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docx
《部编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项练习题
一、[2020·温州]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
(25分)
重测珠峰“身高”,这些看点别错过!
2020珠峰高程测量已进入登顶测量阶段,下面聚焦重测珠峰背后的硬核看点。
一、中国6次大规模测绘和科考
二、五问珠峰重测
Q1:
珠峰高程测量测什么?
■2020珠峰高程测量的核心是精确测定珠峰高度。
Q2:
为何要给珠峰再测身高?
■随着各项技术突飞猛进,更精准的测量成为目标。
珠峰高程的精确测定,可以结束国际上珠峰高程不统一的混乱局面,为世界地球科学研究做出贡献,其社会效益和科学意义是十分巨大的。
Q3:
为何一定要人登顶测量?
■专家表示,测绘队员不可以坐直升机登顶。
珠峰顶上的地方非常小,飞机是不能降落的。
另外,飞机的螺旋引起的风有可能引发冰雪的崩塌。
珠峰峰顶气流不稳定、多大风、气温低,测量型无人机目前还无法在峰顶飞行,目前也尚无机器人顶峰作业经历。
Q4:
卫星遥感影像可以完成测量吗?
■专家表示,卫星遥感影像目前主要用于地表的监测,测的只是雪面的高度。
它测量的精准度在高程方向是1-2米,而人工测量可以达到厘米级的精度。
所以没有人工到峰顶上去,它就没有雪深的测量,这样也不能作为一个很准确的结果来发布。
Q5:
珠峰高程重测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关系?
■除了反映地质活动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变化,为制定整体环境政策提供参考外,地球上最高的一座山的“身高”变化,或许也能满足人类共同的好奇心。
三、细数珠峰高程测量中的“黑科技”
为人量身高,一把尺就够。
为珠峰量“身高”,需要哪些“黑科技”?
这是国产北斗系统在珠峰高程测量项目中首次应用。
登顶测量时,顶峰的GNSS接收机将依托北斗系统和珠峰地区以及外围的GNSS监测网联机同步观测,同时还可监测相关地区的地壳运动。
雪深雷达、天顶仪、重力仪、峰顶觇标、用于三角交会测量的超长距离测距仪等均为国产仪器。
我国最新的测绘基准体系建设成果也将应用于此次测量。
此次测量将运用航空重力测量技术,提升测量精度,即把一系列复杂的测量系统装在飞机上,使飞机能在空中进行连续测量,相当于把重力测量仪带上了天。
重力测量即测量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值,可以对高程测量结果进行有效改正。
这是首次在北坡开展航空重力测量,填补了珠峰地区航空重力测量的空白。
2020年是人类首次从北坡成功登顶珠峰60周年,中国首次精确测定并公布珠峰高程45周年。
(来源:
2020年5月14日“新华网”,有删改)
1.依据时间曲线,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1966年至今,我国历次珠峰测绘、科考都测得峰顶冰雪厚度。
B.与历次测量相比,2020珠峰重测运用了更多的国产高科技设备。
C.2020年我国首次运用雪深雷达设备测量珠峰峰顶冰雪高度。
D.在2020珠峰重测中,人工测绘已被现代测量技术取代。
2.“黑科技”是本次珠峰测量的一大看点。
根据要求,回答下面问题。
(7分)
(1)借助下边一组问题,简要解释什么是“黑科技”。
(2分)
Q1:
材料中的“黑科技”有哪些?
Q2:
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Q3:
它们发挥什么作用?
(2)这组问题对你理解“什么是黑科技”有怎样的帮助?
结合材料,加以阐述。
(5分)
3.关注重复出现的词语能帮你读懂编者的意图。
结合材料,联系下面“词云图”中圈画的关键词,推究编者意图。
(5分)
说明:
词云图中字体越大,表示该词语在材料中出现的次数越多。
4.新华社珠峰重测直播节目中提到:
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
小学生小越看后产生疑惑:
汪洋大海是怎么变成世界屋脊的?
依据下面四幅图,按要求写一段话,帮他解惑。
(10分)
[写作要求]①语言得体,条理清晰;②正确书写汉字,准确使用标点,规范运用语言;③120字左右;④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12分)
材料一
近5年来,我国有6000多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了4%以下,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目前,我国仍有3000万左右的农村贫困人口,下一阶段的任务仍很艰巨。
要确保实现到2020年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攻克深度贫困堡垒,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在“准”和“实”上下功夫,确保脱贫攻坚目标顺利实现。
(摘编自曾国安、李伟航《精准扶贫要在“准”和“实”上下功夫》)
材料二
农业生产中面临着一系列的风险和困难,通过哪些途径来解决困难,保证农民的收益?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说:
“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农业生产缺资金、贷款难。
解决资金缺乏的难题,应该建立一个多渠道、低成本、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投融资机制,通过财政资金,广泛引导国内外的民间资本参与到农业、农村的发展中来。
二是没有好的品牌,农产品价格上不来。
从品牌发展的角度看,现在中央已经在实施品牌兴农战略,名优的品牌能够获得较高的价格,使农民能够收入更多。
现在还存在一些问题,由于监管不严,很多冒牌、贴牌的农产品很流行,包括五常大米、阳澄湖大闸蟹、西湖龙井等,这些冒牌、贴牌的行为严重影响了品牌兴农战略的实施,必须要加强监管。
三是缺乏一个稳定的机制,来确保农民的收入增长。
建立一个稳定的机制,确保农民收入的增长。
比如通过订单农业,减少农产品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根据市场需求来安排农产品生产,稳定农产品价格。
通过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扩大农业的保险面,提高保险的赔付率,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
(摘编自《谁在种地?
