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30.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252145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0.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3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精选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3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精选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3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精选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3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精选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3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选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30.docx

《精选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3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30.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选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30.docx

精选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30

吉林省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高二年级历史学科期中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论语》中,孔子门徒在社会问题和哲学问题上多有分歧;孔子死后,“儒分为八”。

这反映出当时儒学的特征是(  )

A.思想内涵的丰富性                                B.核心理念的多样性

C.治国措施的深刻性                                D.传播阶层的广泛性

2.孔子曾说:

“谁能出不由户?

何莫由斯道也?

”孟子也说:

“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董仲舒也认为:

“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据此可知,三人都(  )

A.代表了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                B.体现了不同时期儒家思想的治国之道

C.承认、遵循和信奉仁义之道                D.提升了儒家思想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

3.春秋战国时期,“新乐”兴起。

孔子的弟子子夏认为:

新乐进退无序,“奸声以滥,溺而不止”,舞者的动作犹如猴戏,观赏之后既不能述说礼乐的美妙,又不能体会古人的道理。

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  )

A.社会转型下新旧文化的冲突                B.专制影响评判问题的客观性

C.战乱环境中艺术发展受制约                D.文化在交流融合中不断发展

4.萧公权说:

“董子虽以言灾异下吏,然观汉书‘天文’、‘五师’两志所述,足知‘天人相与’已成为西京之显学,而仲舒乃其重要之大师。

抑吾人当注意,董子言天人,其意实重革命而轻受命,详灾异而略祯祥。

”他认为该学说(  )

A.遭到了封建士大夫的批判                    B.迎合君主谋取权位的需要

C.限制君权以防止专制弊端                    D.鼓吹革命推动反专制斗争

5.东汉末年,道教创始人后裔张鲁以“大道”名义所发布的《大道家令戒》强调谨守伦常,要求道民“当户户自相化以忠孝,父慈子孝”。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儒学对佛道思想产生较大影响            B.儒学在道教冲击下趋势更新

C.道教官方化宣扬儒家伦理观念            D.道教自我调适吸收儒家纲常

6.汉武帝时,《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

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

据此可知,两汉用儒家思想判案(  )

A.否定了先秦以来以法治国的理念        B.标志着儒家独尊的封建正统地位确立

C.使法律丧失调整社会矛盾的作用        D.有利于发挥以法促善的社会教化功能

7.王守仁认为:

人心一点灵明是天地鬼神万物的主宰,决定天地鬼神万物的隐显存亡变化,天地鬼神万物是人心一点灵明的派生物,是人心的形体,这种思想(  )

A.与荀子的思想同出一辙                        B.是老子思想的继承发展

C.过分强调人的主观作用                        D.同李贽的思想相辅相成

8.朱熹说:

“天地之间,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人物禽兽,皆形而下之器也;形而下之器,自有形而上之道;就形而下之器,穷形而上之道。

”这体现了朱熹理学(  )

A.修养论中坚持格物致知的实践方法    B.社会实践理论中坚持道统论的观点

C.理气对立,存天理灭人欲的义利观    D.理一气二、理气统一的哲学观点

9.朱之瑜(1600~1682)称:

“宋儒辨析毫厘,终不曾做得一事。

”颜元(1635~1704)认为:

“程朱派头始终与尧舜孔孟无干,分毫无益于社稷生民,分毫无功于疆场天地。

”两人的本质意图是(  )

A.抨击程朱理学的空疏学风                    B.倡导经世致用的社会风气

C.对先秦儒家思想的扬弃                        D.宣扬儒家以民为本的思想

10.下面分别是传统社会治理结构图和黄宗羲设想的社会治理结构图。

由此可知,黄宗羲认为(  ) 

A.应从根本上否定君主制度                    B.应建立平等和谐的君臣关系

C.君主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                    D.统治者应重视对百姓的教化

11.黄仁宇把中国古代晚期社会结构比作一个庞大的美国“潜水艇夹肉面包”,上面是强大的中央官僚机构,下面是庞大的社会底层农民,但中间层即地方政府却是松散而脆弱的。

这种社会构成特征,客观上有利于(  )

A.增强地方政府的自主权                        B.儒学维系统治秩序

C.促进小农经济稳定发展                        D.防止社会两极分化

12.明末清初出现了著名的三大思想家:

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他们提出了一些重要思想命题,臂如“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来者师”、“知古必先通今”、“史书之作,鉴往所以训今”。

这反映了三大思想家(  )

A.受到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B.呼吁清政府进行政治改革

C.仍然属于儒家学派的代表                    D.力图深刻反思明亡的原因

13.在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面对着不可抗拒的力量,没有屈服,即使只需说一句表示屈服的话就可以获得自由,他也毫不退让。

这类神话构成了古希腊悲剧的主题,并成为市民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此可知,古代希腊(  )

A.公民的思想自由遭到压制                    B.传统文化蕴含着人文精神

C.民众厌倦平淡的世俗生活                    D.神话观念逐步得到了强化

14.苏格拉底通过与学生循循善诱的对话,使学生明白了在特定情况下,盗窃和欺骗手段也可能是善行。

材料表明苏格拉底认识到(  )

A.善恶之间可以相互的转化                    B.社会环境影响人们认知

C.教育能助推人们明白道理                    D.社会进步推动人们向善

15.世界近代史上第一个自然科学的学术组织“自然秘密协会”于1560年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创立。

1601年,意大利创立的罗马林琴学院,拥有32名院士,包括物理学家伽利略。

促使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A.教会由研究神学转向研究科学            B.意大利保留了丰富的古典文化

C.文艺复兴带来的社会文化氛围            D.禁锢人们思想的神学已被推翻

16.十四世纪末,“每个人都看到:

所有劳动人民直到面包师傅、所有梳羊毛工人、高利贷者、银钱兑换商和各种各样的恶棍怎样变成了骑士。

”那些持着长枪、佩戴徽章、骑着马出现于佛罗伦萨街头的骑士发现“他们可能遇到政府的干涉和许多嘲笑者。

”这一现象说明,在佛罗伦萨(  )

A.追求社会地位的提高已成为社会主流B.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冲击着传统价值观

C.商品货币关系提升了人们的社会地位D.社会各阶层的价值取向变得十分混乱

17.16世纪欧洲有人宣称:

“无论是传教士、神父或是教皇,和其他基督徒并无不同之……凡不以圣经为可靠启示、为根据的说法都只能算为意见,而没有相信的必要.”这些宗教观点(  )

A.否定了民众的宗教信仰                        B.冲击了天主教会的神学理论

C.强化了教皇的宗教权威                        D.宣扬了理性主义思想

18.马丁·路德认为:

基督徒的自由是一种内心自由,纯属精神范围,只为上帝所知;在世俗事务方面,一个好基督徒应完全服从业已确立的权威。

据此可知,马丁·路德主张(  )

A.教随国定原则    B.强化教会权威     C.信仰即可得救    D.简化宗教礼仪

19.斯塔夫里阿诺斯说,这个运动就是一群知识分子在科学化或理性化的世界观指引下,试图在人类事务中发现一些类似于自然规律的“永恒法则”的努力。

据此,“这个运动”指的是(  )

A.智者运动            B.文艺复兴             C.启蒙运动            D.工业革命

20.近代西方思想家格劳秀斯认为:

“在人所独具的特性中有一种要求社交的强烈愿望,亦即要求过社会生活愿望——这并不是指任何一种生活,而是指按照他的才智标准跟那些与他自己同一类的人过和平而有组织的生活。

”由此可见,格劳秀斯主张(  )

A.分权制衡            B.社会契约             C.天赋人权            D.人民主权

21.卢梭认为“道德是灵魂的力量与生气”,外在的优雅得体虽使人们不再有不体面的罪恶,但“另外的罪恶却以德行的名义被装饰起来”。

科学进步可能加剧不平等,“我们的灵魂正是随着科学理性和艺术臻于完美而越发腐败的”。

他的这一观点(  )

A.符合当时学术界的普遍认知                B.是对理性主义的反思和补充

C.背叛了启蒙运动的核心主张                D.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虚伪本质

22.宋以后是戏曲的发展时期,三国戏尤其盛行。

起初关羽只是在佛教中被济度成神。

宋徽宗时封关羽为忠惠公、武安王,明清时关羽被加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

材料表明(  )

A.戏剧是加强思想控制的工具                B.儒道佛在民间传播逐渐合流

C.市民文化需要世俗神化英雄                D.戏剧在社会上发挥教化功能

23.晚年的严复对天演论有所反思:

“万物流变、演进,自由、平等、博爱,就像庄子说的‘仁义”“只可以一宿,而不可以久处。

”对严复上述言论理解准确的是(  )

A.批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                B.运用西方进化论批判传统文化

C.更加客观评价社会进化学说                D.进一步宣扬西方社会进化思想

24.新媒体作为一种媒体形态和传播载体实质上是一种将时间和空间消解于无形且表现出极强的交互性的信息传播方式。

新媒体的表现形式也五花八门如电子书、手机报刊、网络出版物、手机网站、AP电视、数字电视、网络广播以及博客和播客等,新媒体是以信息科学为主导数字技术。

它一出现,就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和人众的格外青睐向传统出版业发起了挑战,以锐不可挡的气势抢占着传统出版业的地盘,并不断开疆扩土。

我们应如何历史地看待这一现象(  )

A.印刷术的发明已经失去历史意义

B.现代发明比古代发明更为重要

C.历史文献应该采用纸质文本,不应电子化

D.不论是纸质文本还是电子文本,《西游记》终究还是《西游记》

二、非选择题:

共52分。

请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分)

材料一老子说: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孔子说:

“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人既改造自然以适应人的需要,也必须调整人的生活方式以适应自然的规律,这就是所谓“天人合一”的根本要义。

现代考古表明,中华文明在史前时期的存在,不是一花独放,而是像满天星斗一样。

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不只是黄河流域,还包括长江流域。

除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还有许多上古的文化遗存散布在全国各地。

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反映了中国人的思想本质,即中国人自古以来并不愿意将思想统一、凝固在一种教条形态上。

张骞通西域,带来了中亚和西亚的文明,尤其是印度的佛教文化。

儒、释、道三家并用,是唐代文明鼎盛的一个重要标志。

几千年来,中国历史不知经过多少次大大小小的变革。

就带有全局性的制度而言,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从察举制到科举制,从城市的里坊制到街巷制,每一次变革都带来文明的长足发展。

——摘编自《中华文明:

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

材料二17世纪末叶以后,一批西方开明的思想家开始对圣经和天主教神甫的著作表示怀疑,甚至对希腊罗马古典文明的优越性也提出异议。

在这个新旧思想交替的时期,恰好传来了中国文化的信息。

孟德斯鸠承认中国的专制君主比较有节制,承认传教士和伏尔泰交口称赞的皇帝提倡耕织、兴修水利、实行科举考试、设置谏官具有限制暴政的作用。

伏尔泰对中国政治几乎完全持推崇态度。

他提倡以农为本,宣称只有农业能够增加财富、贬低货币和商业资本的作用,盛赞中国君主以农为本重视农业的政策与措施,建议法王也效法中国皇帝举行春耕“籍田”的仪式。

——摘编自张海林《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华文明的主要特点。

(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7世纪中华文明取得空前成就的原因和欧洲学者对西方文明产生怀疑的背景。

(12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近代欧洲大事年表(部分)

1473—1543年

哥白尼在世

1483—1546年

马丁·路德在世

1509—1547年

亨利八世在位

1509—1564年

约翰·加尔文在世

1517年

《九十五条论纲》发表

1564—1642年

伽利略在世

1571—1630年

开普勒在世

1632—1704年

约翰·洛克在世

1642—1727年

牛顿在世

1643—1715年

路易十四在位

1689—1755年

孟德斯鸠在世

1694—1778年

伏尔泰在世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著《新全球史》

从表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相互关联的同一类别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分)

材料一黄宗羲认为“自私”“自利”是“有生之初”人的本性,指责君主以个人的“大私”“大利”侵吞“天下之人”的“自私”“自利”。

他反对“臣唯君命是从”,主张臣者“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他强调“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以群工”。

卢梭认为专制制度带给人民的是一种灾难。

他指出“人们共同的约定才可以成为人间一切合法权威的基础”,“每个人都必须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并且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摘编自赵子平《<明夷待访录>与<社会契约论>》

材料二西方封建君主的权力是有限的,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君权是世俗权力,教权是精神权力。

还有,西方封建时代并无近代意义的立法概念,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

而中国封建时代的皇帝,既是君,又是圣,君神合一,一切权力都掌握在手里。

除此,中国还有一个关于君权的理论,叫做“君者,法之原也”……中国明清时期进步思潮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

——摘编自吴于廑《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黄宗羲和卢梭的思想主张。

(8分)

 

