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年扶贫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244984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3.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XX年扶贫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XX年扶贫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XX年扶贫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XX年扶贫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XX年扶贫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XX年扶贫调研报告.docx

《XX年扶贫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年扶贫调研报告.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XX年扶贫调研报告.docx

XX年扶贫调研报告

XX年扶贫调研报告

  导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对革命老区的扶贫投资标准也应提高,要标准化,要与其他部门投资标准一致。

过去我们扶贫的投入标准比较低,群众不高兴,基层干部难办事。

今后革命老区村的建设项目,不要搞地方配套。

群众说这是公平公正,也是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的体现。

  XX年扶贫调研报告

  建国六十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革命老区建设,特别是***全会以后的三十年来,始终把革命老区作为扶贫开发的重点区域,革命老区发生了重大变化。

为认真总结新世纪近十年来革命老区“整村推进”的扶贫成果,推进20**20**年革命老区扶贫开发工作,根据党的xx大关于加强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的力度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推进革命老区建设的要求,自治区扶贫办决定开展革命老区扶贫典型调研活动。

自治区革命老区建设办公室、广西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联合组成了调研组,深入6个市6个村(来宾市象州县中团村、崇左市龙州县俸村村、桂林市灵川县正义村、河池市东兰县板登村、百色市田东县巴麻村、玉林市博白县新茂村)进行细致的实地调研,开展考察、走访、座谈、表格统计、填写问卷等多种活动,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比较真实地了解了这些村的情况以及干部群众的意见,写成以下调研报告。

  一、扶贫取得明显成效

  我们调查了6个革命老区贫困村,分别为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建党初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老区。

其中5个列为贫困村扶持,1个未列入贫困村范围。

总的看,列入贫困村扶持的都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得到广东帮扶的村变化更大。

  

(一)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二)部分优势产业初步形成。

  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是脱贫致富的一条重要措施。

经过多年的努力,有3个村的优势产业初步形成,田东县巴麻村、龙州县俸村围绕县里的蔗糖支柱产业,大力种植甘蔗,20**年实现人均分别为7、6吨和5吨,成为人均增收的主渠道。

象州县中团村,充分发挥耕地多的特点,20**年种植优质稻7200亩(人均2、09亩),还有甘蔗2200亩,桑园850亩,实现人均收入2810元。

  (三)外出务工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外出务工是改革开放一个重大现象,是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来源。

特别是把劳务输出作为广东广西结对帮扶工作内容后,经过开展培训、输送、上岗、跟踪服务等环节,贫困村外出务工(主要到广东)大量增加,一般占劳动力的2030%,多的达60%。

  (四)群众生活水平有了提高。

  经过多年的扶贫,绝大部分群众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农民收入增加,相当部分群众建了新房,购置家用电器,如彩电、洗衣机、电饭锅、多媒体播放器,许多农民用上手提电话。

田东县巴麻村、东兰县板登村75%的农户建了钢混结构楼房。

如表:

  二、革命老区村目前存在的困难

  

(一)基础设施落后。

  

(二)部分农民住房较差。

  (三)少数农民生活困难。

  三、革命老区人民的呼吁

  

(一)正视革命老区的贡献和现状。

  在调查中,6个革命老区贫困村群众要求要重视革命老区的历史贡献,毕竟老区在过去的年代为中国的解放事业作出了牺牲,涌现了韦拔群、朱锡昂、李明瑞等杰出人物,老区人民为战争流血流汗。

现在革命胜利了,还是要正视这个历史。

革命老区有许多变化,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但有的地方还是很困难。

老百姓认为党中央、国务院重视了,胡总书记讲话了,但没有具体政策,实际惠顾革命老区民生的不多。

有的基层干部说,扶贫做了很多好事,但还是要有革命老区的政策,不能只靠扶贫的政策,两块牌子应该有两块资金。

  

