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文科历史《必修二》教学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246300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432.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文科历史《必修二》教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高三文科历史《必修二》教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高三文科历史《必修二》教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高三文科历史《必修二》教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高三文科历史《必修二》教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文科历史《必修二》教学案.docx

《高三文科历史《必修二》教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文科历史《必修二》教学案.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文科历史《必修二》教学案.docx

高三文科历史《必修二》教学案

高三文科历史《必修二》教学案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课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第一部分:

自主学习(课前)

1.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重点1)

2.铁犁牛耕、男耕女织、精耕细作、个体农耕(难点,概念)

3.小农经济:

出现于

第二部分:

教学过程(课堂)

一.生产工具的进步

1.农耕工具(P3图片)

时期

春秋战国

汉代

唐朝

农耕工具

2.灌溉工具:

二.水利工程(农业环境)

时期

上古时期

春秋战国

两汉时期

三.个体农耕(小农经济)

1.产生的时间和条件

2.小农经济的特点(难点2,理解)

(1)分散性:

以家庭为单位

(2)封闭性:

自给自足

(3)落后性:

耕织结合(4)脆弱性:

容易破产

3.评价小农经济(重点2)

(1)积极:

(2)消极:

第三部分:

课堂思考

1.(2010·天津文综1)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A.铁犁牛耕的出现B.耕犁技术的成熟C.精耕细作的开始D.单位亩产量提高

2.思考:

影响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参考引文部分)

第四部分:

课堂小结

1.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2.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

3.二牛一人到一牛一人的犁耕法、曲辕犁和筒车、翻车等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第一部分:

自主学习(课前)

1.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1)原始社会:

(2)商周时期:

(3)春秋战国起:

2.土地私有制的三种形式

3.租佃关系(生产经营方式)

产生于;比较普遍;日益普遍化;进一步发展

第二部分:

教学过程(课堂)

一.井田制

1.实质:

2.瓦解

(1)根本原因

(2)直接原因

(3)瓦解表现:

公田抛荒、私田私有(开始瓦解——彻底瓦解)

二.封建土地私有制

1.确立——变法(商鞅变法:

2.形式(三种)

地主获得土地的方式:

公卿占田、军功赏赐、巧取豪夺、土地买卖

3.影响:

三.土地兼并

1.根源:

2.危害:

(1)对国家:

(2)对农民:

3.抑制兼并的措施

四.租佃关系

1.产生原因(参看《给力》):

2.影响:

第三部分:

课堂思考

《课时作业》第14题

第四部分:

课堂小结

1.土地私有、土地买卖——土地兼并——租佃关系

2.经营方式:

租佃式经营、个体经营(男耕女织的)

第4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第一部分:

自主学习(课前)

1.发达的手工业技术——生产力

(1)冶金技术(青铜、冶铁)

(2)丝织业(丝织、棉纺)

(3)制瓷业

2.经营形态(3种)——生产关系

第二部分:

教学过程(课堂)

一.手工业技术---生产力

1.冶金技术

(1)青铜冶炼:

(2)钢铁技术:

(燃料变化:

2.纺织技术

(1)丝织技术:

(2)棉纺技术:

3.陶瓷技术

(1)制陶技术:

(2)制瓷技术:

二.经营形态——生产关系

经营形态

经营方式

产品分配

发展概况

家庭手工业

个体经营、副业劳动

自己消费、缴纳赋税

(产品不进入市场)

一直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

官营手工业

征役制--雇募制

政府制定、调拨、产品不计成本(不进入市场)

明代前期,一直居主导地位

私营手工业

小作坊—雇佣劳动关系

从事商品生产、生产规模

日益扩大

春秋战国出现,明代中叶开始居主导地位

(雇佣关系——“机户出资经营,机工计日受值”)

三.古代手工业的基本特征

1.历史悠久、领先世界2.技术不断进步、部门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

3.几种经营形态并存4.受农业发展的制约(农业的补充与从属)

第三部分:

课堂小结

1.三种领先技术2.三种经营形态

3.三种经营方式(征役制、雇募制、雇佣关系)

第四部分:

课后作业《课时作业》第13题

第5课古代商业与城市

第一部分:

自主学习(课前)

1.商业发展

(1)货币发展:

(2)“工商食官”:

(3)商人:

私商官商外国商人大商帮

2.城市繁荣

(1)唐都:

(2)宋都:

(3)港口城市:

(4)工商业市镇:

3.商业政策:

第二部分:

教学过程(课堂)

一.商业发展

时期

春秋战国

隋唐时期

宋元时期

明清时期

概况

 

 

明清商业:

商业市镇、大量进入市场、货币经济、白银广泛使用、大商帮

二.城市繁荣

1.城市的比较——政治中心的“市”(参看《给力》资料)

周秦至唐代城市中的“市”

宋代城市中的“市”

城市特点

(管理)

坊市状况

 

城市职能

 

思考:

与唐都长安比,北宋东京有哪些不同?

