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强势复兴及其战略影响.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246942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3.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俄罗斯强势复兴及其战略影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俄罗斯强势复兴及其战略影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俄罗斯强势复兴及其战略影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俄罗斯强势复兴及其战略影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俄罗斯强势复兴及其战略影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俄罗斯强势复兴及其战略影响.docx

《俄罗斯强势复兴及其战略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俄罗斯强势复兴及其战略影响.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俄罗斯强势复兴及其战略影响.docx

俄罗斯强势复兴及其战略影响

俄罗斯强势复兴及其战略影响

2011-03-0915:

10:

41   来源:

《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7年第4期

   

  (内容提要)2006年,俄罗斯呈现出强势复兴势头,经济崛起势头强劲,治国理念进一步成熟,外交的自信心与独立性显著增强,军事力量继续提升。

强势复兴使普京对俄的国际角色重新定位:

在国际政治中,不仅要成为“全球议事日程”的“参与者”,更要成为“制定者”;在世界经济中,不再做“被剥削者”,而要做“得利者”;在对原苏联国家关系中,不再做“供养者”,而要充当“主导者”。

俄罗斯复兴及其相应的战略调整对国际格局及中俄关系将产生重大影响。

但俄罗斯复兴引起外部强烈反应,俄面临的国际环境未见明显好转。

  (关键词)俄罗斯强势复兴治国思想主权民主

  (作者简介)课题组成员均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俄罗斯所研究人员:

冯玉军,研究员,俄罗斯研究所副所长;蒋莉,副研究员;王郦久,研究员;刘桂玲,研究员;李东,助理研究员;丁晓星,助理研究员;罗英杰,副研究员。

(北京100081)

  俄罗斯著名诗人丘特切夫有一句名言:

“理智理解不了俄罗斯,一般的标准衡量不了俄罗斯”。

的确,俄罗斯是一个多次创造历史奇迹的国家。

  19世纪下半叶,俄作为刚刚摆脱农奴制羁绊的后起国家,以极快的速度跨人了帝国主义列强的行列。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斯大林也仅仅用了两个“五年计划”就完成了苏联的工业化进程,并从此走上超级大国之路。

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国际分析人士正在描绘俄罗斯复兴的前景。

继2003年美国高盛集团首次提出“俄罗斯重新崛起”的说法后,国际上有关俄罗斯发展前景的乐观性评估越来越多。

特别是2006年以来,俄罗斯经济崛起带动国家强势复兴,并对俄罗斯国内局势、对外政策产生重大影响。

尽管国际政界与学界对俄罗斯复兴前景的评估不尽相同,但毫无疑问,俄罗斯的重新走强将成为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及中俄关系演变的新因素,需要认真加以探讨与评估。

  一经济复兴势头强劲2006年,普京继续奉行符合俄罗斯国情自“国家资本主义”发展战略和“主权民主”治国月想,推动经济稳步增长、经济实力迅速走强。

  首先,宏观经济表现良好,经济崛起势头引劲。

(1)经济持续增长,整体经济实力大幅提升1999年以来,俄经济已连续7年高速增长,GD:

累计增幅达到46.5%。

2005年俄GDP达765亿美元,恢复至1991年的水平。

2006年,俄GD·超过1万亿美元,重新跨人世界十大经济体之列2005年俄人均GDP超过5300美元,2006年走过6000美元,已经进入中高收入国家行列[1]。

只此发展速度,2015年前,俄人均GDP有望超过万美元,俄将成为世界级的经济强国[2]。

(2)财政状况稳定,预算收入激增。

近年来,俄财政彻底摆脱了过去那种人不敷出、捉襟见肘的颓势,状况明显好转,盈余大幅增加。

俄债务比重已由1998年占GDP的140%降至2006年的10.63%,预计到2007年还将进一步下降至9.78%[3]。

同时,俄黄金外汇储备迅速膨胀,截至2007年5月25日俄黄金储备已达4022亿美元[4]。

截至2006年年底,俄政府稳定基金达到2.3万亿卢布,约合860亿美元,占GDP的8.5%[5],而到2007年年底俄稳定基金更是有望超过4万亿卢布,约合1500亿美元,占GDP的13%[6]。

