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消息两则》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253842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消息两则》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消息两则》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消息两则》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消息两则》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消息两则》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消息两则》教案.docx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消息两则》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消息两则》教案.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消息两则》教案.docx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消息两则》教案

消息两则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教学目的

一、引导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学习革命前辈为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英勇奋斗的精神。

二、掌握消息的特点,学习课文简明生动的语言。

教学重点是学习消息的体裁特点和课文简明生动的语言。

按照“理解·分析——揣摩·运用——一积累·联想”的顺序组织安排教学活动,使语文训练和思想教育统一起来。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介绍文体。

 

二、课内预习。

要求学生根据“预习提示”预习课文。

提出预习要求:

①从“预习提示”中了解这篇消息发表的历史背景。

②找出课文的标题、导语和主体,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

③注意读准“预习提示”中提出的一些字的字音。

三、朗读课文。

朗读后教师作必要的指导,并正音正字:

获(di2)港获(huo4)得锐不可当(dang1)当(ddng4)真要塞(sai4)阻塞(se4)堵塞(se4)歼(jian1)灭阡(qian1)陌纤(xian1)维溃(kui4)退匾(kui4)乏馈(kui4)赠四、理解·分析。

提问:

这篇消息的标题有什么特点?

明确:

本文的标题只有正题,没有引题、副题。

这个标题明确、简练、突出,传递了全文最主要的信息。

“百万大军”“横渡”的用语,表现了磅礴的气势,充满了胜利的豪情。

提问:

找出本文的导语,并具体说说它在文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明确:

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到“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是导语部分,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①本文主体部分分哪几个层次?

②这几个层次是怎样紧密衔接在一起的?

③这几层意思为什么按现在这样的顺序来安排?

为什么不先说西路军、后说中路军?

讨论后明确:

①主体部分分三个层次:

从“20日夜起”至“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为第1层,写中路军渡江情况;从“21日下午五时起”至“不起丝毫作用”为第2层,写西路军渡江情况;从“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到最后为第3层,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②这三个层次具体叙述了我人民解放军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情况,并分析我军克敌制胜的原因。

每个层次都必不可少,共同组成了这篇消息的主体部分。

三个层次按时间先后的顺序衔接起来,“20日夜起”“对日下午五时起”和“正是杨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等表明日期、时间的词语,显示了三个层次所叙事实在时间上的先后相承、紧密衔接。

在内容和写法上,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

中路军写得简略(因为4月22日2时,新华社播发的《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已作过报道),另外两路军队写得详细;中路军、西路军所遇之敌“纷纷清退,毫无斗志”,在叙述这一情况时作者分析了其中的原因,而东路军所遇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文中叙述了我军在“整天激战”中“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

可见这三个层次在内容和写法上也是在统一中有变化,避免重复雷同,力求相互配合。

③课文主体部分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然后写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反映了三路大军开始渡江的时间先后,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中先从中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

如果先说西路军、后说中路军,就不符合时间先后的顺序,而且也不能同新华社同日2时已发的关于中路军渡江作战的那条消息很好地衔接了。

五,板书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写出) 

导语:

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主体.详述三路大军战斗经过

20日夜起中路军(30万)已渡过

21日下午五时起西路军(35万)已渡过2/3

同日同时起东路军(35万)已大部渡过

第二课时教学步骤

一、学习《语言的实际运用:

简明》。

要求学生自学《语言的实际运用:

简明》,在学习笔记上写出在语言运用中做到简明的几个要点。

讨论:

在语言运用中做到简明要注意哪些问题?

明确:

①善于利用背景。

②适当运用概括性强的语句。

③善于使用省略句和删去可有可无的字、词、句、段。

练习:

完成这篇知识短文后面的“练习”一至四(如果 时间较紧,三、四题可在课外完成)。

二、揣摩课文语言。

1.关于中路军渡江作战情况的叙述 比较阅读:

比较一下课文的叙述与另一则消息中的叙述

有哪些异同。

教师朗读另一则消息(也可以事先印发):

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月2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

21日已有大约30万人渡过长江。

渡江战斗于20日午夜 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

无斗志,纷纷溃退。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 取对岸,不到 24小时, 30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 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在向繁昌、铜陵、青阳、获港、鲁 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 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讨论后明确:

两则消息关于中路军渡江作战情况的叙述,时、地、人、事等基本内容是相同的,而写法上有详略之别。

《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用了四个句子,其中有的是包含多个分句的长句。

课文中对同一内容的叙述只有一个句子(含三个分句)。

课文重述前~篇消息的主要内容,体现了新华社对于渡江作战战况报道的连续性,也是课文作为一则全面报道渡江战役的消息所不可缺少的。

但既然前一篇消息已作了报道,后一篇消息在作必要重述时就应该善于利用背景,尽可能讲得简明扼要,作者只用三个分句就概括叙述了中路军渡江作战的时间、地域和主要战果,语言极其精练,值得我们学习。

2.关于敌军毫无斗志的原因的议论。

讨论:

课文中插入了几句简要的议论,分析敌人毫无斗志的两个方面的原因。

这两方面议论为什么一略一详?