(二)加大革命老区建设投入。

  基层的干部和群众说得直率,革命老区的困难问题是明摆着的,光靠列入贫困村,一年大概2030万元的投入,很难解决问题。

实际上一个村要有500万这样的投入,才可以解决基本的交通问题。

希望有革命老区建设的专项资金,加大投入力度。

市、县老促会的同志说,没有政策和投入,我们也不知促什么,以致影响工作积极性。

  (三)凡是贫困的革命老区村都要扶持。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五)扶持产业开发。

  基础设施解决之后,应该抓产业开发,这是群众生活的保障,是增收的主渠道。

群众说产业开发要根据当地的条件和市场环境,还要尊重群众的意愿。

  (六)搞好技术培训。

  群众对扶贫培训是肯定的,博白县新茂村党支书、龙州县俸村党支书、东兰板登村的主任都到南宁参加过培训,他们都说这样的培训效果好,增加了知识,扩大了眼界,增强了信心。

对劳务输出培训和农民技术培训也予以认可,希望劳务培训能和学历培训结合。

  四、建议

  

(一)树立长期扶贫观念。

  贫困成因是多方面的,是历史形成的。

从6个村的调查看,经过多年扶持的村,加上投入的力度大,面貌变化就大,群众生活明显提高。

比如田东县的巴麻村、东兰县板登村,扶贫开发以来都有一定的扶持,列入整村推进后又得到广东的援助,加上整合各方面的资金投入量都在500万元左右。

再如俸村,由于龙州县一直是广西28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所以得到扶持的时间长,基础设施和产业开发还不错。

相对刚列入新世纪整村推进才给予扶持的中团村、新茂村,变化就小些。

因此,对革命老区要树立长期扶持理念,当然也要有相应的投入。

  

(二)制定革命老区建设的政策。

  在革命老区开展扶贫工作是革命老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

除了扶贫工作以外,革命老区建设包括改善革命老区人民生产生活条件和促进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中央和自治区非常重视这个问题,不断加大对革命老区建设的投入。

我区从20**年起专门设立了革命老区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并将革命老区乡镇比例达80%的33个县确定为享受革命老区专项转移支付的补助范围,由自治区财政厅投放,这些县每年均能获得400万元左右的老区建设资金,解决了许多问题。

但是,老区乡镇比例较低的县,他们的革命老区乡村如何才能得到扶持,自治区老建办(扶贫办)如何履行革命老区建设的职责。

我们认为,我区应参照湖南、江西、广东等省的做法,制定规范的革命老区建设指导性文件。

  加强革命老区建设的会议开了不少了,会战投入也不少,也取得很好的效果。

但作为长期的经常性的投入是不够的。

**年把老建办拼入扶贫办作为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后,只有老区牌子,没有老区建设资金,而扶贫资金的量不多,顾不了那么大的面,扶贫办就很难向老区人民交待。

我们认为有任务有责任,还要有投入。

  (三)坚持以加强基础设施为主攻方向的扶持路子。

  在调查中,县、乡、村干部和农民的意见最统一的就是搞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村、屯路。

老百姓反映最多的就是希望把屯级路、自来水(卫生水)搞好。

有的群众说,政府帮我们搞好这些事,我们就有信心发展生产。

当然还要抓好产业开发和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民生产技能。

  (四)提高扶贫投资标准。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对革命老区的扶贫投资标准也应提高,要标准化,要与其他部门投资标准一致。

过去我们扶贫的投入标准比较低,群众不高兴,基层干部难办事。

今后革命老区村的建设项目,不要搞地方配套。

群众说这是公平公正,也是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的体现。

  XX年扶贫调研报告

  根据市政协工作安排,由紫阳县政协经科委牵头,对我县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县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情况

  我县属于秦巴连片扶贫开发区,是592个国定贫困县之一。

全县现有贫困村158个,占全县总村数的%;现有贫困人口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

新一轮扶贫攻坚工作启动以来,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各项安排部署,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要求,狠抓精准对接、精准施策、精准帮扶,通过机制创新全力破解扶贫攻坚难题,全县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一)明确目标任务,强化组织保障。

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县长任组长,县委、县政府联系分管领导分别任副组长的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关于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从XX年起,每年完成贫困人口脱贫万人以上的目标任务。

