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二中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试题 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32537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59.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沈阳二中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试题 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辽宁省沈阳二中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试题 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辽宁省沈阳二中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试题 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辽宁省沈阳二中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试题 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辽宁省沈阳二中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试题 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辽宁省沈阳二中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试题 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

《辽宁省沈阳二中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试题 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沈阳二中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试题 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辽宁省沈阳二中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试题 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

辽宁省沈阳二中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试题历史Word版含答案

沈阳二中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10月份小班化学习成果

阶段验收高三历史试题

说明:

1.测试时间:

90分钟总分:

100分

2.客观题涂在答题纸上,主观题答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

第Ⅰ卷(54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5分,36题,共54分)

1.“在最小的空间内用最简单的耕作方式养活尽可能多的人是中国的终极目标,为此,他们将土地分成小块,劳动者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比他的房子大不了多少倍的那块土地上面。

”这段材料最主要反映了()

A.精耕细作的必要性B.井田制的瓦解

C.人口膨胀的压力D.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2.“治国初期的中央王国有资格但无手段控制或管理自身直辖领土之外的任何一片较大地区,于是与各地方首领签署封建契约式协定,以求至少在名义上扩大中央王国的权威。

”这段材料反映了西周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A.宗法制   B.分封制  C.皇帝制   D.三省六部制

3.恩格斯说:

“铁已在为人类服务,铁使更大面积的农田耕作,开垦广阔的森林地区成为可能。

所以它是在历史上起过革命作用的各种原料中最后和最重要的一种原料。

”下列史实最能反映出铁的这种“革命作用”的是()

A.促使牛耕技术得以推广B.推动水利的兴修

C.出现著名的冶铁中心D.封建土地所有制剥削方式的出现

4.据《荀子·王制》记载,“论百工,审时事,辨功苦,尚完利,便备用,使雕琢、文采不敢专造于家,工师之事也。

”这里的“工师”是()

A.官营手工业中的工匠B.管理手工工匠的官员

C.管理市场经营的官员D.掌握精巧技艺的匠户

5.管子曰:

“若岁凶旱水泆(溢),民失本,则修宫室台榭,以前无狗后无彘者(指穷人)为庸(指佣工)。

故修宫室台榭,非丽其乐也,以平国策也。

”其倡导的经济理念是()

A.重农抑商,以固民本 B.农商并重,以均贫富 

C.国家调控,以工代赈 D.开源节流,与民休息

6.唐初继承隋制,“故尚书省上承君相,下行中外百司,为全国行政之总枢纽,为政令之制颁而节制之机关,非实地执行之机关也”。

材料表明唐朝初期尚书省()

A.总理朝政成为三省的核心 B.为全国政务执行机关

C.与中书、门下地位平等 D.与中书、门下相互牵制 

7.“你从敦煌莫高窟壁画中走来,你从陆龟蒙的《耒耜经》里走来,你从历史课本中走来,你从唐代江东农民的手里走来。

两千多年了,你还没有老去,还在以你原始的姿势被两千年后的农民紧握在手里。

”材料所描述的“你”指的是()

A.翻车B.筒车C.曲辕犁D.犁壁

8.北宋初年,“置诸路转运使”,掌一路财赋,后其权力有膨胀之势,俨然为路级行政长官。

宋廷在各路又置提点刑狱司等三司分转运使之权,宋代路级地方行政制度最终形成。

这表明()

A.分权是宋代集权的必然选择

B.控制地方财权是宋代集权的核心思想

C.宋代形成路、州、郡、县四级地方行政体制

D.宋代地方官制的创新围绕中央权力的加强

9.从公元994年起,成都的铁钱监铸钱就停止了,一直到公元1005年,成都就没有再铸过钱了。

但是,市场上并没有出现钱荒,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

A.白银资源丰富           B.铁钱数量充足

C.民间发行交子           D.战乱后经济萧条

10.理学家王阳明强调“善念存时,即是天理”,“物无善恶”因而无需“为善去恶”。

由此判断,王阳明()

A.反对穷理格物B.教人明辨善恶C.主张静心无为D.阐发禅宗学说

11.我国东南地区,江浙一带,在宋代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谚语,到了明清时期流传着“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

这种变化反映了()

A.社会经济生产的转型         B.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C.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D.民间商业繁盛的局面

12.赵尔巽等《清史稿》中载:

“先是世祖亲政,日至票本房,大学时司票拟,意任隆密。

康熙时,该内阁,分其职设翰林院。

雍正时,青海告警,复分其职设军机处,议者谓与内三院无异。

至本章归内阁,大政由枢臣承旨,权任渐轻矣。

”这说明()

A.内阁权力越来越小B.军机处取代了内阁

C.清朝中央集权加强D.清初分权思想加剧

13.乔万尼•阿瑞吉说:

“……以中国南方广东的行商和北方山西的晋商为例,就会发现这两部分商人几乎主宰了当时的世界贸易和商业活动,不但晋商在蒙古、俄罗斯、欧洲和日本有很大的国际投资,而且广东行商还曾经投资于美国的铁路建设。

”从上述材料中我们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我国商品经济有了新的发展B.我国商界已具备了资本输出能力

C.晋商操纵了世界经济的发展D.我国商界参与国际性的商业贸易活动活跃

14.北宋著名理学家张载提出,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黄宗羲则说:

“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这两种思想()

A.都具有批判君主专制的意义B.都曾被奉为官方学说

C.都反映了经世致用的学风D.都提倡为民请命的责任担当

15.郑燮的《墨竹图》,写修竹数竿,顾盼有情,疏爽飞动,浓淡相映,虚实相照,傲气风骨让人感慨。

这种借物抒情,表现自我,追求神韵意趣是什么绘画的特点()

A.中国文人画 B.汉代帛画 C.原始岩画  D.民间绘画

16.历史学家陈寅恪曾说: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下列图示反映的内容能证明这一论断的是()

①《玄秘塔》碑②泥活字板③《四书集注》④《全宋词》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④

17.《南京条约》第五条规定:

“凡大英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归额设行商,亦称公行者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这一规定(  )。

A.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B.事实上宣告了闭关政策的破产

C.便利了列强控制中国海关D.有利于广州成为全国贸易中心

18.费正清在《中国:

传统与革命》中称:

“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

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

”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认为()

A.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B.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现代化历程

C.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D.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

19.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

“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

”“在此以后”的“此”是指()A.《南京条约》丧失关税主权B.《天津条约》增开十处通商口岸

C.《马关条约》允许外国设厂D.《辛丑条约》严禁中国人民反帝

20.1870年前后,湖南、江西、江苏、湖北、直隶等地教案频发。

民间传言,“或称教堂拐骗人口,或称教堂挖眼剖心,或称教堂诱污妇女”。

此类传言盛行的主要原因在于(  )

A.清政府允许传教士在华传教B.民众与外国势力的矛盾加剧

C.普通民众受教育程度较低D.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21.“当日本企图取代欧洲在中国的位置,如夺取德国在山东的权利时,它倒提高了中国的民族主义精神。

”这次“民族主义精神”高涨带来的重要影响是(  )。

A.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B.促成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C.动摇了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统治根基D.取得了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

22.毛泽东在给中共中央的一份报告中曾列举以下内容:

(1)有很好的群众;

(2)有很好的党;(3)有相当数量的红军;(4)有便于作战的地势;(5)有足够给养的经济力。

(《毛泽东选集》)这段材料论证了(  )。

A.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B.工农武装割据的条件

C.持久抗战的有利因素D.解放战争胜利的经验

23.1935年12月6日,中共中央《关于改变富农策略的决定》指出,加紧反对富农是不适当的,对于富农只取消其封建式剥削的部分,不没收其经营的土地、商业和财产,并应保障其扩大生产和发展工商业的自由。

这一改变的主要目的是(  )

A.粉碎国民党对根据地的“围剿”B.扩大全民族抗战的群众基础

C.巩固新生的中华苏维埃政权D.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24.“自有洋人入中国以来,便给中国带来不安和扰乱,便给中国农民带来困苦和艰难。

他们不认识帝国主义,却认识了洋人。

洋人在他们的认识中便是帝国主义的代表”。

李大钊的这句话实际上说明了(  )

A.太平天国运动粉碎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

B.列强侵略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根本原因

C.农民阶级能够领导民主革命取得彻底胜利

D.义和团“灭洋”口号并非笼统排外

25.下列图片分别是1868~1884年外国棉布进口值趋势图(图一)及棉纱进口值趋势图(图二),造成两图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是()

A.中国卷入世界市场B.资本主义发展迅猛

C.洋务民用企业发展D.自然经济强烈抵制

26.下框材料选自民国22年第二期《申报月刊》。

其阐述的“统制经济”思想在当时的中国影响较大,其客观因素是(  )。

 

A.主要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

B.国内通货急剧膨胀,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

C.国民政府“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展开

D.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波及中国

27.据《中国社会通史》论述:

在全国煤炭开采中,机械化开采的比重,民国初年为57%,1937年已上升到83%;1912年机械化采煤量占总开采量的30.6%,1937年占89.3%。

这种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得益于(  )

A.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B.《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

C.颁布《金圆券发行办法》,金融市场稳定D.帝国主义放弃了对中国的侵略

28.严中平在《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中指出,国民党统治区的3758家工厂中,有590家在1937年就存在,有3168家是1938~1942年创办的。

这些工厂大多数设在四川、湖南、陕西。

材料表明(  )

A.抗战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经济迅速发展B.中部和西部地区成为当时中国经济重心

C.抗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D.抗战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工业布局的调整

29.“晚清以来的一种潮流,外界传入中国的一种新事物,无论是物质方面还是精神、制度方面的,总会有人出来证明,中国古已有之,暗示外国人只是拾了中国古人的牙慧,至少是受了中国古人的教化或影响才有的”。

下列符合这种评价的是(  )

A.洋务运动时期的“中体西用”思潮B.“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C.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民主、科学潮流D.20世纪初民主共和的潮流

30.随着近代民族工业的出现和初步发展,在思想文化界出现一批已经不同于洋务运动理论家的早期改良派学者。

他们主张(  )

A.“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B.“未款之前,则宜以夷攻夷;既款之后,则宜师夷长技以制夷”

C.“有议院,而昏暴之君无所施其虐,……草野小民无所积其怨”

D.“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31.“人们多注意1840年的划时代含义,实际上1860年同样是一个重要的年份,就社会观念的新陈代谢来说,它比1840年具有更加明显的标界意义。

”能够论证陈旭麓先生这一观点的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