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

(教材P22)

2.沿海港口城市繁荣

3.工商业市镇兴起经济城市、商业繁荣

三.重农抑商(参看《给力》资料)

1.背景:

2.发展过程(表现)

(1)汉代

(2)中唐

(3)明清

3.评价

四.古代商业特点(难点)(参看《给力》资料)

第三部分:

课堂小结、课堂作业

1.明清商业2.城市类型、典型城市3.经济政策4.商业特点

5.《课时作业》第14题

第四部分:

课后作业(《课时作业》第13题第

(1)

(2)(3))

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近代前夜:

指明清两朝的鼎盛时期

(说明:

明朝1368-1644年;清朝1644-1912年)

第一部分:

自主学习(课前)

一.近代前夜的发展(表现)

二.近代前夜的迟滞(危机)

1.中西差距2.海禁政策

第二部分:

教学过程(课堂)

一.近代前夜的发展

1.农耕经济高度发展

(1)

(2)

(3)

(4)

思考1:

明清时期服役制度的变革有哪些?

这些改革的实质是什么?

又说明了什么?

(1)

(2)

(3)

2.资本主义萌芽(以后)

(1)标志:

(2)理解材料

材料1:

明后期出现“末富居多,本富益少”,江南农村人口“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工商者,三倍于前”。

(材料1反映什么现象?

材料2:

明中后期,苏州杭州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松江的一些暑袜店主购进原料分给当地居民在家中加工,计件付酬,再将暑袜拿到店中出售获利。

(材料2反映什么现象?

材料3:

(清前期)苏州机户类多雇人工织。

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原属相需,各无异议。

材料4:

“苏州的工匠……每日黎明按工种专长分立一些固定场所‘听大户呼织’表明当地已形成劳动力市场。

另据史书记载,江西的景德镇……民营手工工场……已发生了质的变化.”

3.发展缓慢(分析原因)(稀疏、缓慢、缓慢)

根本原因:

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二.近代前夜的危机

1.中西文明:

农业文明、工业文明

2.海禁政策

(1)原因:

(2)影响:

3.迟滞(表现):

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对外

第三部分:

课堂小结、思考

小结1.资本主义萌芽2.服役制度3.政府政策4.中西差异

思考:

阅读与思考、解析与探究(教材P29-30)

第四部分:

课后作业(《课时作业》第13题)

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7课新航路开辟(15-16世纪)

第一部分:

自主学习(课前)

一.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参看《给力》)

1.经济根源:

2.社会根源:

3.宗教根源:

4.商业危机:

5.思想因素:

二.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对欧洲、对世界)

对世界:

第二部分:

教学过程(课堂)

一.新航路开辟的条件

二.新航路开辟的经过

1.按航海时间顺序排列四位航海家:

2.发现美洲的航海家;作环球航行的是;率先开辟新航路的是

3.“商业革命”: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主要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从转移到。

4.哥伦布为什么“不走通常的东行陆路,而走向西的海陆”?

三.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对欧洲:

2.对世界:

3.对亚非美:

第三部分:

课堂小结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雏形、人类由分散走向整体

第四部分:

课堂思考(《课时作业》第14题)

第8课欧洲的殖民扩张与掠夺(16-18世纪)

第一部分:

自主学习(课前)

1.16世纪率先进行殖民掠夺的国家:

2.17世纪,荷兰成为头号贸易强国,有“”之称。

3.18世纪下半期,确立了海上霸主地位,成为殖民帝国。

4.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建立的主要途径:

5.欧洲殖民者的三大罪恶:

第二部分:

教学过程(课堂)

一.葡、西的早期殖民活动(16世纪)

1.手段(方式):

2.区域(主要地区):

“发了财的葡萄牙、西班牙国王和贵族从意大利、法国、荷兰、英国的市场上采购商品,大量的贵金属像涟漪似的扩散了”。

思考1:

为什么拥有巨额黄金的葡、西,没有使国家富起来?

二.“海上马车夫”(17世纪)

1.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手段:

2.建立以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

三.英国殖民帝国崛起(18世纪)

1.英国成为海上霸主和殖民帝国的原因?

(从政治、经济、军事、位置)

2.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

四.殖民主义者的罪恶及殖民扩张的影响

阅读材料:

“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猎获黑人的场所:

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

“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马克思

思考1:

依据材料,概括殖民主义的罪恶

思考2:

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殖民扩张活动?

第三部分:

课堂小结

1.16-18世纪,早期殖民扩张2.殖民扩张的方式

3.殖民扩张的影响4.英国成为殖民帝国的原因

第四部分:

课堂思考(《给力高考》例题2)

第9课两次工业革命

第1课时第一次工业革命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

第一部分:

自主学习(课前)

1.工业革命的含义:

资本主义发展由替代的过程,就是工业革命。

2.1785年瓦特改进的“”开始在工厂使用,人类由此进入“”。

3.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是:

第二部分:

教学过程(课堂)

导入:

恩格斯说:

“当革命风暴横扫法国时,英国正在进行一场比较平静的但是威力并不因此减弱的变革。

”——材料中所说的“变革”是指什么?

一.发生原因(前提+条件)

材料1著名学者钱乘旦先生认为:

“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了一个合适的政治制度,这个制度保证社会有宽松、和平的环境,让人们追求个人的目标,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能力.”

(1)

材料2英国还拥有更多的、可作工业革命的资金用的流动资本……英国还在劳动力供应方面占优势;由于行会较早瓦解,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

——[美]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2)

材料3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

工场手工业也不能再满足这种需求了。

于是,蒸汽和机器就引起了工业中的革命。

——《共产党宣言》

(3)

(4)工场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