相继印发了《紫阳县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紫阳县扶贫开发工作考核办法》、《紫阳县选派干部进驻贫困村开展扶贫工作实施方案》、《紫阳县创新社会参与机制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实施方案》、《紫阳县各镇、部门扶贫开发年度考核实施细则》等系列制度措施,指导规范全县新时期精准扶贫工作。

  

(二)深入摸底调查,逐一建档立卡。

根据中省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有关要求,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和选准对象、找准原因、定准类别的要求,逐村逐户开展贫困状况调查摸底,全面掌握贫困村、贫困户的基本情况并建档立卡,为实现精准扶贫工作奠定基础。

县上成立了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扶贫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扶贫建档立卡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扶贫信息监测中心。

在贫困户识别过程中,我县探索推行的“户申请、组评议、村审查、镇审核、县审定”和“实地核实、到村到户,严格程序、群众评议,公平公正、三榜公示”的工作方法,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和省市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

目前,我县已全面完成158个贫困村、万贫困对象识别和信息录入工作,为精准监测、精准施策、精准脱贫奠定了基础。

  (三)抓实精准对接,强化项目支撑。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精准扶贫项目整合工作,捆绑涉农项目资金,集中用于精准扶贫。

我县按照“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原则和“乡镇申报、部门踏核、县上研定”的要求,由县扶贫局牵头汇总整理各镇贫困村急需实施的项目,分类反馈到相关部门进行现场核查,初步确定年度拟实施的项目和投资额度,经县政府审定后由县发改局、扶贫局和相关部门下达项目计划,有效提高了项目资金使用的精准度。

截止目前,全县共整合县发改、国土、住建、交通、教育、农业、林业、水利、扶贫、电力、通讯等部门资金亿元,确保精准扶贫工作取得实效。

  (四)夯实综合措施,实施重点突破。

一是完善规划体系。

为确保实现每年万人以上贫困户脱贫目标,按照“五结合、四到位”的要求(坚持扶贫开发与城乡一体化相结合,区域发展与精准扶贫相结合,整村推进与到村到户相结合,产业扶贫、移民搬迁与教育扶贫相结合,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相结合;坚持增收项目到村到户,扶贫资金到村到户,帮扶措施到村到户,帮扶责任到干部人头),以解决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瓶颈问题为突破口,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城镇一体化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建立了系统完善的县、镇、村扶贫规划体系,确保扶贫规划与其他专项发展规划协调统一。

同时,以户为基础、项目为支撑、移民搬迁安置为核心、产业发展和就业增收为重点,为贫困户逐一制定符合村情户情实际的帮扶计划和帮扶措施,切实做到一村一策、一户一法。

二是加快贫困户搬迁。

县政府下发了《关于做好重点解决危居贫困户搬迁工作的通知》,明确在三年扶贫期间,必须彻底完成71个贫困村的危困户搬迁任务。

为切实解决贫困户搬迁资金难的问题,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县农商银行积极合作,开展了危居贫困户搬迁贷款工作,建立金融扶贫产业贷款风险基金,扩大金融扶持产业信贷规模,确保XX年底前所有危居贫困户一户不少的搬入新居。

三是推动产业发展。

突出富硒特色产业开发,重点抓好茶芋药果菜(茶叶、魔芋、中药材、特色林果、富硒蔬菜)和猪牛羊鸡鱼(黑猪、黄牛、白山羊、乌骨鸡、富硒鱼)五大特色养殖业,并将特色产业与旅游扶贫、电商扶贫相结合,延伸特色产业链,依托特色种养业,积极发展农村小型加工业,大力发展旅游、电商、劳务等三产服务,做到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产品有销路、增收有门路。

四是强化劳务输出。

采取“订单式、定向式”的方法,扎实开展修脚足浴、电子商务、民歌茶艺、特色烹饪和建筑劳务五大培训工程。

  (五)干部驻村帮扶,充实扶贫力量。

我县结合联系服务群众“五个一”工作法,按照省、市、县派驻工作队不重合的原则,实行领导联村、部门包村、工作队驻村和干部包户工作机制,落实了71个贫困村驻村工作队;目前,71个驻村工作队410名干部全部进驻各贫困村履行帮扶工作职责,实行定点、定人、定时、定责帮扶,做到“一人驻村、单位全员帮扶”,确保了每个贫困村都有帮扶单位,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

