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材料.docx
《读书心得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书心得材料.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读书心得材料
自从参加工作以来,教育教学工作成了我工作的主旋律,这一旋律因学生而悦耳,因忙碌而充实,因进步而欣喜,这一切都归功于教育的指明灯-----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
初读《给教师的建议》看到的是浅显的建议和劝告,一个个平常的事例,点淡淡哦道理皆来源于生活,这是年轻教师最快进入教师角色的必备书,有了它,才能更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细品《给教师的建议》知道了以个真正的老师如何给自己定位,如何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更多的是理论与事例相结合,体会与方法的渗透,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遍地阅读、品味。
首先,我们要做一名专业知识扎实而有博学多才的老师。
这就是说,教师要读书。
古人说: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就是指书籍。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
苏霍姆林斯基也只有说:
“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
”这24小时意味着你要上课、备课,你要批改作业,甚至还要处理班级里的事务,学生之间的小矛盾,哪里有时间读书呢?
我想起了鲁迅的那句话: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
”睡前十分钟或二十分钟并不影响睡眠的效果。
该怎样进行呢?
把有感触的教育随笔或设计独特的教学案例多看几遍,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摘录下来并把它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这就是读书,每日不间断地读书,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多姿多彩的,才能像那位历史老师那样“用终生的时间备课”用大约15分钟的时间现场准备,只有这样才能使听课的老师入了迷,才能给学生的永远是新鲜的营养,这才是读书的关键---读以致用,这样才能做一名专业扎实而又博学的老师。
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的。
其次,做一名宽容的老师。
“宽容”是作为教师的基本要求之一。
作为孩子难免犯错,记得谁说过这样一句话:
“不犯错的孩子那就不是正常的孩子”,连上帝都能原谅孩子犯错更何况是身为教育专业岗位的我们?
因为犯错所以更应该有改错的机会,这个机会需要教师的宽容,因为宽容比惩罚更有力量。
作为教师一定要善待学生的失误,善待犯错的学生,给他们改正的机会。
不断犯错,不断改错才是一个儿童的成长。
针对犯错的学生,我们首先要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如果色厉内荏的批评,孩子可能会吓哭也可能会采取抵抗不说,不如我们先平心静气之后再与之交谈。
其次,是让孩子改正错误。
找准原因,了解想法之后,就要让他明白犯错就要改错,这是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只有这样才能重新获得别人的认可和肯定。
一颗宽容的心就能减少学生否定自己、胆小自卑、信心不足等教育遗憾。
只要从言行上耐心教育,帮助学生认识错误,改正缺点,才能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品德的养成。
正如文章中所讲的:
“宽容不仅是一种方法和手段,更是一中精神”,只有把这种精神贯穿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才能培养良好品的人,这是我从中体会到的。
第三,要谨记知识的最终目的---运用。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谈到:
“知识--这就意味着能够运用。
只有当知识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占据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时,才能称之为知识”,这里就为知识做了一个准确的定位:
学的目的就是运用,只有用才能体现学会,只有善用才显灵活,那么作为老师我们应该谨记:
"请你努力做到,使学生的知识不要成为手段,不要让知识变成不动的、死的行装,而要使它们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在集体精神生活中,在学生的相互关系中,在精神财富的交流生动中,不断过程活期来。
没有这种交流就不可能设想与完满的智力的、道德的、情绪的、审美的发展”,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我们的。
书中的每条建议都阐明得生动明白,每一个案例都在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每个观点都带给我们启迪和收获,让我们从中汲取方法,品味建议,感悟教育,做一名不断提高自己的老师,用理论的光芒照亮我们教育前进的道路!