两方面的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

为什么?

 

明确。

两方面的议论一略一详,是因为“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这一方面,在当时已是众所周知,广大读者已经形成共识,可以一笔带过;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使敌军官兵“都很泄气”这一方面,在当时还是一个新出现的情况,有较大的新闻价值,也充分反映了国民党反动阵营内部分崩离析、士气低落的虚弱本质,值得较为详细地写出来。

这两方面的顺序不宜颠倒,这是因为作为一篇正面报道我军渡江战役战况的消息,先分析我方士气后分析敌方士气,完全合情合理;也因为这样的顺序比较能够突出作者议论的重点,即作者较为详细地写出来的那个方面。

 

3.几组语句的比较。

根据提示议论一下“揣摩·运用”的第四题。

明确:

_ 第1组——-“突破”“渡至”突出了我军以凌厉攻势攻破敌军防线、横渡长江这个具体情况.比“越过”“到达”更加确切;“24小时内即已”,准确地表述了具体时间,突出了30万大军渡江的迅速,如果换成一个“共”字,时间不能表达清楚,也不能突出渡江的迅速。

第2组——“至发电时止”比“现在”表达得更加准确,从语体色彩看,这也是新闻报道的习用语,非常得体;“余部”与“剩下的”意义基本相同,但“余部”具有书面语的色彩,并且是军事术语,用在报道战况的消息中显得更加得体。

第3组——第②句比第①句更能表达出嘲讽敌人的感情色彩。

第4组——第①句比较简略笼统,第②句显得确凿具体。

“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等词语突出表现了战斗的激烈和我军摧枯拉朽的气势,给读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占领……诸县的广大地区”比“占领……诸县”表达得更加确切,“控制江阴要塞”加在“封锁长江”之前,写出了“封锁长江”的具体方式。

可见,确凿具体的语言表达能够传递更丰富、更准确的信息。

三、扩展阅读。

学生自读课文后面所附《我军横渡长江情景》,试比较这则消息与课文在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

议论后明确:

这则消息与课文都是报道渡江战役,而在内容和写法上有同有异。

相同的是:

写了同一次战役,同样反映了我军的英勇善战、敌军的被动挨打,语言都是简明扼要、准确鲜明。

不同的是:

课文是全面报道战况,而这则消息是从一个特定角度、特定地点(安庆、芜湖之间某地)去作报道;课文展现了整个战线上敌我双方的战略态势,展示了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战役概貌,而这则消息力求通过我军一支部队横渡长江的情景来反映这一伟大历史事件,作者较多地描写了亲眼目睹的生动场面和渡江作战的某些细节;

四、布置写作练习。

请同学们按“积累·联想”第六题的要求在课外进行采 访,搜集材料,写一则新闻。

五、板书设计。

我军:

 冲破横渡一突破 敌军:

 纷纷溃退 

占领扩展英勇善战 毫无斗志

锐不可当激战 歼灭泄气

击溃控制封锁 不起丝毫作用

切断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导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课文的内容和层次。

(重点) 

3.认真阅读课文,培养学生快速、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

(难点) 

4.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注社会生活和时代变迁。

 

课时计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生成问题 

在世界科学史上,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

他不仅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全部贡献给了科学事业,而且还在身后留下遗嘱,把自己的遗产全部捐献给科学事业,用以奖励后人,勇攀科学高峰。

今天,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学奖,已成为举世瞩目的最高荣誉奖。

这位伟人就是诺贝尔。

那么关于诺贝尔奖首次颁发的时间、获得者、颁发机构、地点等等,你了解多少呢?