(3)外国投资倍增。

  俄宏观经济形势的稳定及一系列金融投资限制逐步松绑,为吸引投资创造了条件。

外国对俄投资从2004年的125亿美元增至2005年的251亿美元。

2006年前9个月,俄新增外资270亿美元,其中直接投资达到200亿美元,同比增长了43.6%。

2000年俄外逃资本达250亿美元,2005年俄罗斯首次出现了近10亿美元的资本净流人。

  而2006年上半年,俄罗斯的资本净流人量更是达到了114亿美元[7]。

(4)经济结构有所改善。

近年来,俄政府努力推动经济结构改革。

2006年上半年,石油在俄出口总量中所占比重不超过35%,黑色冶金、化工以及森工产品出口共同拉动经济增长,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增长对于石油的过度依赖。

俄副总理茹科夫指出,2006年俄工业产值将增长4.2%,而这一增长主要靠的是机器制造业的拉动,而不是能源工业的刺激”[8]。

这意味着能源在俄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在降低。

  其次,立足于能源和高科技两大优势产业,谋求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进入21世纪,以寻求资源最佳配置为目标的全球化正在打破“一国经济必须部门齐全、均衡发展”的传统理念。

现阶段,普京政府希望凭借资源和高科技两大优势,再度实现俄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1)打造“能源超级大国”,将资源潜力转化为竞争优势。

俄罗斯资源总值按现价估算为300万亿美元,探明资源占世界21%,是唯一资源完全自给国。

俄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优势使其完全有能力在21世纪的世界经济中居于领先地位。

与中东产油国不同,俄不仅仅能够借助国际油价上涨赚取大笔石油美元、为经济复苏提供雄厚的资金保障,还力图将能源作为“战略武器”,以将其“功效”发挥到极至。

2006年,俄罗斯在国际能源领域动作频频,无论是在圣彼得堡八国峰会上提出全球能源安全倡议,还是力主创建欧亚天然气同盟,或者是倡议组建上海合作组织能源俱乐部,每一个举措均显示出其争当“能源超级大国”的雄心。

(2)恢复在高科技领域的传统优势和地位,树立经济增长的新支点。

  俄罗斯是一个独具特色的科技强国,这包含着俄罗斯经济复兴最重要的战略因素。

在50项对世界经济有重大影响的技术方面,俄有12~17项处于领先地位。

目前,俄制定的《俄联邦2015年前科学与创新发展战略》已提交政府审议。

该战略如能通过并顺利实施,有望拉动俄科技创新事业的发展,使研究、开发和创新机构相互协调运转,俄经济发展将真正走上知识经济和技术创新之路。

2006年8月,俄政府决定向宇宙、航空、纳米、生物等高科技项目投资5.62亿美元,并成立“风险基金公司”负责向高科技产业投资。

可以预见,随着俄政府对科研领域重视程度的提升和资金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俄的高科技产业会出现一个新的局面。

  第三,以经济强国为目标,追求金融自主。

冷战年代,卢布曾是“经互会”的“硬通货”。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济形势的急剧恶化使得卢布地位陡然下降。

如今,俄要想实现经济强国的梦想,提高卢布的市场地位,恢复金融自主是必然选择。

  

