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高考历史 高考真题+模拟新题P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247382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64.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战高考历史 高考真题+模拟新题P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备战高考历史 高考真题+模拟新题P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备战高考历史 高考真题+模拟新题P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备战高考历史 高考真题+模拟新题P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备战高考历史 高考真题+模拟新题P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备战高考历史 高考真题+模拟新题P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docx

《备战高考历史 高考真题+模拟新题P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战高考历史 高考真题+模拟新题P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备战高考历史 高考真题+模拟新题P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docx

备战高考历史高考真题+模拟新题P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P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P1 希腊先哲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16.O2,P1[2013·山东卷]下列关于李贽思想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都具有思想启蒙意义

B.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C.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

D.都宣扬了个性自由和解放

16.C [解析]本题以明代李贽思想和文艺复兴思想的对比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对相似历史现象的比较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分析,A、B、D三项都是二者的共同点。

文艺复兴思想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但李贽是开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代表,C项错误,符合题意。

15.P1[2013·江苏卷]某学者评价启蒙运动说:

“‘进步’实际上已经成为哲学家的一种意识形态,他们坚信自然科学将会让人类更有力地支配整个世界,而人类理性则引领每个人走向自由,并建立起一个繁荣、公正、平等的社会。

”引文所想表达的深层含义是(  )

A.理性思考引领社会进步

B.哲学意识支配世界繁荣

C.近代科学追求王权公平

D.启蒙运动倡导阶级平等

15.A [解析]本题以材料形式考查了启蒙运动,旨在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对历史知识再认再现的能力。

由题干中的信息“人类理性……建立……繁荣、公正、平等的社

会”即可选出A项;B项的表述与题干中的信息“自然科学……支配整个世界”不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启蒙运动为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故C项中“追求王权公平”、D项中“倡导阶级平等”的表述与其不符。

19.P1[2013·广东卷]欧洲某个时期崛起了一个富有的阶级,他们成为教会之外新的艺术资助人。

于是,艺术家创作的重点转向宗教题材以外的、表达人物内心的肖像画。

这里的“艺术家”是(  )

A.文艺复兴时期画家

B.19世纪现实主义画家

C.法国印象主义画家

D.20世纪现代主义画家

19.A [解析]本题以绘画内容切入考查对文艺复兴运动的理解,考查考生史料分析能力和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题解题的关键信息是“艺术创造的主要内容是表达人物的内心的作品”,这是文艺复兴时期作品的

特色。

现实主义绘画侧重于表达现实生活,不是内心世界;印象画派侧重于把“光”和“色彩”作为绘画追求的主要目的,尤其着重于光影的改变、对时间的印象;现代主义画派表达的是现代人们的精神创伤,

感觉到他们对现实生活消极、悲观和失望的情绪,感觉到

他们思想中强烈的个人主义和虚无主义。

39.P1P2[2013·浙江卷]1750—1850年是西方文明突飞猛进的重要阶段。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75年北美爆发独立战争,1789年法国爆发大革命,西方民主政治开始在欧美大国确立。

法国学者托克维尔进行研究,先后写成《论美国的民主》和《旧制度与大革命》,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见解。

材料二 ……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资产阶级)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创立了巨大的城市……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随着资产阶级即资本的发展,无产阶级即现代工人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得到发展……基督教思想在18世纪被启蒙思想击败……——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8年)

材料三 在1750年,中西方的差距并不大;到了1850年,双方的差距不啻天壤之别。

这不仅是中西方的差距,也是东西方的差距。

到19世纪中期,印度完全沦为殖民地,埃及岌岌可危,地跨欧亚非的奥斯曼帝国风雨飘摇,伊朗横遭列强干涉。

关于中西方差距拉大的原因,学术界现有三大基本观点:

①主要是中国落后了;②关键是西方腾飞了;③在中国落后的同时,西方腾飞了。

——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整理

(1)这一阶段前,西方已开始变革。

试列举14—16世纪意大利、16世纪德国和17世纪后期英国出现的变革事件,并分别概括其历史意义。

(2)近年来,一些学者注重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角度研究历史。

参考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用“五位一体”的思路概括这一阶段西方历史发展的特征。

(3)关于中西方差距拉大的原因,您赞成材料三中的哪种观点?

