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暨慈济大学人类学研究所.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244429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暨慈济大学人类学研究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暨慈济大学人类学研究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暨慈济大学人类学研究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暨慈济大学人类学研究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暨慈济大学人类学研究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暨慈济大学人类学研究所.docx

《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暨慈济大学人类学研究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暨慈济大学人类学研究所.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暨慈济大学人类学研究所.docx

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暨慈济大学人类学研究所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暨慈濟大學人類學研究所

合作培訓計畫(2004)成果發表會

論文摘要

 

發表人

題目

1

王智珉

家、親屬與結伴的社會理想--南勢阿美的女性結拜

2

趙惠敏

從分家與供養的經濟面看客家女性的形象價值-一個個案研究

3

余雅萍

阿美族的老人--以花蓮縣壽豐鄉一部落為例

4

鄭萱怡

台南烏山頭遺址古代人類DNA序列分析

5

李宜芳

阿美族粒線體DNA之遺傳人類學研究

6

楊茂年

從人類白血球抗原區域之MICA基因多態性探討台灣原住民的親緣關係

7

蔡麗凰

從粒腺體DNA之分析看花蓮地區沙奇萊雅人與阿美族之差異

8

劉欣怡

解構被多重文本所建構的達悟老人獨居

9

黃奕瀠

難孕婦女的生命經驗

10

許可欣

試論「聾文化」在聽人世界中的認同

11

錢勁儒

變遷的家屋,變遷的親屬關係?

達悟族家屋與親屬關係的初探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暨慈濟大學人類學研究所

合作培訓計畫(2004)成果發表會

 

題目:

家、親屬與結伴的社會理想--南勢阿美的女性結拜

發表人:

王智珉

摘要

南勢阿美族的女性結拜,屬於地域性的結群,並明顯被當地女性呈顯。

在人類學對女性結群的研究中,群的被創造除展現在生育、經濟或權力的主體自主外(Leis1974、Sered1994),也表述了性別邏輯與維繫社群的價值(Carsten1989、簡美玲1998)。

而本文則是從女性結拜的親屬關係進入,主要立基於DavidM.(1984)所說的「親屬關係的確認是社會秩序的確立」的概念,來探討女性結群在密集的親屬身份交集,結合婆媳、妯娌、姊妹(表姊妹)等親屬情境中如何建立結群的凝聚關係。

而這是在女性與家屋連結的阿美族社會理想(增田福太郎1958:

206、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舊慣習調查會1990:

91)概念基礎下所獲得的表述。

南勢阿美的女性結拜透過婚嫁本村人與婚後從母居的居住型態,來強化結群關係在親屬脈絡的締結。

因此,女性結拜所創造的,即是親屬關係的再建立,並賦予一個擬親關係的親屬空間,在稱謂或長幼排序中活現另一種「被創造」的親屬法則。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暨慈濟大學人類學研究所

合作培訓計畫(2004)成果發表會

 

題目:

從分家與供養的經濟面看客家女性的形象價值-一個個案研究

發表人:

趙惠敏

摘要

在過去的客家研究當中,經濟的議題是比較少被突顯的;而對女性的印象則是留置在刻苦付出、家務的付出顯於經濟層面的付出、在家庭中非掌握經濟結構上權力的人。

筆者在田野經驗中發現欲探討親屬議題的同時,不可避免的將觸碰到家庭內經濟與權力的問題。

經濟的議題在家庭中具有相當程度的敏感性。

從報導人口述將近二十年前的分家經過歷史,筆者隱約感受到這段歷史中一個與女性相關的隱性場域。

本文以分家作為經濟層面探討的切入點,試圖分析客家女性對家庭經濟的影響力,並進一步討論客家女性在現代的社會生活中所創造的一種非顯性的家庭力量。

透過田野資料分析,筆者初步認為,從分家與供養的歷史事件過程,可以發現經濟議題在客家家庭的運作中,具有一種敏感性,家庭的成員並不時以具體確定的方式來溝通一個大家庭內的經濟議題。

另一方面,女性也逐漸在改變過去單純吃苦耐勞、不觸碰家庭內部經濟掌握的形象;客家女性的轉變是一種伴隨著過去對家庭付出精神養成,以及隨著社會發展所建立的一種在家庭中使女性可以產生自主控制能力的場域。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暨慈濟大學人類學研究所

合作培訓計畫(2004)成果發表會

 

題目:

阿美族的老人--以花蓮縣壽豐鄉一部落為例

發表人:

余雅萍

摘要

筆者從研究初期的對老人充滿了無限的想像與預期,在田野觀察後,推翻了以往文獻或與老人相處的短期經驗中對於老人的想像。

筆者試著從以往的年輕人的思考模式中跳脫出來,重新檢視面對的個體—老人,透過生命史的訪談,不預設立場的傾聽老人一生的故事,如童年經驗、婚姻、家庭、工作等等,從中歸納共同與不同的阿美族人的老年經驗,與生命重要主題。

經過在阿美族社區田野訪問的初步分析,主要的主題有童年經驗的「苦」,年經時期經驗影響,對老化的想法等。

田野期間,筆者在面臨語言運用的高困難狀態下,目前所書寫的阿美族老年經驗以能夠運用流利國語溝通的老人為主,年齡普遍在50-60歲間。

筆者期許日後能訪談更多不同年齡層的老年人,更瞭解不同年齡的老年人經驗的差異。

關鍵字:

老年經驗、阿美族、老人想像。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暨慈濟大學人類學研究所

合作培訓計畫(2004)成果發表會

 

題目:

台南烏山頭遺址古代人類DNA序列分析

發表人:

鄭萱怡

摘要

筆者在本研究中,利用曾文溪流域中下游,距今約2500-2800年前,烏山頭遺址出土的古代遺骸,進行DNA定序,並比對台灣高山族及國外已出版資料,除了找尋與烏山頭古代族群可能有親源關係的台灣南島民族之外,也希望能發現烏山頭古代族群的來源地。

在二十二個古代樣本中,筆者成功萃取五個古代個體DNA。

遺傳距離分析顯示,烏山頭古代族群與布農族有最接近的親緣關係。

筆者不能肯定烏山頭古代族群是布農族唯一直接的祖源,但可以說明布農族基因庫中有一部份來自2800年前居住在烏山頭遺址的古代族群。

比對台灣鄰近地區資料後,發現只有中國地區漢藏語系族群與古代族群有共享的單倍群,這暗示著烏山頭古代族群可能來自中國東南地區。

同時也引發一個問題:

烏山頭古代族群是否原為漢藏族群的一支,來台後才融入南島民族?

抑或是烏山頭古代族群是中國大陸地區曾經存在南島語族群的證據?

這些問題則有待未來收集更多資料才能解答。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暨慈濟大學人類學研究所

合作培訓計畫(2004)成果發表會

 

題目:

阿美族粒線體DNA之遺傳人類學研究

發表人:

李宜芳

摘要

遺傳人類學是以族群遺傳學的理論與方法來研究人類族群內與族群間的遺傳變異,並整合體質人類學、語言學、民族學與考古學等人類學學門的資料,來了解族群的起源、演化及族群間的親緣關係。

曾有學者根據語言與考古資料認為台灣是南島民族擴散的起源地,並在六千年前由台灣向南洋群島、玻里尼西亞遷徙,因此台灣原住民的起源、族群親緣關係以及與其他南島民族間的親緣關係一直是國內外人類學界的所關心的重要議題之一。

近年來許多遺傳標記被用來研究台灣南島民族的遺傳變異,原住民各族間的親緣關係已被提出,但由不同基因研究所提出的的族群間親緣關係不盡相同,且單一族群內的親緣關係研究不多,因此南島民族的血源關係尚有不少研究空間等待探索。

本計畫以阿美族單一族群為研究對象。

阿美族為台灣原住民第一大族,人口約佔全國原住民的33﹪,主要分佈在台灣東部,花蓮縣和台東縣,少部分居住在南側的恆春半島,可粗分為北、中、南三群。

實驗樣本將採集之口腔黏膜檢體,並以北、中、南三群為主,將選取各五十名無近親關係者,來研究他們的粒線體DNA,並期與已發表之其他族群粒線體DNA資料綜合比較研究。

本計畫有幾個研究目的:

1、研究阿美族在粒線體DNA上的遺傳變異。

2、研究阿美族族群內的親緣關係。

3、研究阿美族與台灣其他原住民族間的親緣關係。

4、研究阿美族與其他南島民族間的親緣關係,並討論南島族群起源與遷徙的議題。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暨慈濟大學人類學研究所

合作培訓計畫(2004)成果發表會

 

題目:

從人類白血球抗原區域之MICA基因多態性探討台灣原住民的親緣關係

發表人:

楊茂年

摘要

在台灣島上所有現生族群中,屬於南島語族的台灣原住民是最早抵達這片土地生活的人。

這些人從哪裡來,抵達台灣後如何在島內遷徙,彼此之間又有怎樣的親緣關係等議題都非常吸引學者注意。

再加上有學者認為台灣原住民是南島民族中最早出現的一支,因此關於原住民起源的研究也因之蓬勃發展起來。

遺傳學和考古學、語言學與民族學等學門都是研究原住民起源的重要工具,近年來以基因標記來探討台灣原住民親緣關係的研究中,血清蛋白、紅血球酵素系統、血型、HLA系統、Y染色體、粒線體DNA等標記皆已被研究,證據顯示島內原住民各族群間有著相當多的差異。

