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轮复习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知识梳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247892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63 大小:89.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一轮复习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知识梳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高考一轮复习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知识梳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高考一轮复习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知识梳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高考一轮复习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知识梳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高考一轮复习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知识梳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一轮复习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知识梳理.docx

《高考一轮复习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知识梳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一轮复习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知识梳理.docx(6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一轮复习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知识梳理.docx

高考一轮复习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知识梳理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知识梳理

一、词语(包括熟语)梳理

[理解下列词语]

1.《荷塘月色》

弥望:

充满视野,满眼。

敛裾:

提着衣襟。

蓊蓊郁郁:

形容树木茂盛的样子。

没精打采:

形容不高兴,不振作。

2.《故都的秋》

混混沌沌:

迷糊不清的样子,模糊一片,不分明。

不能自已:

指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

3.《囚绿记》

涸辙之鲋:

在干涸的车辙里的鲋鱼(鲫鱼)(见于《庄子·外物训。

比喻处在困境中急待救援的人。

急不暇择:

在紧急的情况下来不及选择。

揠苗助长:

揠,拔起。

把苗拔起,以帮助其生长。

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因而误了事。

猗郁:

茂盛的样子。

4.《氓》

二三其德:

二三,不专一。

形容三心二意。

信誓旦旦:

信誓,表示真诚的誓言;旦旦,诚恳的样子。

誓言诚恳可信。

夙兴夜寐:

早起晚睡,形容勤劳。

5.《孔雀东南飞》

彷徨:

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道往哪个方向去。

寿比南山:

寿命像终南山一样长久。

用于对老年人的祝颂(多跟“福如东海”连用;南山:

指终南山,在陕西西安南)。

《诗经·小雅》“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

6.《兰亭集序》

崇山峻岭:

高而险峻的山岭。

游目骋怀:

游目,远眺;骋怀,放开胸怀,往远处想。

纵展眼力,开畅胸怀。

放浪形骸:

行为放纵,不受世俗礼法的束缚。

7.《赤壁赋》

沧海一粟:

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非常渺小。

杯盘狼藉:

杯盘等放得乱七八糟,形容宴饮后桌上凌乱的样子。

8.《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訾詈:

指责,诋毁,谩骂。

以身作则:

用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

刮目相见(看):

用新的眼光来看待。

语出《三国志·吴志·吕蒙传》: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终南捷径:

唐代卢藏用曾经隐居在京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借此得到很大名声而做了大官(见于《新唐书·卢藏用传》)。

后来用“终南捷径”借指求宫的最近便的门路,也泛指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

束之高阁:

把东西捆起来,放在高高的架子上面,指扔在一边,不去用它或管它。

责无旁贷:

贷,推卸。

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

开诚布公:

诚意待人,坦白无私。

规行矩步:

形容举动合乎规矩,毫不苟且。

也比喻墨守成规,不知变通。

旁稽博采:

表示从多方面考察、吸收各家长处之意。

毁誉参半:

毁谤和赞誉各占一半。

潦草塞责:

潦草,草率,不精密,不认真;塞,搪塞。

形容做事敷衍了事,马马虎虎,不负责任。

9.《我有一个梦想》

不能自拔:

指自己无法从某种情况中解脱出来。

情同骨肉:

情谊深厚,如同至亲。

骇人听闻:

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

义愤填膺:

胸中充满义愤。

安之若素:

对于危困境地或异常情况,一如平时,泰然处之。

心急如焚:

心里急得像火烧一样,形容非常着急。

息息相关:

息,呼吸时进出的气。

呼吸相互关联,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

无济于事:

济,补益,帮助。

对于事情没有什么帮助;对于解决问题没有什么作用。

摇摇欲坠:

形容非常危险,就要掉下来或垮下来。

不言而喻:

喻,了解,明白。

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气壮山河:

形容气概像高山大河那样雄伟豪迈。

汹涌澎湃:

(水)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滚;澎湃,大浪互相撞击。

波涛奔腾冲击。

形容声势浩大,不可阻挡。

10.《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繁芜丛杂:

指繁多杂乱的文字。

豁然开朗:

豁然,开阔或通达。

形容由狭窄昏暗变得开阔光亮;也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浅尝辄止:

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对知识、问题等不做深入研究。

坚忍不拔:

形容信念坚定,意志顽强,不可动摇。

永垂不朽:

(姓名、事迹、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

卓有成效:

卓,卓越;突出。

成绩、效果显著。

坚韧不拔:

拔,动摇;改变。

形容信念坚定,意志顽强,不可动摇。

11.“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

中流砥柱:

中流,河流中央;砥柱,黄河三门峡东的石山。

比喻坚强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就像立在黄河激流中的砥柱山(在三门峡)一样。

哗众取宠:

哗,虚夸;宠,宠信。

用言论行动迎合众人,以博得好感或拥护。

天衣无缝:

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形容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严密,没有一点儿破绽。

得陇望蜀:

东汉光武帝刘秀下命令给岑彭:

“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

”叫他平定陇右(今甘肃一带)以后领兵南下,攻取西蜀(见于《后汉书·岑彭传》)。

后来用“得陇望蜀”比喻贪得无厌。

居心叵测:

存心险恶,不可推测。

火中取栗:

一只猴子和一只猫看见炉火中烤着栗子,猴子叫猫去偷,猫用爪子从火中取出几个栗子,自己脚上的毛被烧掉,栗子却都被猴子给吃了(见于法国拉·封登[JeandeLaFontaine]的寓言)。

比喻冒危险给别人出力,自己却上了大当,一无所得。

也指冒险行事.使自己蒙受损失。

前仆后继:

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不进老虎洞,怎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历艰险,就不能获得成功。

釜(fǔ)底抽薪:

比抽去锅底下的柴火,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望梅止渴:

曹操带兵走到一个没有水的地方,士兵们渴得很,曹操骗他们说:

“前面有很大的一片梅树林,梅子很多,又甜又酸。

”士兵听了,都流出口水来,不再嚷渴(见于《世说新语·假谲》)。

后来比喻用空想或假象安慰自己。

[对接训练]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近十年来,网络文学创作蔚然成风,出现了一批脍炙人口的精品;但也有许多内容低俗,文字粗劣,让人不堪卒读的作品。

B.家庭环境对儿童的成长意义非凡。

家庭中祖辈父辈在文化艺术、道德情操上对儿童的耳濡目染足以影响他们一生。

C.青年人应该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勤勤恳恳地学习和工作,否则混混沌沌地度过一生,于己于社会都是一个悲剧。

D.随着大中城市城区和交通要道监控探头的全覆盖,犯罪分子关于自己不在现场天衣无缝的谎言往往不攻自破。

【答案】C【解析】C项,“混混沌沌”,迷糊不清的样子,模糊一片,不分明。

这里是指没有理想的青年人糊里糊涂、无知无识地度过一生,应改为“浑浑噩噩”。

A项,“不堪卒读”,形容文章写得凄惨悲苦,令人心酸,不忍读完。

也指文章粗劣,使人难以读下去。

B项,“耳濡目染”,形容听得多见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

D项,“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形容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严密,没有一点儿破绽。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官员的言行具有强大的示范效应,如果党员干部数典忘祖,也去给洋节升温助力,国何以堪?

B.正四风,就是要纠正干部工作与生活中的不良习气。

那种避重就轻、一团和气的民主生活会与正四风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

C.学习的动力在兴趣,学习的主体是学生。

如果学生没有兴趣,即便有再多好为人师的教师,也是无能为力的。

D.教育要讲求科学,要有科学的计划与安排,要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否则,难免犯揠苗助长的错误。

【答案】C【解析】C项,“好为人师”,指喜欢以教育者自居,不谦虚。

含贬义,用在这里褒贬失当。

A项,“数典忘祖”,泛指忘掉自己本来的情况或事物的本源。

B项,“一团和气”,原指和蔼可亲,现多指态度温和而缺乏原则。

D项,“揠苗助长”,用来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也说拔苗助长。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有一个按部就班的过程,越是肯耐心细致、一步一个脚印前进,就越能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或能人。