今天我们就 从一则新闻《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中寻求 答案吧!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遗嘱(yí)   渗透(shèn)   卓有成就(zhuó)   仲裁(zhòng) 

拨款(bō)  逝世(shì)  颁发(bān) 

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遗嘱:

人在生前或临死前用口头或书面形式嘱咐死后各事应如何处理。

 

颁发:

授予,分发某一样东西,比如勋章,奖状等。

 

建树:

在事业上有很大的成就或表示建立不朽的功勋。

 

卓有成就:

有突出的成绩,成就。

 

3.作者简介 

诺贝尔(1833-1896),瑞典 化学家 ,工程师。

诺贝尔在机械和化学方面有100多种发明,但他最突出的是发明炸药。

他一生致力于炸药的研究,因发明硝化甘油引爆剂,硝化甘油固体炸药和胶状炸药等,被誉为“炸药大王”。

 

4.背景介绍 

1867年 ,瑞典化学家诺贝 尔发明了黄色炸药,取得了在许多国家生产黄色炸药的专利。

发了大财,以后又发明了更安全可靠威力更大的胶质炸药,接着又研制无烟火药。

因毕生从事科研和火药的研制,终身未娶、无儿无女,晚年立下遗嘱,将全部不动产进行投资,作为基金,设立诺贝尔奖金。

1901年12月10日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首次颁发了诺贝尔奖。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大声朗读课文,勾画出导语部分,思考:

导语交代了哪些内容?

 

【交流点拨】导语为课文第一段话。

导语交代了颁奖的时间,颁发者和颁奖机构以及诺贝尔奖设立的奖项。

 

2.速读主体部分,从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交流点拨】我获取的信息有:

首届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及所获奖项;诺贝尔奖的颁奖机构,时间和地点;诺贝尔奖的资金来源;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是分离的。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品味语言 感受魅力 

本文选自《百年好文章——路透社新闻佳作》,称新闻佳作,那语言自然富有表现力。

下面就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揣摩以下加点字的含义。

 

1 .德国的伦琴(物理学奖),他发现了X射线。

 

【交流点拨】发现是已有的事物、现象从隐藏不为人知的状态到为众人所知的状态的过程。

而X线波长是介于紫外线和Y射线之间的一种电磁辐射,它 是本来就存在的。

所以此处用“发现”,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学法指导一:

 

【文章详略安排的原因】 

详略的安排取决于文章的中心,有利于突出文章中心的事件安排详写,反之,略写或不写。

2.德国的贝林(生理学或医学奖),他在血清疗法的研究方面卓有成就。

 

【交流点拨】卓有成就指贝林在血清疗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很突出,用在这里表明对贝林在医学方面取得成就的认可和肯定。

 

3.法国的普吕多姆(文学奖),他在诗歌创作方面颇有建树。

 

【交流点拨】颇有建树的“颇”在这里指“很,相当”的意思,在文中指普吕多姆在诗歌创作方面造诣很深,成果丰硕,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理所应当的。

 

步骤四 精读课文 深层探究 

1.课文主体部分为什么要一一列举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所做贡献呢?

 

【交流点拨】一方面是表明新闻事实的准确性;另一方面是表明新闻事实的翔实;还因为“列举获奖者的国籍、姓名、奖项 和所做贡献”是新闻的重点,所以要详写。

 

2.课文的主体部分详写 了什么内容,略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交流点拨】主体部分写了首届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情况,略写了颁奖机构,时间和地点,还略写了资金来源和两权分离。

 

因为首届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所做贡献这些情况是整篇新闻要报道的重点,能更好地突出中心,所以要一一列举,进行详写;而其他方面,如颁奖机构、时间、地点和资金来源不是新闻的重点,只需交代清楚无需详写,这样安排详略能更好地突出中心。

 

3.最后一段交代新闻背景,进一步介绍颁奖资金的来源,补充说明资金管 理权和评奖的分离。

你觉得作者有什么用意?

 

【交流点拨】进一步介绍颁奖资金来源,目的是让我们读者更清楚明白地了解,诺贝尔奖的巨额资金来源于诺贝尔发明的多种炸药所获得的巨额收入,消除了读者心中的疑问;补充说明两权分离,是为了表明诺贝尔奖的公正、公平性。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1896年,诺贝尔在意大利与世长辞。

 临终时,他把毕生发明所得的积蓄,全部奉献出来,以每年的利息作为诺贝尔奖的奖金,让我们来听一听诺贝尔临终前的遗言吧:

全世界爱好科学并愿意献身科学的朋友们:

生命对于我来说已经快要走到尽头了。

在科学这个神奇的世界里,我遨游了一辈子,发现里面的奥秘太多了。

研究它,掌握它,将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恩惠,希望大家继续研究下去,区区200万英磅的利息,虽微不足道,但愿意为行走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之路上的你助上一臂之力。

诺贝尔在九泉之下感谢你们。

 

当听到这儿的时候,你心中一定有很多话要说,请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我敬佩诺贝尔的对科学事业的痴迷,更敬佩他的无私奉献。

 

附:

板书设计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导语诺贝尔奖的颁发者和颁发机构 

颁发时间,颁发奖项总括全文 

主体获奖者的国籍,姓名, 

所获奖项,所做贡献准确翔实 

背景资金来源 

资金 管理权和评奖权互为分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