(1)逐步稳固卢布的地位。

苏联解体后,俄数次遭受金融危机,卢布大幅贬值,国民经济美元化倾向日趋严重。

1998年金融危机后,俄采取一系列措施稳定金融,币值逐步恢复至危机前水平。

近年居民卢布储蓄以每年50%的速度增长,长期存款比重升至44%,经济美元化状况得以改善。

(2)打造“石油卢布”体系。

2006年6月8日,俄油气产品交易所推出第一个以卢布定价的乌拉尔出口混合原油期货交易。

未来,俄出口石油的1/3~1/2将通过本国交易所以卢布交易。

这实际上是俄借助石油收入为卢布撑腰、反之又以金融手段使石油增值的战略举措。

(3)推动卢布成为国际硬通货。

在2006年5月的《国情咨文》中,普京提出卢布应成为国际结算手段。

自7月1日起,卢布实现自由兑换,俄媒体称之为“金融革命”[8],这预示着卢布正朝着国际硬通货迈进。

未来,俄将把实行货币联盟或统一货币作为核心要素,积极推动俄白联盟、欧亚经济共同体和统一经济空间等组织的发展,为卢布未来的地区化和国际化奠定基础。

  二治国思想进一步成熟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必然导致政治权力进一步集中,经济崛起又为普京推行“主权民主”提供了可靠资本。

而国家的复兴也助长俄国内民族主义情绪的上扬。

  一年来,普京利用经济强势增长的有利时机,加紧推动“主权民主”体制,继续强化总统权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进而“使国家政权体系高度一致,利用政权的力量解决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

2006年7月13日,时任俄副总理兼国防部长的伊万诺夫专门撰文指出:

“主权民主是俄国内制度的精髓,它指的是公民有权自己决定本国的政策,可用包括武力在内的任何方式保护这种权利,使之不受外来的压力。

”他强调说,“主权民主”思想是俄国家“新的价值观体系的核心要素”,它“决定了俄罗斯的世界观基础”[9]。

目前,普京着眼于2008年权力交接,正试图将“主权民主”确立为国家意识形态,成为精英与民众必须遵循的思想理念,从而维护政局的长期稳定。

  继续打造“超级联邦区”是实现“主权民主”理念的一项重要实践。

在俄当局推动下,2007年3月11日,俄罗斯赤塔州和阿加布里亚特自治区就合并问题举行全民公决,参加公决的民众中有90%以上的人支持所在地区合并为“外贝加尔边疆区”。

根据公决结果,这两个地区将于2008年3月1日正式合并[10]。

这是继2006年4月伊尔库茨克州和乌斯季奥尔登斯基布里亚特自治区合并和2005年10月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泰梅尔自治州及埃文基自治州合并后的又一次联邦主体大合并。

普京称,“要通过联邦主体合并加强管理、实行有效的社会经济政策来提高人民福利”[11]。

打造“超级联邦区”的客观结果是联邦制形同虚设,而单一制式的垂直管理体系却进一步加强。

  着力改善政府形象也是践行“主权民主”的一项重要内容。

普京在2006年《国情咨文》中强调,“提高国家机关的威望”仍将是当局未来的工作重点[12]。

为此,普京力促由俄各界名流组成的社会院于今年年初开始运转,成为公民监督总统、政府、执法机构等各级机关的重要工具,旨在促进政府各部门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形象,确保政局长治久安。

  三军事实力迅速恢复

  普京总统一直强调,“国家强大首先要有强有力的军队作保证”。

随着经济实力增长,俄正积极推进国防现代化,力图打造一支“新俄军”,使其具备“同时应对一场全球战争、一场局部战争和几起地区冲突”的能力[13]。

  首先,继续确保核力量的威慑与遏制作用。

  苏联解体以来,俄在综合国力衰退、常规力量无法和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相抗衡的情况下,将核武器作为维护大国地位、遏制侵略、保障本土及盟国军事安全、维护国际稳定与和平的有效因素,同时也将核武器作为维持与美低水平战略平衡、遏制北约东扩的主要盾牌。

2006年3月,在俄国家核工作会议上,普京进一步明确表示“必须要确保核威慑,这是保障俄国家安全的基本要素”[14],并强调俄“不追求数量指标,而是以科技优势为基础,用较少投入提高核三位一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15];目前,俄已拥有可摧毁导弹防御系统的武器,并正积极研制独一无二的高精度武器和飞行轨迹难以测定的机动弹头。