(2)根据材料二,说出“中国明清时期进步思潮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的理由,并结合16至17世纪中西方经济文化发展史实进一步说明。

(12分)

 

吉林省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

高二年级历史学科期中考试试题答案

1.【解析】据材料“孔子门徒在社会问题和哲学问题上多有分歧”说明弟子对孔子思想做出不同解释,说明孔子思想内涵丰富,故A项正确;孔子的核心思想“仁”“礼”,据所学“社会问题和哲学问题上多有分歧”可知不是核心理念,故B项错误;据材料“社会问题和哲学问题”可知不是治国措施,故C项错误;据材料“孔子门徒”无法说明传播阶层的广泛性,故D项错误。

【答案】A

2.【解析】据材料“何莫由斯道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仁人者,明其道不计其功”可知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仁义是正道,而不是强调宗教信仰,故A项错误;据材料“何莫由斯道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仁人者,明其道不计其功”可知主要强调的是仁义之道,而不是不同时期儒家思想的治国之道,故B项错误;据材料“何莫由斯道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仁人者,明其道不计其功”结合所学可知,三人都是强调仁义是正道,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仁义之道,而不是强调儒家思想的地位,故D项错误。

【答案】C

3.【解析】先秦时期的孔子儒学主张“克己复礼”,而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在文化上的体现就是诸侯地位的不断攀升,这与孔子儒学的观点和主张出现了尖锐的对立,故A项正确;先秦儒学并不主张政治专制,故B项错误;根据史实,战乱纷争的春秋战国时期恰恰是中国古代史中思想文化最为繁荣和璀璨的一个时期,故C项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新旧文化的矛盾与冲突,而并未有对二者融合与发展的提及,故D项错误。

【答案】A

4.【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解析】“抑吾人当注意,董子言天人,其意实重革命而轻受命,详灾异而略祯祥”表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材料没有提及遭到封建士大夫的批判,故A项错误;材料的内容表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是为了限制君权,不是迎合君主谋取权位的需要,故B项错误;“抑吾人当注意,董子言天人,其意实重革命而轻受命,详灾异而略祯祥”表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是为了限制君权防止暴政,故C项正确;材料的内容表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是为了限制君权,不是为了鼓吹革命推动反专制斗争,故D项错误。

【答案】C

5.【解析】材料的内容是儒家对道教思想的影响,没有涉及到佛教,故A项错误;材料的内容是道教自身的思想更新,故B项错误;道教产生于东汉末年,没有成为官方化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的内容表明道教主张要谨守伦常,强调忠孝观念,说明道教在自我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儒家伦理思想,故D项正确。

【答案】D

6.【解析】材料两汉“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仍然重视法律在治国中的地位,故A项错误;两汉用儒家思想判案,反映出儒法的融合,而非儒家独尊地位,故B项错误;材料两汉“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仍然重视法律调整社会矛盾的作用,故C项错误;两汉用儒家思想判案,反映出儒法的融合,有利于发挥以法促善的社会教化功能,故D项正确。

【答案】D

7.【解析】荀子是唯物主义者,故A项错误;老子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故B项错误;题干中“人心一点灵明是天地鬼神万物的主宰,决定天地鬼神万物的隐显存亡变化,天地鬼神万物是人心一点灵明的派生物,是人心的形体”,这是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故C项正确;李贽的思想离经叛道,故D项错误。

【答案】C

8.【解析】材料主旨不是反映格物致知的实践方法,而是强调理与气的关系,故A项错误;“道统”指的是儒家的传统的脉络和系统,材料未涉及,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天理和人欲的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了理与天下万物的关系,“形而下之器,自有形而上之道”反映了在万物生成之前,理已经存在,理与气是统一的,“形而下之器”是“气”的表现形式,材料体现了理一气二、理气统一的哲学观点,故D项正确。

【答案】D

9.【解析】通过题干可知,朱之瑜和颜元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抨击程朱理学来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故A项错误;通过朱之瑜“宋儒辨析毫厘,终不曾做得一事”和颜元“(程朱理学)分毫无益于社稷生民,分毫无功于疆场天地”可知,二人都抨击程朱理学的不务实和无益于社会,其本质意图在于倡导“经世致用”的思想,故B项正确;通过题干可知。

朱之瑜和颜元主要目的在于宣扬“经世致用”思想,与“对先秦儒家思想的扬弃”无关,故C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及二者宣扬其“以民为本”的思想,故D项错误。