简要说明理由。

39.[答案]

(1)文艺复兴,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宗教改革,将人们从神权统治中解放出来;光荣革命,英国向君主立宪制转变。

(2)经济:

生产力极大提高。

政治:

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西方民主政治开始确立;马克思主义诞生,开创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

文化:

理性与自由平等思想发展;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兴起,社会:

城市化加快;无产阶级开始显示伟大力量。

生态:

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3)赞成①“主要是中国落后了”。

理由:

时代潮流变了,但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专制主义、小农经济和“天朝上国”的保守观念。

赞成②“关键是西方腾飞了”。

理由:

西方经过一系列变革,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跟西方拉大差距的,不仅有中国,还有其他东方国家。

赞成③“中国落后的同时,西方腾飞了”。

理由:

差距的拉大要考虑双方的因素。

西方经过一系列变革,生机勃勃。

中国基本上依然故我。

[解析]本题以材料形式考查了近代以来西方的思想解放运动、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等知识点,旨在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对历史知识再认再现的能力。

(1)问为基础知识再现题,根据设问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2)问“经济上”可从工业革命这一角度作答;“政治上”可从资产阶级代议制这一角度作答;“文化上”可从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近代以来西方文学与艺术的发展等角度作答;“社会上”可从城市化进程及阶级关系的变迁等角度作答;“生态上”可从工业革命这一角度作答。

第(3)问为开放性的探究题,应先选择观点,再根据选择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1.[2013·湛江调研]古希腊诗人西摩尼德斯写道:

“德行/住在难攀登的高山/……求知,智慧,向善/才能登上这人性之巅。

”下列观点与该句最为契合的是(  )

                

A.人是万物的尺度B.社会秩序建立在约定上

C.美德即知识D.信奉圣经,献身上帝

1.C [解析]理解题干诗歌的主要含义,从“德行”“求知,智慧,向善”“人性之巅”等可以判断强调品德、智慧、善的灵魂,这与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相符,故选C项。

2.[2013·盐城调研]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智者安提丰认为:

“一个人应该以他最有利的方式对待法律。

在众目睽睽之下,他应非常尊重法律。

但当可以自主而又无人在场的情况下,他可以随本性驱动行事……”这表明(  )

A.民主政体下希腊人不受法律约束

B.古代希腊人没有任何法律观念

C.智者学派忽视了社会道德建设

D.智者学派反对法律对人的约束

2.C [解析]本题考查智者学派的局限性。

“但当可以自主而又无人在场的情况下,他可以随本性驱动行事……”反映了智者学派强调个人的随意性,故C正确。

3.[2013·洛阳模拟]古希腊一位哲学家认为:

研究物质世界的构造和法则、探索外界事物的本质不能够说没有意义,但对于哲学家来说,应该有比树木、石头和星辰更有价值的问题,这就是心灵问题、道德问题。

这位古希腊哲学家的其他思想主张有(  )

A.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B.批评雅典的直接民主

C.强调“理念是万物的本原”

D.强调在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3.B [解析]从材料“这就是心灵问题、道德问题”,结合古希腊哲学思想“美德即知识”,可以判断是苏格拉底的思想,与其相关的是B项。

4.[2013·安徽六校联考]阿伦·布洛克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一书中说:

“北欧人文主义传统是宗教改革运动最重要的源泉之一……路德反对牧师的中间角色以及他坚持个人与上帝的直接沟通,很可以被看作是人文主义的自然发展。

”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宗教改革的核心思想是“因信称义”

B.宗教改革首先在北欧地区发生

C.宗教改革与人文主义在思想上完全一致

D.宗教改革吸收人文主义大量的精神要旨

4.D [解析]本题以宗教改革为切入点,考查材料信息的获取与分析归纳能力。

本题型为最佳型选择题。

A项“核心思想”说法错误;B项说法错误;C项“完全一致”太绝对化,故排除;据关键信息“北欧人文主义传统是宗教改革运动最重要的源泉之一”判断,D项正确。

5.[2013·南通模拟]下图为达·芬奇在绘画、人体研究、人体解剖、机械、妇女生理研究等方面取得的成就。

这些成就的取得从本质上说明达·芬奇(  )