同时,俄罗斯正积极打造以“白杨”一M弹道导弹、“北风之神”核潜艇和图一160改进型远程轰炸机为中坚的“三位一体”的核力量,使其符合“应用广泛、有效和安全的最高要求”。

与此同时,为确保核力量安全,俄正组建具有防空、反导和太空防御“三位一体”能力的国家“空天防御”系统,进一步巩固太空优势,使俄军在未来高科技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为此,俄开始加大对太空核力量的资金倾斜,2006年俄航天拨款比2005年增加1/3,从185亿卢布增加到240亿卢布,2007年将超过500亿卢布,今后10年的投入将达到4868亿卢布。

2006年7月3日,普京又要求国防部将太空中俄罗斯卫星总数始终保持在100颗以上,进一步巩固俄的太空优势[16]。

  其次,大力研发和装备新式常规武器。

普京在2006年国情咨文中强调,“军备竞赛正在加速,并已上升到一个新的技术水平,可能会出现多种破坏性武器”[17]。

为应对这种局面,俄积极寻求建立不对称军事平衡,以质取胜。

目前,俄正在开发一系列新型常规武器,并开始大量采购装备军队,力争以“火力换人力”的方式组建规模小、反应快速、打击力强的部队。

时任俄副总理兼国防部长的伊万诺夫称,1996~2006年是“国防工业的蓄能期”,而今后将是“能力释放”的阶段。

为完成这一计划,2006年俄国防采购支出预算为2367亿卢布(约88亿美元),同比增加535亿卢布(约19亿美元),约有250种新型武器装备部队,2007年俄陆海空和战略部队平均20%的武器装备将换装或进行技术升级。

今后9年国家武器计划拨款更是高达49390亿卢布(约1830亿美元),其中63%用于批量采购新式武器装备。

  第三,改革现有军事指挥体系,提高军队应变能力。

通过2004~2005年的体制改革,俄国防部与总参谋部的关系基本理顺,明确了国防部“指挥俄联邦武装部队的主要机构”地位。

2006年年初,俄总参谋长巴卢耶夫斯基向普京提交《2010年前俄联邦武装力量建设计划》,俄军编制体系由传统大军区制向大区联合司令部过渡,按照地域原则和战略方向,在东、西、南组建三个联合作战司令部,统辖地区内各军兵种部队,以提高俄军的协调作战能力和应变能力。

其中东方司令部总部设在乌兰乌德市,统辖现远东军区、伏尔加沿岸一乌拉尔军区、西伯利亚军区和太平洋舰队;西方司令部总部设在莫斯科市,统辖现莫斯科军区、列宁格勒军区、北方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南方(或中央)司令部总部设在萨马拉市,统辖现北高加索军区、黑海舰队和里海分舰队[18]。

11月16日,伊万诺夫称,东方司令部已完成组建工作。

  第四,加快推进军队职业化改革,走精兵之路。

2003年年底,俄军第76空降师完成职业化试点工作,2004年俄军在北高加索军区、空降兵和海军陆战队大面积推广试点经验。

目前,俄军已有13万名士兵和军士签订了服役合同,占全军总人数的22%,2007年还将有14.7万名服役士兵和军士转为合同制。

到2008年,俄70%以上的军人将成为合同制军人。

巴卢耶夫斯基称,由义务兵役制向职业化转轨将是俄军改革的“最重要活动之一”。

针对俄官兵比例不协调、高级军官比例过高、非战斗人员太多的现状,俄将开始裁减高级将领,优化官兵比例。

根据计划,未来5年俄将裁减300个高级将领职位,未来将军与士兵比例将达到1:

1000,同时还将裁减3万多名部队中的文职官员和辅助性人员。

此外,普京强调,俄今后裁军将不会触及作战部队。

  第五,频繁军演提升军队实战能力。

近年来,俄大幅提高训练经费,增加军演次数和频率。

俄军以演代训,全面检查和提高军队作战能力,同时极力凸显其军事大国的实力。

2006年仅陆军就举行了500余次各类演习,比2005年增加1/4。

  四凸显外交自主性

  强势复兴使普京对俄的国际角色重新定位:

在国际政治中,不仅要成为“全球议事日程”的“参与者”,更要成为“制定者”;在世界经济中,不再做“被剥削者”,而要做“得利者”;在对原苏联国家关系中,不再做“供养者”,而要充当“主导者”。

2006年以来,俄在能源安全、人世、独联体、地区热点等问题上以获取实际利益为上,外交强势凸显。

  首先,大打“能源牌”,加强俄在全球的政治和经济影响。

目前,欧盟进口油气分别有21%和41%来源于俄。

美国从俄进口的油气数量逐年上升,预计到2008年俄将成为美第三大能源供应国[24]。

俄利用欧美的能源需求,将能源潜力转化为政治优势,将能源作为恢复大国地位、调动大国关系和对西方外交的重要筹码:

一是借八国集团峰会提升自身在国际能源市场中的地位。

2006年7月,俄以东道国身份主持八国集团峰会,将全球能源安全问题作为主要议题,向各国领袖阐述全新的“能源安全”概念,主张以供需国之间的长期合同来保障能源供需稳定,以供需国之间的能源资本交融实现能源“利益和谐”。

俄外长拉夫罗夫称“俄准备在解决全球能源问题方面发挥主导作用”,进一步巩固“全球能源平衡者”的角色。

二是在2006年9月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总理会议上,俄总理弗拉德科夫提出在上合框架内联合开展地区能源合作项目,建立上海合作组织能源俱乐部,以对欧佩克等国际能源组织及其能源价格确定机制起到牵制作用[25]。

近来,俄对北约里加峰会讨论能源安全问题反应激烈,外长拉夫罗夫称“我不认为,在任何没有俄参与的框架内讨论能源安全问题的尝试能取得成效”[26]。

俄罗斯的这些举措,不仅具有象征性意义,更重要的是让国际社会充分认识到其在解决全球能源问题方面是起“关键作用”的。

  其次,以软硬两手政策整合独联体,进一步加大对独联体的控制力度。

(1)俄利用支持卢卡申科再次当选、加强与哈萨克斯坦及鸟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国家的政治合作,使亲俄国家关系更加接近。

俄还计划建立“关税同盟”,以推进独联体一体化。

普京表示,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三国将在整合统一经济空间的基础上建立“关税同盟”,“欧亚经济共同体”的其他成员国将视准备程度逐步加入。

2006年8月16日,“欧亚经济共同体”成员国元首在索契举行非正式会晤,并签署一份文件,为建立“关税同盟”奠定法律基础。

据俄报报道,2007年上半年将签署关于统一法律基础所必需的相关文件。

(2)遏制乌克兰、格鲁吉亚、摩尔多瓦等国家的“亲西疏俄”势头。

一方面运用经济杠杆,以大幅提高天然气价格,限制进口葡萄酒等对其制约。

另一方面,施加政治压力,警告这些国家加入北约将后果自负。

时任俄副总理兼国防部长伊万诺夫称,“乌克兰当局正积极准备加入北约,这完全是乌克兰主权范围内的事情,我们不会在此做什么讨论。

不过,在这种情况下,俄乌两国间的军事及军工企业合作迟早会终止。

”[27]2006年11月28日,俄还在北约峰会召开当日举行独联体峰会,不仅与北约唱“对台戏”,还对乌、格等国施以“颜色”。

(3)对独联体国家实行“市场原则”,不再做“供养者”。

普京认为,与独联体的关系应从经济优惠政策向“国际公认的经贸原则”转变。

他在2006年6月俄驻外使节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在独联体采用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中通行的、以结算为基础原则的时机已经成熟”[28],这标志着独联体国家享受“内部优惠”的日子已经结束。