【答案】B

10.【解析】由材料“黄宗羲设想的社会治理结构”可知政府由君、臣构成,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黄宗羲主张建立平等和谐的社会关系而非君臣关系,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黄宗羲猛烈抨击君主专制,由材料中黄宗羲的社会治理结构可知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君主专制的弊端而非对百姓的教化,故D项错误。

【答案】C

11.【解析】据材料“地方政府却是松散而脆弱的”可知,地方政府自主权遭到削弱而不是增强,故A项错误;“上面是强大的中央官僚机构,下面是庞大的社会底层农民,但中间层即地方政府却是松散而脆弱的”反映中央集权加强,地方政府自主权遭到削弱,有利于大一统政治局面的形成,因此客观上有利于儒学维系统治秩序,故B项正确;这种中央集权的社会结构与小农经济稳定发展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这种中央集权的社会结构与防止社会两极分化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B

12.【解析】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早于西方启蒙思想,且二者没有思想上的交流,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都参加过反清复明的斗争,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三大思想家思想主张的现实内涵而非儒家思想的代表,故C项错误;由材料“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来者师、知古必先通今、史书之作,签往所以训今”可知希望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故D项正确。

【答案】D

13.【解析】古希腊民主政治时期,公民思想自由由此产生人文主义,故A项错误;题干中“普罗米修斯面对着不可抗拒的力量,没有屈服,即使只需说一句表示屈服的话就可以获得自由,他也毫不退让”,体现了人文主义,故B项正确;古代希腊虽然神的作用很大,但是世俗生活在古代希腊越来越重要,故C项错误;随着古代希腊人文主义的起源,人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神的作用有所弱化,故D项错误。

【答案】B

14.【解析】材料的内容表明教育能让人明白道理,没有涉及到善恶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的内容表明教育的作用,没有涉及到社会环境,故B项错误;“苏格拉底通过与学生循循善诱的对话,使学生明白了在特定情况下,盗窃和欺骗手段也可能是善行”表明教育的作用能让人明白道理,故C项正确;材料的内容表明教育的作用,没有涉及到社会进步,故D项错误。

【答案】C

15.【解析】教会作为宗教组织,其研究的方向不可能由神学转至科学,故A项错误;意大利的古典文化并不是直接导致“自然秘密协会”的创立,二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故B项错误;在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下,意大利的自然科学获得突破性的发展,故C项正确;禁锢人们思想的神学真正被推翻是在17世纪以来的启蒙运动之中,故D项错误。

【答案】C

16.【解析】根据题目中“他们可能遇到政府的干涉和许多嘲笑者”,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所有劳动人民直到面包师傅、所有梳羊毛工人、高利贷者、银钱兑换商和各种各样的恶棍怎样变成了骑士”,得出14、15世纪意大利出现了新经济因素:

资本主义萌芽,冲击了传统价值观,故B项正确;根据题目中“他们可能遇到政府的干涉和许多嘲笑者”,故商品货币关系发展兴起了一批新的阶层,但其社会地位在此时并未相应提高,故C项错误;根据题意,因商品货币关系新兴起的新阶层不断追求社会地位,故D项错误。

【答案】B

17.【解析】根据题干可知,该材料否定了传教士、神父、教皇的权威,而不是否定民众的宗教信仰,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的表述可知,该宗教观点主张《圣经》是信仰的唯一根据,这样就否定了传教士、神父、教皇的权威,从而冲击了天主教会的神学理论,故B项正确;题干是否定了教皇的权威,而不是强化了其权威,故C项错误;题干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宗教改革,而理性是启蒙运动的核心,故D项错误。

【答案】B

18.【解析】根据材料“在世俗事务方面,一个好基督徒应完全服从业已确立的权威”,结合时代背景,说明宗教要服从世俗统治者,即体现了教随国定的原则,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基督徒在内心有信仰得救的自由,但在世俗方面要服从世俗统治者,这两方面都打击了教会的权威,故B项错误;信仰即可得救只是材料一个方面的内容,强调基督徒的内心自由,无法说明材料中“一个好基督徒应完全服从业已确立的权威”,故C项错误;材料只涉及基督徒内心自由和服从业已确立的权威两方面,不涉及简化宗教礼仪方面,故D项错误。

【答案】A

19.【解析】智者运动时,人文主义才萌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