B.医患关系的紧张许多时候都是由信息不对称,沟通不畅导致的。

其实,医患的任何一方只要肯设身处地地换位思考,就可以消弭矛盾。

C.小张是一个不甘平庸的人,二十年前就辞去单位的工作自主创业,到南方打工,至今杳如黄鹤。

D.电信诈骗屡屡发生,与犯罪分子狡诈、群众缺乏防范意识大有关系,而打击犯罪执法部门义不容辞。

【答案】D

【解析】D项,“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

执法部门打击犯罪是职责所在,应该为“责无旁贷”。

A项,“按部就班”,按照一定的条理,遵循一定的程序。

B项,“设身处地”,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境遇中。

C项,“杳如黄鹤”,形容没有消息或下落不明。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制定政策不能总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唯有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才能矫枉过正,根治腐败。

②中国需要在国际平台上做一个有相当规模的展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西方艺术界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管见所及。

③给长辈祝寿最好的方式是孝敬是陪伴,是发诸内心的嘘寒问暖,远比喊“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这类空话实用得多。

④他在家里不声不响,妻子总是觉得他木讷,把他当成个闷葫芦,但在社会上他却玲珑剔透,无论做什么事总是一点就通。

⑤刚刚还是烈日当头照,一转眼,老天爷的脸一沉,狂风怒吼,大街上尘土飞扬,整个城市瓦釜雷鸣,紧接着瓢泼大雨倾泻而下。

⑥离婚率上升并非和谐社会之福,对于那些朝秦暮楚、二三其德的婚姻过错方,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时要予以惩戒或谴责。

A.①②④B.①②⑤

C.②④⑤D.③④⑥

【答案】D【解析】①矫枉过正:

纠正偏差做得过了头。

不合语境。

②管见所及:

指从管子里看东西,指见识浅陋。

常用于自谦。

不合语境。

⑤瓦釜雷鸣:

比喻无德无才的人占据高位,煊赫一时。

不能用于描写自然环境。

③嘘寒问暖:

嘘寒,呵出热气使受寒的人温暖。

形容对别人的生活十分关切。

④玲珑剔透:

形容器物精巧,孔穴明晰,结构奇巧巧(多指镂空的工艺品和供玩赏的太湖石等);也形容人聪明伶俐。

⑥二三其德:

形容三心二意。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政府各部门想要改进工作、开拓局面,就应该问计于民,集思广益,把群众的智慧融汇到我们的决策与行动之中去。

②古往今来不少天资聪颖的人之所以难成大器、难堪大用,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自恃聪明,遇事总想走终南捷径,不肯下苦功夫。

③人体炸弹或许威力不大,但以牺牲肉体为代价的做法却极其残忍,就恐怖手段而言,恐怕无出其右了。

④自从《阿凡达》上映以来,网友对它的评论一直不曾间断。

这些评论见解深刻,语言犀利,真可谓是针芥相投。

⑤对于中国球迷来说,姚明去美国打球可能是件大事,可对于美国篮球巨星来说,他也许只是个不足齿数的小人物。

⑥一些学校将奥数作为选拔优秀学生的必要条件,为了让孩子能上好学校,一些家长趋之若鹜,送孩子上奥数班,以增加上重点中学的几率。

A.③④⑥B.①③⑥

C.②④⑤D.①②⑥

【答案】D【解析】③无出其右:

没有人能超过他(古人以右为尊)。

褒词贬用。

④针芥相投:

磁石能引针,琥珀能收芥,常比喻人相互投契。

不可误用为见解深刻,言辞犀利。

⑤不足齿数:

数不上,或不值得一提,表示极端轻视。

语意过重,感情色彩错。

①集思广益:

集中众人的智慧,广泛吸收有益的意见。

②终南捷径:

借指求官的最近便的门路,也泛指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

⑥趋之若鹜:

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形容许多人争着去追逐某种事物(含贬义)。

6.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特殊的题材与对人物入木三分的刻画,令《蒋公的面子》自2012年5月份公演以来已经上演58场,几乎场场爆满,创造了校园戏剧演出的奇迹。

②父母因幼儿沉溺网吧屡教不改而施以暴力造成儿童意外死亡的案件时有发生,这种不教而诛的行为是法律不容许的。

③中国政府一再申明,南海问题应由当事国充分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域外国家不容置喙。

④文艺创作要接地气,电视剧的创作更要贴近百姓的生活,反映人民的愿望,要做到不咸不淡、老少咸宜。

⑤随着比赛情况的变化,他们介绍场上气氛时……开始使用起“混战”“白热化”“球台上的原子爆破”等骇人听闻的字句。

⑥《黄雀记》这部小说向读者展示出了极大的荒诞,作者恰是力图以这种寓庄于谐的荒诞,来揭示世俗中不同人性最隐蔽的一面。

A.③④⑥B.①③⑥

C.②④⑥D.①②④

【答案】B【解析】②不教而诛:

平时不进行教育,犯了错误就予以惩罚。

文中已有屡教不改,所以前后矛盾。

④不咸不淡:

指平平淡淡,普普通通;也指冷言嘲笑(含贬义)。

用在这里不合语境。

⑤骇人听闻:

使人昕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

此处应该为“耸人听闻”。

①入木三分:

形容书法刚劲有力,也用来形容议论、见解深刻。

③不容置喙:

指不容许别人插嘴说话。

⑥寓庄于谐:

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来说明事理,使人在轻松和愉悦中感受其深刻的蕴含。

二、文化知识

[教材内容]

“风”“雅”“颂”: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风有15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歌。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赋”“比”“兴”:

是诗经主要的三种表现手法。

“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相当于我们常用的排比修辞方法。

“比”,类比,相当于我们常用的比喻修辞方法。

“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相当于我们常用的象征修辞方法。

卜:

用火烧龟板,根据龟板上的裂纹推断祸福。

筮:

用蓍草的茎占卦。

体:

卜筮的卦象。

总角:

古代少男少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

狁:

猃狁。

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

绳墨:

木匠画直线用的工具,俗称墨斗,比喻准绳、准则。

长跪:

指挺直上身而跪,表示恭敬。

流觞:

把盛酒的杯浮在水面从上游放出,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面前,谁就取来饮酒。

朕:

第一人称代词,自秦始皇起专用作皇帝的自称。

妾:

旧时妇女谦卑的自称。

伏惟:

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

某:

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或在“某”上冠姓,以后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

根据书稿编的文集,也常保留“某”的字样。

诗书:

古代常指《诗经》和《尚书》。

东家:

旧时称聘用、雇用自己的人或称租给自己土地的人,有时也泛指邻近人家。

初七:

指农历七月初七,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乞巧。

下九:

古人以农历每月的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在汉代,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结发:

指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

府君:

汉代称太守为“府君”。

青庐:

用青布搭成的篷帐,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这种风俗。

合葬:

指夫妇两人死后合葬在一个坟墓里。

黄泉:

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在迷信说法中指阴间。

癸丑:

古人常用“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字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

朔:

农历每月初一。

望:

农历每月十五日。

既望:

指农历十六日。

晦:

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斗牛:

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我国古代为了观测天象及日、月、五星的运行,选取二十八个星官作为观测时的标志,称为“二十八宿”。

它又平均分为四组,每组七宿,与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和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龟蛇合称)等动物形象相配,称为“四象”。

修禊事:

禊,一种祭礼。

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三国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再用“巳”日。

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灾。

庐冢:

也作“庐墓”。

指古人在服丧期间,于父母或师长的坟墓旁搭建的守护的房舍。

“庐”,房屋;“冢”,坟墓。

《说文解字》:

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和考证字源的字书,简称《说文》,作者是东汉许慎。

杜康:

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酿酒始祖”,后代以“杜康”指代酒。

[对接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丧服是居丧的衣服。

由于生者和死者亲属关系有亲疏远近的不同,丧服和居丧的期限也各不相同。

丧服分为五等级,也称“五服”。

B.守丧的“五服”依次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斩衰、齐衰皆用熟麻制布制作,大功、小功、缌麻则逐次变为稍生的细麻布制作。

由斩衰到缌麻,生者与死者的关系逐渐疏远。

C.五服也指古代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五等服式,古人也将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自身这五代血亲关系称古书上常见车马并举。

战国以前,车马是相连的,没有无马的车,也没有无车为五服,而这与守丧的五服是存在关联的。

D.从古代丧服中可看出重男轻女、重嫡轻庶的特点。

妻为夫居丧三年,夫为妻服丧只有两年。

庶子为嫡母服丧三年,但嫡子不为庶母服丧,后来改为服丧一年。

【答案】B【解析】斩衰、齐衰皆用粗而生的麻布制作,大功、小功、缌麻则用逐次变细的熟麻布制作。

丧服越粗重,身份越重要。

2.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古时,宫与室是同义词,其细微区别在于,宫是总名,指整所房子,外面有围墙包着,室只是其中的一个居住单位。

秦汉以后,只有王者所居才称为“宫”。

B.古代主要建筑物的内部分为堂、室、房。

朝南的前部分是堂,不住人。

堂的后面是室,住人。

室的东西两侧是东房和西房。

C.古人席地而坐。

堂上的座位以“北面”(面朝北)为尊。

室内的坐位以朝东为尊。

《鸿门宴》中有“项王、项伯东向坐”,可见当时项王的强势。

D.“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古人筑墙很早就运用版筑技术。

所谓版筑就是筑墙时用两块木板相夹,中间装泥土捣紧,筑毕拆除木板,就成了一堵墙。

【答案】C【解析】堂上的座位以“南面”(面朝南)为尊。

3.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书上常见车马并举。

战国以前,车马是相连的,没有无马的车,也没有无车的马。

《论语》“乘肥马,衣轻裘”,就是说乘肥马驾的车,穿质地轻暖的皮袄。

B.古人说“服牛乘马”,可见马车之外还有牛车。

马车古名大车,是供贵族出行和作战用的;牛车古名小车,一般只用来载运货物。

C.古代马车的车厢叫“舆”,这是乘人的部分。

古人乘车时站在车舆里的,叫做“立乘”。

舆前部的横木是可以凭倚的扶手,叫做“轼”。

D.古代马车车轴是一根横梁,上面架着车舆,两端套上车轮。

轮的两端露在毂外,上面插着一个三四寸长的销子,叫着辖,不让车轮外脱。

“管辖”之意由此引申而来。

【答案】B【解析】马车古名小车,牛车古名大车。

4.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轫,不是车子的组成部分,而是阻止车轮移动的一块木头。

行车前先要把轫移开,所以启程称为“发轫”。

引申开来,事情的开端也叫“发轫”。

B.古人乘车尚左(以左方为尊),尊者在左,御者在中,另有一人在右陪乘。

陪乘者叫“骖乘”,也叫“车右”,充当警卫职责。

《鸿门宴》中樊哙就充当过沛公刘邦的车右。

C.战场上乘车,主帅居中自掌旗鼓,御者在左,另有一人在右保护主帅。

一般兵车则是御者居中,左边甲士一人持弓,右边甲士一人持矛。

D.古代驾车的马如果是三匹或四匹,则有骖服之分。

两旁的马叫骖,中间驾车辕的马叫服。

另一说法是服马左边的马叫

,右边的叫骖。

《滕王阁序》中有“俨骖

于上路”之句。

【答案】D【解析】服马左边的马叫骖,右边的叫

5.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古的粮食作物有“五谷”“六谷”“百谷”之说。

五谷是稷、黍、麦、菽、麻。

六谷较五谷多了稻。

这显然是因为水稻是南方作物,后来才传到北方。

至于百谷,只是泛称。

B.稷是小米,又叫谷子。

稷在古代很长一段时期内是最重要的粮食。

古人以稷代表谷神,和灶神合称“社稷”,并以之代表国家。

C.黍是现代北方所说的黍子,又叫“黄米”。

《诗经》里常见黍稷连称,可见黍在上古也很重要。

上古时代,黍被认为是好吃的粮食,《论语》中有“杀鸡为黍而食之”。

D.粮食炒成干粮叫糇,也叫糇粮。

“粮”字本身也指的是干粮,行军或旅行时才吃。

所以《庄子·逍遥游》说:

“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答案】B【解析】“社”指土神。

二、填空题

1.下面是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将正确的内容填入括号内。

①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朝。

②“正统”为明朝第六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镇登基后的年号。

从()帝起开始有年号,从此以后,新皇帝即位,都要确定自己的年号,一个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

③()本是帝王所乘的车,亦用为帝王的代称。

④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代指官员()回家。

【答案】①清②汉武③驾④辞职

2.下面是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将正确的内容填入括号内。

①字,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含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如司马迁字子长,李白字太白,苏轼字()。

②玉玺,专指皇帝的玉印。

()以来,皇帝所用的印章称为玺,臣民所用的印章只能称为印。

③表,是封建社会臣子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特殊文体,如《出师表》《()》。

④朔日,指农历每月的第一天;望日,指农历小月十五,大月十六;晦日,指农历每月的()。

【答案】①子瞻②秦汉③陈情表④最后一天

3.下面是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将正确的内容填入括号内。

①“崩”指帝王的死。

而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或卒,庶人死曰死。

②“称制”指君主制时代在嗣君年幼、无法亲自听政的时候,由皇后、皇太后或()等女性统治者代理皇帝执掌国政。

③“仗节”是手执()的意思,古代在大臣出使或者大将出征的时候,皇帝授予他们符节,以此作为凭证和权力的象征。

④“()”是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通过这种形式朝廷可以取得一些军饷和税粮。

【答案】①不禄②太皇太后③符节④屯田

4.下面是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将正确的内容填入括号内。

①荫,指庇荫,封建时代因父祖有功勋或担任官职而推恩给予子孙入学、受封或任官的特权。

成语“封妻()”,说的就是这种现象。

②金鼓,即四金和六鼓,是古代交战用于指挥进退的铜锣和军鼓,代表行军与战斗的信号,“击鼓”用以(),“鸣金”用以()。

③路,()时代行政区域名,是仿照唐代的“道”而置,初为监察区,后转为行政区。

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元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府。

④擢,拔也,指(),《后汉书·公孙述传》中有“程乌、李育以有才干,皆擢用之”,又如:

擢引(提拔)、擢任(提拔任用)、擢拜(提拔授官)等。

【答案】①荫子②进军收兵③宋元④升官

5.下面是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将正确的内容填入括号内。

①在古代,名和字是不同的称号:

名是一个人在成年之前,由长辈为其所取的称呼。

而字,则是他()的称呼。

②古代男子年龄到了二十岁才加冠取字,有“字”之后,“字”就在社交场合被广泛应用。

不直呼其名,而称对方的字,主要出于()的考虑。

③古代名与字的双轨制自周代形成以来,延续了几千年,清末民初以后,字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有()。

④古人的“名”与“字”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或字义相近,相互注释;或连义推想,互相补充;或(),对比鲜明。

【答案】①成年后步入社会时②尊重③笔名(艺名)④反义相对

三、古文阅读

[通假字]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作解释。

《诗经》两首

《氓》

1.匪来贸丝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匪,通“非”,不是。

2.于嗟鸠兮,无食桑葚_______________

【答案】于,通“吁”,感叹词。

3.士之耽兮,犹可说也_______________

【答案】说,通“脱”,脱身。

4.淇则有岸,隰则有泮_______________

【答案】泮,通“畔”,边岸。

《采薇》

5.曰归曰归,岁亦莫止_______________

【答案】莫,通“暮”,年末。

6.彼尔维何?

维常之华______________

【答案】尔,通“

”,花盛开的样子。

7.岂不日戒,

狁孔棘________________

【答案】棘,通“急”,紧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