  二、精准扶贫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中还存在着四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合力未形成。

一些部门和干部潜意识认为扶持到户很难出“成绩”。

导致有的帮扶单位和帮扶干部没有把心思用在扶贫工作上,开展精准扶贫工作近一年时间,到底扶谁,怎样扶尚未完全搞清楚。

一些镇政府未将精准扶贫工作列入本镇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认为精准扶贫工作,县上派的有工作队,自然由工作队负责,政府只催催进度,过问过问就行了,考核追责首先是追工作队的责。

村干部只热衷于争取和实施覆盖面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对于到户产业项目不热心,感到落实、实施难度大,不愿投入精力抓落实。

扶贫工作队则认为,工作队是到镇入村协助当地政府、村两委开展扶贫工作,希望得到镇村两级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对目前的现状觉得工作无动力、无信心,感到彷徨和无奈。

合力攻坚的氛围未形成。

  

(二)贫困户主观脱贫意识差,发展意识不强。

一是多数贫困人口文化素质低、思想保守、思维观念还停留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期,没有发展动力,安于现状。

国家诸多惠农政策的实施和兑现,社会各界捐资捐物,使部分贫困户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思想。

在入户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少数贫困户,当问及打算发展啥产业、如何发展拔穷根时,则不假思索的说:

“我现在是三无,无钱、无劳力、无技术,啥都搞不成,你们既是来扶贫的,请你们给我安排低保”。

二是就业观念严重落后。

相当部分的贫困户处在小钱不愿赚,大钱赚不来的状态。

以全县开展的修脚师培训为例,一些贫困户子女不参与,认为这项工作不体面、名声不好、不愿干。

其择业标准与自身素质能力极不相符。

  (三)资金投入滞后,到户产业实施难。

一是投入精准扶贫资金总量小。

从XX年精准扶贫项目实施情况看,贫困村面上基础设施项目部分得到了落实实施,而到户扶持项目除移民户享受陕南避灾移民搬迁项目支持外,对贫困户产业扶持微乎其微。

二是扶贫到户的扶持政策有待完善。

目前出台的扶持产业发展政策、对产业规模的要求与贫困户的自身能力,生产水平不相匹配。

一些扶贫资源投向了实施效果相对明显的“大户”身上,而“大户”与贫困户之间利益链接机制不健全,导致部分扶贫项目最终未能落实到贫困户。

如现行的产业奖励扶持政策要求养羊50只以上、养鸡1000只以上,魔芋种植20亩以上等,这种标准无疑将贫困户排除在受扶持行列之外,难以获得产业发展扶持。

三是精准扶贫项目落实严重滞后。

截止5月中旬,贫困村项目计划、建设规模、扶持标准还未下达到镇村,时间过半,计划未下达,将会影响年度目标的实现。

  (四)社会参与度不高,氛围不浓。

一是一些集体私营企业,个体工商老板的社会责任感不强,没有主动参与社会扶贫的意识,特别是对扶持贫困户发展经济,新建产业兴趣不浓,认为做这项公益活动时间跨度长,见效慢、成效难以短时间内显现。

二是对社会扶贫的认识模糊,认为办公益就是社会扶贫的全部内容,忽视了支持农户发展,增加造血功能这一重内容。

支持公益事业发展的确是扶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公益事业可以通过申报争取国家基础设施项目解决,而扶持贫困户产业发展资金短缺,才是开展扶贫工作最大短板。

这一短板并未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倾力支持。

  三、几点建议

  

(一)要深化认识,增进共识,形成合力。

一是开展对县、镇村干部精准扶贫工作的专题培训。

首先培训要开宗明义,着重解决对精准扶贫工作内容和要求理解不透,无从下爪的问题。

其次是通过培训增进共识。

精准扶贫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一个工作队是不可能解决问题的,它需要全县各级各部门通力合作,精准扶贫工作目标任务才能实现,要从根本上杜绝各吹各号、各唱各调的问题发生。