虽然素质教育的理念已经提倡了很多年了,但是应试教育的现状根本没有得到改变,其根源首先当然要归罪于现行的官僚式教育体制及其制度派生的难以更改的评价体系,但是教师也难逃其咎,一些教师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已经成为了冷血动物,已经不知道什么叫做爱了,他们只知道用挤占时间来控制学生的精力,用题海战术来赢得名次和荣誉,用分数排名来刺激学生的斗志,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成了不堪学业重荷的一头驴子,成了疯狂接受的一只机器鹦鹉,成了丧失生活情感的一架活动书橱。
解决当前的教育现状,我们的教师首先得从“爱”开始,心中要有爱,但不能是肤浅的爱,要明白爱是一种责任,爱是一种能力和智慧。
要把爱融入到真正的素质教育的理念中去加以实践。
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他的心中真的有爱,就应该懂得和教学的规律合作,努力将他的学生从沉重的学业负担中解放出来,使学习变得“简单”; 如果他的心中真的有爱,就应该懂得和学生合作,让学生的学习充满“幸福的趣味”,让学生在个性化活动中思考,在思考中更加个性化地活动,从而成为自己的主人,不再做教师设计的王国里的顺民;如果他的心中真的有爱,就应该把他的学生引向大量的阅读或直接的生活里去,使他们的心智活跃在一个“真实丰富而广阔的生活背景”中,不再让他们的大脑变成一具堆积抽象概念而易碎的容器。
我把以上对充满爱的教育的愿望归结为“简单——有趣——丰富”。
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努力追求这样的课堂教学。
下面我再结合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分别加以阐述。
一.追求教学的“简单”。
教学显得繁难的根源在于教师没有把握住所教学科的规律。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要让学生拥有让教养、智力发展和信念的血肉能够依附在上面的那个“骨架”,这个骨架就是一些实际技能和技巧,即观察周围世界的现象,思考,表达出自己关于所见、所做、所想的思想,阅读,书写共五种;他认为缺少这个教养的牢固的“骨架”,常常是学校工作中最为严重的缺点之一。
我认为在这五种技能中,最首要的还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使学生的阅读达到一种自动化的程度,即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所读材料的能力要大大地超过“出声地读”的能力。
培养这种达到自动化程度的阅读能力的关键就是培养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就是概括的能力,概括的能力也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就是从“具体的概括”到“抽象的概括”;有了概括能力以后再培养反咀细节的能力。
这个规律可以简单归纳为“具体概括——抽象概括——反咀细节”。
教师应该牢记这种规则,通过足够数量的事实材料的演练,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也牢记了这种规则,从而能够自动化地运用这种规则。
关于教会学生思考,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各种事实和现象之间的那些接合点,认识到把各种事实和现象串联起来的那些线索。
二.追求教学的“有趣”。
这里所说的“有趣”,不是一般的低级趣味,而是一种来自于创造的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说:
“要在每一个人的身上发现他那独一无二的创造性劳动的源泉,帮助每一个人大开眼界看到自己,使他看见、理解和感觉到自己身上的人类自豪感的火花,从而成为一个精神上坚强的人,成为维护自己尊严的不可战胜的战士。
”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培养学生养成从事紧张而又快乐的创造性脑力劳动的习惯,在那些各种思想相互交叉、纠缠、碰撞的“交集点”上,启发并监视学生的脑力劳动,使他们能够在这样的劳动中由于激动和自豪而快乐地战栗。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成立各种的活动小组,力求每一个小组都能够显示自己的特长和个性,并且能够在活动中,设法使理论知识成为组员进行创造、解决各种智力任务和劳动任务的主要刺激。
努力追求教学的“有趣”,是追求真知识的必然途径。
关于什么样的知识才是真知识,苏霍姆林斯基解释的相当透彻,他认为,只有当知识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占据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时,才能称之为知识。
所以,教学没有学生的绝对参与,没有学生的自主活动,没有触动学生精神、思想和兴趣的创造,就不是真正的教学。
只要在教学的第一线工作了一些时日的老师都应该知道,如果只是让学生记诵别人的思想,而不创造自己的思想,那么学生就会采取漠不关心和不易接受的态度,这样哪里还会有真正的教学存在呢?