不久前,俄罗斯已明确表示不再向独联体国家提供特殊优惠价格天然气。

11月2日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俄气”)正式宣布,从2007年起俄向格鲁吉亚供应的天然气价格将由现在的110美元/千立方米提高到230美元/千立方米。

“俄气”董事会副总裁梅德维杰夫11月7日在记者招待会上进一步阐明,如果格鲁吉亚天然气工业公司不签署新的供气合同,俄方将不排除停止向格提供天然气。

他还表示,已经确定的对格鲁吉亚供气价格水平适用于其他所有国家。

不久前,俄已向白俄罗斯、立陶宛、拉脱维亚等原苏联国家提出按市场价购买俄天然气的要求。

  第三,在地区热点问题上,加强与美欧争夺政治影响、经济利益和外交资源。

2006年以来,俄积极推动中东和平进程,致力于恢复对该地区的影响。

3月,邀请哈马斯领导人访俄并明确表示,要落实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恢复巴以和谈,就必须将哈马斯看作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并立即与之进行对话。

7月,俄外长拉夫罗夫穿梭式访问巴勒斯坦、约旦、叙利亚、黎巴嫩和埃及,同这些国家的领导人就中东和平进程以及伊拉克局势等问题进行磋商,进一步扩大了对中东事务的影响力。

  在伊朗核问题上,俄坚决反对美对伊动武,坚持双方的分歧应通过政治和外交途径解决的立场,积极提出在伊朗境外进行浓缩铀等方案。

11月,伊朗首席核谈判代表阿里·拉里贾尼访问俄罗斯时,普京亲自出面,与拉里贾尼磋商伊朗核计划、双边关系、国际和地区等问题。

俄还在斡旋黎以冲突中发挥作用,向联合国安理会15个成员国散发有关解决黎以冲突的决议草案。

俄罗斯媒体分析称,普京这些作法是在明确强调,俄罗斯是国际舞台上具有独立行动能力的重要角色。

  此外,2006年3月和9月普京先后访问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和南非,签署一系列军售、贸易与投资协议。

俄还与委内瑞拉签署30亿美元军火合同以及能源合作等协议。

这些均表明俄为获取实际利益不会只看美欧脸色行事。

同时也可看出,俄与美欧战略分歧难以弥合。

  五俄面临的国际环境未见明显好转

  俄罗斯的外交传统与现实的政策取向,使西方对俄罗斯的复兴十分警觉,并采取措施对俄进行遏制,俄战略空间进一步受到挤压。

而一些独联体国家也对俄“大国沙文主义”十分警惕,俄对独联体政策面临考验。

  首先,美国加大对俄打压力度,俄美关系跌入低谷。

美国担心俄罗斯的复兴会对其“一超独霸”地位形成挑战,因此美对俄政策的核心就是竭力防止俄罗斯“恢复帝国”。

随着俄实力上升,美国对俄的“遏制战略”更显突出。

美国质疑俄“主权民主”的合法性与正当性。

2006年3月,美国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发表“对俄政策报告”,称俄继续背离民主准则,批评俄罗斯走上“错误道路”[29]。