二是建立科学的考核激励机制。

考核机制是推动工作的“方向标”。

建议要制定更具操作力,具体化的考核措施,实行考核积分制,增加扶贫减贫分值,考核不仅是对扶贫工作队工作的考核,同时,要纳入对各镇年度综合考评。

三是要理顺精准扶贫工作组织、指导、管理体系。

镇设立精准扶贫工作办公室,镇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具体责任人,全面负责对本镇精准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督促,检查落实工作,避免县工作队与镇工作分离脱节问题。

县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对各镇、队工作的指导意见和要求,直接发文到各镇精准扶贫工作办公室,避免向镇、队双向发文,互相推诿的问题,切实将镇、队、村、受扶个体统起来,形成合力。

  

(二)抓教育,转民风,增信心。

一是要重视宣传动员工作。

注重通过会议动员、入户引导、参观学习等形式宣传政策,发动群众,使脱贫致富,建设美好家园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增强自我求变,自我发展的志气和信心。

二是要重视开化引导工作。

抓项目到村到户不是扶贫工作唯一渠道,抓好开化引导,强化扶“志”措施也十分重要,因此,在广泛开展政策、法制、树立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前提下,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用本地的事,身边的人通过自身艰苦努力,创业致富的案例进行开化引导,同时,要完善对优抚对象的管理体制,探索组织引导优抚户,根据自身能力实施力所能及的产业项目,培育其自食其力的能力。

三是要努力引导贫困户转变就业,择业观念。

要避免一方面在就业上急功近利,那里门槛低,来钱快就去那,不考虑安全,不顾长远,有的打了小半辈子工,老了老了还没学到一技之长。

另一方面择业就业,好高骛远,长期无法就业的问题长时间存在。

  (三)加大资金投入,尽早落实项目,提高扶贫效果。

一是建立涉农资金整合统筹机制。

当前,涉农资金多头下达,零打碎敲、平均用力、“天女散花”的现象仍然存在,尽管县政府在整合统筹涉农资金上做了大量工作进行一些尝试和探索,但受限于体制性障碍,成效有限,急需从更高的层面,更深的层次,更广的范围加以解决。

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对涉农资金进行科学规划和统筹归并力度,推进涉农资金整合统筹,集中财力办大事,做大扶贫资金总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是建立金融扶贫引导机制。

要出台激励措施,在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引导金融资源向贫困村倾斜,加大对贫困户的信贷支持。

三是要建立受扶企业和“大户”帮带贫困户考核机制,夯实企业和“大户”帮带责任,打牢企业,“大户”与贫困户之间利益链接链条,使贫困户能够从多渠道,广范围得到帮扶。

四是要加大对现代农业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土地流转步伐,采取企业流转,反租倒包形式,根据贫困户生产能力反租倒包给贫困户,引导农户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方向发展,逐步形成产供销一条龙格局,促进贫困户产业发展、效益提升。

五是要制定出台帮扶贫困户发展的到户扶持政策,明确与贫困户自身能力相适应的项目规模和扶持标准,针对贫困户经济实力弱,生产能力差,管理水平低的现状,建立小发展小补,大发展大补的激励扶持机制,调动贫困户发展生产源动力,解决贫困户难以享受到产业发展扶持问题。

六是要加大扶贫项目落实力度,尽早下达项目计划,确保年度目标实现。

镇、村、工作队,要统筹安排贫困村扶贫项目,在抓好本年度项目实施的同时,科学规划次年度扶贫项目,并及时向扶贫局申报,扶贫局将收集的项目汇总分送各相关部门作为本部门申报下年度项目的依据。

各相关部门在项目申报时,要尽量保证贫困村项目需求,确保贫困村建设项目落在实处。

  XX年扶贫调研报告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2月4日,我们一行来到区开展走访慰问,并就扶贫开发工作进行调研,深入到县镇街道、村组、农户,采取听取汇报、现场查看、与贫困群众和基层干部对话交流、座谈等形式,了解区近年来扶贫开发工作取得的成效、存在问题和困难,广泛听取干部群众对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建议和要求,现就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扶贫开发工作总体情况