农民种地有哪些后顾之忧?
》,有改动)
材料三
如今,各行各业都在积极响应“互联网+”政策,互联网正深刻改变着各个行业,尤其是像农业这样相对落后的传统行业,借助互联网之力实现行业的跨越式发展和变革成为可能。
近年来,互联网农业正在蓬勃兴起。
农业与互联网的融合是将互联网技术与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产业链环节结合,加速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现代农业的步伐,实现农业发展的科技化、智能化、信息化,这是传统行业与新思维的碰撞,更是时代发展的潮流。
“互联网+农业”不仅推进了农业的标准化与规范化,节省了人力成本,同时提高了品质控制能力,增强了自然风险抗击能力,更是打开了农产品销售的空间。
互联网助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越来越多的互联网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销售领域,带动农业走出困境,创新产供销模式,创造出更高的价值。
(摘编自《“互联网+农业”的六种实现途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实现3000万左右的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是我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下一阶段的目标,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目标。
B.农业生产面临着一系列的风险和困难,因而降低风险,解决困难,是保证农民收益的关键,也是促进农业发展、维持农村稳定的关键。
C.农业与互联网的融合是传统行业与新思维的碰撞,更是时代发展的潮流,促使相对落后的农业借助互联网实现了行业的跨越式发展和变革。
D.“互联网+农业”对农业的标准化与规范化、人力成本、品质控制、抗击自然风险、农产品销售都有好处,会让农业创造出更高的价值。
2.材料二的选文标题是“谁在种地?
农民种地有哪些后顾之忧?
”,材料三的选文标题是“‘互联网+农业’的六种实现途径”,各有什么特点?
(4分)
3.以上三则材料,对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提供了哪些合理化建议?
请简要概括。
(6分)
三、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10分)
材料一
2020年4月28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4.23亿,较2018年底增长110.2%,占网民整体的46.8%。
报告指出,因年初以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国大中小学校推迟开学,2.65亿在校生普遍转向线上课程。
面对巨大的在线学习需求,行业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
数据显示,疫情期间多个在线教育应用的日活跃用户数达到千万以上。
材料二
材料三
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
全新的学习中心,会像淘宝一样出现。
基于“互联网+”的教育,需要颠覆传统的教育结构与模式,对学校形态进行新的设计。
我认为,未来学校将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需要打破现在的学校格局,承认线上学习的合法性。
目前,教师、教材、教室的“三教”中心格局相当稳定,这个教育铁三角格局不变,教育界的“淘宝”公司就无法登场。
未来学校中,校内外资源应该互通。
教育资源只要是高品质的,不一定要分校内校外,两者应该打通,合二为一。
要打通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甚至没有必要再把教育机构分成培训机构、学校、网络机构,所有的机构都可以变成学习中心。
其次,建立教育的国家标准和国家教育资源库。
教育的很多问题是因为我们的标准有问题。
现在的课程标准和教育内容太深太难,知识结构太庞大,大部分学生陪着少部分学生学习。
这种模式需要打破,国家只需要设定一个最基本的要求,保证学生的基本读写能力。
最后,建立基于互联网的教育考试评价制度。
评价和考试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风向标,现在的评价技术太落后。
贴标签、选拔、淘汰的考试评价机制要有变化。
在学习的早期过程中,可以用大数据等自动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作为评价的依据。
在记录过程中,大数据要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点缺陷,及时帮他们改进。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要说明的主要内容。
(4分)
2.概括材料三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关于在线教育的主要观点。
(2分)
3.请结合材料和自身在线学习的体验对在线教育发展谈谈看法。
(4分)
四、[2020·黔东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12分)
材料一
地摊经济是指通过摆地摊获得收入来源而形成的一种经济形式。
2020年5月27日中央文明办明确,在2020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
6月1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山东烟台考察时表示:
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和“高大上”一样,是中国生机。
(摘编自XX百科《地摊经济》)
材料二
地摊经济的突然火爆不能不说与今年的疫情有关,通过恢复地摊经济这种最便利、最有效的方式提高底层经济活力被认为是当务之急的方式。
地摊具有创业门槛低、失败风险低、商品价格低的特点,“地摊经济”确实可以起到促进就业、增加消费的作用。
两会期间,人大代表杨宝玲建议,在进一步加强规范城市管理的同时,因地制宜,释放“地摊经济”的最大活力,给予“地摊经济”合法地位。
这一提议被认为是建议地摊经济合法化,同时将地摊经济合法化推向了高潮。
(摘编自《地摊经济火爆,对地摊为什么爱恨交加?
地摊经济如何规划和重构?
》)
材料三
地摊经济一放开,不少地方出现了“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景象。
比如,近期成都等地放开马路经济,给流动摊贩“松绑”。
截至5月28日,成都市设置临时占道摊点、摊区2230个,允许临时越门经营点位17147个,允许流动商贩经营点20130个,增加就业人数10万人以上,复苏了城市烟火气,也让经济逐渐恢复景气。
但是,热话题也需冷思考,面对遍布大街小巷的地摊,也有人担心会不会阻碍交通,商品质量如何得到保证,食品和环境卫生问题如何解决。
这些担心绝非多余。
过去,一些城市的监管者过于苛刻,对摊贩缺乏起码的包容,而现在,一些地方又过于宽松,缺乏基本的治理。
从一些媒体披露的场景看,有些地摊存在脏乱差等问题,满目狼藉,确实令人不敢恭维。
热度不减的地摊经济,会不会被紧急叫停?
如何跳出“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
这是大家都很关心的话题。
“该管起来就能够迅速地管起来,该放开又能够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