5月,美国副总统切尼在访问波罗的海国家时,严厉批评俄“在民主与人权方面的倒退”,并指责俄对一些独联体国家搞“能源敲诈”[30]。

随着2007~2008年俄罗斯选举年的临近,美国将采取措施对俄国内政局施加影响。

俄罗斯《独立报》披露,美国暗中扶植俄反对派,期待在俄也出现“颜色革命”[31]。

在独联体地区,美国继续挤压俄战略空间。

2006年11月,美国参议院通过支持格鲁吉亚加入北约决议,并向格提供1000万美元的专项援助。

布什总统在12月初北约里加峰会前也明确表态,美国支持格鲁吉亚和乌克兰加入北约的愿望。

美国还推出了“大中亚”战略,试图打通中亚能源、交通、通讯的南向通道,将中亚与南亚地缘政治板块整合,促使中亚国家逐步脱离俄的控制。

在能源安全领域,美国批评俄用“能源大棒”讹诈他国,美国参议员卢格提议北约成员国应将“共同防御”原则扩展到能源领域,以应对俄的“能源攻势”[32]。

  其次,欧洲警惕俄“新帝国主义”,俄欧关系持续降温。

随着俄国力不断恢复和作为能源大国的崛起,欧洲对俄的不信任感与日俱增,俄欧之间出现诸多分歧。

在能源领域,2006年年初,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天然气危机”使欧盟对俄罗斯是否是一个“稳定、可靠”的能源供应国表示强烈怀疑。

  2006年3月,欧盟出台新能源战略,强调要加强欧洲能源供应安全,降低对俄能源依赖。

欧盟担心俄建立“天然气欧佩克”,呼吁俄尽快批准《欧洲能源宪章》,允许欧盟企业进入俄能源产业。

而俄天然气工业公司则希望欧盟对其开放下游市场,俄欧围绕着能源产业能否相互开放的“拉锯战”不断升级。

近来,俄政府又以破坏环境为名逼迫“壳牌”石油公司向俄天然气工业公司出让其在“萨哈林一2”项目上的股份,也引起西方强烈不满。

俄欧的矛盾还表现在经济问题上。

欧盟扩大后,俄与“新欧洲”国家经济纠纷不断。

2006年以来,俄罗斯禁止进口波兰的肉类产品导致俄波关系恶化。

在2006年11月俄欧峰会期间,由于波兰的坚决反对,俄欧新一轮“伙伴合作协议”谈判未能启动。

近来,在俄国内外发生的一系列离奇的暗杀、投毒事件也使俄欧关系蒙上阴影。

2006年10月以来,西方媒体连篇累牍地报道俄女记者波利特科夫斯卡娅遇刺案和俄前特工利特维年科中毒事件,一些媒体认为俄安全部门直接参与了这些暗杀事件,矛头直指俄最高领导层,试图将俄及普京政权“妖魔化”。

12月初,英国驻俄大使布伦顿称,由俄政府扶持的一个名为“我们的”(HAm)青年组织成员长期跟踪并骚扰他,已经威胁到其人身安全,英国使馆已就此向俄外交部提出抗议,俄英关系麻烦不断。

此外,欧盟对俄的独联体政策也表示不满,俄格关系恶化后,英国《泰晤士报》刊登题为《西方为什么应该保护格鲁吉亚?

》的文章,表示“如果我们允许俄罗斯继续恐吓其邻居,那么不久的将来,俄新帝国主义的胃口就需要我们自己来满足”。

这充分反映了欧盟对俄罗斯的防范心理。

  第三,原苏联国家担心俄“大国沙文主义’,俄在独联体有得有失。

独联体地区出现系列“颜色革命”后,俄调整独联体政策,更多地利用能源、经济手段向独联体国家施加影响,迫使一些“脱俄西靠”的国家向俄“回摆”。

2006年年初,俄乌“天然气危机”使乌总统尤先科威信下降,使其在议会选举中败北,亲俄的亚努科维奇出任总理,他上台后冻结了乌加入北约的进程,政策向俄靠近。

一度反俄的摩尔多瓦也在俄提高天然气供应价格、禁止进口葡萄酒的高压政策下向俄“服软”。

但俄罗斯这种“能源大棒”政策也引起许多独联体国家的担忧与不满,甚至将一些国家完全推向对立面。

  10月初,俄罗斯与格鲁吉亚关系出现苏联解体后最严重的危机,格鲁吉亚更加坚定了加入北约的决心,多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