三.追求教学的“丰富”。
追求教学的丰富,就是使学生从阅读和生活之路走向真理,从而使学习的过程真正地丰富多彩起来。
苏霍姆林斯基提倡的“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的思维”和“鼓励优秀的学生超大纲”的教学理念到了今天依然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所谓“两套教学大纲”,就是要求学生必须重视的两套材料,第一种就是来自于教材中的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第二种就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料来源。
他认为第二种材料就是为学生识记、记熟和在记忆里保持教学大纲规定的教材而创造的一个智力背景。
所谓“超大纲”,就是让那些天赋高、有才能的学生在他们有能力的那些学科上和创造性活动的领域里超越教学大纲的界限,因为在这种丰富的智力生活的气氛中,那些最有才能的学生了解、听到和想到的东西很多,这样就能激发他们去从事深入的研究,而且使他们理解和学会必须识记的材料变得更加的容易。
而这些超越大纲的富有创造性的智力生活必然使集体的智力生活变得丰富多样,对学习较差或比较平庸的学生必然会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实践苏霍姆林斯基的这种教学理念关键就是要靠把课堂教学与以阅读和小组活动为中心的整套课外活动紧密联系起来,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力求通过组织并激励学生阅读和组织小组的活动,使他的学生在最喜爱的学科或创造性活动方面知道的东西,比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多好几倍。
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避免学生成为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很可能以优异的成绩从中学毕业,但是却完全不懂得什么是智力生活,完全没有体验个阅读和思考这种人类的巨大喜悦”的人。
如果我们的教学能够真正做到了“简单、有趣、丰富”,那么我们的爱就能真正地得到了体现,这种爱才成为了真正有价值的爱。
读《给教师的建议》的心得体会
在农村从教已有九年的时间了,可网络走进我的生活就是这几年,后来我进入了教育在线,发现这里正在开发新教育精神园地,我也就在这里安了家,建了博,常常在一些论坛中大发论调,也得到了好多同行的支持,从中也认识了一批在教学上追随苏霍姆林斯基多年的网友。
他们解读苏霍姆林斯基写的《给教师的建议》,吸取苏氏的教育思想,从而在实际教学上运用苏氏的教育实践。
苏联虽然在历史上存在了70多年而解体了,这不能说明苏联教育的失败,因为教育任何时候都受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所制约的。
而恰恰相反的是,苏联的教育在好多一批批著名的教育家的指导下,建立了民主平等的教育制度,在很短的时间内普及了教育,提高了全体国民的素质,也及时地粉碎了德国法西斯的进攻,应该说苏联70多年的教育为社会主义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是主张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众所周知,中国的教育受苏联教育的影响很深,出于这样的心理需要,还有目前中国的教育形势,在我的头脑中,慢慢地产生了这样一个念头,渴望阅读这部教育经典。
那是一个晚上,在温州闲得无事,逛逛温州书城,无意中发现了《给教师的建议》,象是久违的朋友一样,我便把它请回了家,天天阅读之。
也许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第一次拜读它,竟然有点读不懂它,也没了当时的热情,只是随意地把这一百条建议应付性看了一下,也没有多大的收获。
后来我不死心,第二次重新阅读起来,也给自己下了一个死规定,不能急于求成,一天读懂一个建议够了,同时要写每一条建议的体会。
就这样我开始进入了角色,天天在记录一点点读书心得体会。
建议1:
请记住:
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今天的教育更要突出教育的公平性,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公平,应在课堂中落实个性教育,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中都有事可做,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哪怕是一点点也是值得高兴的,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在教学中进行分组教学,就是根据学生的个性需要,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把学生分为5个小组,分别给予5个不同层次的任务,这些不同的任务应该是每组力所能及完成的,只有这样的教学,学生会感到,今天这节课我做了自己要完成的事,他们找到成功感,从而产生了幸福感。
当然也不可能感到因听不懂而无聊,也不会产生厌学的心理。
可惜的是,我们现在的教育没有这样做,至少把个性教学只挂在嘴边说说,没有在课堂中实践起来。
面对全班学生,我们教师大多数是统一的要求,给予他们也是同样难度的任务,这样一做,学生的参与率就大大地降低了,效果也很不理想了,教学便成为一种很虚伪的形式,一大部分的学生上课开始无聊起来,听不得的滋味是痛苦的,学习变得毫无兴趣,前途开始感到茫然。
我们现在的教学这样下去,对学生是及其不负责任的,我们其实在每天在伤害学生。
建议2: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
其实我们整天扑在教学上,精神早已麻木,没有时间思考一些创造性的工作,机械地、重复着昨天的教育生活。
备课、上课、改作、处理学生琐事,有时候做着连自己也不知道有何意义的事情。
就这样,整天忙忙碌碌,无所事事,结果是碌碌无为。
我们没有时间从事自己喜欢做的事,课堂上失去了激情,没了效果,学生开始讨厌起我们。
看到这个建议时,我开始对备课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苏氏的笔下,有一位从教30多年的老师,上了一堂公开课《苏联青年的道德理想》,听课的老师入了迷,却忘了作听课记录,把自己也变成了学生。
当有人问起这位开课的老师时,你是如何备这节课的,这位老师说:
“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
”如果我们想拥有更多的空间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无味的死扼教科书,建议我们的教师多读学术著作,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渴望。
让我们每天不间断地读书吧,与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
想起这几天自己正为备课忙得焦头烂额,听说是上级领导要来检查了,我们的教师乱了方寸,只是机械地抄,抄着早已上过的课,用我们的话来说,是在补救。
其实我们没有办法,也只能这样为了应付。
要知道在检查前的日子里,我们已奋战了多少个日日夜夜,要是平时我们有这样的热心用在自己的教学上,多好的一位教师。
就这样的临时备课,我们的手开始麻木,思想开始腐化,我叹!
我悲!
我们目前的教育处境很无奈。
建议3:
教师的时间和教学各阶段的相互依存性
低年级学生应该重点培养阅读能力和书写能力,学会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要教会儿童学习,也应该努力做到在书写的同时进行思考,学会自己去获取知识,只有学会了这项本领,你才不会成为学业落后分子,也不会到了高年级成为后进生。
教师也不会因你的学业拖后腿,而浪费在你的身上的时间太多,到了初中、高中出来了各种各样的补课,其实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没有形成阅读与书写的习惯,造成学习能力极差。
建议4:
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
前几天无意中看到新闻报道,北京的第一高楼高达330米,有74层。
我为之而振憾,发出由衷的感叹,真是“万丈高楼平地起”由此可想,这么高的楼层,地基是相当重要的。
其实在我们的教学中,也有这样一个道理,要使学生今后学得更高,从事创造性的工作,小学阶段就相当于打地基,应该在这个阶段,打好扎实的读写能力,特别在语言里,要把常用的写法正确的字,牢牢地记在脑海里,成为读书能力的“骨架”一天记几个词,长期规划下去,让每个学生都有词的小本子,让随意记忆,不随意注意更好地结合起来。
建议5:
“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思维
教师感到时间不够用,首先是因为儿童学习有困难,所以教师应该有两套教学大纲,把学习延伸到课外阅读上去,意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用课外阅读来激发课内学习兴趣,因而教师要准备课外阅读的教学大纲,让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阅读大纲中规定的阅读内容。