MICA是屬於人類白血球抗區域的一個基因,位置在HLA-B基因往著絲點大約46.4Kb的地方,全長總11719鹼基對,並有六個表現子,是一個相當多樣性的基因。

MICA目前已知有54個不同的等位基因,它的高度基因多態性對於研究族群間的親緣關係有相當大的幫助。

本研究將分析台灣原住民族群的MICA基因多態性,除了研究他們族群間的親緣關係與基因頻率分佈外,也將參考其他相關的考古學、語言學、民族學和生物人類學等研究證據,來深入了解台灣原住民的起源與演化。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暨慈濟大學人類學研究所

合作培訓計畫(2004)成果發表會

 

題目:

從粒腺體DNA之分析看花蓮地區沙奇萊雅人與阿美族之差異

發表人:

蔡麗凰

摘要

“Sakizaya”,「沙奇萊雅」,一個十九世紀末葉始被劃歸為「南勢阿美」其中一個支系的族群,因著抗議清朝酷吏所引發「加禮宛事件」使然,他們在一百多年前被迫遷離原來的居地,而流散於阿美族的聚落當中。

在面臨戰敗挫折與寄人籬下的境況下,沙奇萊雅人逐漸失去自己的舞台,最後,甚至因此而順理成章地成為日據時代以來人類學學者眼中的阿美族。

如今,他們試圖找回過去,來定位自己的現在。

在整個花蓮地區原住民族群的歷史變遷過程中,語言的差異性是他們僅剩與其他族群最大的識別,隨著長者逐漸凋零,現今的新生代也多被同化的情況下,還有什麼方法可以協助他們進一步地去釐清自身族群的地位,究竟確為一獨立之群體,抑或僅是附屬於阿美族的一個支系?

近年來,雖然因為遺傳人類學的興起,台灣的生物人類學家開始利用分子生物技術與各種遺傳指標,來探討族群的親緣關係或是追溯物種的演化過程;但是至今與台灣原住民相關的遺傳基因研究,不是純粹地探討人類基礎醫學的分析結果報告,就是將台灣原住民視為一體,並將之與南島民族的遷徙議題扣連在一起的研究議題,針對某一族群的遺傳學研究可說少之又少。

本計劃的目標,即是希望透過族群歷史的再建構,開始反省沙奇萊雅在體制分類下被劃歸於南勢群阿美族的適宜性,並運用分子遺傳學的技術、方法和遺傳人類學的理論,去分析沙奇萊雅和阿美族的南勢群、秀姑巒群在粒腺體DNA這個遺傳指標上所存在的關係。

盼望本計劃之研究成果,能為沙奇萊雅這個亟思正名的族群,提供一些遺傳類緣上的觀點。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暨慈濟大學人類學研究所

合作培訓計畫(2004)成果發表會

 

題目:

解構被多重文本所建構的達悟老人獨居

發表人:

劉欣怡

摘要

達悟社會的老人在晚年會選擇獨居是這幾年興起的觀點,此說法在平面媒體及醫學教育中被用為學習「異文化」醫療、醫學倫理的教材。

然而,筆者卻認為,老人獨居是被社會多重文本所建構的虛擬想像,並非反映達悟社會的居住安排。

這種「誤解」的過程,一方面來自外在者以偏頗的觀點來詮釋文化差異。

當我們在實際現象中發現老人獨居的樣貌確實存在時,尚有必要從社會變遷、人口外移、居住型態改變等歷史因素去解讀此現象的形成,不能僅把觀察到的現象直接視為來自本身的文化。

筆者針對1960年代之後人類學及一般媒體報導書寫中,有意無意的引發了讀者認為「達悟社會的惡靈反映其對疾病的概念,因而老人因害怕生病傳染給子孫而自願獨居」等異文化的想像,這些文本逐漸建構出一種達悟社會具有「老人獨居」普遍居住形式的族群圖像而作分析。

進一步,本文探討何謂達悟人的asakavahay(一家人)的定義、mabalalo(搬到他處居住改運氣)的意義以及anito(惡靈)的傳播性,藉由其文化脈絡來說明達悟老人晚年獨居並不是一種社會中普遍的理想或居住形式,從多重文本的觀點去解構達悟老人在現今的蘭嶼島上形成「像是」獨居的可能因素,期望澄清外界以為達悟社會有讓老人獨居,或讓重病老人自生自滅的誤解,強調以「社會變遷」來解讀達悟社會中親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