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 治重点.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25082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X 页数:129 大小:167.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政 治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9页
考研政 治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9页
考研政 治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9页
考研政 治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9页
考研政 治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研政 治重点.docx

《考研政 治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政 治重点.docx(1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研政 治重点.docx

考研政治重点

社会主义经济学

**重点:

**J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述的关于未来社会的基本经济特征。

马克思、恩格斯在揭示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的客观必然性的同时,预测了未来社会的基本经济特征。

1、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

只有在生产资料被全社会共同占有的条件下,人们才能真正成为自然和历史的主人,人类社会才能真正从必然王国进入到自由王国。

2、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

阶级对立和社会发展的无政府状态是由私有制造成的,因而消灭私有制是建立未来自由人联合体的根本途径。

3、尽快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

只有更快地发展生产力和创造相应的物质条件,才能为建立一个以全面自由发展为目的的新社会创造现实的基础。

4、消灭商品货币关系,对全部生产实行有计划的调节。

一旦社会占有生产资料,商品货币关系将被消除,整个社会生产由计划调节。

5、在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要实行按劳分配。

共产主义社会分为高级和低级两个发展阶段。

高级阶段实行按需分配原则;低级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原则。

**J5中国渐进式改革成功的主要原因。

我国持续20多年的经济增长、综合国力的显著提高以及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明显提高都显示渐进式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我国渐进式改革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第一,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在公有制为主体条件下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按劳分配为主的条件下采用多种分配方式,从而既坚定不移地推进市场化进程,又使社会主义制度适应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二是按照“三个有利于”标准来判断改革的成效,即是否越来越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越来越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越来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三是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在稳定与发展中积极推进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

四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适时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包括政府职能的转变,推行政治民主化等。

**J10体制转轨中的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创新。

治理结构原来是法律用语,意为公司权力机关的设置、运行及权力机关之间的法权关系。

后来经济学家在讨论企业的起源及企业与市场的关系时借用了这一术语,作为契约制度的替代用语,即市场是一套治理市场交易关系的机制,而企业是一套治理企业交易关系的机制。

解决两权分离条件下的代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出路就是要实现企业治理结构的创新,目的是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责权利关系,保证企业的决策效率。

企业治理结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内部治理结构的创新。

为了保护所有者的权益和监控代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需要通过企业内部的权利安排,尤其是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配置,形成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

其核心是通过特定的治理结构和治理程序,在所有者、经营者和生产者之间形成相互合作、自我约束、相互制衡的机制。

具体来说,就是所有者在充分获取代理人行为信息的基础上,设计出最优化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明确经营者的责权利,并给予其最佳的行为激励,使经营者为实现所有者的最大化利益而努力工作。

2、外部治理结构的创新。

一个企业在营运过程中由于主客观的原因,会显露出企业经营陷入危机的信号。

为了实现资本保全,相关利益者就会通过相机治理程序。

**J11按劳分配的实质和意义。

(同L“社会主义经济中的按劳分配原则。

”)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条件下,一方面,生产资料归社会占有,人们在生产资料的占有上处于平等地位,任何人都不能凭借生产资料的垄断占有获得特殊的经济利益,劳动成为他们获得社会产品的唯一依据;另一方面,由于存在社会分工,劳动还主要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劳动者必须以各自付出的劳动量为基础分配个人消费品。

意义:

第一,它用劳动代替了资本,使劳动成为占有社会产品和获得收益的唯一依据。

它体现了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中人们在占有生产资料上的平等关系,从而为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制度基础。

第二,它用劳动的尺度代替了需要的尺度,承认个人能力和与此相关的利益差别是个人天然的权利,从而为社会主义经济的有效运行提供了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第三,按劳分配中体现的劳动者之间的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关系与商品等价交换具有形式上的一致性,反映了劳动者之间经济利益以及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差别。

第四,社会主义经济中的按劳分配要求不同的个人和不同的企业之间具有明确的利益边界和产权边界,要求企业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这为公有企业产权关系的明晰化和经营行为的市场化奠定了基础。

**J12收入分配中的平等与效率之间的关系。

对于收入分配中的平等,可从两个方面加以理解:

一是初次分配过程中的平等,它反映的是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二是再分配过程中的平等,它反映了再分配过程中社会各阶层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平等的实质是承认不同的劳动者所具有的不同的天赋和不同的工作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产品占有上的差别,实行等量劳动相交换。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这种平等还与劳动者个人竞争计划和自由选择的平等相联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中,市场竞争的结果必然会扩大收入差距,导致两极分化。

因而政府对于收入再分配过程的干预是必要的,这已经成为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政府的一个基本职能。

但是,收入分配过分均等又会影响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降低经济效率。

社会主义社会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和更高的程度上发展生产力,消灭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目标。

社会主义经济既可以通过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在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中实现以按劳分配为基础的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又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国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把再分配中的平等与效率统一起来。

**J1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功能。

(同L“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适度政府干预。

”)

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所面临的艰巨发展任务决定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是十分必要的。

适度的政府干预不仅有利于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转,而且能够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在以下方面发挥程度不同的作用(功能):

1、提供公共服务。

对内职能主要包括从事公共道路等方面的建设和投资,保障国内治安;对外职能主要是军队建设、维护领土完整与主权独立维持一个有利于国内经济建设的和平国际环境。

2、维护市场秩序。

国家通过经济立法和司法,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3、直接参与某种经济活动。

如投资于公共设施,克服市场失灵问题。

4、财政功能。

通过财政支出实现一定的经济政策目标。

5、进行制度创新。

政府应不失时机地推进改革,实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

6、影响收入分配。

防止两极分化,努力实现公平目标。

7、政府对资源合理利用的影响。

控制环境污染、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采等。

8、财政、货币政策目标。

国家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9、必要的行政控制。

即国家凭借政权力量直接控制经济活动。

**L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第1点即L“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答案)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因此,生产资料的所有制结构也具有了多元化的特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为特征的。

第一,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1)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2)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具有关键性作用。

(3)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有重要的作用。

第二,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1)非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

(2)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而不是相互对立的。

2、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的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以公有制为主要求实现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而在非公有制经济中,按生产后要素分配就是生产要素私人所有制在经济上的实现,即资本得利息、劳动得工资、土地得地租。

(3)这种分配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L2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1、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我们党提出了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表明:

第一,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不发达阶段。

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出发,我们党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2、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

(1)改革性质:

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传统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实现中国经济及社会的现代化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2)改革方式:

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一切从实际出发,把改革、发展和稳定结合起来,循序渐进地向前推进。

(3)在判断改革成效的标准上,就是要遵循“三个有利于”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4、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相结合的新的体制,就是要使市场机制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我们党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和政策。

如: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等等。

5、关于对外开放的理论。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在大胆借鉴和学习资本主义先进经验的同时,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

**L4中国渐进式改革的实质和特征。

(包含J“宪法制度对于改革道路的决定作用”和J“渐进式改革方式的特点”。

中国的渐进式改革和苏联东欧的激进式改革的根本差异不是市场化的方式或方法问题,而是改革的性质和目标的问题。

中国的渐进式改革是在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的市场化。

宪法制度对于改革道路的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宪法制度的内容决定了改革的内容。

宪法制度是一个社会基本的经济和政治制度,是制定规则的规则,它规定了一个社会生产、分配和交换的基本规则,以及国家政体的性质、政治组织的相互关系和居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

宪法制度不同,具体的制度安排就会产生显著的差异。

中国的渐进式改革的根本特点是:

它是在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的,在经济制度上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在政治制度上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2、宪法制度的变化决定了改革的方式。

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根本特点在于,它对于原有的宪法制度没有采取推倒重建的“革命”性做法,而是在原有宪法制度的基础上通过边际性调整,逐步修改原有宪法制度的内容,赋予社会主义制度以新的含义。

中国自上而下的渐进式改革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自下而上层层推进改革;

二是增量改革,即在基本不触动原来的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在经济的增量部分率先引入市场机制;

三是先试点后推广,即先在试点单位形成改革经验,然后再在其他单位推广试点经验,以便在改革的不可逆转性与改革的稳定性之间找到平衡点。

**L7国有企业的分类改革战略。

解决国有企业走向市场面临的难题的出路是从功能上区分不同类型的国有企业,并实施不同的改革战略。

1、提供公共产品的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