建议6:
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
后进生是指学习困难的学生,比一般学生要花2----3倍的时间掌握同样的知识,还要及时地、隔三差五地进行复习,其实学习困难的学生更需要阅读,教师应该给予有计划地指导后进生进行课外阅读,慢慢地学习能力也会提高,到时,就与一般的学生一样,学习不感到很困难的事了,我从事教学的学校是一所落后的农村学校,学校里虽然也有个图书室,但从来没有开放过,领导,教师、学生对阅读很不重视的,这与当今社会号召建立书香校园是格格不入的,图书室只是成为一个摆式,学生的阅读能力极差,造成学习能力低下,什么时候,让农村的学生走进阅读的世界,这时我多年来的一个梦。
建议7:
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
苏霍姆林斯基深信:
儿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变成了不能活动的“货物”,积累知识就象是把钱存放在抽屉里一样,虽然是越存越多,却不能用现有的资金进行投资换取更多的钱,掌握知识的道理也是这样的,应该用现有的知识去获取更多的知识,把知识变成了一种手段,一种获取新知识的工具,这样的知识才是灵活性,可以为我们所运用,知识在头脑中如果是静止的,那是死记硬背的产物,知识在头脑中如果是运动的,那是经过理解、自主构建的,今天的学生越到高年级学习就越困难,越没了兴趣,这是很反常的现象,原因就是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不是灵活的,只是存放在哪里,没有把知识就手段,所以越学越累了,要是掌握知识是运动的,能灵活运用的,那学习也会越学越觉得轻松。
因为知识丰富了,用原有的知识获取新的知识,也就越容易了。
建议8:
关于获取知识
在教学中有这样一种怪现象,学生把读过的东西或老师讲过的东西背得烂熟,回答得也很流畅,但在具体中就不能运用起来,曾至考试时考不出来,原因可能是这些烂熟的知识只是机械地附在脑海里,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还存在一层隔膜,而大脑运用知识时,是从里面神经反射出来的,一旦遇到了这层隔膜,就不能与这些烂熟的知识连接起来,也就是说知识回忆时出现了路阻现象。
应该要使学习成为思考活动,不仅把外面的知识与大脑深处的知识发生联系,也要把大脑深层的知识与外界所掌握的新知识发生联系,这就需要思考。
在学习中常思考,在思考中学习,两者的关系是相互相存的。
建议9:
怎样把学生从事实引导到抽象真理
有这样一种现象,学生记住了规则、公式、公理。
但是却不会实际运用自己的知识,我们常常说,这是死记硬背的带来的后果,那应当采取什么措施来防止死记硬背呢?
首先,学生不理解的东西,教师别让他们记忆,识记应当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你应当引导学生通过理解,弄懂大量的事实,事物和现象,以后再进行识记。
不要让学生去记诵那些还不理解、没有完全弄懂的东西,由弄懂事实、事物和现象,到深刻理解抽象真理的道理。
在我看来当前应试教育一时不能抵制的时代,对知识的理解,理解后的记忆知识,考试时会运用得出来,也在平时做练习时与掌握的知识不断地加强联系。
从知识走向习题,从习题反馈到知识,这样反反复复相互交融,知识慢慢地会活用起来。
课堂的四十五分钟之间,是我开始展示自己才识的时候了。
所以我首先要在精神面貌上作好文章。
当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给自己带来信心,也可以鼓舞士气。
当我开始进入角色时,依据教学设计进行讲学,那是必须的,但我不能死抱设计而不知灵活应变。
我还要仔细的观察我的学生,从他们的眼神、表情、声音和动作,来判断自己的讲课情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快速评价这是否与预期效果吻合。
经过大脑的快速运转之后,及时适当地调整我的教学设计。
学生是否专心上课,精神状态是否良好,直接影响到我的教课件下载[]学效果,所以,当学生士气低迷时,我应怎样鼓励他们;当课堂气氛沉闷时,我又应怎样调动气氛,让大家活跃起来;当学生情绪高涨时,我又应怎样正确引导他们;当学生提出了奇怪的问题,我又难以解答时,我又应该怎样做;当我的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不吻合时,我又该如何改进;当个别同学故意捣乱时,我又应该怎样做呢;当学生犯错时,我又能否轻松有效地教育好这一学生;我应该怎样提升我的人格魅力呢?
