工人工资水平的大幅提升以及许多职业对农村女性群体的开放,使她们更倾向于进入工厂劳动,C正确;据材料1843年可知,圈地运动(14—16世纪)已经完成,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女性的经济活动,没有涉及女性地位的变化,B错误;福利救助体系形成于二战后,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D错误。

11.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指出:

在19世纪20年代有14.5万人离开欧洲,19世纪50年代达到了大约260万人,1900至1910年间移民人数则高达900万;其中1846年到1932年间,超过5000万的欧洲移民到了美国、加拿大、南美洲、澳大利亚及南非。

欧洲对外移民的不断增加

A.严重制约了欧洲社会经济的发展

B.根源于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C.说明世界的经济中心发生了转移

D.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答案]]]B

[[[解析]]]

19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初是两次工业革命时期,欧洲对外移民的不断增加,反映了两次工业革命时期欧洲对外侵略扩张,故B正确;材料反映两次工业革命时期欧洲对外侵略扩张,这有利于欧洲社会经济的发展,A错误;两次工业革命时期世界的经济中心在欧洲,没有转移到其他地区,排除C;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并非欧洲对外移民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排除D。

12.1913年10月,在总统威尔逊的呼吁下,美国国会通过了《安德伍德﹣西蒙斯关税法》,将关税税率由40%降至29%。

有人评价该法案“目的是减少保护,使美国工业与欧洲制造商展开真正竞争”。

美国的关税改革

A.反映美国对欧洲国家的妥协让步

B.体现出扩大资本积累的客观需求

C.有利于保护美国的国内市场

D.客观上推进世界市场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通过了新的关税法案,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美国对外市场的开拓,客观上推进了世界市场的发展。

[[答案]]为D。

材料反映的是美国要在全球范围内经济扩张的特征,不是对欧洲国家妥协让步。

A错误。

当时应该是扩大对外资本输出,而不是扩大资本积累,B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降税措施,应该是鼓励开放,它不利于保护国内市场,C错误。

13.19世纪末,欧洲的实业家、政治家、经济学家和记者罕见一致地对美国进行谴责,认为美国“正在侵蚀欧洲国家的经济主导地位”,并提出“欧洲国家应该将它们的经济领土进行重组,以最大化产出优势”。

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A.欧洲丧失了世界经济领导权B.欧洲一体化进程正式启动

C.工业革命助推美国经济崛起D.美欧间政治矛盾日趋激化

[[[答案]]]C

[[[解析]]]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美国迅速崛起,对西欧国家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美国威胁论”在欧洲逐渐兴起,因此岀现材料中欧洲人对美国进行“谴责"的现象,故C项符合题意;欧洲虽然感受到美国的沖击,但19世纪末欧洲依然掌握世界经济领导权,故A项不符合题意;欧洲一体化的启动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故B项不符合题意;19世纪末美欧政治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