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分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246685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分析.docx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分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分析.docx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分析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分析

  教学课题:

3.1地球的卫星——月球

  备课时间:

4.20

  授课时间:

4.27

  周节次:

9周1节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诸多方面同地球不同。

  过程与方法

  了解有关月球的一些基本情况;知道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与同学一起交流和探讨一些有关月球的资料;在讨论交流后制作“月球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积极地与同学一起合作、交流有关月球的信息;通过交流活动,培养学生对宇宙浓厚的探究兴趣,并体会科学的进步和永无止境的科学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搜集有关月球的资料,并根据资料特征制作“月球卡”。

  教学难点

  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和整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有关月球的ppt及录像。

  学生准备:

课前收集有关月球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引入主题。

  同学们,夜幕降临,一轮皎洁的明月悬挂在天空,引起人们对月球的无限遐想。

有关月球的诗歌和神话故事有许多,你知道哪些诗和故事呢?

《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等故事;《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从军行》: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同学们的诗和故事中,说明自古以来,人们就特别关注这个离我们最近的星球,月球到底有哪些奥秘,人们又是怎样去探索认识月球的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近《地球的卫星──月球》。

  二、探究过程

  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

  现在,让我们来看一段录像。

从中,也许你会知道,在探索月球的历程中,人类观察月球的工具和手段发生了哪些变化?

  出示问题:

在探索月球的历程中,人类观察月球的工具和手段发生了哪些变化?

  刚才的这段录像让我们穿越时空,在人类探索月球的历程中遨游一趟,那谁来说一说,在探月的历程中,人类观察月球的工具和手段发生了哪些变化?

  指名说,出示。

  从远古开始,人们用肉眼观察月球,用石头、木炭等来作观月记录。

  板书:

肉眼观察

  到了17世纪,伽利略发明了天文望远镜来观察月球。

  板书:

天文望远镜

  59年10月,苏联的“月球3号”无人探测飞行器拍摄了月球背面的照片,使月球背面的照片次展现在人们面前。

  板书:

探测飞行器

  69年7月,美国的“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成功地在月球上着陆,人类探索的脚印终于印在了月球的表面。

  板书:

登月考察

  讨论:

从这些观测工具的发展过程中,你有什么想说的?

  在探索月球的历史长河中,人类探月的技术与工具越来越先进;人类对月球数据的勘测越来越精确;人类对月球奥妙的了解越来越多;人类对月球的疑惑也越来越多。

  .制作我的“月球卡”

  课前让大家收集了有关月球的信息,请把你收集到的资料拿出来我们一起分享吧!

  学生汇报

  从刚才汇报的情况看,同学们收集的信息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月球的运动,二是月球的一些基本情况和相关数据,三是月球的地形,四是月球的其他信息。

  下面我们将分四个大组来进行这四个方面的讨论。

  请各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交流本组收集到的信息。

  教师用展示学生收集到的信息。

  一是月球的运动;

  月球围绕地球逆时针运行

  恒星月周期是27.5天;朔望月周期是29.5天。

  二是月球的基本情况和相关数据;

  月球直径大约是地球的1/4。

体积大约是地球的1/49,质量大约是地球质量的1/80,月球的引力大约是地球的1/6。

  三是月球的地形

  主要有两种,月海和环形山。

月海是有凝固的熔岩构成的盆地,是无一滴水的“海”;环形山为数众多,直径超过1000米的就有33000多个

  四是有关月球的其他信息。

  1969年7月20日美国“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在月球表面着陆,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印下了人类的个足印。

其后又有十多位宇航员先后登上了月球。

  XX年10月15日,我国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

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成为浩瀚太空的位中国访客。

XX年10月24日,中国发射了首个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

XX年10月,“嫦娥二号”成功发射。

  月球没有大气层存在,处于一种高度的真空状态,连声音都无法传播。

  月表的温度变化非常剧烈,白天温度最热时可高达127oc,夜间最冷时可降到-183oc。

  看来,大家收集到的信息还真不少,根据这些信息来制作一张月球卡吧。

  学生动手制作。

  展示各组的月球卡。

  通过制作“月球卡”,我们发现月球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很多方面与地球不同。

  三、拓展延伸

  在课外进行“月球卡”的展示活动。

  课堂中的分歧是否已经解决?

请大家课后继续搜集更多的有关月球的资料,解决课堂中的疑问。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并不可怕,这不正体现了学无止境的科学探索精神吗?

只要你能做到锲而不舍、不断追求,相信你一定能发现月球更多的奥秘,发现宇宙越来越多的奥秘;相信你一定能解开“课堂”之谜,月球未解之谜,宇宙未解之谜!

  板书设计:

  地球的卫星——月球

  肉眼观察——天文望远镜——探测飞行器——登月考察

  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学习中,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

40分钟的课,大约有30分钟的时间是学生在说,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各自汇报自己收集到的资料。

他们准备的内容甚至比我准备的还要多、还要详细。

其实学生在这些方面的知识储备不一定会比老师少。

这节课上得很顺利。

通过小组间的资源共享,全班同学对月球的了解更多了,认识更深刻了!

而且因为是自己准备的资料,所以印象会更深一些,不容易遗忘!

教学课题:

3.2月相变化

  备课时间:

4.21

  授课时间:

4.28

  周节次:

9周2节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月相变化具有周期性,在一个月中盈亏一次。

  【过程和方法】模拟实验,观测球体亮面的变化,探究月相变化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细致模拟,严密推理的科学态度。

  一、古诗导入,了解对月相变化的认识

  出示古诗,学生齐诵

  苏轼《水调歌头》: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辛弃疾《满江红·中秋》:

“着意登楼瞻玉兔,何人张幕遮银阙。

  这些古诗中的“婵娟、玉兔”指的是什么?