……总之,我的课堂应该有一种协调、融洽、轻松、互动的气氛,在这种氛围下,给我自己、我的学生最大的空间——教学的、学习的、思考的、创造的、自由的——以达到一种共同的进步。
我要爱我的同事们,我要虚心地向他们学习,我要主动地与他们交流探讨合作,我要始终有团队精神。
集体的力量与智慧是伟大的。
课堂的四十五分钟之后,我还要适时的从学生那里得到反馈,而且,我自己还要不断地反省思索课堂上遇到的问题。
教学当中,遇到的事件很多,但可以分为常发事件和偶发事件,常发事件的解决,更多的是依靠一种经验积累;偶发事件的解决,更多的是取决于我的智慧、机智、应变能力的高低。
课件下载[]所以,在不断总结经验之后,还要进行教学的研究。
教学水平的提高,是在不断的问题解决中提高。
围绕问题的解决而进行研究,,把普遍的问题、个别的问题进行分类总结,并且把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上升为课题,把问题做大、做细、做真,眼光高远、与时俱进地看待问题。
在一边教学的同时,一边搞教研,不断的学习,坚持不懈地钻研。
我最近阅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的一部分,受益匪浅,就其中印象深刻的几点建议谈谈自己的体会。
第二十七和第二十八条建议《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喜欢做的事》和《用劳动的爱好来教育学生》。
让我们来想一下,你教的学生有他喜欢做的事吗?
你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吗?
恐怕答案不会令人满意。
现在我们的国家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不仅成人感到浮躁,这种气氛也影响到我们的孩子,常常不至一次听到老师们抱怨,现在的孩子太难教了,不爱学习,太贪玩,而又玩不出什么名堂来?
这里面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我们的老师有无责任呢?
你的心情平静吗?
除了每天面对教科书和那一班学生外,你有什么爱好吗?
一个人喜欢做什么事,只要他不影响别人,不违反法律,都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作为学生,我们当老师的还是应该给以适当的引导,毕竟他们的思维还不够深刻,思想还不够成熟。
那么应该培养学生喜欢做哪些事呢?
这里给我们提了两点建议:
一是阅读。
我们可以看出,在他的这么多的建议里,不止一次提到阅读,他将阅读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上,他说,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学好的重要发源地。
他还说,你应当记住,无论哪一种爱好,如果它不能触动学生的思想和打动他的心,那就不会带来益处。
他还强调指出,学生的第一件爱好就应当是喜爱读书。
这种爱好应当终生保持下去。
他的这一番话,可以看出他认为学生喜欢上阅读是何等的重要。
二是应当引导每个学生去接近的爱好的发源地,那就是使他特别喜欢一门学科。
然后由这门学科引申开去,去参加与(转载自第一范文网,请保留此标记。
)此学科有关的各种活动,思考与此有关的各种问题。
从而确立起自己的爱好,在这一方面,我们教师还是大有可为的。
反问一下自己,你去努力让你的学生喜欢你教的这门学科了吗?
在他的第二十八条建议里,他强调了“劳动”的重要性,这种劳动主要是指动手操作,而且也不是随便什么样的劳动,而是指复杂的,创造性的劳动,这种劳动一定要有思想,能促使孩子思考,能让他将各种事实联系起来去考虑。
他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
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
这句话就出自这一条建议中。
在这条建议中,他不仅强调阅读,而且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看得很重要。
他说,我看到,那些双手灵巧的儿童,热爱劳动的儿童,能够形成聪敏的、好钻研的智慧。
确实包含思想的手工劳动对于锻炼学生的智慧,促进他思维的发展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这条建议里苏霍姆林斯基还列举了四种应当使学生选择的劳动方式,在我看来,在四五十年前苏联能够进行的这些劳动,在我们中国恐怕是找不到了。
不是条件达不到,而是我们根本就没有考虑这样去做。
像他说的那些设计制作各种装置、机械、仪器的活动室,那些家业实验活动基地,有几所学校愿意去做呢?
特别是农业劳动,他说,我深信,农业劳动——这是最能启迪智慧的劳动活动的种类之一。
可是,在我们的城镇学校,几乎已经绝迹了。
这不知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我才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的一小部分,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著作中蕴涵着很深的教育理论,只有认真去阅读,才能够体会到那么一点点,所以我会认真的把这本著作读完。
您可以访问第一范文网(www.DiYiFanW)查看更多与本文《《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相关的文章。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是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进步,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素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本期为了不断的学习、思考与探索,加强师德建设、适时更新知识结构、转变教育观念,通过学习《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