  区位于省西南部,国土面积1722平方公里,总人口约85万人,辖18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278个行政村,28个社区居委会。

XX年纳入罗霄山连片特困地区,共有27个村被认定为省级贫困村。

XX年底,贫困人口10万人,贫困发生率为%。

  XX年,撤市设区后,区大力实施“同城发展、富民强区”发展战略,锐意改革创新,积极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指标增长率均高于市和全省平均水平。

与此同时,紧紧抢抓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和罗霄山片区扶贫攻坚历史机遇,加大扶贫工作力度,充分利用各级财政部门拨付的万元扶贫资金(其中:

中央财政万元、省级财政1000万元、市级财政配套资金140万元),围绕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移民搬迁和“雨露计划”等主要工作内容,以“整村推进、连片扶贫开发”为抓手,以“产业扶贫、移民搬迁”为重点,扶贫开发各项工作取得良好成效,XX年全区脱贫万人。

  

(一)实施整村推进,改善基础设施。

XX年,区继续将贫困村整村推进与新农村建设工作相结合,加大扶持力度,重点围绕27个省级贫困村,大力夯实基础建设,有效地实施了整村推进工程,共完成了包括基础交通、农村水利在内的村庄整治建设项目51个。

特别是较好地完成了41个通组道路交通建设项目,完成农村公路改造311公里、桥梁建设19座。

打开了致富枷锁,让脱贫致富梦想有路可走。

  

(二)推动产业扶贫,促进农民增收。

自我省实施“四个一”组合式扶贫重大举措以来,区提出“四个坚持,四条路子”的产业扶贫新理念,用好省级产业扶贫专项资金,扶持27个贫困村及其周边连片村产业发展和产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完成了27个产业扶贫项目,新增产业基地道路公里,灌溉水渠、饮用水管道7000米,苗木种植1600亩,安全饮用水水厂1座。

这些让老百姓直接受益的扶持项目,激发了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新活力,帮助农民实现稳定增收。

  (三)实施搬迁扶贫,开辟扶贫新路径。

XX年,该区计划移民搬迁扶贫XX人,其中以工代赈异地搬迁扶贫移民1000人,进城进园搬迁扶贫移民1000人,上级下达搬迁移民扶贫补助资金1000万元。

该区计划将其中1528人安置在蓉江街办桥口村蔬菜水果批发市场,引导贫困群众进城就业脱贫。

目前,移民搬迁的各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与此同时,该区积极开展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为水库移民5808人发放直补资金万元,安排扶持资金万元,实施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和生产开发项目27个,并已全部竣工。

  (四)实施“雨露计划”,就业技能得到提升。

作为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区结合该区产业结构状况,以中职学历职业教育、劳动力转移培训、创业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政策业务培训为内容,积极实施“雨露计划”,举办专项培训36次,培训2490人次,使受训青壮年农民的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有了明显提升,为他们更好地就业创业、增加收入奠定了基础。

  (五)开展结对帮扶,扶贫效果明显。

今年以来,全区各定点包扶、定点扶贫工作组深入帮扶点402人次。

筹集扶助资金1230万元,举办各类培训班培训人员8313人次;挂点干部职工捐款、捐物37万元;帮扶困难学生604人,帮助引进人才35人次,引进技术64项;结对帮扶贫困户2620户,其中计划生育贫困户377户;组织劳务输出1328人,其中贫困户劳动力890人。

  二、精准扶贫的主要做法和存在问题

  

(一)实施精准扶贫的主要措施

  根据《中共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方案》的总体部署,区计划用五年的时间,到2019年底,使全区27个贫困村全部脱贫,38565户万人贫困人口具有比较稳定的收入,实现“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与全区人民同步迈入小康这一目标。

为此,区紧紧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这一核心要求,建立瞄准贫困户的帮扶机制,给合实际,重点实施四项帮扶举措,改扶贫“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全面推进精准扶贫到村到户。

主要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