A.实现了当时那个时代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

B.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范围广阔而又登峰造极的成就

C.把高度的科学观察、分析和巧妙的艺术构思结合在一起

D.在艺术与科学领域都是新时代的巨人

5.A [解析]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据题干中诸多方面的成就,从本质上看,A项正确。

“登峰造极”的说法是错误的,故B项排除;C项未能体现,说法也是错误的;D项不符合题意。

1.[2013·盐城调研]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伏尔泰说:

“欧洲的王族和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追求财富,而哲学家则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与物质的世界。

”他赞美孔丘“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

他相信儒学是最好最符合人类理性的哲学,并以中国为理想国,提倡以中国文化为标准。

孟德斯鸠、卢梭则指出真实的中国根本不如尊孔人士想象和描述的那么美

妙,他们对中国文化,尤其是无制衡的专制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揭露。

——摘自庞忠甲《论儒学的国际影响》

材料二 16—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

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

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80年来,中国人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认识世界同时又认识自身,其中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

高扬民主和科学之旗,包含着80年中西文化论争所积累起来的认识成果,又体现了认识的一种飞跃,它由古今中西新旧之争而来,又是对古今中西新旧之争的历史概括。

中国人因此而找到了一个最重要、最本质的是非标准,而后才可能有完全意义上的近代中国和近代中国人。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述欧洲启蒙思想家对儒学的态度有何不同。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者之间的本质目的有何相似。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外启蒙思想家提出革新的社会方案有何不同。

分析两者出现差异的经济根源。

 

(3)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说明近代中西方启蒙运动发展的相似点。

 

1.[答案]

(1)态度:

伏尔泰尊崇儒学;孟德斯鸠、卢梭批判儒学。

目的:

批判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宣传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发展资本主义。

(2)不同:

中国启蒙思想家是修补封建专制制度,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描绘出资产阶级国家的新蓝图。

经济根源:

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18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确立,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

(3)相似点:

借助外来文化为思想武器;都进行过激烈争论;否定专制暴政,主张开明民主。

[解析]第

(1)问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其态度,目的都是宣传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发展资本主义。

(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可以看出,第二小问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状况、资产阶级力量角度回答。

第(3)问从借助外来文化、否定专制暴政等角度回答。

 

2.[2013·南通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老子》

材料二 对人文主义的过分推崇,造成文艺复兴运动个人私欲膨胀、泛滥和社会混乱。

——《世界近代史》

“在这个地球上曾有过的最幸福的并且人们最值得尊敬的时代,那就是人

们遵从孔子法规的时代。

”“但是在道德、政治、经济、农业、技艺这方面,我们却应该做他们(中国人)的学生了。

——伏尔泰《哲学辞典》

材料三 梁启超认为,旧中国在家庭伦理方面发展了高度的个人道德观,但……在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方面……是不够的。

这样,他否定了儒教中的狭隘忠诚和以家庭为中心的自私观念,而主张集体的民主和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

——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老子反对仁义礼乐的理由是什么?

与之相对应的治国理念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伏尔泰的道德观与文艺复兴时期有何不同?

 

(3)根据材料三,指出旧中国家庭伦理道德有何特点?

结合材料和时代背景,指出梁启超新的道德观产生的主要原因。

 

2.[答案](

1)原因:

仁义礼乐是道德堕落后的无奈选择。

治国理念:

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2)不同:

文艺复兴时期宣扬人文主义,个人私欲膨胀;伏尔泰重视道德建设。

(3)特点:

以家庭为中心;个人道德比公共道德发达。

主要原因:

建立集体民主和强大国家的需要;民族危机的加深。

[解析]第

(1)问考查诸子百家思想。

(2)问考查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人文主义的不同内涵。

第(3)问依据材料进行归纳即可,其原因可从政治方面分析归纳。

3.[2013·济宁一模]古代中国的百家争鸣、近代西方的文艺复兴和当代中国的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都是重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地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和发展。

——据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

材料二 文艺复兴主要是一场文化运动,强调对希腊罗马经典的研究以及对个人成就的赞扬。

它最早出现在14世纪的意大利,随后遍及欧洲大地,成为14世纪摧毁中世纪旧结构的“灾难”。

……她将欧洲从中世纪引向了近代世界。

——丹尼斯·谢尔曼、乔伊斯·索尔兹伯里

《全球视野下的西方文明史》

材料三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开始的)这场讨论的内容是,究竟什么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这场讨论深层的含义则是要解决中国走什么道路的问题。