  对于月亮,我们了解哪些方面的知识?

  根据学生的表述,出示几种典型的月相,并告知名称。

  小结:

月亮不同的形状称为月相。

月相有圆有缺,月相的圆缺变化成为月相变化。

  出示圆月,了解学生对月相变化的原有认识。

  这样的月亮一般会出现在什么时候?

  农历十五、六之前的月相会是怎么样的?

之后又会有怎样的变化?

  十一、二,初七八,初三、四,十八、九,二十二、三,二十六、七不同时期的月相又是怎样的?

请给不同的月相找到相应的位置。

  二、模拟实验,探究月相的变化规律

  引导学生设计模拟实验方案

  我们在一个月中的不同时期都贴上了相应的月相,事实真的可能是这样的吗?

怎样才能知道?

  我们需要模拟哪些事实?

我们要观察的是什么?

  学生模拟实验,并画下乒乓球在不同位置“亮面”的形状。

  根据模拟实验的结果,调整一个月中不同时期的月相排序。

  根据模拟实验的结果,推测月相变化的一些规律。

  A、月相的变化具有周期性,在一个月中盈亏一次。

  B、上半月月相和下半月月相的凸面相反。

  c、一个月中有几天是看不到月亮的。

  三、对照一个月的月相图,验证推测

  我们根据模拟实验得到不同时期月相以及推测得到的月相变化的规律与事实相符吗?

有没有出入?

  出示一个月的月相图让学生进行对照比较,回报。

  小结:

模拟与事实是存在差距的,要获得有关月相变化更多的信息,我们需要进一步观察。

  四、学生阅读P50“观察白天的月相”,准备观察月相。

  一稿出来,自己反复斟酌,一再修改,终成定稿。

自认为这个设计可以把课堂顺利地上下来了,但事与愿违,几次试教都不成功,不是时间不够,就是学生的兴趣不浓,或是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或是参与率不高,反正就是问题多多。

费了这么多的精力,花了这么多时间,付出了这么多努力,课堂还是不尽人意,原因出在哪儿了?

不得不再次进行反思,期望能寻找出其中的原因,期望能寻找出一种理论来理顺这些杂乱如麻的问题。

  教学反思:

宇宙领域,对于学生而言,充满神秘,但又让人无从下手,很多学生往往会对这块内容的学习产生了“遥不可及”,枯燥乏味的学习心态,因此,我在本课中注重了学生的体验。

我首先让学生上台画自己所见到过的月亮的样子,然后再进行总结,并且充分肯定他们的成果,再引出科学家拍摄到的月相,科学家给他们取的名字,然后再进行对比。

教学课题:

3.3我们来造”环形山“

  备课时间:

4.27

  授课时间:

5.3

  周节次:

10周1节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步感知

  由相关视频及图片引入学生对月球的关注;

  提问:

从图片中,你看到的月球的表面是怎样的?

  学生交流看到的月球表面的样子;

  师生共同认识环形山。

  二、组织观察发现特点

  提问:

月球上的环形山都是怎样的呢?

  各小组结合图片,认真观察,发现环形山的特点,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师生共同交流,整理出环形山的各个特点。

  三、鼓励猜想推测成因

  教师引导学生对环形山形成的成因产生兴趣,并进行大胆猜测;

  学生推测环形山形成的的原因,并简单说明理由;

  播放科学家推测环形山形成的视频,丰富学生的猜想;

  教师小结,激发学生造山欲望。

  四、制定方案模拟造山

  结合材料交流造山的方法,教师进行适时指导;

  针对环形山的部分特点,小组制定造山实验的方案;

  ⑴小组选择两个最想突出的特点,设计造山的实验方案;

  ⑵共同交流讨论,完善各组的实验方案;

  根据实验方案,小组模拟造山;

  各小组展示“造山”成果,教师加以指导汇报;

  五、总结本课,归纳方法。

  教学反思:

  有位教育家说:

“成功的教学需要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了解了月球地貌的最大特征是分布了许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之后,我让孩子们猜一猜,月球上这么多的环形山是怎么来的。

根据部分学生的已有经验和教材的介绍,学生知道了月球上环形山的成因学说主要为两类,一类为撞击说,一类为火山爆发说。

教学课题:

3.4日食和月食

  备课时间:

4.28

  授课时间:

5.4

  周节次:

10周2节

  通过谈话和提示教学引入新

  学习新

  认识日食的成因

  通过多媒体及教具演示,认学生认识日食及日食的成因

  认识月食的成因

  用多媒体演示月食,看了录像后,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月食形成的原因吗?

  巩固应用

  教师讲解:

日食和月食现象,自古以来就吸引着人们去研究,我国远在三千年前,就有观测日食的记录,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日食的记录。

  以前,由于人们不了解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对于日食和月食有各种猜测,其中有不少错误的、迷信的说法;经过多年的探索,人们才认识到日食和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相对运动的结果。

现在,人们不仅知道日食、月食的原因,而且已经掌握了日食和月食的规律,能够准确地计算出日食、月食发生的时间和地区。

  巩固练习:

今天,我们研究了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请你试着做一做下面的练习:

分别画出发生日食和月食时,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的相互位置图。

  教学反思:

“日食和月食”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日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