因此,这是一场关系到中国前途和社会主义命运的大讨论。

——据邢贲思《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重要意义和重要启示》

(1)据材料一,概括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

并结合秦汉时期的相关史实,说明百家争鸣所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一、二,指出古代中国的百家争鸣和近代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承担的相同历史使命。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文艺复兴在“将欧洲从中世纪引向……近代世界”的过程中所作出的历史贡献。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开展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必要性。

 

3.[答案]

(1)背景:

社会生产力发展,旧的社会制度已不适合时代需要;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新的社会。

影响:

百家争鸣为封建政治的构建和封建国家的治理奠定了理论基础。

秦建立后采纳法家思想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汉武帝把董仲舒糅合其他学派思想后建立的儒家思想作为治理国家的正统思想。

(2)使命:

促进社会转型,呼唤新的社会。

贡献:

把人和人性从宗教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为资本主义的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勃兴。

(3)必要性: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个人崇拜和“左”倾思想仍束缚着人们的头脑,严重影响中国的发展。

[解析]第

(1)问联系百家争鸣的背景和对秦汉的影响即可,但史实要典型和有针对性。

(2)问结合文艺复兴时西欧的时代要求和文艺复兴的意义回答。

第(3)问实际就是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中国的社会现实。

4.[2013·武昌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希腊古典人文主义是在对人性的探究与思索中逐渐形成的,其内在的本质是对人的灵魂的塑造和对理性精神的培养,倡导一种在善之普遍性原则指导下的生活。

古典人文主义思想不仅深刻影响了西方文化传统,它对精神迷失、“无家可归”的现代人尤其具有启示意义。

——黄伊梅《希腊古典人文主义的内涵与特质》

材料二 中国古代人文主义者认为,在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

……认为一个没有秩序的社会是危险的,会给社会成员带来灾难,提出了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礼法模式。

……提出要使“义”成为第一追求,认为它是人的根本价值所在。

……人在社会中离不开交往,而人们之间的交往需要一个基本的准则,这就是诚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希腊人文精神的核心及其社会根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人文主义者提出的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

 

4.[答案]

(1)核心:

人的价值和人的决定作用。

社会根源:

古希腊工商业的兴盛和民主政治的发展。

(2)根本原则:

保持和谐关系、倡导仁爱;提倡礼治;

重视道义;倡导诚信。

[解析]第

(1)问回忆教材知识可知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对人的价值和人的作用的肯定。

人文主义产生的根源在于古希腊奴隶制经济的发展和民主政治的进步。

(2)问从材料二中“和谐的关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对仁义和诚信的认识入手回答即可。

 

P2 启蒙运动                   

 

3.P2[2013·天津卷]孟德斯鸠认为,共和政体是全体人民或仅仅一部分人民握有最高权力的政体;君主政体是由单独一个人遵照固定的和确立了的法律执政;专制政体是按一个人的意志行使权力。

他主张实行的政体是(  )

A.民主共和B.贵族共和

C.君主立宪D.君主专制

3.C [解析]本题以孟德斯鸠的政治主张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根据题干信息“共和政体……仅仅一部分人民握有最高权力的政体”和“专制政体是按一个人的意志行使权力”的语义色彩,结合所学知识,我们不难判断孟德斯鸠是反对这两种政体形式的,故排除A、D两项。

贵族共和政体是少数贵族的“集体”统治,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B项。

根据题干信息:

“君主政体是由单独一个人遵照固定的和确立了的法律执政”,这符合孟德斯鸠“依法治国”的根本理念,再结合所学知识判断,C项正确。

37.P2R1T2[2013·大纲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德斯鸠(1689—1755)曾任波尔多市法院院长,后遍游欧洲,考察各国制度,潜心著述。

他认为,专制就是君王集一切权力于一身,“完全按照自己一个人一时的与反复无常的意志行事”“法律等于零”。

专制君王依靠唯上是从的官吏做爪牙,借助庞大军队和严峻刑罚进行统治,可任意征收重税、没收个人财产。

在此制度下,“人的命运与牲畜别无二致,只有本能、服从与惩罚”。

——摘编自路易·戴格拉夫《孟德斯鸠传》

材料二  严复(1854—1921)曾到英国留学,后在北洋水师学堂任职,意欲培养人才建设强大海军。

但官场腐朽,使他认识到办理海军教育无法施展政治抱负。

1895年前后,严复深为民族前途担忧,陆续发表文章

,翻译西方著作,评论史事与时政,鼓吹学习西方民主。

严复尖锐批判中国专制政体:

“国君则超乎法之上,可以意用法易法,而不为法所拘”“不独国主君上之权为无限也,乃至寻常一守宰,于其所治,实皆兼三权(刑、宪、政)而领之”,故无公正可言。

他主张“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设议院于京师,而今天下郡县各公举其守宰”。

他认为“吾国今处之形,则小己自由,尚非所急,而所以祛异族之侵横,求有立于天地之间,斯真刻不容缓之事。

故所急者,乃国群自由,非小己自由也”。

他主张通过鼓民力、新民德、开民智,逐步使国家走上民主法制之路。

——摘编自王栻主编《严复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孟德斯鸠、严复反专制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与个人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严复的主张在哪些方面与孟德斯鸠相同,有何主要差异。

37.[答案]

(1)孟:

欧洲启蒙运动兴起,英国已建立君主立宪制,法国专制制度日趋腐朽,资本主义发展,社会矛盾尖锐;广泛的调查与比较研究,英国经验的参照,有政治法律实践经验。

严:

西方入侵加剧,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封建制度没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清末改革,民主革命兴起;受过系统西学教育,立志救国。

(2)相同:

将君主置法律之下;自由、民主;建立议会制度;实行三权分立;开启民智。

差异:

认为当时国家的独立自由高于个体自由。

[解析]本题以中西方思想家思想切入考查东西方思想的影响,考查考生史料有效信息的阅读、提取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问考查孟德斯鸠和严复两人思想形成的背景与个人因素。

孟德斯鸠的背景可从启蒙运动的兴起、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法国自身状况等方面分析,个人因素从题干“曾任波尔多市法院院长,后游遍欧洲,考察各国制度”可看出其有法律和政治实践;严复的背景可从政治(民族危机、清末新政、封建制度衰落、民主革命兴起)、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等角度分析,个人因素根据材料概括。

(2)问比较二者的异同。

通过材料可知二者在限制君权、议会制度、自由民主、开启民智等角度相同;在国家独立

自由与个人独立自由之间的关系认识上不同。

39.P1P2[201

3·浙江卷]1750—1850年是西方文明突飞猛进的重要阶段。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75年北美爆发独立战争,1789年法国爆发大革命,西方民主政治开始在欧美大国确立。

法国学者托克维尔进行研究,先后写成《论美国的民主》和《旧制度与大革命》,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见解。

材料二 ……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资产阶级)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创立了巨大的城市……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随着资产阶级即资本的发展,无产阶级即现代工人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得到发展……基督教思想在18世纪被启蒙思想击败……——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8年)

材料三 在1750年,中西方的差距并不大;到了1850年,双方的差距不啻天壤之别。

这不仅是中西方的差距,也是东西方的差距。

到19世纪中期,印度完全沦为殖民地,埃及岌岌可危,地跨欧亚非的奥斯曼帝国风雨飘摇,伊朗横遭列强干涉。

关于中西方差距拉大的原因,学术界现有三大基本观点:

①主要是中国落后了;②关键是西方腾飞了;③在中国落后的同时,西方腾飞了。

——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整理

(1)这一阶段前

,西方已开始变革。

试列举14—16世纪意大利、16世纪德国和17世纪后期英国出现的变革事件,并分别概括其历史意义。

(2)近年来,一些学者注重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角度研究历史。

参考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用“五位一体”的思路概括这一阶段西方历史发展的特征。

(3)关于中西方

差距拉大的原因,您赞成材料三中的哪种观点?

简要说明理由。

39.[答案]

(1)文艺复兴,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宗教改革,将人们从神权统治中解放出来;光荣革命,英国向君主立宪制转变。

(2)经济:

生产力极大提高。

政治:

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西方民主政治开始确立;马克思主义诞生,开创无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